• 沒有找到結果。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研究 立. 政 治 大.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n. 研究生:a l C 楊乃雯 iv n hengchi U 指導教授:. 陳成文教授.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 摘要 本文以騷體賦為研究文本,重構南宋文化場域,縱向檢視南宋騷體賦與前 代騷體賦的衍變異同、南宋騷體賦對騷體文學在題材、形式、情感的繼承,既而 闡述作為斷代騷體賦在歷史宏流中的獨特價值。以植物物類為線索,探討南宋文 化場域的觀看角度與文化承載。本論文以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為研究主題,各章 所述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 ,觀察「重北宋輕南宋」的文學現象,指出南宋處於特殊 政治情勢,而騷體中香草美人是特有的表現方式,研究動機在此交會為以南宋為. 政 治 大 第二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 ,以《宋代辭 立. 朝代限斷,以騷體賦為研究題材,以植物為切入觀點。. ‧ 國. 學. 賦全編》中以植物為詠之詠物賦為文本,考證宋代騷體賦中以植物為題的詠物內 容,共分為十六類,分別是:(一)石菖蒲、(二)竹夫人、(三)柏、(四)杉、(五)桂、. ‧. (六)楠、(七)蘭、(八)水仙、(九)蓮、(十)含笑花、(十一)梅花、(十二)荔枝、(十三). sit. y. Nat. 靈芝、(十四)菊、(十五)藥、(十六)四君子。本章針對物類考察,考證南宋植物書. al. er. io. 寫的背景,基於特殊時空南北分裂、文人胸懷生活細節、愛花風尚譜錄記錄、藝. v. n. 術為鑑交流美學。次以「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神女、悲秋、遊仙」七. Ch. engchi. i n U. 類騷體主題,並就此材料,推衍南宋的文化特質,分別是:一、思考上議論翻案, 二、環境上天人一體,三、生活上重視實用,四、價值上三教合一,五、感情上 悲興曠遠。 第三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花果篇」,以知 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蘭、水仙、蓮、含笑花、梅花、菊、荔枝七種植物在南 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第四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 析─草木篇」,以知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石昌圃、柏、杉、桂、楠,五種植 物在南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 關鍵詞:騷體 辭賦 詠物 香草.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3)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象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目前研究概況.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 21. 政 治 大 第二節 《宋代辭賦全編》以植物為考察對象的騷體詠物賦 立 第一節. 詠物物類定義. 第四節.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察對象的主題分類. 第五節. 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體現的宋型文化. ‧ 國. 南宋以植物為詠物大宗的原因. 25. 學. 第三節. 21. 27 40. ‧. Nat. sit. y. 47. al. er. io. 第三章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花果篇. v ni. 55. 蘭—以李綱〈幽蘭賦〉 、高似孫〈幽蘭賦〉 、 〈秋蘭賦〉為考察對象. 第二節. 水仙—以高似孫〈水仙花後賦〉 為考察對象. 66. 第三節. 蓮—以方回〈愛連堂雙蓮賦〉 為考察對象. 72. 第四節. 含笑花—以李綱〈含笑花賦〉 為考察對象. 75. 第五節. 梅花—以蘇籀〈戲作梅花賦〉、李處權〈梅花賦〉、朱熹〈梅花賦〉、. n. 第一節. Ch. engchi U. 55. 劉黻〈梅花賦〉、蒲壽宬〈和倪梅村梅花賦〉、富偉〈松竹梅賦〉為 考察對象 第六節. 第七節. 78. 菊—以喻良能〈菊賦〉、 范浚〈甘菊賦〉、 陳藻〈菊花賦〉 為考 察對象. 86. 荔枝—以陳宓〈荔枝賦〉 為考察對象. 98.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4) 第四章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草木篇. 103. 第一節. 石菖蒲—以王炎〈石昌蒲賦〉 為考察對象. 103. 第二節. 柏—以曾丰〈海柏賦〉為考察對象. 107. 第三節. 杉—以謝逸〈弔稿杉賦〉為考察對象. 109. 第四節. 桂—以李洪〈哀巖桂賦〉為考察對象. 111. 第五節. 楠—以宗澤〈古楠賦〉為考察對象. 114. 第五章 結語. 1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詩、詞、曲、賦」並為中國文學的四大韻文,其中「賦」尤為影響深遠的 文體,簡宗梧在〈生鏽的文學主環—賦〉1中提出「漢賦是口傳文學到書面文學 的重要橋樑」 、 「賦一直是追求文學藝術的先驅,是從漢到唐文學發展的火車頭」 、 「賦像是能變形的龍,其可塑性大而風貌時變,並常與其他文類相激蕩」。前兩 點說明賦由先秦到唐代的發展軸線,由文學侍從口誦耳受的邀寵表演到文人雅士 騁才揚己的文體,第三點則指出賦在發展過程與其他文體相互滲透展現異代風. 政 治 大. 貌:六朝駢賦、唐代律賦、宋代文賦、明清股賦。賦體文學的發展固然豐饒,文. 立. 學主環的鏽蝕卻展現在當代研究的知音稀微,如〈生鏽的文學主環—賦〉所言:. ‧ 國. 學. 「賦雖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環節,卻沉埋生鏽有待拂拭」。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2全書共三十五講,賦卻只出現在「第六講漢賦」一. ‧. 章中,本章節僅書寫先秦兩漢賦作家。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3全書三十二. y. Nat. sit. 章,僅有「第五章漢賦的發展與流變」其中以一節「漢代以後的賦」交待賦在文. n. al. er. io. 學脈絡中的發展。在文學發展的脈絡中,賦占極重要地位,但在文學研究的接受. i n U. v. 過程,賦顯然成為被冷落的對象,昔之瓊蕤玉樹而今之荒榛斷梗!研究專長為賦. Ch. engchi. 的馬積高書寫《中國古代文學史》4始分列出「漢代辭賦」、「魏晉南北朝辭賦」、 「唐代的賦與駢文」三個專門章節論述賦體文學,對於唐代以後賦的發展仍闕而 弗論。在馬積高的《賦史》中或許可以管窺原因:. 宋賦的作者還是力求在可能的範圍有所革新與創造的,他們的努力也有合乎 文學發展方向的一面,特別是力求語言的平易、鮮明這一點,值得肯定與贊. 1 2 3 4. 簡宗梧: 〈生鏽的文學主環—賦〉 ,《國文天地》 (第 14 卷第 6 期 1998 年 11 月),頁 7-11。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年),頁 51-7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1992 年) ,頁 128-161。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 。 1.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6) 揚。把說理和理趣帶到賦中來,在一定的題材範圍內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必 須的。但通觀宋、金、元三朝賦,我們不能不說它的思想性較唐賦是顯著的 降低了,它的藝術水平較唐賦和魏晉六朝賦也降低了。. 5. 馬積高肯定宋賦的散文化與說理,但認為宋賦在思想性與藝術性與前代賦作 不能相比。馬積高甚至認為「賦體所能容納的各種題材、主題和表現形式與技巧, 到唐代,大體上都已完備了。」6除了賦之外並且認為「不僅賦如此,詩文也如 此,在這些傳統的文學樣式創作中,宋人走的都是一條艱難的狹窄的道路。」7馬. 治 政 大 難有大成。然而近人對唐宋詩風的深入研究,已給予唐宋詩歌分庭抗禮的匹敵地 立 積高此言不只貶低唐之後的賦,甚至認為宋人在其他文類都在唐人巍巍成就之下. 位,8因此文學固不可以囿於「一代之文學」的觀念,9而許結、郭維森《中國辭. ‧ 國. 學. 賦發展史》提出「賦體之變實為文學思潮之整體發展所推致,故又與賦藝之變同. ‧. 步同驅。」10如果宋詩的成就得到肯定,則宋賦實有重估文學意義的價值。是以. y. Nat. 近人研究宋代賦已頗有成就,如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 、11劉. er. io. sit. 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 、12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 ,13然而這些研究畢竟集 中在北宋,這似乎又形成宋代文學研究中的「重北輕南」現象,宋代文學研究中. al. n. v i n 北宋的古文大家、散文創作、文人詩、文人詞匯集成「宋代文學」的主體。 Ch engchi U. 於是筆者在「重詩、詞、曲、散文、小說」而「輕賦」的文學流變;在「重. 馬積高: 《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頁 384。 同注 5,頁 385。 7 同注 6。 8 鄧仕樑: 〈從「眼前有景道不得」說起—試就幾首黃鶴樓詩看唐宋詩人的創作態度〉, 《唐宋詩 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北:台灣書局,1998 年) ,頁 93-111。作者在文中提出「大抵宋人自 知難於跳出唐人五指山,故努力從前人之作翻出新意」 ,亦即作者肯定宋人於唐詩羈絆中開拓詩 歌新意。