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楠—以宗澤〈古楠賦〉 480 為考察對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林一支賦〉479,以「孫宏已落,郤詵未第」如「然粒玉而燼桂」,可見在崔淇筆 下桂音通「貴」,是進士及第的象徵,是蟾宮折桂的恩遇,是「一枝重遇於當今」

的殿試授官。宋代巖桂符碼,卻翻轉現世際遇的渴求,反而著重在氣節、幽人孤 標,對桂的審美提升到與自然合一的精神高度。

第五節 楠—以宗澤〈古楠賦〉

480

為考察對象

巴城之南山,有寺曰南龕。寺之外,有大木曰楠,其生甚久。唐刺史嚴武、

御史史俊,皆有詩歌,刻於巖腹。嚴曰「臨溪插石盤老根」,史曰「結根幽壑不 知歲」。自時迄今,又數百年,邦人謂之古楠,宜矣。僕到官之三月,兩至巖下,

讀史、嚴之清什,感是楠之老於巖谷而可憐也,因慨然操筆而賦之曰:

楠之生兮,層崖之中巔。詢之人兮,不知幾何年。包堅根而下蟠兮,貫頑石 而澈沉淵;竦修榦以上凌兮,並孤岑而參蒼天。大枝崛起兮,虎豹拏攫;小枝回 屈兮,蛟螭蜿蜒。黃葉敷陰,白晝沉沉。輪廣十畝,蓋穹百尋。眾鳥托宿,鄧林 非深;諸卉仰芘,荊雲非陰。雨濯瑩兮,一塵不染;風振響兮,海潮同音。露下 兮鶴唳,月明兮猿吟。擅此清致,亙古迄今。

有客戾止,惻然動中。吁嗟斯木之異兮,有不遇之窮。爾胡不生於泰山之側,

秦帝東封,會風雨之是避,豈以五大夫之號而封松;爾胡不生於周成之宮,禁林 九重,顧親賢之是戲,豈以封國之瑞而翦桐;爾胡不生於分陜之域,舍彼召公,

未必以甘棠之蔽芾,流詠於《國風》。抑亦豈無工師之良,識爾材之非常。用之 為棟梁,則足以建九重之明堂;用之為舟楫,則足以濟巨川之汪洋;用為宗廟社 稷之器,則足以參鼎鼐、交神明,薦至德之馨香。夫何默默而甘老於窮山寂寞之 鄉?

徘徊其下,恍若夢兮,心駭而目眙。蒼髯偉人,瞑目視曰:「噫!謂子知我,

乃不吾知。吾生於斯、長於斯,始於毫末,至於十圍,雨露不吾遺,霜雪不吾欺。

479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吉川幸次郎博士解說:《御定歷代賦匯・第 125 卷》(台北:中文出 版社,1974 年)。

480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6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春兮秋兮,吾不知代謝之有期;漢兮唐兮,吾不知興亡之幾時。柯葉顏色,曾無 改移,過者千百,睥睨焉不以吾為樸樕輩待之,斧斤之害,亦幸不罹。吾受天地 造化之恩,孰有等夷?子之不智,而乃我悲,使子處此,復將奚為?吾非不知強 自取藏器以待時而動,老當益壯,自任以天下之重。倘所人斲而小之,能不浼然 而悔痛?乃所願比不材之樗,同乎無所用。若曰不遇,自有物主之,非吾所能為,

姑亦付之一夢。」

客聞之,釋然悟曰:「達矣夫,斯言可書紳而永誦!」(金華叢書本《忠簡公 集》卷五)

宗澤(1059-1128),考於《宋史》卷 360 本傳,為官歷任衢州、晉州、萊州、

登州,未見與巴蜀相關官職。但考《全宋文》收其著作〈賢樂堂記〉原載於《忠 簡公集》卷三,其文曰:

巴別乘志廨之北,有地數畝,荒穢不治,其日久矣。自熙寧命倅以來,凡

更二十餘政。閒有好事者,足跡及之,往往掩鼻蹙額,唾而去之,其他則 未嘗過而問也。宣和六年春,朝廷以僕承乏郡貳,視事履月,日有暇矣,

因一訪焉,為之躊躇四顧,怡然有得于心者。481

文中可見宣和六年,宗澤任官於巴蜀之地,其另一作品〈重修英惠侯義濟廟 記〉載:

