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地方與教育

一、地方的概念

要理解了教育與地方的關係,就需要更詳細的探究地方的定義。每個地方都有 自己的特殊性,如地理學者 Lukermann(1964)論述重要的地方概念如地方具有歷 史性與變動性等因素,新舊文化的交替與變化將影響地方的意義;人們對於特定 地擁有特定的意義和信念。因任何環境與空間都可以讓人有不同的經驗與感受,

所以每個地方都能產出獨一無二的教育內涵與方案。

Lukermann(1964)亦指出地方的概念包含了六項因素:一、位置 (location); 二、包含文化與自然兩項因素;三、每個地方雖然各自不同,但不同地方之間卻 具有相關聯之處或交集,讓不同的地方形成一個系統;四、地方有定位性,指的 是一個地方屬於一個更大區域的一部分;五、地方擁有變動性與歷史性,地方的 意義被演變的新舊文化與交替所影響;六、人們對於特定地方擁有特定的信念,

因此每個地方有其特殊意義。以上項目說明著某種地方概念的內涵,但綜合來看 似乎顯示出地方概念意義的複雜。

Tuan(1974)提出的「地方之愛」(Topophilia)就是「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聯 繫」,「關照場域」(field of care)是這裡所指地方的意思,人以共同的記憶與榮耀 作為「地方之愛」的基礎。

地方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則指出人如何透過生活 世界的經驗來感受地方。內在於一個地方,就是歸屬並認同它,你越深入內在,

地方認同感就越強烈(Relph, 1997)。透過居住及經常性的活動涉入,由親密性的 記憶累積過程,如情感、意象、觀念、及符號等給予價值與意義,經由經驗或事 件把空間轉換為地方的意義。

當人對於自己身處的地方具有認同感、歸屬感,並能參與地方的活動與決策 時,個體對地方的擁有知覺,願意投入並參與地方的活動,自我認同便在過程中 建立,地方對於個體具有 「屬真性」(authenticity)是指地方對個體產生許多不同 層面的意義,地方對於個體,不只是知覺層面上的,也是實質存在的空間。 Buber

(1958) 說 「我汝關係」(I-Thou relationship):一種人與人,空間環境與人保有 相互隸屬、相互參與的關連,可稱為 「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

共同體的維繫,在傳統的社區生活中更為完整;再者, Bowers 觀點對於我們 理解「具有屬真性的地方」或「具有 『地方感』 的地方」很重要的部份在於「非 交易性」 或 「非交換性」這種不可買賣的性質。當一個場域,一個區域空間的 各種事物,被居民認知為具有地方感之處,也就是被居認民知為共同體時,對於 此地便會有一種超越金錢價值的評價在居民的意識內產生,金錢和單純的利益便 沒那麼重要,一個具有地方感與屬真性的生活空間,是無法以純利益來衡量和交 換的生活社群,因其中的價值與意義已經遠超越物質和金錢。

二、地方意義的生成

Davenport 與 Anderson (2005)指出,「人們賦予地方意義且從他們所生活的地 方中獲得意義」。因此地方意義,經由人們創造、再生並且調整而成(Stewart 2008)。

與地方依附相似,地方意義是透過兩個主要且不互相排斥的結構有目的得到發展:

(1)透過身在區域第一手經驗而創造

(2)從二手資料如書面、口語、媒體或與他人互動等來源所習得

地方經驗擁有獨特性,包含地理特徵,如河川與湖泊、文化的吸引力,這可 能創造初特殊地方意義(Lalli , 1992)。在這層情況下的物質環境,儘管意義不明確、

會為經驗和地方意義設下邊界(Goodrich 與 Sampson 2008; Sampson 和 Goodrich 2009; Stedman 2002, 2003a, 2003b)。例如,藉由經歷某個都市地方,也許會創建出

如像是「野獸叢林」、「好好的維持公共公園」,但卻不會與「荒野」或「原生地景」

相似。依這樣的路線推論,Cuba 和 Hummon (1993)推斷,地方意義是藉著帶有地 方的經驗結構與社會活動的參與而得知。實證研究也證實,在地方重覆與多變的 直接經驗、正面或負面的關鍵時刻,以及安全感等,也許有助於地方意義的形成 (Manzo, 2008)。

