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偉母親與她的教育觀

第五章 家庭教育與個案之數學學習

第一節 小偉母親與她的教育觀

小偉的家就在學校附近,研究者常有機會與小偉媽媽進行正式與非正式的 訪談,在彼此漸漸熟悉的樣態下,有時一聊就聊到吃晚飯的時間,研究者原本 擔心經常的訪談會造成小偉媽媽的困擾,但小偉媽媽總是開朗大方的對待研究 者,看到我會用親切的母語笑著說:「sinsi anema su mundai?kivadaikiaken!(老 師,怎樣?又有問題了嗎?問我啦!)」坐下來後,便侃侃而談。在一連串的訪 談過後,寫了一段話給小偉媽媽表達我的感謝之意,小偉媽媽也回應:「不用感 謝啦!我只是把我知道的告訴您。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和老師共同合作的,所以 讓我們一起加油吧!」如此的回饋,讓我在探討小偉的數學世界上,有著無比 的助益。

「家庭人口眾多」是研究者對小偉家的第一個印象,家中除了父母外,還 有外公、外婆,以及四個兄弟姐妹,一共九人。在兄弟姐妹當中,大哥就讀鄰 近國中二年級,二哥就讀同校六年級,大弟三歲則是讀鄉內的托兒所,小妹僅 一歲,正值與媽媽「黏」在一起的階段,而個案中的小偉排行老三。

面對這麼多仰賴生活的一家子,除了低收入戶的補助津貼外,全由打零工

的小偉父親負責維持一家九口的生計,小偉的母親則是負責打理家中一切、照 顧小孩。除了家裡所有開銷,還要供四個在學的小孩念書,背負沉重的家庭經 濟負擔,小偉媽媽總是掛著充滿自信的笑容,一副「放心!全都交給我」的表 情。由學校幫孩子申請的獎助學金,小偉媽媽也從不曾提領,她表示:「當然不 可以提啊!再怎麼辛苦,我也不會動小孩子的存款啦!那是要給孩子將來上國 中讀書以後用的。」儘管面對經濟壓力,開朗的小偉媽媽仍不忘為孩子未來的 教育著想,對於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與教法。此節是以小偉媽媽訪談 的內容為主,透過資料分析,說明小偉數學學習與家庭教育環境間的關係。

三、

教育觀

(一)、 孩子,你要比我強!

小偉媽媽自小居住在排灣部落,直到國小四年級,因為父母的工作關係轉 學至台北市,一個完全不同於山地村的環境。父母除了希望能就近照顧小偉媽 媽,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給她更好的教育環境。

我以前是在部落長大的,一直等到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才轉學的,你可 以問阿姨(排灣分校的校工)啊!他知道。那時候我爸媽他們因為工 作的關係,所以我就跟他們一起搬到台北市,都市ㄋㄟ!我也知道他 們是為我好啦!

小偉的 vuvu 為了生活而到台北工作,但為了照顧自己的子女,和提供子女 更好的教育環境,因此選擇舉家北遷,由此可知 vuvu 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這 與目前部落裡許多家長,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將孩子交由祖輩照顧,形成隔代教 養家庭的現象是有所不同的。

在訪談中得知小偉的外公在教育還不普及的年代(約民國四、五十年),

就完成了高中教育,這對當時的原住民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小偉的母親表 示:

他是受高教育的,他讀到高中,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很了不起了內!

他在他們那一輩算讀很高了。

或許本身受過較高的教育,小偉的外公對孩子的教育相當重視,並期望孩 子也能接受同樣或是更高的教育。這樣的期望也落在孫輩身上,小偉媽媽表示:

「他這樣要求我們,相對的他也常常要求我們的孩子。他比較要求小孩子的功 課一定要好。」小偉媽媽承襲了這樣的教育觀,常常告訴孩子們:「因為你們 的阿公那時候用這樣的方式教我,所以我也用這樣的方式教你們。」表達對教 育延續的責任感。小偉媽媽亦表示:

你應該要把孩子看為最重要!你不給他好的教育你幹麻生他?!那是你的 責任,不是賺錢養他,長大然後你的責任就完了。你必須要把他教育更好,你 要把他以後的路都幫他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父母的衷心的希望,而小偉家如此一 代接著一代,甚至是跨代的要求與期待,展現了對子女教育的積極正向態度與 責任感。

對於教育環境的選擇,小偉外公與媽媽則有了不同的想法,小偉外公認為 都市學校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孩子能學的更多更快,而小偉媽媽則是期望能給 孩子歡樂的童年,在兩方的想法不斷拉扯之後,小偉父母毅然決然的回到排灣 部落,決定給孩子一個同樣愉快的童年。儘管兩代對教育環境的選擇上有所不 同,但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教育目標仍是一致的。於是小偉一家便 在六年前搬回排灣部落。

