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吳之義的貢獻-反映時代與生活文化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157-0)

活模式,文明與文化於焉產生,而文化的擴張與滅絕取決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 如何與他者文化互動,並藉力使力地織合出適合當下的生存法則,也決定了這一 文化當下的風貌。阿美族人生存在台灣這座島上,必須與不同族群生活在一起,

也必然地交流、織合出當下的文化風貌。本論文的研究也在此處立基,試圖呈現 百年來在台灣島上,各種勢力的來去與互動、改變與影響,在阿美族生活歷史上 所畫下的軌跡,進而藉著族人耆老自述,呈現出阿美族人在此大時代大環境之下,

阿美族人是如何應對,在文化風貌上又產生了何種巨變,接著再由吳之義個人的 口述,呈現個人在重重環境改變中的所見所聞與感想。筆者希望藉此背景的陳述,

架構出三角比對的阿美族人生活歷史的客觀性,在三層歷史對照中呈現時代的改 變與影響。

吳之義的作品也在筆者的內容呈現與形式分析中,漸漸釐清它的樣貌與宗 旨,展現了阿美族人平時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與心態,出現了時代在阿美族人身 上所留下的印記,並織就出這一代阿美族人的真實生活風貌。時間是不斷流逝的,

日常生活也看來如此平淡無味,再多的生活困境,也在時間之流中淹沒,可是因 為有吳之義的搜羅與創作,所以留下了阿美族人生活史上的珍貴記錄,我們可以 藉他的作品重見阿美族人的生活情景,體會當時族人的心情與生活滋味。

當時基於興趣與生活所逼,吳之義選擇在務農、漁撈的生活之外,以伴奏維 生。而在四處伴奏的走唱生涯裡,他看到原鄉的種種變化,也觸動了他的心,原 鄉生活的一切都成了他創作的源頭,也成了他筆下作品的內容,更成了生計的來

源之ㄧ。與此同時,當他的作品流傳於阿美族人的生活中,呼應了阿美族人的現 實生活與心情,而使之更加傳播迅速,它的作品便在阿美族人的生活中佔了一席 之地,也讓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見阿美族人過去的一段生活歷程。

這或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吳之義在潛意識的日常生活過程中,記錄了其 時代中阿美族人的生活風貌與生活歷史,也藉由阿美族文化生活傳統在他身上的 影響,他把祖先的生活傳統、歷史記憶、美感經驗、藝術創作形式、教育方法與 理念等等,透過他的口述、他的作品一一留下了紀錄。這是吳之義無心的功勞與 貢獻,反映了時代也保存了阿美族生活文化的一頁。

第二節 都歷阿美族人的生活歷史

從上述篇章中,我們不斷看到吳之義的作品多以焦點深入的方式,去呈現當 下的生活情景與風貌,並著重於呈現事實的當下真實性,其不僅在關鍵點上拿捏 精準,在表達的修辭技巧上,更可見其對當下事件的畫面感與真實感的成熟表現。

由此,我們從其寫實作品中看到了都歷阿美族人在原鄉、異鄉的生活情況,也了 解那個年代裡的阿美族人心情感受與生活觀點,都歷阿美族人的生活歷史在他的 作品中生動呈現。

猶如筆者在首章緒論裡所言,過去的阿美族沒有文字,在傳統與經驗的傳承 上,都需要靠口傳始能延續,所以能夠口傳普及於族人間的神話、故事、史詩、

歌謠、兒歌等等,都代表著能呈現阿美族文化風貌的面向之ㄧ。同樣的,吳之義 的「靡靡之音」就更不能忽略它的重要性。如今看來,當時那些流行歌曲經過時 間的淘汰、篩選後,已經成為今日都歷阿美族人的生活歷史紀錄,不僅承載著當 時人們種種心情、感受,也成了我們日後深刻不朽的生活記憶。

在此,我們不必再害怕聽不見古人的聲音、看不到古人的生活、感受不到古 人的心情,因為吳之義在他的作品裡留下了古人的生活點滴與場景,使我們可以 體會先人生活方式、情感經驗。過去「今朝有歌今朝唱」的方式不曾留下任何紀

錄,阿美族生活文化藝術的多變與美妙有如曇花一現,如今透過吳之義的努力,

他保存了一部份,也使我們這些不近母語的母文化邊緣人,能夠得其門而入。而 母語的淡化或許是我這一代的可悲之處,快速變遷的現代化生活,雖然也使母文 化來不及在我一輩身上留下太多文化印記,但是因為他吳的努力,給了我們進入 過去阿美族生活文化歷史的入口。

如此可見,「生活有歌」對阿美族人而言,即是記錄生活歷史的重要歷程,透 過吳之義的作品分析,筆者也體悟到過去阿美族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實都 蘊含著阿美族人的生活價值、文化意識形態、族群情感抒發等等的菁華,吳之義 的歌已是都歷阿美族人生活歷史的承載體。

