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參、計畫結案

新聞集資平台 SOS、weReport 的提案完成作品大多有首刊權限制,須發布 在取得權限的媒體平台或原集資平台上。SOS 平台上的作品由平台和作者共同 持有著作權,在與提案者的條約中提到,作品刊登後的 30 天內不得在其他地方 發布。weReport 亦擁有 90 天首刊權(除了編採專案項目外),並採用CC 授權對 外發布,相較於SOS 作者可自決閱讀權限與設定資助者專屬內容,weReport 認 為新聞集資計畫取材、資源來自公眾,成品也應該開放公用:

取之於公眾、用之於公眾,既然你是用大眾支持你,而且是非營 利、無回饋型的支持,我們當然會覺得,你的成品是不是更應該分享 給大家,而且是無價的分享?所以創用 CC 的概念很自然從這裡面得到 支持的論證。(受訪者胡元輝)

weReport 和 Spot.Us 同屬非營利平台,採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CC 授權條 款包含「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以及「相同方式分享」四要素,

共組成六種條款。weReport 授權條款為「姓名標示」,相較於Spot.Us「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條款,意指使用者可以在不用告知原作者的情況下,對於原作品可 以複製甚至改作,唯一條件是傳輸和散佈時要在作品上標示原作署名(Attribution)

(台灣創用CC 計畫,無日期),比起Spot.Us 採用的 CC 條款,weReport 更為放 寬使用者權限,即使是商業用途也能使用平台上的作品,此外也不要求「相同方 式分享」,即不要求改作品需使用同樣的創用CC 授權條款。

獨立媒體人廖芸婕認為,weReport 採用創用 CC 的「姓名標示」條款,沒有 辦法確保使用者用途為何,原作內容可能因為續用者的擷取成為某一立場的背書

(陳宜欣,2015)。weReport 執委胡元輝坦言,曾有提案方反映續用者扭曲原作 文句意涵,甚至原作中心意旨不是續用者關注核心,如果有提案人提出討論,會 就個別狀況調整合適的CC 條款。

採用創用CC 條款原意是讓集結眾人之力成就的報導內容能夠更加流通,但 流通後的資訊是否奠基於原作,或者甚至受到曲解,顯然「創用CC」意涵不見 得為轉載者理解,或者轉載者不見得注意報導說明採用之。因此,如何加強外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對創用 CC 條款的認識與理解,是採用此一機制的 weReport 平台必須更費心之 處。

一次的群眾資助新聞產製流程在此告一段落。對提案方是結案,對平台方則 是陪伴的結束。集資平台回頭提案者比率並不高,占有最高比率的weRepor 歷年 提案數中也只有近三成提案的發起方回頭提案。群眾資助新聞留下了什麼?對新 聞業產生什麼意義?

《眉角》計畫除了利用集資平台籌資以外,日後也開放訂閱及零售。鐘聖雄 認為看待《眉角》的成功並不在於一開始的集資,而是後續銷售情況:

你要說《眉角》有成功的話……就要看到每一期的銷量、零售都賣 光光,每一期印量越來越多。……可是其實沒有,我們零售沒有增加,

也沒有賣完,我們訂戶也沒有明顯成長,那你就知道其實(需求)在下 滑。……創立媒體都不是問題,而是這個媒體如何活下去。(受訪者鐘 聖雄)

鐘聖雄在創辦雜誌的經驗裡面體認「好的開始並不是成功的保證」,也反映 探討群眾資助新聞時也應該兼顧「存續」問題,不只是提案方,更包含平台方、

社群以及閱聽大眾,甚至是計畫結束後彼此間的持續關係。

新聞集資平台 SOS 提到在經驗累積方面,會形成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隨著經驗增加而優化SOP。比如如何縮短籌備期、加 速提案上線,或是在網頁上列出Q&A 簡述過程中提案方時常遭遇的關卡以及解 決方式。weReport 則是在上線一年後將營運概況、評論以及選錄作品集結成冊,

此後每年平台方設定一與新聞業發展相關的主題邀稿,出版書籍。

weReport 執委胡元輝提到,單視一則提案對社會產生衝擊或改變並非容易 的事,更希望推廣「新聞非免費」的觀念、打造「公民參與社會」環境,這需要 長期、潛移默化進行。

群眾資助新聞業的目標跟很多類似的公民計畫一樣,目的都在推動 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無論是自己產製,或是成為一個贊助者,都是公民 社會裡面育成的過程。(受訪者胡元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一次計畫的結束,社會上又多出一則新聞報導。不過集資平台很難留下原提 案者再次提案,對大多數的提案者而言該次產製過程只是一場實驗、一次機會,

並非長久之計。如何保留實驗過程中的能量?如何聚集有志者連成一氣?都是處 在新聞業混沌未明、資源匱乏的時代中,群眾資助新聞投入者應該思考的下一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