一直到小安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搬過來了。那時候我們在台中工作,

這些小孩也在台中唸書。可是有一天,我跟我先生在聊小時後的事情,

想到我們的童年,就一直笑,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啊!可是看到我 們的小孩,我們突然覺得他們好可憐。我就跟我先生說:我們要不要 搬回去?那時候我的意思是我和小孩回家就好了,讓我先生在台中繼

續工作。但是我先生跟我說要回去全家就一起回去,賺這麼多錢也沒 有用,小朋友沒有童年很可憐。我們很快喔!沒有幾個禮拜就回去(家 鄉)了。

剛回到排灣部落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直到看見了排灣分校的老 師,兩人更堅信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小偉媽媽回憶著說:

那時候剛看到我的母校,還蠻感動的,尤其是這裡的老師,因為人很 少所以更可以關心到每一個孩子。不像我那時候去都市唸書,那時候 真的很辛苦,全校只有幾個原住民,都還會被欺負,就算妳成績再好 也一樣,那時候我們的班長喔!她成績很好,還是阿美族的!算很厲 害了。他們還是會瞧不起你。

由於小偉媽媽曾經在外地學習,尤其是在原住民學生非常少的都市學校,

常因為自己原住民的身分而遭到歧視,如同被貼上標籤,被排拒在外。儘管學 業成績表現優異,仍遭到他人的排擠。經歷辛苦的求學階段,小偉媽媽不因此 放棄教育,反而更能體認原住民在教育上的弱勢,並且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

(二)、 原住民=成績差=不會數學?

1、我看原住民教育─家庭功能不彰

誠如前段所述,原住民的學生在求學的階段似乎總是被一種異樣的眼光看 待,被貼著「原住民=成績差」標籤。儘管原住民的學生在學業表現再怎麼努 力,似乎都難以扭轉社會大眾負面的偏見。這使得原住民在學習的路上造成「先 天」的阻力,更在原住民學生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漸漸的開始相信「因為 我是原住民,所以我成績不好」,認定自己在學業上註定是失敗的,在學校上演 一齣又一齣「未努力便喊投降」的戲碼。小偉媽媽對此有更深刻的體認:

我以前在外面讀書的時候,很多平地人都覺得我們原住民成績不好,

會貶低我們,可是我不是這麼認為,我不覺得我們能力比他們低,只 是我們的父母親不會教,不知道要怎麼引導他,等到孩子大了你在逼 她都沒有用了。所以父母會不會教非常非常的重要,我的觀念是這樣。

原住民本來就是不輸給平地人的,講實在,重點就是在父母親的教育 問題。

曾受過都市教育洗禮的小偉媽媽認為,原住民在先天的學習能力上與平地 人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沒有差別的。最大的不同只是在於,「原住民父母親 不會教」。然而,原住民的父母真的不會教育孩子嗎?如果真的不會教,那優 美的傳統文化又是從何而來?然而小偉媽媽所說的「不會教」到底為何呢?探 究其中,其所指的是不同於原住民傳統文化,而且讓他們感到陌生的「學校教 育」。由於大多數原住民父母在面對學校教育時,因為不了解而無所適從,不 知道該如何教育子女,因此家庭與學校之間呈現斷層的現象。致使原住民的家 庭功能未發揮作用,造成了原住民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之一。小偉媽媽回想起自 己在都市求學時,家庭的狀況:

在這裡學的跟在都市學的相差十萬八千里,差很多然後又不適應。再 加上很多事情沒辦法跟父母親講,也就是親子上的溝通很少,然後很 多事情就自己默默承受,不懂的也沒辦法,我要求我媽媽也沒有用,

他沒有讀很多書阿。我爸爸也置之不理,所以我就覺得家長有沒有敎 真的很重要。因為我自己走過這ㄧ段路,所以說我都會盡量跟他們溝 通,不管是在課業上或是其他的地方。

除了原住民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在學校的學習外,從上述這段話中也 點出了多數原住民的家庭教育中缺乏重要的一環─「親子溝通」。小偉媽媽當時 因為與父母未建立良好的溝通,當自己在學業上遇到困難,尋求協助時,竟求

助無門。有如此深切的體認之後,小偉媽媽更是認為溝通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 一部份,並實踐在他的家庭教育中。研究(廖仁藝,2001)也指出,有良好的 溝通,表示有較緊密的親子關係,這樣的關係將有益於孩子的學習。

其三,小偉媽媽認為原住民的家庭因為教養態度與方法的鬆緊,對孩子未來的 成長有重大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會形成循環,一代傳一代。

假如這個父母是出自於很嚴格的家庭,他的孩子就會比較好,可是相 對的如果是這個父母親是從不好的家庭出來,那他對他的孩子也一

假如這個父母是出自於很嚴格的家庭,他的孩子就會比較好,可是相 對的如果是這個父母親是從不好的家庭出來,那他對他的孩子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