張高評: 〈宋詩研究的面向和方法〉 ,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 組,2000 年) ,頁 326-336。作者於文中梳理袁枚、錢鍾書以來的唐宋詩研究,提出「宋詩的價 值與地位,真可與唐詩匹敵,平分中國古典詩國之秋色」。 9 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頁 3。作者提出: 「楚之騷,漢之 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 10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頁 513。 11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 12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 13 林天祥: 《北宋詠物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2 5 6.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7) 唐前賦」卻「輕宋賦」的賦體發展;在「重北宋」而「輕南宋」的文學視野中, 欲一探南宋的賦學發展。文學的發展不能跳脫既定的文化場域,南宋偏安一隅的 政治型態、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必然構成文學書寫的對象。中原淪喪、報 國無門、國勢衰微在詩、詞的發展中,構成創作素材、內容、風格的新變範式, 因此在宋代辭賦散文化與說理性之外,筆者也關注南宋賦的抒情性,欲就騷體文 學一窺南宋作家面對殘山剩水的幽微激蕩。 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提出「『騷體賦』以鋪排之文寫曲折之情, 感動人心,並為後世抒懷言哀者取法,騷體創作綿延千年不絕。特別在建安、中. 治 政 大 是作家對時代悲歌或個人感懷的抒情回應。然而學界對騷體賦研究,至今為止僅 立. 唐、南宋、元初、明清之際,騷體頗有復興之勢。」14由此觀點,可知「騷體賦」. 15 有兩本斷代專著,分別是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 、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 ‧ 國. 學. 賦研究》。對於因獨特文化場域形成的南宋騷體賦缺乏脈絡整理,針對南宋的騷. ‧. 體賦的作品與作家分布情形、南宋賦家的深層情志也缺乏系統性梳理。. y. Nat. 以騷體為考察,常繫於其香草美人的文學典範。如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 er. io. sit. 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16一書即透過「美人」「香草」「禽鳥」討論騷體意象, 如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17即以香草美人為主軸,考察此類文學傳統。歷. n. al. Ch. 代詠物中,植物亦取得最受重視的地位。. engchi. i n U. v. 本文希望透過對「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研究」,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梳理南 宋騷體賦的發展,體現騷體賦蘊涵的文人精神與時代情感;第二,分析騷體賦植 物意象分布、意象涵義,說明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寄託;第三,闡明南宋騷體賦 如何在外在形式與內在情感繼承騷體文學;最後,綜合以上所論,討論南宋騷體 賦的價值與地位。. 第二節 目前研究概況 14 15 16 17. 李賢珠: 《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1 年),頁 10。 王學玲: 《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6 年)。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 吳旻旻: 《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 。 3.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8) 關於騷體賦的研究成果,可以分幾個層面討論:. 第一類:屬於文學史、批評史、賦史對騷體賦的概括性說明,如:鈴木虎 雄《賦史大要》將賦體流變分期,認為「騷賦發生成立時期,自周末屈原宋玉前 後,至漢文帝景帝之間屬之」 ;18馬積高在《賦史》提出「賦的形成有三種途徑, 其中有楚歌演變而來的即後人所謂騷體賦、騷賦」,19標出騷體與楚歌的源流體 系;曹明綱《賦學概論》以專章論騷賦,認為「辭、騷異體」,並提出騷體名稱. 治 政 大 之前,它與辭賦一起被前人劃入『古賦一類』。直至康熙時陳葇等人編《歷代賦 立. 的流變「騷賦做為賦體的一個類名被提出和確立,在各類賦體中時間較晚。清代. 格》專設『騷賦』一格,才正式從古賦中分立出來」 ;20趙成林《唐賦分體論述》. ‧ 國. 學. 21. ,本書研究唐賦體裁,別出一章「騷賦」論騷體賦的名稱與內容體制;趙俊波. ‧. 《中晚唐賦分體研究》,22論述唐代各體賦,專以一章談中晚唐騷體賦的發展;. y. Nat.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23以時間為綱,分述重要作家辭賦成就,別以兩. er. io. sit. 節討論蔡襄、王令、郭祥正、王安石、文同的騷體創作;詹杭倫、李立信、廖國 棟《唐宋賦學新探》,24以專題連貫全書,於秦觀的賦論與賦作一節,針對「騷. al. n. v i n 體賦」作品探討。對騷體賦的概括說明也體現在研究某朝代辭賦,對騷體賦點到 Ch engchi U. 為止附帶討論,如:白承錫《初唐賦研究》25僅在結語中提及初唐騷體賦、陳師 成文《唐代古賦研究》26以其中一章專談唐代騷體賦的復興、蔡梅枝《唐代古文 家賦研究》27以一小節討論古文家騷體賦的句式。 18.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 《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 年) ,頁 11。 馬積高: 《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頁 4。 20 曹明綱: 《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85-86。 21 趙成林: 《唐賦分體論述》 (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 114-127。 22 趙俊波: 《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83-147。 23 劉培:; 《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24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 《唐宋賦學新探》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頁 244。 25 白承錫: 《初唐賦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93 年) 。 26 陳成文: 《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98 年)。 27 蔡梅枝: 《唐代古文家賦》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0 年﹚。 4 19.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9) 第二類:研究騷體文學,將騷體賦附論其中。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 從漢到唐的觀察》,28本書全面探究楚辭系統的騷體文學,在形式、意象、題材 的衍變發展,以及與其他文類的關係,當中包含賦體。張佳祺《唐代騷體文學的 嬗變》、29王星《騷體文學傳統的流變研究》、30李薇《宋代楚辭評論及其文學意 義研究》 ,31這三本碩士論文都以騷體文學涵攝「騷體賦」 ,這三本論文的共同瑕 疵在於引述文本卻缺乏闡述與論斷,常以隻字片語含括大量語義,且架構缺乏邏 輯系統,此外郭建勛關於騷體研究期刊數量甚多,32可連貫文章,觀其中騷體文 學的發展脈絡。另有討論騷體文學兼及騷體賦專篇論文,討論專人騷體創作的. 治 政 大 討論騷體辭在辭賦中價值與意義的有:黃水雲〈試論中國辭賦之 立. 有:李金善、崔志博〈試論李綱的騷體文學創作〉、33王立洲〈論盧照鄰的『騷 34. 體』八篇〉;. 文學地位與影響〉、35趙敏俐〈漢代騷體抒情詩主題與文人心態 ── 兼論騷體賦. ‧ 國. 學. 的意義及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36討論騷體作家間繼承與影響關係的是:陳瓊. ‧. y. sit. io. n. al. er. 29. Nat.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 張佳祺: 《唐代騷體文學的嬗變》 (河北:河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 年)。 30 王星:《騷體文學傳統的流變系統》(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6 年)。 31 李薇:《宋代楚辭評論及其文學意義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8 年﹚。 