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學童學習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學童學習之相關研究

教育原是原住民適應大社會的最佳途徑(譚光鼎,1998)。從 Fejgin 的觀點 來看,要提昇原住民的社經地位,進而增進其族群的自信心,唯有透過「教育」

的方式,才能造成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轉引自廖仁藝,2001);陳枝烈(1997)

亦表示,依社會學的理論,造成向上社會流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目前原住民 所最能掌握且最有可能的,應是教育一途。由此顯見教育對於原住民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建設不斷進步,整體教育水準不斷提升,政府亦對於相對弱 勢的原住民教育在政策上改弦更張,採取扶助措施。對於過去忽略原住民教育 的主體性,以及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維護,重新進行整體性的規劃(陳枝烈,

1997)。顯見原住民教育為當前教育之重要課題,更是國家重大政策之一。而原 住民教育是否因此而有所成長呢?

經研究者搜尋「全國碩博士論文網」,依序輸入相關的關鍵字得到下列結果:

表 2- 1 原住民學習的關鍵字搜尋結果

關鍵字 相關研究篇數 關鍵字 相關研究篇數 原住民學童學習 搜尋到 2 篇,有關

的有 2 篇

族學習 搜尋到 1 篇,有關 的有 1 篇

原住民學童 搜尋到 31 篇,有關 的有 21 篇,2 篇重 複

原學童 搜尋到 2 篇,有關 的有 2 篇

原住民兒童學習 尋到 2 篇,有關的

而在家庭因素方面,相關的原住民研究中,大多指出原住民的家庭多屬較 低階層的社經地位,而其子女亦是低學業成就的一群(廖仁藝,2001)。由於 原住民家庭低社經地位而導致子女低學業成就,低學業成就造成了較低的教育 程度,而低的教育程度又影響其未來職業發展,如此再度造成其子女低社經地 位,因而形成惡性因果循環現象。如此看來,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影響之大,

實在值得社會大眾重視。

在學校因素方面,一些研究發現,由於學校的課程教學缺乏文化適切性

(cultural compatibility),沒有適宜的課程和教育方針,皆以主流文化的教育為 主,造成原住民面臨了比一般人更大的困難,致使產生普遍的低教育成就(黃 志偉,2002;譚光鼎,1998;陳建州,2001)。

而在「自我因素」因素方面,原住民學童受了文化、家庭的影響,文化以 及家庭的影響樣造就了原住民的獨特的學習風格和態度,而這樣的學習風格及 態度影響原住民學童學習甚巨。巫有鎰(1994)表示,原住民學生在校表現的 學習習慣容易出現「不遵守秩序」、「不準時上課」、「不按時完成回家作業」

等行為,這樣的學習表現常影響一般教師對原住民學生的印象;「負增強」的 影響,造成原住民學生在學習上欠缺信心,「不好」的學習態度,造成學業表 現不佳的現象。

關於原住民學童學習的研究,似乎均是聚焦於原住民學習低落情形的探討。

舉世而言,原住民常被視為社會的弱勢族群,同時也被「期待」學業表現會比非 原住民低。而使社會大眾產生這樣不斷被複製的迷思與主觀的看法,皆由於未深 入探究其背後真正的原因。由上述所歸納影響原住民學習的原因後,與其說是族 群因素而造成原住民學生學習表現不佳,不如說是語言、文化背景才是造成學生 不適應學校教育的重要關鍵。原住民學童在學習上或有其困難處,但原住民學童 的教育問題若未被正視,亦恐成為社會問題。

而在本節中,對於原住民學習的研究將聚焦於「學習特質」與「學習領域」

兩部份,針對此做更進ㄧ步的探究與分析。從「學習特質」上不僅能深入了解 原住民學生的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態度,更能從中積極提出建議。另外,原住民 學生在學業成績經常與低成就畫上等號,尤以國語、數學為甚(陳招池,1990)。 在李建興、簡茂發(1992)的調查中發現,在國語科成就評量方面,平均約低 了 15.28 分,而數學成就評量方面,平均約低了 8.09 分。顯見語文與數學為原 住民學生最感困難的領域,因此本節在「學習領域」方面著重在語文領域,至 於數學領域則待由第二節時進行探討。

一、 學習特質

有關原住民學童學習特質的相關研究顯示,學習風格與學習態度影響原住 民學童學習甚巨(陳美滿,2005;蘇輝明,2004;鍾瑞彬,2004;伍賢龍,2002),

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學習風格與學習態度進行討論。

(一)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學生個人與其行為和人格、

課程教材、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所產生對某種學習策略的偏好,對刺 激慣用的反應方式,是具有一致性的心理特徵(王淑芬,2002)。

