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20-26)

一、日常生活之自然地域

筆者本次的研究,自然地域部份乃以吳之義生長的地方-台東縣成功鎮信義 里中的都歷社區-為主要範圍,及其原鄉工作場域(成功鎮)為次要範圍。

形塑其自然地理的特色,探討文獻主要是以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副教授李玉芬 博士主撰的成功鎮誌地理篇,以勾勒出這塊土地的環境背景,包括地形與地質特 徵、水文及氣候條件、人口及交通發展、及天然災害等。目的是希望在此了解都 歷阿美族人在自然環境影響下,如何因應自然、形成其特有生活方式,以獲得生 存最大利益。另外,都歷阿美族長輩如此相傳,古早有一群阿美族人因聽聞都歷 海岸礁岩地區盛產一種海生貝類,所以嗜食海鮮的阿美族人,就帶著族人舉家遷 徙至都歷,從此定居下來,因而發展出因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及屬於都

歷阿美族人特有的文化習慣與語文俗諺。由此可見,自然環境的探究實有其必要 性。

二、日常生活之社會人文範疇

筆者在此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台灣整體大環境裡社會人文風貌的呈現與轉變 關鍵;二是都歷阿美族耆老口述當地傳統文化的風貌呈現與轉變關鍵;三是吳之 義口述其成長背景所呈現的都歷生活文化風貌。

本論文以受訪者─吳之義─為中心,此三層次間的互動與影響實乃環環相扣,

一因近四百年來台灣政權的多次轉換,其政策的方向及遷移人口的多寡,對台灣 本島上的原住民生存環境與文化皆有重大影響,故必須探討其相關政策與影響;

二因在外在大環境因素影響下,其生長環境的人文風貌變化、群體價值觀與意識 形態的演變等等,都足以影響吳之義的觀點與視野,故需探討其族傳統文化的風 貌呈現與轉變關鍵;三因藉由吳之義口述其成長背景,可與上述二者的人文環境 與風貌作三角對照,突顯出吳之義自述之真實性、客觀性與其個人觀點,對於本 論文後續吳之義作品研究,更可提出歷史性背景的對照,突顯出其作品的歷史意 義與價值,從而確立吳之義作品在當今都歷阿美族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呈現都歷外在社會人文的大環境,筆者的探討文獻主要是以國立中興大學歷 史系副教授孟祥瀚博士主撰的成功鎮誌歷史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黃宣 衛博士主撰的成功鎮誌阿美族篇等,概括出都歷阿美族人生活的外在大環境。接 著,筆者進一步訪問都歷阿美族耆老廖錦章、林學明先生,由其口述都歷自然與 人文的內在環境,試圖呈現出在大環境的變化中,都歷阿美族人是如何與外界互 動,阿美族的傳統生活文化與現代化生活又交揉出何種新風貌為筆者呈現要點。

筆者以為環境的變化適足以影響一個人對外在一切的觀點,當形塑出都歷內、外 在社會人文的大環境時,也就不難理解吳之義作品中的背景圖象與群體心態,且 不管他的作品是出於理性思考或感性表達,都可視為一時代的側寫角度,且了解

其影響吳之義的層面。而吳之義口述的呈現,筆者主要目的是藉由其個人觀點,

形繪出他所見、所感的外在社會環境與內部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等等,藉而凸 顯出其作品可能的創作動機與背景,並與上述二大背景作一客觀性對照。

三、切入吳之義作品的特殊角度

(一) 都歷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

要了解吳之義的創作意義及特殊處,在社會人文背景上,筆者認為須從各方 面來探討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為何。勾勒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就成了本研 究必須探討的根基。Ben Highmore 曾提及:「『日常生活』的意涵有其矛盾性。一 方面日常生活(中性地)指出生活中,我們一再重複的行為,以及我們久住的空 間。而它所指出的特色,均確實地編織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它是最接近我們的 意象,也是世上最直接與我們相遇的景致。但是這些無數且可指涉的意義,卻漸 漸產生了其他如影隨形的意涵。1」即如社會學理論中採取微觀視角的學派,如俗 民方法論、符號互動論等也都認為,日常生活是由個人在生活中看似平凡、瑣碎、

無聊的點點滴滴,以動態、進行中、權宜的態度所互動出來。而日常生活特別處 其實就在於它沒有特別處。精確地來說,日常生活總是被忽略,不顯眼也不突出。

所以少有人重視當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例如「靡靡之音」的存在,由此又如何 能發現它所投射出的時代風貌與意義。