32 郭建勛相關期刊: 〈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主要體式〉 , 《中國韻文學刊》 (1996 年第 2 期) , 頁 93-98、 〈論建安騷體文學的轉變〉,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 年第 3 期), , 《人文雜誌》 (1997 年第 5 期) ,頁 101-105、 〈論南朝 頁.60-66〈論晉代騷體文學情感的世俗化〉 騷體文學藝術上的新變〉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7 年第 3 期) ,頁.81-86、 〈晉代騷體 文學的三大主題〉, 《中國文學研究》(1997 年第 1 期) ,頁 24-30、〈論楚辭在形制與表現上對文 體賦的影響〉 ,《中國文學研究》 (2000 年第 3 期),頁 15-21、 〈楚辭的文體學意義---兼論楚辭與 幾種主要的中國古代韻文〉 ,《中國文學研究》 (2001 年第 4 期),頁 10-16、 〈騷體文學---當代楚 辭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中國韻文學刊》(2003 年第 2 期),頁 1-5、〈論騷體文學研究在當代 楚辭中的地位〉 , 《淮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 25 卷, (2003 年 1 月) ,頁 92-114、郭建勛、榮丹: 〈北 朝騷體文學概述〉, 《中國文學研究》第 1 期,(2006 年 1 月),頁 32-36、〈一部屈學研究的新成 果—讀羅敏中《屈騷與宋代愛國文學》有感〉 ,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27 卷第 5 期, (2003 年 9 月) ,頁 160-161、 〈騷體的形成與稱謂辨析〉 ,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1995 年 6 月) , 頁 112-116、 〈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 , 《求索》 (2000 年第 5 期) ,頁 96-100、 〈晉 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個格及主要體式〉, 《中國韻文學刊》(1996 年第 2 期),頁 93-98。 33 李金善、崔志博: 〈試論李綱的騷體文學創作〉 , 《文史研究》 (第 1 卷第 1 期,2009 年 9 月), 頁 5-9。 34 王立洲: 〈論盧照鄰的「騷體」八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 12 月),頁 128-131。 35 黃水雲: 〈試論中國辭賦之文學地位與影響〉,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 11 期,2005 年 10 月),頁 1-19。 36 趙敏俐: 〈漢代騷體抒情詩主題與文人心態—兼論騷體賦的意義及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 《中 國文化研究》 (第 2 期,2010 年 2 月) ,頁 32-45。 5 28.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0) 光〈創『騷』與學『騷』── 兼論屈原對柳宗元的影響〉 。37 第三類:騷體賦全面性或專門性研究。專書目前僅見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 究》 、38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 。專篇論文有:于浴賢〈從騷體賦看漢人 對屈騷的接受與傳播〉、39梁葆莉〈騷體賦的產生及在漢代發展軌跡的文化解 析〉、40寧宇〈騷體賦與漢代文人精神的流變〉,41以上三篇探討的是漢代的騷體 賦流變;趙成林、劉磊〈騷賦復興與中唐政治 ── 以貶謫文化為中心〉42本文書 寫中唐的騷體賦大量書寫的政治理由;劉培、楊同亮〈北宋中期騷體賦風的演變〉 43. 本文書寫北宋初年騷體賦發展情形;李曉瓊〈試論騷體賦的界定〉44則討論騷. 治 政 大 研究,更何況某一斷代的騷體賦研究」, 十年奄忽,依然無人踵武斷代騷體賦 立. 體賦的體裁分類。李賢珠於十年前的論文中已疾呼「前人極少作全面性的騷體賦 45. 研究,斯言可證騷體賦在學界尚有極大發展空間。. ‧ 國. 學.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發現騷體賦的研究最多的是以附論方式出現賦史流變,. ‧. 或被視為騷體文學衍變中的一部份,其中尤以漢代騷體賦研究占大多數,缺乏斷. sit. y. Nat. 代或全面性的騷體賦專著。即使學界肯定宋代為騷體文學的重要發展時期,46但. n. al. er. io. 陳瓊光: 〈創「騷」與學「騷」—兼論屈原對柳宗元的影響〉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 11 卷第 1 期,2000 年 3 月),頁 11-15。 38 王學玲: 《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 39 于浴賢: 〈從騷體賦看漢人對屈騷的接受與傳播〉, 《北方論叢》(2006 年第 5 期) ,頁 6-9。 40 梁葆莉: 〈騷體賦的產生及在漢代發展軌跡的文化解析〉 , 《邵陽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 2 卷第 6 期,2003 年),P.94-97。 41 寧宇: 〈騷體賦與漢代文人精神的流變〉 , 《社會縱橫》第 23 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頁 74-77。 42 趙成林、劉磊:〈騷賦復興與中唐政治—以貶謫文化為中心〉, 《甘肅社會科學》 (2009 年第 3 期),頁 171-173。 43 劉培、楊同亮:〈北宋中期騷體賦風的演變〉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 26 卷第 3 期),2003 年 5 月,頁 73-78 44 李曉瓊: 〈試論騷體賦的界定〉,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8 年第 3 期),頁 32-36 45 李賢珠: 《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碩士,2001 年﹚,頁 11。 46 同上,頁 10。李賢珠提出「『騷體賦』以鋪排之文寫曲折之情,感動人心,並為後世抒懷言哀 者取法,騷體創作綿延千年不絕。特別是在建安、中唐、南宋、元初、明清之際,騷體賦頗有復 興之勢,這一則與其時代創作情感氛圍相關,一則也表明了楚騷形式與內涵共存的生命力。」此 段引文可以看出,李賢珠認為動蕩的時代氛圍與士人個人生命情調,影響了南宋的騷體賦創作。 同樣看法還可以參見王星: 《騷體文學傳統的流變系統》﹙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6 年﹚,頁 24-27。王星認為「兩漢時期,既是騷體文學的形成期,也是騷體文學研究的第一個高 潮…直到宋代,由於時代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現了騷體文學的第二個高潮。」王星論文雖有隻言 片語缺乏論述的弊病,卻很清楚提出:兩漢、宋代的騷體文學兩個高峰,視魏晉北朝與隋唐為兩 大高峰之間的過渡期,肯定了南宋在騷體對前代的繼承也認為「宋代的騷體文學傳統與漢代相 比,其衡量標準、評判尺度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正是本文關注的南宋騷體賦獨特意義。 6 37.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1) 南宋有何特定文化場域使騷體賦大量滋衍?南宋蓬勃興盛的騷體賦與漢代、建 安、東晉、中晚唐的騷體賦產生何種變異?南宋騷體賦如何在形式與內容祖述騷 體文學?南宋騷體賦在文學脈絡中的獨特地位?這都是本文要進一步釐清的問 題。筆者欲以騷體賦為研究文本,在重構的南宋文化現場中,縱向檢視南宋騷體 賦與前代騷體賦的衍變異同、南宋騷體賦對騷體文學在題材、形式、情感的繼承, 既而闡述作為斷代騷體賦在歷史宏流中的獨特價值。.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立. (一)「南宋」的定義. 政 治 大. ‧ 國. 學. 若以「南宋」作為政治限斷,則上限應為宋欽宗二年年號「靖康」終止、宋 高宗趙構年號「建炎」並於應天府即位的西元 1127 年,其下限應至端王趙昺年. Nat. sit. y. ‧. 號「祥興」終止的西元 1279 年。然南宋覆亡有兩種說法:. al. er. io. 為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將伯顏入臨安,擄恭帝北去。一為帝昺祥興二. v. n. 年(1279),陸秀夫負帝昺投海。由於宋臣民抗元之壯烈,遺民念故國之深. Ch. engchi. i n U. 切,乃史所罕見,故近代史學家秉乎同情感佩之心,計其滅亡,多採後者。 47. 由本段引文可見,雖可用政治鼎新劃出「南宋」的限定範圍,但人為活動卻 無法以此為限斷,其中固有情感投射的主觀成份,也有人群的積極活動跨越歷史 斷代的難度,因此無法以政治限斷下定論。又如季明華《南宋詠史詩》對南宋的 定義為「高宗建炎四年(1127)為始,祥興二年(1279)為終。若詩人在北宋時 期出生,其主要活動卻在南宋時期;或確定為南宋出生,其卒年不詳者,皆列入. 47. 王偉勇: 《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頁 2。 7.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2) 選擇的標準。」48則季氏定義的南宋雖以朝代更替為限斷,卻同樣呈現以斷代書 寫文學流變,則作家游走在不確定時間軸無法歸類的弊病。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不以政治為限而以作家群體劃定,將兩宋分 為六時期:第一期承平時期(1017-1067)、第二期變革時期(1068-1125)、第三 期戰亂時期(1110-1162)、第四期中興時期(1163-1207) 、第五期茍安時期 (1208-1265) 、第六期亡國時期(1252-1310) 。49比較「政治斷代史」的方式與「作 家群體分期」的方法,王兆鵬將宋徽宗大觀三年(1110)視為戰亂期的始點,時 距高宗即位尚有 17 年,而以宋亡國後 31 年,元仁宗至大三年為終點。王兆鵬著. 治 政 大 延至亡國後 31 年並未多作說明。 立. 作本書的目的在探究第三期戰亂詞人的群體共時性,對於為何將宋詞發展的年限. 王偉勇則提出「南渡人士」指「北宋時已年逾二十,因家國變動而南渡者。. ‧ 國. 學. 50. 蓋我國古代習慣視弱冠為成年,謂此人心智至此以成熟,可責成人之道也。」 這. ‧. 段話適可說明王兆鵬將上限提前至 1110 年的原因,由於這群體的作家歷經政治. y. Nat. 變動,偏安江南已是能獨立思考的成人,自然有感於特殊的政治、社會風尚,進. er. io. sit. 而以當代文學表達情思。由此可推斷王兆鵬將下限拉至三十年後的原因,正是待 這些長於南宋入於元朝,心中悲憤不為臣虜的一代南宋人凋零,這群人政治限斷. al. n. v i n 雖入元代,但心中的自我認同應為宋人,自然列於南宋遺民之列。 