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

地方本位教育期望讓學生藉由調查、環境行動,以及親自參與一特定區 域的其他活動,學習到有關在地自然、文化、設施與社會的教育計劃

(Hutchinson 2004; Sobel 2005)。

表 4-8: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的重要內涵

5-4 使 學 生 討 論 天 母社 會 的 階 級 議 題,思考如何減低階級對立並擁有社 會關懷的思維,如:有錢人應回饋社 會、關切外勞、學習了解聖安娜之家 (註11),促進社經政治的融合。

5 10 2 3 0 2 2.15 3.85

5-5 使 學 生 討 論 社 區發 展 與 公 民 議 題,關心在地仕紳化的狀況,如:豪 宅林立、排外、階級對立等問題(註 12) ,提升學生對人權、平等、尊重 的意識。

5 9 3 2 1 2 2.25 3.75

綜合平均數 4.04

此系列項目,相較被視之最為重要的為5-2「使學生討論在地經濟衰退相關的 發展議題,如:中山北路七段、天母西路一樓店面的空屋潮促進學生思考甚麼是 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該題的重要程度為4.25 分。次重要的分數為4.2,5-1「使學生收集和閱讀地方抗爭事件的報導,探討在 地發展的公民議題,如:草山水道、白屋、羅故居等保存事件,了解在地公民的 角色,促進各種角度的多元思考能力,確保民眾參與,是包容的、且具有代表性。」

5-4「使學生討論天母社會的階級議題,思考如何減低階級對立並擁有社會關懷的 思維,如:有錢人應回饋社會、關切外勞、學習了解聖安娜之家,促進社經政治 的融合。未達4分5-4「使學生討論天母社會的階級議題,思考如何減低階級對立 並擁有社會關懷的思維,如:有錢人應回饋社會、關切外勞、學習了解聖安娜之 家,促進社經政治的融合。」、5-5「使學生討論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關心在地 仕紳化的狀況,如:豪宅林立、排外、階級對立等問題,提升學生對人權、平等、

尊重的意識。」

受訪者對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各題項對的意見,整理如下:

表 4-9:受訪者對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各題項的意見

評論5-4「討論階級造成對立」。然而,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1.3「 對所有 的人,包括底層的人,實施適合國家的社會保護制度措施,到了西元 2030 年,範圍 涵蓋貧窮與弱勢族群。」1.4 「在西元 2030 年前,確保所有的男男女女,尤其是

貧窮與弱勢族群,在經濟資源、基本服務、以及土地與其他形式的財產、繼承、天 然資源、新科技與財務服務(包括微型貸款)都有公平的權利與取得權。」10.2 「在 西元 2030 年以前,促進社經政治的融合,無論年齡、性別、身心障礙、種族、人 種、祖國、宗教、經濟或其他身份地位。」16.7 「確保各個階層的決策回應民意, 是包容的、參與的且具有代表性。這都再再指出,不論階級、貧富等,了解社會 現況是重要的,這是為了達到共榮。而不論是否因日僑學校美僑學校影響,天母 高地價且多豪宅是事實,若能帶著理解和寬廣的心去看,而不是畫地自限,才能 真的達成共好。也許正視這類的社會議題,是天母地方值得繼續努力的部分。」

評論 5-5「對孩子來講太深」這是重要的探討,到底什麼樣的深度是適切的也 許很能夠討論,然而 Smith 認為使學生參與在地發展的公民議題,了解在地會影 響發展的各種社會、環境、經濟等相關議題,是有助於增加地方感。也許可以建 議日後研究,來探討社會議題的深度與形式如何對兒童是最適當的。Gruenewald 於 2003 亦在「批判地方教育學」提出應該讓孩子了解地方各種議題,更揭露壓迫 著地方與弱勢族群的霸權,思考如何恢復其原本應有的權利。這都顯示地方議題 對於地方教育是重要的一環。

綜合 5-4 與 5-5 兩項評論,看得出填寫者希望避開對地方的批判,但學者 Gruenewald 於 2003 有指出,要能解放被強權壓榨剝削的人和土地,要先確認地方 被剝削的狀態,進行對地方各種議題的教學,揭露及對抗壓迫著地方與弱勢族群 的霸權,仔細盤整期關於社會、文化、生態與經濟的脈絡,才能往下思考如何恢 復其原本應有的權利,達成改善,還「地方正義」或「土地正義」本來的擁有權 力。洪如玉也於 2012 指出地方本位教育必須在更新與維護傳統之間不斷保持動態 發展與辯證,要能具備開放性與彈性,保留在地文化中合理與良善的元素,更新 不合時宜的古法,才能面對新的需求、新的挑戰。

評論 5-5「仕紳化是日僑學校美僑學校影響」,這是重要的個人觀察,也許有 可能也可能不全然,但畢竟無資料佐證所以只好不針對其多做評判,但背後更重 要的是在乎整體對階級互愛與平等的意義。

本大題社區發展和公民議題各題的面向不同,其中「在地經濟衰退相關的發展 議題」回復經濟面向較無爭議,被認同,重要度較高。環境及發展面向的「草山 水道、白屋地方抗爭事件的報導」、「體育場地區域發展土地利用議題」其次。社 會面向的「天母社會的階級議題」、「關心在地仕紳化的狀況,如:豪宅林立、排 外、階級對立」較多沒意見或認為不重要。

地方本位教育則往往強調是地方的特色、自然及文化資源,肯認其價值,這 出現在其他大題「文化研究」、「自然研究」,這往往可以連接自然、社會科的領域。

解決現實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和關切地方的開發問題,前者走地方服務的路線,

但後者牽涉到權益問題,一些較具批判性的環境教育,會以環境議題,控訴開發 案可能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牽涉了公共利益的面向。在有些環境議題為主的 課程,已朝向此種模式進行。

有些學者如 Sobel 或 Orr 提出不成熟的抽象,強調若讓學童關切太遙遠的議 題,對學生是不具體抽象的,應該回到學生的生活環境,具體的接觸自然及文化,

從內心產生愛。Gruenewald 更提出結合批判教育學及地方本位教育學的「批判地 方本位教育學」,認為批判教育學僅著重對社會階級的批判,各階級之間的不公 平,是不夠的。因為批判教育學欠缺生態的考量下,往往為了爭取階級的平等,

不察覺生活的方便及經濟的追求,往往提升生活的消費,消耗了自然資源,帶來 環境的破壞,以至於為了階級的平等促使超越環境負荷。Gruenewald 也批判,往 往地方本位教育強調生態式的、無條件接受傳統,也是危險且不實際。他認為地 方是我們的棲息場所,對地方的學習及重新再調整,並除去存在階級的殖民行為。

然而本研究調查的結果,這部分反而得到重要性的認同最低,甚至有反對的看法,

並在提出質性的描述「討論階級造成對立」、「對孩子來講太深」,表達他們的想法。

且美國都市環境教育提及青年與社區發展是重要的,透過青年參與帶動,使 學習者產生與環境的連聯結感,增強社區凝聚力。不論對天母地區土地開發與環 評的議題、經濟衰退使得中山北路末段開始有空屋潮,亦或是被指出天母地區可

能仕紳化造成豪宅林立、排外、階級對立等問題,這都實質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 與權益,和年輕人息息相關。整體而言希望讓青壯年不再認為「社區活動」都是 老年人或家庭主婦在參加的活動,而是社區有許多事務和自身有關,在專注為課 業與事業打拼的同時,也能滿足參與社會,能深入觀察思辨社區與自己權益的關 聯性,將對土地的情感聯結建立於青壯年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