地方意義會透過像地方報這類有區域範圍的媒體相連,或透過在區域內實際 運作的組織來發展(Giaccardi and Palen 2008; Malpas 2010),舉例如走讀計畫、社區 藝術而產生交集,並再增長。 Vanclay (2008) 、Stokowski (2002)指出,「充滿意義 的地方藉由人們透過與他人的交談和互動被創造出」。同樣的,Johnstone (1990)也 推論出,我們的地方感與社區是根植在敘事上,在說故事中產生(引自 Stokowski 2002)。

Ky leet al.於 2003 指出,人們若因為活動而對地方產生愛護與關注,是因為對 地方產生歸屬感,因此進而賦予地方依附地存在意義,更指出因特定地方因與人 們有連結,也能夠反映出正面的價值,使人們願意保護該地方。由此能了解地方 束縛??與地方感都是環境管理的重要因素,當地方與人們產生共鳴與聯繫時,人們 對於地方環境會增加正向的影響。而環境教育若能與地方對話,也會增加它的效 果。

Chawla (1999)指出,引導孩子接觸自然是重要的,而對於成長在都市的孩 子,運用能讓孩子自行探索玩耍的自然公園,及運用社區來進行的保育計劃,能 讓孩子們可以看到成年人與自己的同儕,愛護與關心環境的,並利用環境被開發 破壞的負面經驗,為機會教學,這些都是能發展的重點。Richard Louv(2014)指出 讓孩子能與地方自然環境做連結的重要性。許多專業的都市規劃者倡議打造出綠 色城市,在都市規劃中增加綠地空間,讓生活擁有綠意,使孩子從小就能親近自 然,與其建立連結。

三、環境教育與地方連結

1975 年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研擬出的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提出了環 境教育的指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其中也

指出了地方的重要性,第五條指出環境教育要從國際觀點檢視環境問題,並且關 切地區的差異;第八條則是環境教育應促進地方和國際的接軌與合作,解決問題 的價值與需要。Belgrade Charter, 1975)。兩條都強調了永續和在地的關係,應該要 重視地方的情況,更要讓國際的思維與地方接軌。

1977 年聯合國 UNESCO 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育會議,對環境 教育做了明確的定義,指出環境教育的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與行動等五大目 標(Goal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應該在童年於自己的家鄉發展。其中的指導 方針中(Guiding Principles)提出(UNESCO, 1977):

4.環境教育應從地方的、全國的與國際的觀點來檢視環境相關的議題,使學 生了解在地和其他地區的關聯性。

6.環境教育應提高地方的、全國的與國際之間連結的價值,以預防和解決環 境的問題。

永續發展的概念逐漸進入環境教育運動裡面,越來越成為重要的主張。2005 年環境教育邁向另一個里程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入千禧年目標、為全人類教 育的目標,推動的永續發展教育十年的計畫。文件列出永續發展教育和學習必須 關注社會、環境、經濟三個面向。在永續發展的教育過程中,特別需要關注文化 多樣性、尊重和寬容,並塑造尊重和尊嚴的價值觀念等文化方面的重要問題。聯 合國 2015 採納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聯合國後 2015 年發展議程」之 用。永續發展教育與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相互呼應,大多國家認定永續發展教育 是永續發展的催化劑。這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成為永續發展教育關注的議題及內 涵。

永續發展目標包含 17 項目標如下: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7.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的,及現代的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 有一份好工作

9. 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11.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12.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13.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14.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15. 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

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16.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 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17.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而其中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關於地方有以下兩項:

11.4 在全球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

11.a. 強化國家與區域的發展規劃,促進都市、郊區與城鄉之間的社經與環境

的正面連結。

從以上可知,永續發展,要能夠與各地區的環境連結,更需要妥善保護各地的 文化資產與生態環境,國際的永續思維應該要從地方出發,而途徑可以從保護在 地的文化與生態資源開始,運用環境教育讓更多人了解自身居住地的資源。環境 教育與地方的永續發展是環環相扣、彼此緊密關聯的,從永續與環境教育的原則 中可以看到地方對永續的重要性。而保護環境的行動必須始於足下,從小地方開 始進行(David Orr, 1992)。故環境保護的推動,可以由孩子居住的地方開始,讓孩 子能了解在地,產生認同,進而分享與愛護。上述的擔憂過度重視地方會失去對 多元疏忽,研究者認為將永續發展目標放入地方本位教育重要內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