巴子之國,遠在西南一隅,封爵卑而土地廣。……六年秋,郡國修常祀,

公至祠下,視其堂蕪弊甚。482

可作為宣和六年宗澤任官巴蜀另一證據。由〈賢樂堂記〉可見從神宗朝以來,巴

481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 129 冊・卷 2797》(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頁 370。

482 同上注,頁 3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蜀官員異動之快,而離治廨不遠之處,竟有荒地至使人掩鼻蹙額,可見巴山楚土 於北宋官場,尚處於未化之地,於此段中也可看見「為之躊躇四顧,怡然有得于 心」的宗澤,其於萬物之理,不同凡俗。宗澤氣概不同時俗,己見強烈,數見於 其本傳,如「登元佑六年進士第,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窴末甲」、483「靖 康元年……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484「又移書北 道總管趙野、河東北路宣撫范訥、知興仁府曾楙合兵入援。三人皆以澤為狂,不 答」、485「澤前後建議,經從三省、樞密院,輒為潛善等所抑,每見澤奏疏,皆 笑以為狂。」486由此數條觀之,宗澤屢以一己耿介之氣以抗流俗,竟得狂名,賢 樂堂之所以為樂,於〈賢樂堂記〉後文可見,前稱「怡然之樂」乃「天下佳處,

嘗藏於眾人不識之地,而臭腐朽為神奇。且物有是理,則茲境也,未必不待我而 後顯,又烏知僕之意,不出於造化所使也。」此處寫「天下佳處,嘗藏於眾人不 識之地,而臭腐朽為神奇。」和〈古楠賦〉首段,正有異曲同功之妙。楠非常見 文學植物,少見吟詠,考之於《歷代賦匯》草木類,詠楠僅宗澤一篇〈古楠賦〉;

《宋代辭賦全編》草木類,以竹、松、柏、桂、楊、柳、桐為大宗,詠楠除宗澤 一篇,尚有宋祁〈石楠樹賦〉,此賦講襄陽家中有一石楠為園池之玩,惜其不能 移植於上國,將之視若知音為之作賦,此賦純然詠物,宋祈逢宋盛世,只為表達 對石楠心喜又無法隨己入京之情,與本文因物詠懷,情寄己志大有別野。

據〈古楠賦〉序文載,此楠身上有唐代刺史、御史詩歌,可見其氣質非同一 般,可見宗澤於巴蜀南龕寺外,見之有感而詠古楠。據宗澤《忠簡公集》卷三,

所收之文〈義屋滿心寺鐘記〉,本文寫於宣和六年十一月,其聞滿心寺洪鐘撞擊,

而生感悟入道之心;487又其〈義烏景德禪院新建藏殿記〉,寫景德禪院荒肇於唐,

483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列傳 119・宗澤傳》(台北:鼎文書局,1978 年),頁 11275。

484 同上注,頁 1276。

485 同上注,頁 11277。

486 同上注。

487 (宋)宗澤撰、(清)胡鳳丹校梓:《忠簡公傳・卷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無頁 碼。收錄於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 129 冊・卷 2797》(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頁 3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於宋代藏書、重修之史,488或可推段宗澤晚年於巴蜀常於禪院古寺流連,此距金 人陷汴京城不到兩年,宗澤距自己的生命終點約剩三年。

首段聚焦體物,言古楠生長位置在「崖之中巔」、生長環境負石凌水而抗天,

其為「包堅根而下盤兮,貫頑石而澈陳淵;竦修榦以上凌兮,並孤岑而參蒼天」、

姿態多變氣勢強健則「大枝崛起兮,虎豹拏攫;小枝迴屈兮,蛟螭婉蜒」、言其 巨大則為「黃葉敷陰,白晝陳陳。輪廣十畝,蓋穹百尋」、論其生命力旺盛與自 然合一則是「眾鳥托宿,鄧林非深;諸卉養芘,荊雲非陰。」敘其清致雅潔則「雨 濯瑩兮,一塵不染,風振響兮,海潮同音。露下兮鶴唳,月明兮猿吟。」以下就 宗澤與楠的對話,展開三層次辯證。