第三節 阿美族生活文化所培植出來的藝術家

面對現代生活的壓力,工業化所造成的生活空洞化,形成現代人虛靡的精神 生活狀態 ,而且不斷地在試探物質生活的上限,現代人在商品化的生活中虛度,

在他者化的生活中失去自我,這是現代工業化下的日常生活共象。

過去的阿美族人為生活而歌,為生命而歌,如此的生活傳統綿延了千年,雖 沒有文字可記錄生活的一切與傳統,但以歌紀錄、以歌發抒的模式卻在代代的阿 美族人身上留下了印記,旋律就是阿美族的文化生命紀錄器,在不斷地吟詠中刻 畫生活、生命,不管是隨興或刻意,當下生命與生活的存在才是值得紀錄的歷史,

這樣的傳統模式也留在吳之義的身上了。進入現代工業化的生活,在主流社會底 層的吳之義,沒有高學歷,沒有豪奢的生活,與所有底層生活的阿美族人一同感 受時代環境下的種種壓力,也擁有了與廣大阿美族群相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是,

他在無心之間,憑著自己的興趣與努力,依著古早阿美族人的藝術表現模式,寫 下了自己喜愛的生活歌曲,也在與人分享、同樂之中,獲得族人的認同與喜愛,

這些當下紀錄的生活歌曲,反映了吳之義的個人想法,也呈現了廣大阿美族人的 共同心聲,更充實了現代阿美族人的精神生活。

這項無心之舉,從小處來看是他的興趣與生活壓力所逼而來,但從大處來看,

卻可見是過去的阿美族生活傳統,與今日的生活現實所造就,藝術源自於生活,

美感來自於體驗,吳之義在阿美族文化生活的薰陶下成長與體會,阿美族文化的 生活美感也就藉由他的作品展現出來了,他是阿美族文化下培植出來的藝術家,

是不可諱言的了。

第四節 心得與建議

筆者在這次採訪與論文寫作的歷程裡,有不少感觸,其一是感受到生活中的 可喜可愛之處,不是快速的現代生活方式下所可體驗,它必須在緩慢中不斷回味、

沉澱、再回味,才能夠提煉出真正的生活滋味,過去阿美族人的生活歷經種種巨 變,如今仍能不改對生活的細細品味,這是祖先給我們的生活智慧。其二是阿美 族的文化精神並未完全失落,其未脫傳統的生活方式,是阿美族族人在現代工業 化生活下,狹縫中求生存的精神力量來源,即使阿美族年祭的風貌已大異於往昔,

但筆者認為只要族人有身為阿美族人的自覺與共識,文化的生命就不會斷絕。

在建議方面,筆者在過程中也有很多想法,其一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

我這一輩人要如何延續阿美族的文化傳統?教育是一個途徑,生活教育對阿美族 文化而言,更是最重要的教學技巧,這是吳之義給筆者最大的啟示。其二是面對 各界紀錄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方式,無法深中阿美族人的生活面貌與精髓,筆者以 為須由族人自己來做「原鄉人類學」,做自我文化的記錄工作者與實踐者,才能夠 擁有真正的自我族群文化歷史紀錄。其三是時間流逝得快,未來其實不遠,面對 下一代阿美族人對母文化生活的疑問,筆者以為吳之義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阿美 族歷史文化入口,可作為當今阿美族鄉土教育的文化教材,其作品能開拓下一代 對阿美族文化的視野,從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傳統生活技能的教導,到傳統生活 情意的感受,無所不包。筆者亦認為阿美族人的生活歌謠實無年齡層限制,有太 多的阿美族人在成長階段以吳之義的歌為伴,生活中的情意教育亦多從中擷取,

故其歌可謂為阿美族的童謠延續亦不為過。

筆者以為文化的存在繫於一群人的生活態度是否依循著過去的傳統精神,筆 者在吳之義的身上獲得許多,也一開眼界,這是筆者的畢生至福,此研究歷程也 可以是未來每一個阿美族人可循的借鏡模式。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王曾瑛,《重修鳳山縣誌》,台北:文成出版社,1983。

台灣省台東農田水利會,《台灣省台東農田水利會會誌》,台灣省台東農田水利 會,1990,。

石再添、鄧國雄,《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台灣省住都局市鄉規劃處,

1989。

何春蓀,《台灣地質概論》,中華民國經濟部,1975。

李玉芬、吳玉竹、趙仁方、陳國芳、施炳霖、沈淑敏,《成功鎮誌地理篇》,臺東 縣成功鎮:東縣成功鎮公所,2002。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69。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

孟祥瀚,《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台東縣政府,1997。

孟祥瀚,《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台東縣政府,1997。

孟祥瀚、王河盛,《成功鎮誌歷史篇》,臺東縣成功鎮:東縣成功鎮公所,2002。

孟祥瀚、王河盛,《成功鎮誌歷史篇》,臺東縣成功鎮:東縣成功鎮公所,2002。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