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一、 資料蒐集

本研究在探討影響個案的數學表現的因素,透過多元面向進行資料蒐集,

包括:觀察、訪談、錄音、錄影及文件分析等策略等資料。

訪談是本研究主要的資料來源,除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兩位原住民學童對 數學的想法,並針對家長與老師方面,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方式進行,以瞭 解學童在校與在家的學習情形。

在課室內,研究者將運用錄音筆、DV 攝影機等器材,輔助記錄資料,以 提供研究者資料分析時,檢視在課堂觀察疏忽的部份。另外,研究者利用反省 札記,將在課室、學校、個案家庭所看到、聽到的記錄其中,並且不定時進行 反省,掌握自己研究方向,以能解析資料的真正意涵。

二、 資料的整理

質化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是同時且持續進行的,直到

研究將近完成為止(黃瑞琴,1997)。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是一循環的過 程而非直線式的過程,亦即每一次資料的歸納分析整理均為下一次觀察訪談重 要焦點的參考,因此質化研究資料分析整理的工作是在研究中持續進行的,而 不是等資料蒐集完畢再進行分析整理。

在研究進行中,研究者反覆閱讀逐字稿,同時寫下發現及重點,然後從中

釐清疑點、尋找相關性,再進行分類,最後再從分類中與原先的研究主題做連 結與修正。依據此模式,將資料系統化和概念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以能更清楚 地呈現原住民學童的數學世界。以下就蒐集到的資料整理分述如下:

首先,研究者將每次蒐集到的訪談、觀察、文件等資料於當天整理

完畢後輸入電腦,並使用轉譯符號表(如表 3-1)輔之整理內容。

要針對兩位原住民學童、與家長、老師進行訪談,整理的方式如下:訪 T0114

95/11/24 小偉家

95/11/17 小強家

每次與小偉、小強兩個案訪談時間約為四十分鐘至五十分鐘,訪談地點除 了在排灣分校外,另外則是在個案家庭進行。與小偉媽媽、小強媽媽每次訪談 時間約為一百分鐘左右,利用下班時間後至個案家庭進行訪談。

(二) 觀察資料

根據郭生玉(1991)表示,觀察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 做有計畫與有系統的觀察,並依觀察的記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客觀性解 釋的一種研究。本研究中由於研究者身兼教學者,在數學課堂上互動的情形,

或是學生的所有反應,並不能立即一一紀錄及觀察,因此,研究者不定時在教 室的後方架設 DV 攝影機,以求能做到全面性的觀察。現場錄影能夠完整地呈 現教室內的活動,不但能讓研究者將影帶的內容轉譯成逐字稿,進行細部的分 析,以利日後作為分析教室互動現象及教師使用策略的重要依據之一,並且更 有助於事後對現場成員的行為(如手勢、姿態、表情、情緒等等非言語行為)

做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研究者將觀察進行編碼,如:觀 S1122 則表示十一月二 十二日學童的觀察紀錄。而觀察時間,主要以數學每一新單元的第一節課與最 後一節課為主要觀察時間,每節課為四十分鐘。觀察地點為排灣分校三年乙班。

而課堂之外,如下課時間或是其他課堂的觀察則不定期記錄。

(三) 文件資料

本研究中,研究者亦是教學者,因此在文件資料的蒐集上並不會造成太大 的影響。文件資料方面主要是希望能獲得兩位原住民學童在數學學習上的成績 單、考試卷等文件,主要是提出作為輔助說明之用,並不作額外的編碼與整理。

(四) 研究者反省札記

研究者於教學、觀察、訪談後或資料蒐集分析期間,會隨時不斷的對於所 觀察到的現象及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反省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