另從人類「文化」的本義來看,「文化」實是一群人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形 成了「生活模式」之後,所累積而成的結果與風貌。因此,即使日常生活看似枯 燥乏味,筆者仍認為要深入了解吳之義的創作,就必須探究此根本,才能從阿美 族人的文化深層意涵及日常生活風貌切入,深刻感受其創作中的生命體驗與美 好。所以筆者必須從中挖掘出其「日常生活」特性,才能進一步探討吳之義作品 之意涵,並定位出其作品在當代都歷地區阿美族人文化中的地位到底為何。

1 Ben Highmore:Everyday Life And Culture Theory《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韋伯文化國 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3,頁 2。

(二)「外來文化」與「現代化」的衝擊

當一切由陌生變成熟悉、不習慣的變成習慣、衝突的融合成新生的,以及適 應不同的生活等,日常生活記錄了這些過程的成功與失敗,也見證了大多數革命 性的創新,究竟是如何融入平凡的生活樣貌生活之中的。當代阿美族人的日常生 活,無可避免地一定會有「外來文化」與「現代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如果

「日常生活」是我們最熟悉、最能夠認得的事物,那麼當我們的世界被一種外來 的「陌生」─如面對不同統治勢力的進入、經濟生活的轉變等─所干擾與破壞時,

將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對於此「新穎的震撼」動搖了日常生活的核心─如外來政權 政策對阿美族文化的影響,則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熟悉感與認知感,又將會如何?

吳之義的出生與成長年代(1949 至今)正是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衰落又興起的 時代。而一個曾經自給自足、封閉的阿美族文化地區,已經歷了日治時期的霸權 統治,進入了現代化的生活,再進入另一個新政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統治 後,在文化上被迫因應主流社會各方面的開放與交流,這是否已完全改變都歷地 區阿美族人的生活文化風貌?或動搖了其文化核心精神?其是否產生了另一種文 化應對機制?這在吳之義的創作中呈現出何種相應觀點與風貌?都是筆者亟欲探 討的部份。

(三)吳之義如何補足「現代化」、「工業化」後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空洞化」

自西風東漸之後,對都歷阿美族人日常生活的改變與影響都是急劇的,故從 現代化歷程中的工業化來看,如果西方的「現代化」,可以看成是由嶄新的時間經 驗所生產的事物,那麼這些大部分的經驗便與「工業化」的工作生活,及有系統 的操作程序有關。這樣標準化的作息,強化了日常生活的例行性與組織化。另外,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連續生產,都遵循著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邏輯,該邏輯就是「產 出極大化」,並且藉由「一種連續的生產過程」來達到極大化產出的目的,其特徵 是「冷酷的紀律性,即工人必須跟上機械系統的節奏。」就像工作將「所有(創 意性)的內容」給「空洞化」了一樣。所以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工業化」也

不限於工廠的生產活動,還包括發生在生活所有面向的事物,使得藏匿在效率與 便利等偽裝之下的工業與管理技術,得以進入到「家庭」之中,也就是進入我們 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上所述,筆者則試圖分析吳之義成長過程中,其進入工業化時代的日常生 活內容,及其創作中呈現的生活面向,並思考進入「現代化」、「工業化」生活後 的阿美族人,在其生活上的轉變情況如何,或可得出吳之義的創作裡,透視、描 述族人生活的特殊性及可貴之處。因此,吳之義音樂創作是否具備為當代阿美族 人補足母文化空洞化的功能,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層面,更是筆者嘗試定位吳之 義作品在都歷阿美族文化中地位的基準條件。

(四)吳之義的音樂創作是否具備「使日常生活奇異化」的特質

何謂奇異化?此指產生驚奇的能力,以及引起驚奇的方法的各種變換,這在 許多的藝術形式中,都有這種共通的使用方式。例如:俄國形式主義美學家什克 洛夫斯基提出相對於「自動化」的「反常化」一詞,也就是奇異化的概念。他認 為:「反常化正是一種重新喚起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興趣,不斷更新人對世界感受的 方法。要求人們擺脫感受上的慣常化,突破人的實用目的,以驚奇的眼光和詩意 的感覺去看待事物。2」如上所言,藝術創作者以其特殊眼光進行創作的成品出現 時,除可顯現的是奇特與神祕的事物,但也證明其實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上演,

即「生活中的平凡事」亦充滿了奇特的事端。同樣地,有關非日常的、例外的生 活部份,也須在日常生活的核心中才能找到。

從這一點來看,吳之義的音樂之所以能在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

從這一點來看,吳之義的音樂之所以能在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

在文檔中 民歌中的生活歷史 (頁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