Ch engchi U. 本文的南宋所指涉的是政治限斷,即宋高宗建炎四年 1127 年至宋帝昺祥興. 二年 1279 年。但凡作者生卒年在 1110 年至 1310 年,皆視為南宋騷體賦作家群, 其作品或反映南宋早期的動蕩戰亂,或書寫亡國後的悲憤憂怨,根植於南宋者, 視若南宋騷體作品;情繫於南宋者,亦為南宋騷體作品。以文化情感為繫,正是 騷體賦的本色。 (二)「騷體賦」的定義 《宋代辭賦全編》的前言中提及「宋代辭賦可謂諸體(騷體辭、漢代大賦、 48 49 50. 季明華: 《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4。 王兆鵬: 《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頁 6。 王偉勇: 《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頁 2。 8.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3) 俳賦、律賦、文賦)皆備,並均有佳作。」51其中一節討論「宋代的騷體辭」中 卻又說「與宋代的漢式大賦、駢賦、律賦、文賦相比較,宋代的騷體賦在藝術上 52. 有自己的特點。賦特別是漢賦以誇張宏麗為工,騷體辭則以抒情深宛為富。」 則 此段文義脈絡中「騷體辭」與「騷體賦」似為一體,並無區別。此正呼應編者所 言「辭賦有時難以嚴格區分,而在宋人別集、總集中的歸類,以及宋人談辭說賦 的言論中,也往往將兩者視為一體。」53那麼騷體辭與騷體賦是否有分野?兩者 的關係究竟該如何界定?前人騷體賦研究,適可為借鏡。 王學玲在《漢代騷體賦研究》對騷體賦的定義為:. 治 政 大「兮」字大體規則的出現在 一、 形式體制:「兮」字構句,在同一篇中, 立 二、創作手法:運用大量比興暗碼,託喻以諷。. Nat. io. al. er. 李賢珠在《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界定騷體賦是:. sit. y. ‧. 三、深層情志:抒發切身遭遇的忠怨之情。54. 學. ‧ 國. 各句的同一位置。. n. v i n 一、「兮」、「些」、「羌」 C、「只」字句的大量運用,是楚國文學特有的一種 hengchi U 形式。. 二、多以抒情為主的內容,如抒發憂國、傷時、失意的情懷內容為界限。 三、香草美人象徵意義的普遍使用。55. 郭建勛提出: 「騷體賦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採用楚騷的文體形式,. 51 52 53 54 55. 曾棗莊、劉琳主編: 《全宋文》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頁 13。 同上,頁 18。 同上,頁 49。 王學玲: 《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頁 6。 李賢珠: 《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碩士,2001 年),頁 10。 9.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4) 也就是以“兮”字句作為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白的用賦的名稱。」56然而綜觀 兩本斷代騷體研究,其舉作品皆辭賦並舉,如王學玲引用篇章有〈惜誓〉 、 〈招隱 士〉 、 〈哀時命〉 、 〈七諫〉 、 〈九懷〉 、 〈九嘆〉 、 〈廣騷〉 ,李賢珠引用篇章有〈九哀〉、 〈九昭〉 、 〈九礪〉 、 〈朝沐〉 、 〈招魂〉 、 〈悲秋風〉 、 〈反招魂〉 、 〈梅花三弄〉 、 〈驅夢〉、 〈招蕩子〉、〈九訟〉、〈反招隱辭〉,以上皆非「以賦為名」。 王學玲界定的騷體賦,乃根據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的說法,對漢賦進行 反省歸納所得。57趙敏俐認為: 「在漢代文學史上有兩種特殊的文體,包括收錄於 王逸《楚辭章句》中漢人模擬楚辭的作品,漢人以『騷』命名的賦體作品兩大部. 治 政 大 為「騷體賦」與「擬楚辭體」應為兩類體裁。而李曉瓊在〈試論騷體賦的界定〉 立 份,一般人把前者稱之為『漢人擬楚辭』,後者稱之為『騷體賦』。」58趙敏俐認. 一文中提出:「在漢代騷還沒有和賦分離、而《昭明文選》別騷賦為二,名義既. ‧ 國. 學. 殊,體裁亦別。」59此正可以說明,王學玲在篇章引用時,兼以楚辭體為討論對. ‧. 象的原因。. y. Nat. 詹杭倫改造徐師曾的賦體分類,回歸祝堯的賦體分類,提出宋代騷體賦應有. er. io. sit. 三種:其一、以四言或六言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其二、基本上無「兮」 , 也句式整齊的騷體;其三、以「辭」為名或以「篇」「操」之類為名的騷體,形. al. n. v i n 同歌行的騷體。 則詹杭倫提出的前兩類正是為「以賦為名」的「騷體賦」 ,第三 Ch engchi U 60. 類指的是「騷體辭」 。根據上述推論,廣義的「騷體賦」應包含「騷體辭」 ,狹義 的騷體賦則為郭建勛所提的「以賦為名」之作品。此可以說明,李賢珠所使用的 為廣義的騷體賦概念,故其引用文本,不限於「以賦為名」的作品。 依據前文的析論,本文所研究的騷體賦定義為: 1、名稱:以賦為名的騷體。 郭建勛: 〈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 《求索》 ,(2000 年第 5 期) ,頁 97。 王學玲: 《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頁 4。 58 趙敏俐: 〈漢代騷體抒情詩主題與文人心態—兼論騷體賦的意義及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 《中 國文化研究》 (2010 年第 2 期),頁 32。 59 李曉瓊: 〈試論騷體賦的界定〉,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8 年第 3 期),頁 32。 56 57. 60. 詹杭倫: 〈宋代辭賦辨體論〉,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7 期,2003 年 11 月) ,頁 10。 10.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5) 2、形式:採用楚辭文體四言或六言形式,以「兮」或其他語助詞作為規則基本 句型。 3、意象:運用楚辭香草美人意象。 4、內容:抒情成份強烈,飽含憂世或傷己的情懷。. 二、研究方法 騷體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文類,其淵源可上推至屈原、宋玉。騷體作品在文 體成型後,後代文學家以浪漫的筆調開展出楚辭文學的藝術世界。61如蘇慧霜所 言:. 立. 政 治 大. 本書的研究目的,在於不僅將『騷體』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學現象,更進一步. ‧ 國. 學. 希望強化『騷體』文學的概念,將『騷體』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體類來研究,. ‧. 『騷體』不僅侷限於屈原、宋玉的作品而已,作為一個文學體類, 『騷體』有. io. al. er. 漢以來的騷體文學作品都是騷體『流變』。. sit. y. Nat. 完整的形成過程,與發展演變的歷史,屈原、宋玉是騷體的『定型』者,兩. n. v i n 是以屈原、宋玉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是研究騷體文學的衍變的基準。洪興祖 Ch engchi U. 《楚辭章句》62收錄屈原所作的〈離騷〉 、 〈九歌〉63、 〈天問〉 、 〈九章〉64、 〈遠遊〉、 〈卜居〉、〈漁父〉共二十五篇及宋玉的〈九辯〉,這些作品延展出騷體文學的主 要題材。以下列出騷體文學研究者所提出的題材分類,郭建勛認為:. 騷體賦作為賦體文學的一個重要類別,以其突出的抒情性、疏朗流暢的.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頁 7。 洪興祖: 《楚辭章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年) 。 63 同註 60,頁 2。九歌篇目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 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 11 篇。 64 同註 60。九章篇目為: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憶往日、橘頌、悲回風, 共 9 篇。 11 61 62.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6) 騷體特徵,豐富了賦體文學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開拓了紀行、玄思、 悲士不遇、悼騷等四個重要的題材領域。65. 劉師培在〈論文雜記〉中提出:. 秦漢之世,賦體漸興,溯其淵源,亦為《楚辭》之別派: 〈幽通〉 、 〈思元〉, 憂深慮遠,出於〈騷經〉者也; 〈甘泉〉 、 〈籍田〉 ,愉容典則,出於〈東皇〉、 〈司命〉者也; 〈洛神〉 、 〈長門〉 ,其音哀思,出於〈湘君〉 、 〈湘夫人〉者. 治 政 大 〈鵩鳥〉、〈鸚鵡〉,生 〈北征〉,敘事記遊,出於〈涉江〉、〈遠遊〉者也; 立. 也; 〈感舊〉 、 〈嘆逝〉 ,悲怨淒涼,出於〈山鬼〉 、 〈國殤〉者也; 〈西征〉、. 嘆不辰,出於〈懷沙〉者也。. ‧ 國. 學 ‧. 蘇慧霜在《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一書中舉出:. y. Nat. er. io. sit. 屈、宋在創作題材上的成就,為騷體文學開啟了寫作的典範,特別是以二 〈湘〉和〈高唐〉 、 〈神女〉為代表的「神女」題材;以〈九辨〉為代表的「悲. al. n. v i n 秋」題材;以〈涉江〉 、 〈哀郢〉 C h e n、〈遠遊〉為代表的「不遇」題材,以〈遠 gchi U 遊〉為代表的「遊仙」題材;以〈涉江〉為代表的「紀行」題材。66. 三段引言,郭建勛直接點出「紀行」 、 「玄思」 、 「悲士不遇」 、 「悼騷」是騷體 賦的四大主題,而蘇慧霜則舉出「神女」 、 「悲秋」 、 「不遇」 、 「遊仙」 、 「紀行」五 種題材,綜合兩人意見,可為: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神女、悲秋、遊 仙七類主題。