第一層次,第二段以不遇舉證,宗澤化身為客為楠抱屈。如序文所言「於是 感楠之老於巖谷而可憐也,因慨然操筆而賦之」。此與〈賢樂堂記〉「天下佳處,

嘗藏於眾人不識之地,而臭腐朽為神奇。」有同工之妙,惟本文更較〈賢樂堂記〉

文風激切,賢樂堂地處巴蜀,宗澤有權有能為之除舊更新,能剪能伐能芟能夷,

能以香草代惡木,如其言:

昔者惡木蔽天,不剪不伐,梟鴟捷鳴其上。今則桃李成蹊,松柏如蓋,春 鶯鳴,秋鶴唳焉。昔者蔓草據地,不芟不夷,蛇蚖蟠於其下。今則蘭杜夾 道,芙渠滿塘,鴛鷺游,嘉魚躍矣。489

而〈古楠賦〉第二段舉三種植物得到的賞識肯定為比,「以五大夫之號而封『松』」、

「以封國之瑞而翦『桐』」、「以『甘棠』之蔽芾,流詠於《國風》」;再以器物為 例,若得良工則「用之為『棟梁』」、「用之為『舟楫』」、「用之為『宗廟社稷之器』」。 由是可見楠因流落窮山之鄉,故不能為朝堂之器,楠之不受知於南龕寺,與宗澤 之困於巴蜀不見君顏,何異?

488 同上注。

489 同上注,頁 3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第三段以楠自語反駁宗澤之嘆為第二層次,楠以高壽慣見興衰成敗「春兮秋 兮,吾不知代謝之有期,漢兮唐兮,吾不知興亡之幾時。」故其於己不免有甚幸 之感,認為「斧斤之害,亦幸不罹。」此第二層次雖有老莊一任自在,保全長生 的瀟灑。然本段第三層次仍回扣宗澤之嘆,楠問宗澤「使子處此,復兮以為?吾 非不知強自取藏器以待時而動,老當益壯,自任以天下之重。」此或宗澤假楠寄 託心語,如宗澤抗金主戰,老驥伏櫪之志偃然宗澤,故楠之憂即宗澤之慮「倘匠 人斲而小之,能不浼然而悔痛?」此處有擇明主懼憂微之意,故其寧可「願比不 材之樗,同乎無所用。若曰不遇,自有物主之,非吾所能為,姑亦付之一夢。」

客雖因此評楠達觀,然宗澤之憐與悲正在其中,因遇與不遇,不可自主,希冀遇 合,如若不然權當人生一夢。 然黃粱夢、南柯夢雖夢幻泡影,但眼見他起高樓 眼見他樓塌了,但終是起過高樓宴過賓客,宗澤之處窮山寂寞,以楠自比,不免 心生古來聖賢皆寂寞的不遇之感,或如其〈上王提刑書〉言:「嗟夫!士不遇知 己,老死填溝壑者,往往尚有,顧某何足數,而欲窺閣下之知我而憐我。」490觀 宗澤於靖康後北上勤王命,戰於中原河北屢傳捷報,建炎元年到建炎二年,上了 四次〈乞回鑾表〉、491十次〈乞回鑾疏〉,492或另有上奏未載於文集,其本傳言:

澤前後請上還京二十餘奏,每為潛善等所抑,憂憤成疾,疽發於背。諸將 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塵,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 恨。」眾皆流涕曰:「敢不盡力!」諸將出,澤嘆曰:「出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翌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

者三而薨。493

490 (宋)宗澤撰、(清)胡鳳丹校梓:《忠簡公傳・卷四》(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無頁 碼。收錄於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 129 冊・卷 2797》(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頁 362。

491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 129 冊・卷 2797》(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頁 308-312。

492 同上注,頁 328-344。

492 同上注,頁 32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