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曲背景所顯現的阿美族日常生活特色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125-139)

Ruth Benedict 曾說:「如果我們對文化現象有研究的興趣,且想得知其行為細 節的涵義,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尋覓此文化中已經制度化的動機、情感、價值,然 後從這個背景上去探討。28」所以要呈現都歷阿美族人日常生活的特色,除了要瞭 解其外在自然人文大環境的變化與影響,更要從其本身的文化制度面去探討,才 能夠了解吳之義作品內容中所提及的一切及其特色形成之因。

筆者已在第二章說明了都歷外在環境的變化,並透過都歷耆老對都歷本身的 文化制度面變遷的口述,及吳之義本人口述長年在原鄉生活的點點滴滴,可知都 歷現今仍存有不少阿美族頻繁化、普及化、制度化的動機、情感、價值等生活文 化現象,例如:制度-男子年齡階級組織的存在、生活歌謠、傳統祭儀歌舞等等。

就吳之義的成長經驗看,這些阿美族的生活文化現象對其人生的人際應對態度、

價值觀、生活技藝、意識形態等等影響頗深。然而進入清治末與日治階段、國民 政府的國家統治至今,不可諱言的,多方面地改變了都歷阿美族人的生活方式與 經濟型態,在此傳統文化與國家勢力二者交融下,吳之義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都 歷阿美族人日常生活有哪些特色,便是本節所要深入探討的了。

一、物質生活

在此,筆者試以第三章第一節的原鄉生活類歌曲、第二節異鄉生活類歌曲為 範疇,抽取出其歌詞內容中的生活人事物、場景等等,呈現出都歷阿美族人物質

28Ruth Benedict:Patterns of Culture(Houghton. Mifflin and Company,1934)《文化模式》,黃道琳 譯,巨流圖書出版,1976.8 初版,頁 64。

生活風貌,以探討都歷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特色。

原鄉生活類的歌曲有下:牧牛歌、打魚歌、檳榔相思曲、美好的今宵、新婚 之夜、 浪漫的女婿、山地情趣、為錢嘆心聲、都歷情歌、甘蔗姑娘、送水的小 姑娘、米酒一瓶兩瓶喝不醉等。異鄉生活類的歌曲則有下:送漁郎歌、落魄人生、

懷念遙遠的故鄉、行船的人、李小龍等。

(一)牧牛歌

內容敘及原鄉裡「20 歲的 Pakalonngay(阿美族男子年齡階級的練習生)」帶 著「番刀與飯盒」去「山上」「牧牛」的場景與快樂心情。

人的方面,此歌中的專有名詞「20 歲的 Pakalonngay」,相當具有阿美族文化 指標性,也清楚地顯現出阿美族男子的工作內涵之ㄧ。空間方面,此歌敘及的場 景為山上,故可見當時阿美族人生活乃因應自然環境而為。工具物品方面,番刀 的使用乃早期阿美族人日常生活所需,牧牛時除了放任牛自食,更可運用番刀砍 伐牛隻所需的草類,如芒草等等來餵食。另外,番刀在日人國家勢力進入台灣的 時代之前,阿美族人面對台灣島上的強敵異族,如布農族、泰雅族、卑南族等,

番刀亦是自衛的工具。尤其清人在朱一貴事件後執行「封山禁令」,促使布農族、

泰雅族人的生存空間向後山遷移時,原安居在台灣東部各地的阿美族人就必須被 迫與其競爭生活空間與資源,其出草戢首習俗更是阿美族人所深懼的,所以番刀 功能性與護衛性兼具。而此歌專提「牧牛」,可見此為當時重要的生計之ㄧ,牛也 被視為阿美族重要的財產。

(二)打魚歌

內容敘及「阿美族男子」「自豪不畏海水寒,潛水、下網」抓「海膽、蝦子」,

以期獲得「外地小姐」的喜愛。吳之義自言:「當時的年輕人常做的生計是捕魚維 生 ,所以寫下了當時的場景,當時板模還不是很流行,出去工作的人大部分也是 去遠洋,大概是我三十歲(1979),大約民國七十年左右。」可見當時生活背景,

歌中自豪、自薦語亦可見當時對外互動關係頻繁。此回應本論文第二章的歷史,

國民政府時代自1950 年代起的經濟發展情況與影響,引起的台灣各地鄉村青壯人 口大量外流的景象。當時的阿美族人是在日治時代瓦解其狩獵空間與文化之後,

在務農以外逐漸形成偏向漁撈的生活型態,日治結束之後,土地運用的權利已隨 國家勢力的入侵而縮小,所以也僅能憑藉此一海洋生活習性,尋找適合的工作,

即遠洋漁業,以獲取在進入貨幣經濟型態大社會環境裡生存的空間。由此來看,

其自豪語可見是當時阿美族人在經濟生活上頗為風光的一段時間,也大大改善了 原鄉裡務農生活的窘困情形。相對地,青壯人口的外流,即必須因應外地的工作 時間,也逐漸改變了原鄉生活的文化習慣作息,即迅速改變了原鄉的文化結構與 生活觀。

(三)檳榔相思曲

內容敘及「兄弟姐妹」拿著「檳榔、香菸、酒」彼此互相「數數、分享與嘻 笑取鬧」,所述是阿美族人的生活點滴,在此特別著重描繪「分享、同樂」、「四海 之內皆兄弟」的人際互動、情感模式,亦可見為阿美族人所重視的普世道德價值 觀。而「檳榔、香菸、酒」更為阿美族人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娛樂用品,俗民樸實 無華的物質生活由此可見。