劉師培雖未明確標示騷體文學的題材,認為楚辭可以延伸出「憂深 慮遠」 、 「愉容典則」 、 「其音哀思」 、 「悲怨淒涼」 、 「敘事記遊」 、 「生嘆不辰」六種. 65 66. 郭建勛:〈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 《求索》 (2000 年第 5 期),頁 96-100。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頁 157-158。 12.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7) 的特殊風格,以七類主題比對六種風格,可以歸類各種題材的風格特色:紀行賦 應具「敘事記遊」的特點、悲士不遇賦應具「生嘆不辰」的特點、悼騷賦應具備 「憂深慮遠」的特點、神女賦應具備「其音哀思」的特點、悲秋賦應具備「悲怨 淒涼」的特點、遊仙賦應具備「愉容典則」的特點。 筆者以《宋代辭賦全編》67中所列出部份賦家作品為考察,以作品主題分布 分類如下: 主題. 作家. 篇章名稱. 悲秋. 李綱. 〈秋色賦〉68. 陸游. 政 治 大 〈虎節門觀與賦〉 〈江上愁心賦〉69. 〈中秋月賦〉71. 范成大. 〈桂林中秋賦〉. 朱熹. 〈空同賦〉73. 鄭思肖. 〈泣秋賦〉74. 王柏. 〈冰壺秋月賦75〉. n. 陸游 士不遇.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詠秋興賦76〉. y. sit. er. io. al. 毛滂. 72. ‧. Nat. 楊萬里. 學. ‧ 國. 立. 70. v i n C h 〈虎門節觀雨賦 engchi U 〉 77. 吳儆. 〈良干謁賦〉78. 王十朋. 〈歸去來賦〉79.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 。 同注 67,頁 978。 同注 67,頁 3097。 同注 67,頁 897。 同注 67,頁 853。 同注 67,頁 3014。 同注 67,頁 3044。 同注 67,頁 981。 同注 67,頁 854。 同注 67,頁 961。 同注 67,頁 896。 同注 67,頁 1199。 13.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8) 張九成. 〈謫居賦〉80. 楊萬里. 〈歸歟賦〉81. 劉克莊. 〈譴蠹魚賦〉82. 李復. 〈種藥賦〉83. 何文縝. 〈夢賦〉84. 沈括. 〈懷歸賦〉85. 周文璞. 〈方泉賦〉86 〈石麟賦〉87. 周紫芝. 88. 89. 洪咨夔. 〈閔氓賦〉90. 袁甫. 〈鹿野賦〉91. 〈求初堂賦〉94. io. al. 〈致遂賦〉95. n.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Ch. engchi. y. 陳仁子. sit. 〈求志賦〉93. er. 晁補之. Nat. 80. ‧. 〈覺賦〉92. 陳文蔚. 79. 學. ‧ 國. 立. 治 政 〈思隱賦〉 大 〈酹三賢賦〉. i n U. v. 同注 67,頁 3040。 同注 67,頁 2939。 同注 67,頁 3041。 同注 67,頁 2568。 同注 67,頁 2303。 同注 67,頁 3036。 同注 67,頁 2303。 同注 67,頁 1236。 同注 67,頁 2822。 同注 67,頁 3024。 同注 67,頁 2552。 同注 67,頁 2962。 同注 67,頁 1891。 同注 67,頁 1890。 同注 67,頁 2923。 同注 67,頁 2014。 同注 67,頁 3031。 14.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19) 紀行. 晁公遡. 〈朝山堂賦〉96. 王十朋. 〈雙瀑賦〉97. 張孝祥. 〈金沙堆賦〉98. 王炎. 〈釣臺賦〉99. 方回. 〈石峽書院賦〉100 〈海東青賦〉101. 呂昌明. 〈登房州寧嵐門賦〉102. 李洪. 〈適越賦〉103. 105. 連文鳳. 〈登高賦〉107. 徐夢莘. 〈釣臺賦〉108. 晁公遡. 〈神女廟賦〉109. 王阮. 〈館娃宮賦110〉. er. io. al. v. 〈愛蓮堂雙蓮賦111〉. n. 方回 朱熹. y. 〈新城賦〉106. ‧. 周紫芝. Nat. 神女. 104. 學. ‧ 國. 立. 治 政 〈夢歸賦〉 大 〈樂郊賦〉. sit. 李處權. Ch. e n〈梅花賦 gchi. 112. i n U 〉. 同注 67,頁 1989。 同注 67,頁 1240。 98 同注 67,頁 1145。 99 同注 67,頁 2579。 100 同注 67,頁 1153。 101 同注 67,頁 2774。 102 同注 67,頁 2504。 103 同注 67,頁 1374。 104 同注 67,頁 3038。 105 同注 67,頁 3107。 106 同注 67,頁 1381。 107 同注 67,頁 3045。 108 同注 67,頁 2459。 109 同注 67,頁 3068。 110 同注 67,頁 1449。 111 同注 67,頁 2861。 96 97. 15.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0) 〈感春賦113〉 〈梅花賦114〉. 李處權. 〈悼亡賦〉115. 悼騷. 林敏功. 〈梅花賦〉116. 姚勉. 〈蘭國賦117〉. 晁補之. 〈夢覿賦118〉. 吳鎰. 〈義陵弔古賦〉119. 高似孫. 〈幽蘭賦〉120. 治 政 〈秋蘭賦〉 大 〈弔屈原賦〉 121. 晁補之. 〈後招魂賦〉125. 陳宗禮. 〈懷皐賦〉126. 李綱. 〈續遠遊賦〉127. io. al. 〈石菖蒲賦〉128. n. 王炎.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Ch. engchi. y. 〈哀湘纍賦〉124. sit. ‧ 國. 周紫芝. ‧. 〈述嚴賦〉123. 學. 范浚. Nat. 遊仙. 122. er. 立. 王灼. i n U. v. 同注 67,頁 2698。 同注 67,頁 930。 同注 67,頁 2692。 同注 67,頁 3129。 同注 67,頁 2687。 同注 67,頁 1770。 同注 67,頁 2923。 同注 67,頁 2538。 同注 67,頁 2666。 同注 67,頁 2667。 同注 67,頁 2525。 同注 67,頁 2457。 同注 67,頁 2531。 同注 67,頁 3127。 同注 67,頁 3139。 同注 67,頁 3008。 同注 67,頁 2579。 16.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1) 王柏. 〈寶婺新樓賦〉129. 方回. 〈山水圖賦〉130 〈弔鶴賦〉131. 方岳. 〈鹿洞後賦〉白132. 朱熹. 〈白鹿洞賦〉133. 李洪. 〈殤幼賦〉134 〈雙鶴賦〉135. 易袚 胡寅. 立. 〈壽台樓賦〉142. 王廉清. 〈慈寧殿賦〉143. io. al. n.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y. 王象祖. sit. 〈喜雨賦〉141. er. 王炎. ‧. 〈是是堂賦〉140. Nat. 131. 138. 晁補之. 方岳. 130. 137. 〈遂性賦〉139. 王嚴. 129. 治 政 〈原亂賦〉 大 〈徵玄修賦〉 學. 時事. ‧ 國. 時少章. 〈真遷巖亭賦〉136. v. 〈重修周公廟賦〉144. C h 〈秀錦樓賦〉U n i engchi 145. 同注 67,頁 2074。 同注 67,頁 2359。 同注 67,頁 2768。 同注 67,頁 1150。 同注 67,頁 1147。 同注 67,頁 3137。 同注 67,頁 2763。 同注 67,頁 2077。 同注 67,頁 1435。 同注 67,頁 1899。 同注 67,頁 1896。 同注 67,頁 1977。 同注 67,頁 888。 同注 67,頁 2040。 同注 67,頁 1947。 同注 67,頁 2519。 17.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2) 詠物. 李濤. 〈南定樓賦〉146. 王炎. 〈雉賦〉147. 呂人龍. 〈高齋竹賦〉148. 連文鳳. 〈虛舟賦〉149. 陳宓. 〈荔枝賦〉150. 由以上考察,發現以上數種題材書寫,題材相互涵攝,且不可避免使用楚騷 傳統,以意象形塑內容。誠如王逸《離騷經序》 :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 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 政 治 大 「這些意象語言統攝在屈原有意識的創作架構之中,賦與意象以定型化的意蘊和 立. 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今人蘇慧霜言:. ‧ 國. 學. 情感,反映在詩歌藝術的創作上,一系列的『美人』 、 『香草』 、 『禽鳥』等意象的 創作,代表對理想熱烈追求的幻想情緒,語言情境結合真實虛幻,對文學意義影. ‧. 響非常深遠。」151故其討論騷體文學發展,以「美人」 「香草」 「禽鳥」為屈原意. sit. y. Nat. 象的原型。然而時代風尚有別,題材的選取或可反映某些時代現象。如「魏晉六. io. er. 朝描摹器物者漸增,與貴遊酬唱、宮體文學有關;唐代社會奢靡、蒔花流行,牡 丹新出成為百卉之王,外族入漢,毬戲取代碁戲,而戰爭不止之情狀,促使戰馬、. al. n. v i n Ch 寶劍之吟詠大增;一如宋人嗜梅花、茗茶,詠物亦多。」 engchi U. 152. 宋人詠物,不僅限於. 梅花茗茶,以整體而言,植物為其所詠最大宗。如陳彩玲所言:「綜觀兩宋詠物 詞作,其題材以植物類為最多,此與宋代富庶,蒔花品花風氣盛行,不無干係, 且江南草木繁盛,美不勝收,流連湖山勝景,花草之詠焉得不多。……其中詠梅 詞占居多數,其孤高淡雅,雪裡爭春,是為倍受賞識之因,由此亦可略見宋人的.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同注 67,頁 2038。 同注 67,頁 2028。 同注 67,頁 2782 同注 67,頁 2609。 同注 67,頁 2245。 同注 67,頁 2742。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頁 113。 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21。 18.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3) 好尚品味。」153 宋代理學盛行,士大夫具高度文化素養,形塑理性人格的心靈,構成特有審 美情趣。一如吳旻旻數度於《香草美人文學傳統》一書中提及士大夫情志:「屈 原所提出的『香草美人』成為一種特定意義的符號系統,代表一種『好修不遇』 的士大夫情志。」154、 「中國古典文學中確實存在一個承自屈子以「香草、美人」 等意象託喻個人情志的傳統。」