至於學習風格與學習成就之間的相關性,林生傳(1985)以國中學生作為研 究對象,發現國中學生學習風格與其英、數、理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顯示學習 風格頗能預估其學業上的成就。研究中特別提出在數學與物理科成績愈高者,其 學習特質表現為喜愛實驗、操作學習,如此自發性學習的學生,學業成就也就越 高。Spires(1983)的研究表示,如果教師能順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則對於學生 的學習效果大為提高(引自林錦雪,1995)。不僅道出了學習風格與學習成就間 關係密切外,更點出教師在教學時所應扮演的角色,唯有用心專業且具多元想法

的教師才能包容多元學習風格的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建立信心,學業成就上更進 ㄧ步。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顯見學習風格與學習成就間的關係十分密切。

然而在國內有關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方面的研究,是否也呈現相同的結果 呢?經研究者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輸入「原住民學習風格」關鍵字,

經整理歸納後得到以下資料:

李穎純 (1998)也對花蓮縣四、六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的思考風 格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也顯示出了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國小學童在「君主型」、

「階層型」、「整體型」及「局部型」等四個層面的思考風格上有顯著差異。非 原住民的國小學童在君主型、階層型、整體型及局部型的思考風格顯著高於原 住民的國小學童。

而伍賢龍(2002)則探討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的分佈情形,以桃 園縣和新竹縣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兒童與非原住民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 現原住民女童比原住民男童顯著喜愛安靜、持續性強與結構高的學習風格。且原 住民兒童比非原住民兒童顯著喜愛溫度溫暖、動機弱、持續性弱與結構高的學 習風格,以及顯著不喜愛動覺型與移動性的學習風格,在多元智能部份也與非 原住民學童有所不同。由上述研究結果更證實了原住民學童與非原住民學童在 學習風格上的確有其不同處。

蘇輝明(2004)更進ㄧ步探討屏東縣平地學校與原住民學校學童之學習風 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的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就讀在屏東縣國小的原住民 學童之學習風格與學習行為、學習風格與學校適應、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存有 正相關。而就讀屏東縣平地學校與原住民學校的原住民學童的學習風格、學習 行為與學校適應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顯示原住民學童的學習風格、學習 行為與學校適應,並不會因為就讀在平地學校或是在原住民學校而有所差別。

另外, 郭玉婷(2001)則是分析了泰雅族青少年在理化科與英語科的學習

風格,研究發現,以具體性的教材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無法確定是否可以

伍賢龍

信念、情感或行為(鍾瑞彬,2004)。根據研究顯示,學童學業成就的高低與 其自我概念和其學習態度的正向程度有顯著關係存在。例如,洪志峰(1991)

和黃淑玲(1994)發現學童學業成就和學習態度的良窳有關。王秀槐(1985)

進行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發現高、低成就學 生在家庭環境及學習態度上均有顯著差異,且學習態度具有預測學業成績的功 能。張德銳(1986)以臺北市四所國中為對象,其研究發現學業成績佳的班級,

對學業學習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均優於學業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

許多文獻亦關切原住民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連性,以往研 究發現原住民學生由於存有低自尊、自卑感與消極的態度,這種態度也造成原 住民學生的低學業抱負、低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問題(許文忠,民 1998;張琇 喬,2000;賴玉粉,1994)。一些外在環境不利因素可能減低原住民學童自我 概念與學習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造成學業成就低落現象。

以下就近五年內有關原住民學童學習與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做一整理:

針對國小原住民學童學習部分,鍾瑞彬(2004)對原住民學童與非原住民 學童在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方面進行研究,發現非原住民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 態度比原住民學童好,在學業成績也較高。而非原住民學童語文數理方面表現 較原住民學童好。原住民學童則在才藝方面,尤其歌唱舞蹈體育表現勝過非原 住民學童。顯示出原住民學童與非原住民學童因為學習態度的不同而造成學業 成就也有所差異。

而曾靜英(2002)的研究,發現泰雅族學童的父母會影響學童的學習態度,

而這樣的學習態度也影響到了學童在學業上的表現。當父母教育孩子養成良好 的學習態度,孩子則會有較好的學習表現及學習成就,由此更突顯了家庭教育 對孩子的重要性。此外,在研究中也談論泰雅族的學童精力充沛,宜採用較活 撥的教學方式。戴錦秀(2006)也針對排灣族學童的學習態度表示,排灣族學

而這樣的學習態度也影響到了學童在學業上的表現。當父母教育孩子養成良好 的學習態度,孩子則會有較好的學習表現及學習成就,由此更突顯了家庭教育 對孩子的重要性。此外,在研究中也談論泰雅族的學童精力充沛,宜採用較活 撥的教學方式。戴錦秀(2006)也針對排灣族學童的學習態度表示,排灣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