(四)美好的今宵

內容敘及「個人與群體」到「海邊與河邊的漁撈、上山砍柴」,得到「貝類、

魚類、木柴」的豐收情景。此歌寫出早期都歷阿美族人在早期生活環境裡的基本 經濟生活型態,即依自然環境(海、河、山)就地取材,是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 情景,而對豐收期望的描述,可反見真實生活的疾苦,更寫出知足常樂的生活態 度,才能慰藉其為生活奔波之苦。吳之義亦自言:「這是他人的創作,一位住在泰 源的都歷阿美族人所傳,這首歌其實也是從老人家那裡學會的。」而歌中場景與 心情皆為吳之義及族人所熟悉者,可謂貼近當時的時代脈動。

(五)新婚之夜

內容敘及「夫妻」「初夜之欣喜與驚奇」,而以「青苔絲與流水」比喻。傳統

阿美族人的性教育從何而來,這首歌告訴了我們線索。林信來(1981)曾提到阿 美族民謠的類別,其中有詼諧謠與猥褻謠,常以譬喻描繪阿美族人的性常識與表 達方式,本首歌亦有此種傳統特色。吳之義亦自言:「這裡有部份是國語歌旋律,

加上我自己的阿美語歌詞,這是我婚後的創作,也就是自己的情景寫照。」可見 吳之義對生活題材的重視,其趣味性的描述更使人充滿想像。

(六)浪漫的女婿

內容敘及「父母、女與婿」的生活互動情形,「對女婿在海邊工作不力的氣憤」

情緒顯現與表述,及生活場景物「魚簍、便當、螃蟹」的描繪非常直接、細膩。

本首歌可見早期農業社會對人力的看重,女婿是家中的生力軍,若無勤奮特質,

便會遭到家人的責難,甚至要求離婚收場。(附錄二十六:親屬組織、婚姻制度及 相關生命儀禮)此不同於漢人習俗觀念,阿美族男子婚後入妻家,其亦是每一家 中的新興生力軍,他的加入是備受重視的,若無勤奮特質,便會遭到新婚家人的 責難,甚至以要求離婚收場,一如漢人女子嫁後如無傳宗接代,亦會遭受休妻之 判。由此來看阿美族人以母妻世系親族組織,便可知阿美族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重要性,不亞於男子在年齡組織中的地位,二者也在此達成了女男平等的勢力均 衡局面,由此不難見阿美族人認為後代子孫「男女並重」的觀念。

(七)山地情趣

內容敘及「群體」藉由「歌舞、酒」「同歡的情景、心情」。內容所述寫出都歷 阿美族人在其生活環境裡的情景,也見阿美族人相當重視群體的和諧,酒僅為助 興,人藉歌舞的親密互動,才是促成情感交流的重要過程與結果。吳之義自言:「這 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即由此可見其取用生活經歷,順性而發,貼近生活場景的 例子。

(八)為錢嘆心聲

內容敘及「吳之義個人」「嗟嘆捕魚苗之辛勞與羨慕有錢人的坐擁財源」。其 心情表態與直述,突出了現實環境對都歷阿美族人的影響。吳之義自言:「歌詞是

我寫出當時自己的遭遇與處境。那時村子裡的人都流行抓魚苗,抓魚苗的過程很 辛苦,還要看運氣,想到有人賺錢很容易,只要在家裡等著收錢就可以了。而我 卻要在這裡為錢賭性命,心情真的很賭爛。」由此可見,國民政府時代的經濟發 展也影響了原鄉的生活型態,當時大多數年輕人多至外地工作,少數留鄉者則多 以務農及打零工維生,此便為當時最流行的打工方式之ㄧ,貨幣經濟型態的影響 可見不小。而原鄉文化傳統架構的崩解也在此時逐漸浮現,當文化失去了人的存 在,就逐漸失去了它的意義。筆者以為吳之義的內心感嘆不僅出自於物質生活的 困窘,吳之義的寂寞更顯現在與族人的互動中。

(九)都歷情歌

內容敘及「個人與都會區阿美族」「介紹原鄉都歷與異鄉高雄南草衙區的美 好」。吳之義自言:「這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即其親身經歷,有感而發之作。可 見在1950 年代後,遠到高雄都會區工作的都歷阿美族人多以草衙為落腳聚居處,

顯見當時對原鄉與族人的依戀,藉由族人聚居之處以解鄉愁的情形,及將異鄉化 為家鄉的觀念亦在此時期開始形成,產生了之後的「都市原住民」文化現象。在 此一階段裡的原住民生活,可以看見他們對原鄉的情感依戀、對異鄉生計的滿足 之間的拉扯,但現實擊敗情感時,還有什麼可以撫慰在異鄉的孤寂情感呢?族人 的聚居與延續原鄉的生活態度、方式就是最好的安慰,此時異鄉暫時取代了原鄉 的重要性。

(十)甘蔗姑娘

內容敘及「個人與朋友」在「台東到花蓮」的「在甘蔗園裡的工作」,歌中直

內容敘及「個人與朋友」在「台東到花蓮」的「在甘蔗園裡的工作」,歌中直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12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