155並且認為這套傳載士大夫情志的語言系統與士 大夫個人生命歷程是互動的對話,其對話內容即為文學。如其所言:. 治 政 大 悉特定的語言符號、意識型態,也懷抱著相似的情懷與理想,一致認同這 立 傳統士大夫對君王國家的使命感,那是一群承受相同文化遺產的族群,熟. 些語彙背後的價值體系,進而有互動的創作展演,這個符號系統飽蘸著主. ‧ 國. 學. 體生命的起伏悸動,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及文學發展都有密切關係。156. ‧. y. Nat. 筆者以此觀點探求南宋騷體賦的概況,試圖在騷體文學譜系中,找到南宋騷. er. io. sit. 體賦的定位。如蘇慧霜在《騷體的發展和衍變》一書中指出「意象是一種藝術創 作手法,包括『意』和『象』兩個部份,其中『意』是主觀的思想情感,『象』. al. n. v i n 是客觀的具體物象。意象融合是主、客、物、我的融合,注意寫意,隨物婉轉之 Ch engchi U. 間,具有感物吟志的發興作用。」157於是筆者面對南宋騷體賦,以「植物意象」 為切入點,採用下列研究方法: 1 首先透過文本閱讀,採用比較歸納整理方式,藉由其他南宋文學體材的研究, 如:討論南渡移民分布與經濟文化關切的《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158以詩.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馬寶蓮: 《兩宋詠物詞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頁 89。 吳旻旻: 《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12。 吳旻旻: 《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7。 吳旻旻: 《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8。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頁 112。 吳松弟: 《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19.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4) 為研究對象的《南宋詠史詩研究》 、159以詞為研究對象的《南宋詞研究》 、160以作 家群為研究對象的《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161勾勒文體發展外緣條件—南宋所 處特殊文化場域,並以此討論作家概況,以推衍南宋騷體賦縱向發展的情形。 2 歸納整理作品,以明客體具體物象,具體闡明南宋騷體賦與前代騷體文學的香 草意象承繼與衍變,藉此說明文學本身內部條件—南宋之前騷體賦中植物意象的 發展脈絡,並推衍南宋騷體文學主題。 3 以微觀角度,根據南宋騷體賦的植物意象,透過分析文本內容、歸納情志、總 結價值與意義,闡明物象之主觀思想情感。. 治 政 大 5 最後以宏觀視野,總結南宋騷體賦中植物意象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以明本文寫 立 4 探討南宋騷體賦基本形構,及在時代流轉中的形式衍變。. 作動機。. ‧ 國. 學. 其中第 2、3、4 點是本文重心,本文先就作品歸類出南宋騷體賦的香草意象. n. al. er. io. sit. y. Nat. 貌。. ‧. 及分布,才能分析各種主題的衍變、文本內容、思想情感、價值意義及其形式樣. 159 160 161. Ch. engchi. i n U. v. 王偉勇: 《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 季明華: 《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王兆鵬: 《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 20.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5) 第二章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 《詩經》與《楚辭》並為中國韻文兩種發展範式。源於北方的《詩經》,或 以部份篇章詠物,以比興手法喚起情思言志,如〈關雎〉;或以通篇詠物以比喻 此,透過對物象的感懷寄託溫柔敦厚,如〈碩鼠〉 。 《楚辭》更開拓出一套香草美 人文學傳統,香草具有擬譬託喻的功能,如康正果提出「為了突出自己的人格美, 屈原創造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宋玉等人由於偏愛鋪寫美女的美色和宮廷中的豪華 場面,並力圖用微諷的藉口掩蓋好色的動機,因而開啟了豔情文學的先河。」162 亦如蘇慧霜所言:「從傳統比興書寫到意象的運用,屈原是一個偉大的創作家,. 政 治 大 類譬喻,將美人、草、木、蟲、魚、鳥、獸等意象,賦與典型化的思想與情感。」 立 他繼承並突破了《詩經》比興傳統,以其淒美浪漫的感情和豐富的意象語言,引. 學. 由《詩經》到《楚辭》香草美人傳統是一個質的跳躍,中原氣候土質不若華南,. ‧ 國. 163. 生活條漸亦較辛苦,是以「饑者歌其實,勞者歌其事」的《詩經》,其作品中的. ‧. 植物多半有實用功能,無論是食用、衣用、器用,總不是為文學而文學,多為借. sit. y. Nat. 物起興。而《楚辭》則對植物反覆歌詠,形塑以香草為意象的文字密碼,開創個. al. er. io. 體的人格美與群性中對美政的期待,如〈橘頌〉中的橘雖有經濟價值,通篇頌揚. v. n. 的卻是「深固不徙」的人格典範。如此詠物而深具寄托的文學表現手法,影響後 世的詠物書寫。.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詠物物類定義. 「詠物」一詞最早出現有兩種看法,一是見於《國語・楚語上》:「若是而不 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 ,164一是鍾嶸《詩品》中評「許瑤之」條下: 「許 長於短句詠物」。165就詠物為文體的內容而言,漢大賦已有詠物作品,據廖國棟 康正果: 《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年),頁 70。 蘇慧霜: 《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頁 113。 164 持此看法如吳儀鳳: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 頁 31。 165 持此觀點如洪順隆: 《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頁 5。 21 162 163.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6)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166所提出,兩漢共 204 篇辭賦,僅 41 篇以自然為詠者, 在主題分類中敬陪末座。而在漢代占最大篇幅者為社會賦有 91 篇,主題表現多 167. 是「京殿苑獵」、「潤色鴻業」,此漢大賦鋪張揚厲的形式內外相應。建安 拓宇 於漢代,以自然為題材的賦,量增加至 68 篇。然從兩漢到建安,詠物中仍以動 物為最多,兩漢詠自然賦中,動物類占 41%;建安詠自然賦中,動物類占 36%, 詠植物作品從 27%僅小幅升到 29%。但詠物主題在個體解放的魏晉南北朝獲得長 足的發展,大一統帝國的崩解,使作家的眼光從宮殿遊獵山川京城,轉向自身觀 照。以詩賦同作考察,由魏晉到齊梁,詠物之風大盛,但詠物詩數量遠大於詠物. 治 政 大 再擴大至以漢唐以後的代表書籍,除了《玉臺新詠》與《唐詩三百首》 ,含有植 立. 賦。然自齊梁以來,詠物詩賦已以植物物類為最大宗。168若以植物為考察對象,. 169 物物種詞句的詩詞,都占全書的一半以上。 《玉臺新詠》作品的植物比例,雖. ‧ 國. 學. 僅達全部作品的 47.1%,然此書以深閨豔情為收錄標準,可見文學發展至六朝,. ‧. 植物是吟詠的主要意象,而五代之後的文學作品,植物類確已占取材首位。且若. y. Nat. 再以植物物種數量為考察,則歷代使用植物物種都較前朝為多,170亦足為證詠物. er. io. sit. 中的植物,確為文學中的主要被書寫對象。而唐代騷體雖至中唐韓柳後,明顯缺 乏比興的緩衝,情感直接奔迸,171但仍不脫〈離騷〉美人香草之喻。172. al. n. v i n 至於「詠物」一詞典出何時,故有爭論,然兩者卻有意義上的落差, 《國語 Ch engchi U. ・楚語上》所言詠物,當為「托寓的文學表現手法」,鍾嶸《詩品》所論詠物則. 廖國棟: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頁 166-188。 廖國棟: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頁 5。其認定的建安文學, 不是以建安年號為限,而是以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 184)到漢明帝景初三年(西元 239)為 限斷。 168 李玉玲: 《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年) ,頁 88。若單就賦而言,李嘉玲: 《齊梁詠物賦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8 年),頁 59。其分析齊梁詠賦題材分類,天象類 5 篇、輿地類 6 篇、動物類 18 篇、植物類 25 篇、器物類 18 篇。凡此亦足證植物在辭賦中成為最大詠物主題。 169 潘俊富: 《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年),頁 16。 170 潘俊富: 《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年),頁 25,表二。 171 陳師成文: 《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 ,頁 270。 172 錢基博: 《韓愈志》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年)頁 115。其指出:「讀《昌黎集》卷,冠 以賦四篇:而〈感二鳥賦〉 、 〈復志賦〉 、 〈閔己賦〉三賦,獨為悲激頓挫,體格仿〈離騷〉……又 〈離騷〉文麗而意婉,美人香草,比興之辭多;韓愈情發而理照,浩氣直指,賦之亦多。」 22 166 167.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7) 已具有「吟詠物象」之意。173考察今人在對「詠物」一詞定義。