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文化研究

Carnoy 以及 Castells(2001)認為,因全球化把隱藏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與市場邏輯,推波助瀾到世界各地,佔盡優勢的先進國家文化亦默默標準化、同 質化各地的文化與教育體系,消滅了許多原地方故有的古老傳統。Lalli 於 1992 指出地方經驗擁有獨特性,包含地理特徵,如河川與湖泊、文化的吸引力,這可 能創造初特殊地方意義。文化類別共設計六題。

表 4-1:文化研究取向的重要內涵

此表中同列為第一重要有兩項,是 1-1「讓學生蒐集並了解居住地或校區之地 名由來如:天母、蘭雅、德行、芝山、磺溪,使之了解居住地的背景知識,加強 與地方的連結。」與 1-3「讓學生蒐集了解天母在地公共設施發展的文史,如草山 水道,了解家鄉的之公共設施,並藉此培養田野調查的能力。」它們的的平均分 數皆為 4.6 分,標準差為 0.49,分布一樣,勾選極為重要有 12,勾選重要有 8 人。

可見天母的地名及在地公共設施發展的文史是受訪者共同認為重要的天母地區地 方本位課程的內涵。項目 1-2「讓學生蒐集並了解校園及住家周邊的文化與習俗變 化。如:各時期(日治時期、美援時期)食衣住行、節慶、建築及其對天母的影響,

使其對生長地的生活文史脈絡有所了解,為全球的文化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

與 1-6「讓學生蒐集了解天母自然文史知識,如芝山岩。使孩子習得必要的知識與 技能而可以促進永續發展。」並列為第二高分,兩者平均值 4.45 分、標準差 0.49。

眾數為 2。

受訪者認為了解校園及住家周邊的文化與習俗變化以及天母自然文史知識,

如芝山岩,也很重要。

第三重要為 4.25 分,為 1-4「讓學生蒐集了解在地閩式建築,進行空間觀察 測繪。」第四名 1-5「讓學生蒐集了解番井文史知識。使能對文化差異有所欣賞, 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4.15 分。整體看,受訪者皆認為文化研究的課程 1-5

讓學生蒐集了解番井文史知識。使能對文化 差異有所欣賞,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4 15 1 0 0 2 4.15 0.47

1-6

讓學生蒐集了解天母自然文史知識,如芝山 岩。使孩子習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可以促 進永續發展。

9 11 0 0 0 2 4.45 0.49

綜合平均數 4.42

重要性頗高,且無太大爭議。

受訪者對文化研究各題項的意見,整理如下:

表 4-2:受訪者對文化研究各題項的意見

題目 評論意見

1-3 讓學生蒐集了解天母在地公共設施 發展的文史,如草山水道,了解家鄉 的之設施,並藉此培養田野調查的能 力。

從中培養愛護大自然的保育觀念

1-5 讓學生蒐集了解番井文史知識。使能 對文化差異有所欣賞,以及文化對永 續發展的貢獻。

重要但不為標的

評論意見中,針對 1-3 的敘述為「從中培養愛護大自然的保育觀念。」,因此 意見於第二大項目:生態研究將有闡述,故對此意見,研究者在此忽略不調整。

回復評論意見 1-5「重要但不為標的」,對此,研究者認為可能多數人對自己不熟 悉的文化,保持尊重,但實質還是沒那麼有認同感,抑或是其相關資料本來就少。

這點研究者在蒐集資料時有發現,這方面的資料少,可能大家接觸的機會也就少,

被視之重要程度也跟著低。此也許類似 Carnoy 以及 Castells(2001)認為,佔 盡優勢的文化亦默默標準化、同質化各地的文化與教育體系,消滅了許多原地方 故有的古老傳統。然而,SDGs 倡導多元文化,使學生能對文化差異有所欣賞,以及 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Lukermann 於 1964 提出,人們對於地方擁有特定的意義和信念,在居住地名 的尋根與探索上,能獲取對於地方的意義。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名稱,天母地區的 地名,不論為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的簡稱、蘭雅是湳雅,意為浸水的溼地、德行 是台語發音的「竹巷仔」、芝山因其風景很像中國漳州芝山等,都是能加深自己與

地方連結意義的。

水道祭,查文獻時發現資料豐富、且在地國小配合水道祭的活動行之有年,

推測其重要性因此較高。如 Buber(1958)指出當能參與地方的活動時,個體對地 方的擁有知覺,願意投入並參與地方的活動,自我認同便在過程中建立,地方對 於個體而言具更多意義 。

Relph(1976)指出地方感指的是對於一個地方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有著人 對於特定地方的依戀,地方感強調一個特定地方如歷史特性或空間、物理的具象 形式,讓這些因此擁有特殊象徵意義或值得記憶的地方。若讓參與者能針對文化 的生活脈絡有所了解,並藉此蒐集且調查,那能增進地方對人「存有」(being)

的意義。這呼應受訪者對 1-2「讓學生蒐集並了解校園及住家周邊的文化與習俗變 化。如:各時期(日治時期、美援時期)食衣住行、節慶、建築及其對天母的影響 。」

與 1-6「讓學生蒐集了解天母自然文史知識,如芝山岩,認為是天母地方本位教育 重要內涵。這樣的內涵讓當地的學生對生長地的生活文史脈絡有所了解,為全球 的文化的保護上,是必要的知識與技能。」

都市環境教育提到,若能把城市當做教室,藉由感官體驗來增強學習者的環 境素養或環境知識。目前都市環建設過於密集的同時,家長擔心學生出了校園後 會有安全疑慮(例如,人行道旁就有奔馳而過的機車)。然而進行環境教育時,學生 經常會到各類環教設施或場所進行戶外教學,但比較少直接帶到公園或人行道旁 實地關心生活環境。而天母有許多藏於街巷的文化資產,不論是曹家古厝、三玉 宮都是在學生們生活圈內,是環境教育八大領域中的文化資產項目,平時學生會 經過卻鮮少仔細觀察,若身歷其境卻渾然不知,天天走過卻也錯過,是很可惜的,

若能讓學生以城市為教室,在居住的社區中觀察學習,達到對該地方產生深層關 懷與關注得以被觸發(Relph,1976),那將是實際且貼近自己生活的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