如洪順隆在《六 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提出:「主旨在吟詠的個體(包含自然界和人造的) 也即作者因感於物,而力求工切的『體物』、『狀物』、以『窮物之情』、『盡物之 態』,且出之以詩體的,才是詠物詩。」174 陳彩玲在《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一書,對詠物的定義為:. 1 採取物之狹義概念—即除人體之外,凡人為或自然界中可見、可識之有 體物,不問其為固體、液體、氣體,能占一定空間者。. 治 政 大 3 通篇之描寫不離其物,側重點的刻畫,力求客觀之寫物狀物,以表現物 立 2 詞之主體為獨立個體,非由眾物組合的山水或景致。. 之情性,或能於詞中寓寄作者主觀之情意者。175. ‧ 國. 學 ‧. 林淑貞在《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中,提出對詠物詩的定義為:. y. Nat. er. io. sit. 本文擬採用廣義的詠物詩定義進行論述,亦即以詩歌的內容為判準,不定 以詠物為題的詩歌為主述,尚包含無詠物詩題,卻以物起興的詩歌,或藉. al. n. v i n 物擬譬自己情志、遭逢的詩歌作品。至於狹義的詠物詩,即今人之定義必 Ch engchi U 以一題一詠為形式求者,本文亦一併論之。176. 上述可見詠物的嚴格意義為:題目一題一詠,內容為獨立客體,筆法當客觀 寫物狀物,內涵當有情意寄託。本文以嚴格定義考察植物意象,則《宋代辭賦全 編》177當中的草木類、花果類、飲食類,最合乎詠物定義。178然本文探討者乃植.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吳儀鳳: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 ,頁 31。 洪順隆: 《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頁 7。 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12。 林淑貞: 《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年﹚,頁 30。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 。 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本論文以 23.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8) 物意象在文本中的文學意義,故除將詠物視為一種獨立文體,凡文本中涉及植物 書寫,得見作者「賦心」179,雖不以整篇單論一物,亦觀其與其他意象高下相對, 展現的香草之情。如不將詠物視為一種題材,而視為一種文學表現型態,則如楊 宿珍所言:「所謂詠物,不論是體物、狀物或藉物抒懷,都必須充分表達物性— 物的內在、外在特質。」180如屈原以香草與惡草羅列對比,間接點出高潔意象, 如此筆法不在本文排除之列。茲將詠物定義為題材的草木花果類為主要研究對 象,旁及其它分類中的植物書寫。 本文所研究對象,首如本文前述騷體賦定義:. 治 政 大 (二)形式:採用楚辭文體四言或六言形式,以「兮」或其他語助詞作為規則基 立 (一)名稱:以賦為名的騷體。. ‧ 國. 學. ‧. 宋末四大詞家—王沂孫、周密、張炎、蔣捷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以「山川風雲類、草木花果類、鳥 獸蟲魚類、雜物類、題詠類」為五大分類。其中書寫對象不是自然草木,而為題寫所賦者,歸於 題詠類,如:王沂孫〈賦雪梅圖〉 (西江月) ;張炎題四花〈牡丹〉 (清平樂) 、 〈芍藥〉 (點絳唇)、 〈黃葵〉 (卜算子) 、 〈山茶〉 (蝶戀花) , 〈題曉竹圖〉 (小重山) , 〈題竹石枯木〉 (台城路) , 〈題烟 竹圖〉 (小重山) ,〈題溪山堂竹〉(風入松) 。本文又據全宋詞所載錄遺民詞四百多首,歸類為 分七類:天象類如日、月、風、雲等;地理類如山、川、河、湖等;動物類如鳥、獸、蟲魚等, 植物類如花、草、果蔬、樹木等;器用類如兵器、行具、文具、飾物、日用品、玩具、器樂等; 建築類如亭、臺、樓、橋等;其他類如火、炭、煙、酒等。(頁 21)以此觀點,則本文所探討草木 花果類,當不包含以植物為題的地理、宮殿、室宇、器物、音樂、服飾、書畫、巧藝,凡此類別, 若為騷體賦形式,且文本以植物寫情志,將以為旁證,以佐植物意象。此外林淑貞:《中國詠物 詩「託物言志」析論》 ﹙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年﹚ ,頁 108。將《佩文齋詠物詩選》中非人 物類分為十七類,分別為:1 天文類、2 山石類、3 水系類、4 建築類、5 武備類、6 儀器金錢類、 7 衣飾用品類、8 文書類、9 樂器類、10 器物類、11 食物類、12 藥物類、13 花木類、14 走獸類、 15 禽鳥類、16 魚族類、17 蟲類。其中第十一類食物類包括:酒、茶、飯、粥、麵、糕、餅、饌、 酥、乳、羹、湯、糖霜、食物雜類、穀、麥、蔬菜、雜蔬、瓜、豆、花、蓴菜、菌、瓠、韭薤、 山藥、芋、蔊菜、蘆菔、蕨、薑椒、薺、菱芡等。第十二類藥物類包括:人參、茯苓、黃精、山 茱萸、檳榔、枳殼、枸杞、決明、藥名詩、雜要類。第十三類花木類包括:松、柏、檜、杉、榆、 槐、梧桐、榕、椿、楠、桑、楸、楊柳、檉、烏臼、冬青、銀杏、木瓜、木槿花、桃花、梅花、 李花、杏花、梨花、栗、棗、柰、柑、橘、橙、榴花、柿、楊梅、核桃、枇杷、櫻桃、林檎、荔 枝、龍眼、橄欖、葡萄、海棠、桂花、玉蘭、丁香、夜合、紫薇、木蘭、蠟梅、山火、梔子、辛 夷、繡毬、棠梨、玉蕊花、山礬、楝花、木棉花、竹、筍、牡丹、芍藥、瑞香、木芙蓉、茉莉、 夾竹桃、薔薇、月季、刺桐、荼蘼、凌霄、藤花、山丹、素馨、玉玲瓏、瓊花、蘭、蕙、芝、萱、 菊、荷、葵、杜鵑花、水仙、金莎花、金錢花、鳳仙、雞冠、牽牛、杜若、菖蒲、芭蕉、石竹、 葉、雜樹、雜花、蘆葦、荻花、杏花、蓼花、蘋花、苔蘚、萍花、薜蘿、菰蒲、草、沙、蓬等。 (頁 131)此三類相互涵攝,無論實用或審美,皆具植物意象。馬寶蓮: 《兩宋詠物詞研究》 (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頁 195。將詠物詞中植物類又分成花草類、果木 類、食用類。 179 劉熙載: 《藝概.卷三賦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年),頁 131。 「《楚辭》「涉江」 、「哀 郢」, 「江、郢」,迹也; 「涉、哀」 ,心也。推諸題之旦有迹者亦見心,但言心者具是迹也。」是 以劉熙載認為賦是詩的系統,為古詩之流。認為賦的辭采是迹,創作者的心志,才是賦心。 180 收錄於蔡英俊:《意象的流變》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年) ,頁 388。 2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29) 本句型。 (三)意象:運用楚辭香草美人意象。 (四)內容:抒情成份強烈,飽含憂世或傷己的情懷。次以單論一物為主的詠物 篇為討論主題,以其他分類中不以獨立個體為賦,卻以騷體形式書 寫且具香草意象者為旁證。. 第二節 《宋代辭賦全編》以植物為考察對象的騷體詠物賦 分類. 題名. 草木一 石菖蒲賦(並序)181. 立. 竹夫人賦182. ‧ 國. 王炎(1137-1218). 政 治 大. 騷體賦. 謝過(1074-1116). 歌曰為騷體. 曾丰. 騷體賦 騷體賦. 李洪. 騷體賦. 古楠賦(有序)186. 宗澤(1059-1128). 騷體賦. 花果一 幽蘭賦(並序)187. 李綱(1083-1140). Nat. io. 秋蘭賦189.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al. n. 幽蘭賦188. 高似孫. Ch. engchi. 高似孫. y. 185. 騷體賦. er. 哀巖桂賦(並序). ‧. 謝逸(1068-1113). sit. 弔稿杉賦(並序)184. 騷體形式. 學. 草木二 海柏賦183. 作者. i n U. v騷體賦 騷體賦. 水仙花後賦190. 高似孫. 騷體賦. 愛連堂雙蓮賦191. 方回(1227-1307). 亂曰為騷體.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頁 2579。 同注 20,頁 2603。 同注 20,頁 2630。 同注 20,頁 2631。 同注 20,頁 2632。 同注 20,頁 2652。 同注 20,頁 2664。 同注 20,頁 2666。 同注 20,頁 2667。 同注 20,頁 2669。 同注 20,頁 2681。 25.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30) 含笑花賦(並序)192. 李綱. 騷體賦. 戲作梅花賦193. 蘇籀. 騷體賦. 李處權(?-1155). 騷體賦. 花果二 梅花賦195. 朱熹(1130-1200). 騷體賦. 梅花賦196. 劉黻(1217-1276). 騷體賦. 和倪梅村梅花賦197. 蒲壽宬. 騷體賦. 松竹梅賦198. 富偉. 騷體賦. 陳宓. 騷體賦. 政 治 大 喻良能. 亂曰為騷體. 甘菊賦202. 范浚(1102-1151). 騷體賦. 菊花賦203. 陳藻(1151-1225). 種藥賦(並序)204. 李復(1052-?). 騷體賦. 四君子湯賦205. 李石(1108-1181). 騷體賦. 194. 梅花賦. 花果三 荔枝賦199 靈芝賦200. 薛季宣. 學. 騷體賦. ‧. ‧ 國. 騷體賦. io. sit. Nat. y. 立. 飲食一 菊賦(並序)201. n. al. er. 祥瑞. i n U. v. 綜觀物類分布,除祥瑞類一篇,飲食類五篇,其餘十九篇為草木花果類,此. Ch. engchi. 亦符合詠物詩中品類最多者為花木類的概括見解。206其中三篇為重辭為騷體,其.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同注 20,頁 2683。 同注 20,頁 2690。 同注 20,頁 2692。 同注 20,頁 2698。 同注 20,頁 2704。 同注 20,頁 2606。 同注 20,頁 2714。 同注 20,頁 2742。 同注 20,頁 1708。 同注 20,頁 2298。 同注 20,頁 2299。 同注 20,頁 2300。 同注 20,頁 2302。 同注 20,頁 2304。 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122。將 26.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31) 他皆符合「採用楚辭文體四言或六言形式,以兮或其他語助詞作為規則基本句 型」 。207以物類可分為十六類,分別是:(一)石菖蒲、(二)竹夫人、(三)柏、(四)杉、 (五)桂、(六)楠、(七)蘭、(八)水仙、(九)蓮、(十)含笑花、(十一)梅花、(十二)荔枝 、(十三)靈芝、(十四)菊、(十五)藥、(十六)四君子。 「宋代文家的創作觀有兩大特點,一是兼容並蓄,二是自出新意。前者是學 古處,後者是開新意。宋人學古呈現多元面貌,學得廣,學得多,各家各派往往 集於筆下,一身可兼數家特點,一文可兼眾體之長。」208以人為例,如蘇軾為當 中佼佼,賦、詩、詞、書、畫、書法俱臻高妙。若以文體為考察,則宋代詩詞的. 治 政 大 竹、(二)柳、(三)梅、(四)松、(五)荷、(六)茅、(七)茶、(八)菊、(九)桃、(十)桑。 立 植物物類,在《宋詩鈔》中出現植物物類 361 種,其中排名前十名分別為:(一). 209. 《全宋詞》中出現植物物類 321 種,其中排名前十名分別為:(一)柳、(二)梅、. ‧ 國. 學. (三)荷、(四)竹、(五)桃、(六)菊、(七)桂、(八)蘭、(九)松、(十)杏。210可體見宋人. y. sit. io. 第三節 南宋以植物為詠物大宗的原因 a. er. Nat. 及生活美學。. ‧. 對植物好尚向度,都是清幽冷調,有別於唐代濃豔華美,頗可一窺宋人審美意趣. n. iv l C n hengchi U 文學是多股力量集體經營的潛意識產物,當代的思潮、語言、環境都在作者. 的潛意識做編碼的動作。如《文心雕龍・時序》言:「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繫乎 各類題材之詠物詞數量加以統計,以植物類居首位,計約有一百七十餘首,而以詠花者為主,其 中尤以詠梅之作特多,約有四十餘首,另者,海棠、白蓮則各約有十五首,牡丹則約有十首左右, 其他花類如:菊花、荷花、鳳花、木犀、桃花等等,亦各有數首。 207 文體本有界限模糊處,若相對以散文賦為考量,在李瓊英: 《宋代散文賦研究》 ﹙台北:國立 台灣師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頁 11-22。其指出在部份宋代散文賦中,騷體、駢 體句式的自然脫口而出,甚而去掉散文賦中的駢、騷句,幾難成篇,故其採寬式標準,收入散文 賦中,然亦自言缺點正在於散文賦的特質不夠突顯。其人亦指出:「稱為騷體賦或駢體賦,以其 形式上的規則,義界較為封閉,容易區辨;所以本文採用消去法,先分別出騷、駢、律各體賦, 並且從寬認定,有兼體現象時,乃以散句多者為散文賦,駢、騷多者為駢、騷賦。」本文取材時 亦歷騷散混雜,亦取同樣標準,以騷句為基本規則,才列為騷體賦。其他偶見一兩句間雜騷句者, 歸之於散賦。 208 李瓊英: 《宋代散文賦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頁 62。 209 潘俊富: 《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年),頁 16。 210 潘俊富: 《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年),頁 29。 27.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32) 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不同文化場域都能影響作家的視野。 魏晉時代常有同題競采,以曹丕、曹植、王粲三人同作〈槐樹賦〉為例,廖 國棟分析其共相與殊相,其中因為作者身份及際遇不同,故三賦各有其殊相:. (一)曹丕純然以欣賞之態度描寫槐樹,其末段之感物抒懷乃出之以愉悅之心 情。 (二)王粲之賦乃奉命而作,除盡量逞其辭采以應景外,末段則透露人臣盼 望庇蔭之情。. 政 治 大. (三)曹植怠以失寵,處境日艱。故於吟詠槐樹之際,處處流露失寵之深悲, 及渴盼君王之垂恩。. 立. 211. ‧ 國. 學. 上述論證雖寫魏晉,依然可以看見作者的生活場域決定其取材的向度,透過. ‧. 詠物延伸的情感有其不可抗力的外在歸因。又如司馬遷寫《史記》、班固著《漢. y. Nat. 書》 ,同寫西漢初期的歷史,班固卻批評司馬遷: 「論大道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 er. io. sit. 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正因班固所處已是獨尊儒術 後的東漢,看待西漢的司馬遷產生文化場域212的裂縫,自然產生不同視角的文學. n. al. 批評。. Ch. engchi. i n U. v. 宋代尊杜甫,在宋代崇杜、研杜、學杜乃是當代顯學,然而杜甫在宋代的學 術研究中,卻有一段海棠公案。安史亂後在蜀中待八年的杜甫,竟無一字著力書 寫蜀中嬌客─海棠,但海棠是宋人筆中新貴,被奉為花中神仙。張高評認為: 「因 為杜甫生長的開元、天寶、廣德、大曆年間,中國人對花卉的態度,剛由實用功 利的觀點超脫出來,漸入『可愛玩而不必利用』的美感鑑賞世界,審美意識尚未. 廖國棟: 《魏晉詠物賦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年),頁 194。 邱天助: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 (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4 年) ,頁 19。其提出: 「布爾迪厄的再製理論,其分析焦點在於客觀的關係結構特質,亦即生存心態,在世代之間所產 生的作用。」 28 211 212.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33) 普遍落實到美麗可悅的花卉上。」213蕭翠霞提出:「海棠花是宋人在前人所曾抬 舉過的各種名花之外,自行尋找出能夠代替他們精神文化的一種新典型。」214此 如同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法,宋人詠的植物何以異於唐人?同一種植物意象在不 同朝代可能有不同解釋,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時空可能有不同地位。如蘭芷原為 《楚辭》常詠香草,在《楚辭》傳統中象徵高潔意象,然在宋代地位卻不如梅的 位階,這樣的排序實與時代氛圍、文人視野有莫大關係。如林承坏認為:「南宋 詞中寄託之作多與時代環境、個人遭遇、內在情性等因素影響。」215詠物作品在 宋代,無論質量,南宋皆優於北宋。216若以詠物詞的發展而言,植物類為數量之. 政 治 大. 首。217推究植物於南宋詠物書寫占大宗的原因如下:. 一、. 立. 時空限定. ‧ 國. 學. 張毅在《宋代文學思想史》提及:「及至南宋,則國勢陵夷,金元繼迫,憂 時之士,悲憤交集,隨時隨地,不遑寧處;而時主昏庸,權奸稟權,朝綱日壞,. ‧. 每一命筆,動遭大僇,築客放臣,項背相望;雖欲不掩抑其辭,不可得矣。故詞. sit. y. Nat. 之南宋最多寄託,寄託亦深。」此或已說明南宋特定時空,對外異族相繼交陵,. al. er. io. 向內朝綱日漸日壞,故文人騷客滿腔幽情盡付筆墨。就詩歌而言,梅花為宋人文. v. n. 化的一部份,是宋人精神集體象徵,也是宋詩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自然意象。218此. Ch. engchi. i n U. 大概與宋代軍事不振,不只不能稱雄四夷,甚至年年進貢納幣,且靖康南渡,江. 張高評: 《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 年),頁 119。 蕭翠霞: 《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頁 203。 215 林承坏: 《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年), 頁 89。 216 路成文: 《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宋代詠物詞概論一節中以量化 方式統計北宋詠物詞, 「北宋前期(10.28%)和北宋中後期(10.76%)詠物詞比重,比南渡以後個時期 (17.31%/14.79%/15.33%)詠物詞比重,低 4-7 個百分點。除了南渡時期和南宋後期外,均低於同時 段存詞總量占全宋詞存詞總量,此表明南渡時期和南宋後期詠物詞創作的興盛程度最高。」此觀 點亦符合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26 所言「大抵衰亂之際,詠物之作往往較為盛行,如魏晉詠物賦流行,六朝、唐末詠物詩鼎盛,南 宋詠物詞特多。」 217 陳彩玲: 《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122。 「將 各類題材之詠物詞數量加以統計,以植物類居首位,計約有一百七十餘首,而以詠花者為主,其 中尤以詠梅之作特多,約有四十餘首,另者,海棠、白蓮則各約有十五首,牡丹則約有十首左右, 其他花類如:菊花、荷花、鳳花、木犀、桃花等等,亦各有數首。」 218 蕭翠霞: 《南宋四大家詠花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頁 103。 29 213 214. DOI: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ulpes bengalensis (India) 孟加拉狐 (印度) Vulpes vulpes griffithi (India) 紅狐 (印度) Vulpes vulpes montana (India) 紅狐 (印度) Vulpes vulpes pusilla (India) 紅狐

1.認識校 園植物與 校園交趾 陶藝術牆 2.大手小 手牽手認 識校園 3.聆聽校 園的聲音 4.校園植 物拓印..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准許 本項貨品同意開放進口,中英文貨品名稱為「飼料用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之添加物﹙斯 里蘭卡桂皮油、甘牛至油、生薑油、菊苣根提取物、維生素E、甘油蓖麻醇酸酯及 純水﹚Additives of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 於邃 (道邃) 、修 (廣修) 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卷散亡,外 (物外) 、

這次世界博覽會的吉祥物叫做 foody,文本中敘述這個吉祥物是由 11 種動植物組 合而成。猜猜看,foody 是有那些蔬果組成的呢?..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 法國農業四個機構跨業合作研發成功的 Pl@ntNet App, 目 前已經可以辨識八百多種歐洲植物,中長期目標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