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群眾資助新聞類型

本節檢視文獻中的群眾資助新聞分類,初步整理適用本研究的分類架構。

Kappel(2009)依照計畫時程中的集資時間點,區分「計畫後期集資」(ex post facto crowdfunding),以及「計畫前期集資」(ex ante crowdfunding)。前者是 計畫目標已達成才發起群眾集資,並以財務交換產品;後者是計畫尚未執行前發 起的群眾集資,先給予財務支持,協助達成預期結果。

Aitamurto(2015)將前者比喻為「數位時代的小費罐」,運用在新聞業則類 似Paige Williams 口中的「Radiohead journalism」(Cohn & Peters, 2011)。2011 年,

時為獨立新聞工作者的Williams 遍尋不著合作媒體,於是架設網站張貼報導。她 在內文放上第三方支付 PayPal 的連結希望能回收報導花費(超過 2000 美元)。

人們閱讀報導,可以選擇要捐贈多少錢回報作者,類似 2007 年電臺司令樂團

(Radiohead)發布專輯 In Rainbows 時,採用「隨興付費」(

pay-what-you-think-our-album

),因此她稱此方式為「Radiohead journalism」(Cohn & Peters, 2011;

Garber, 2010)。

相較之下,ex ante 是目前群眾集資較常見的模式。也有如 Patreon 網站採用 ex ante 和 ex post facto 混合型態,提案方產出成品前支持者貢獻金錢,成品產 出後提案方也可以繼續以金錢贊助(Aitamurto, 2015)。基本上群眾資助新聞是ex ante 類型為多,也就是提案方在報導開始前籌措資金,因此募得資金多寡往往是 報導能否完成的關鍵。

依照「集資結果獲取資金的狀況」,則可分為「全拿或全無」(all-or-nothing)

或「籌得即所拿」(keep-what-you-raise or keep-it-all)模式。「全拿或全無」模式 指如果提案方沒有達到集資目標,資金會退還資助者,提案方不會拿到任何資助 金,平台也不會收取費用。如果集資成功,集資網站根據提案方獲得款項收取一 定比例的手續費,Kickstarter 採用此模式。「籌得即所拿模式」則是提案方不管有 沒有達成目標,都可以拿到集資金,IndieGoGo 採用此模式。集資平台根據提案 方獲得款項收取一定比例的的手續費,有些平台則根據是否達到集資目標而收取 不等的費用(施尚文,2013;Cumming, Leboeuf, & Schwienbacher, 2014; Gerb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Hui, & Kuo, 2012)。

群眾集資活動中「有無回饋」,是文獻中較常見的分類。Schwienbacher &

Larralde(2010)依據提案方提供參與者不同回饋型態,區分:

(一)群眾捐贈:募集款項但沒有提供獎勵。

(二)群眾消極投資:有回饋但募資過程中不提供資助者其他參與機會。提 案方使用群眾集資只是對「集資」感興趣,並沒有放棄某些控制權以 及沒有視群眾為積極消費者。

(三)群眾積極投資:有獎勵且集資過程中提供資助者額外參與機會。過程 中,提案方可能收到有價值的回饋、潛在市場需求以及獲得市場上對 產品偏好資訊。

但Schwienbacher & Larralde 未說明為何群眾捐贈的情況下,無消極或 積極投資之區別。

而依據資金提供型態,多名學者提出類似區分,此舉出文獻常出現的類別

(Giudici, Nava, Rossi-Lamastra, & Verecondo, 2012; Hemer, 2011; Mollick, 2014):

(一)捐贈型(donation-based)

對於慈善或贊助型態的提案提供資金,通常沒有實質補償和回饋。

(二)回報型(reward-based)

提供資金以換取非貨幣型的利益,群眾預購或預售(crowd pre-selling)

亦屬於此型。但後者更明顯是購買行為。

(三)債權型(lending-based)

可拿回資金,資助者有權獲得合約約定的利息支付。

(四)股權型(equity-based)

資助者獲股權,共享計畫產生的盈餘。

上述方式視受助者的實際需求,可能同時混雜幾種類型達成目標。

「群眾資助新聞」不只涉及「群眾集資平台」,也包含平台上的提案、提案 結束後的執行過程。Aitamurto(2015)將群眾資助新聞分成四種類型:(一)單 一報導集資(

a single story

);(二)連續報導/採訪路線集資(

continuous

coverage/ beat

);(三)新平台/新聞出版集資(

a new platform/ publication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四)支援新聞服務的集資(

a service that supports journalism

)。

單一報導集資即記者在線上特定平台向潛在資助者提案,是最常見的一種類 型。比起前一類型,連續報導/採訪路線集資則是聚集一筆錢長時間支持新聞工 作,而非僅僅單一報導,例如支持某記者環境議題的提案。專線報導意味記者為 特定主題或領域的知識長期撰寫報導,久而久之記者可能成為該一主題的專家

(Aitamurto, 2015)。

新創媒體Beacon 是支持連續報導/採訪路線的集資平台。Beacon 強調記者 個人品牌,並且結合連續訂閱型的資助模式累積提案主的粉絲,粉絲再成為線上 追蹤者,而追蹤者再變成閱聽眾,在群眾集資背景下則可能進一步成為長期資助 者(Aitamurto, 2015)。Aitamurto 認為,從訂閱者來的每月付費類似於其他領域 的訂閱、會員模式。近幾年,會員模式在新聞界也越來越常見,非營利媒體藉由 使用會員模式增加利潤。通常會員模式是以年為基礎,而會員制也提供使用媒體 之外的其他待遇,比如會員專屬活動和體驗,記者座談會等等。

第三種為新平台或是新媒體募資模式,是個人、團體或是組織為成立新媒體 而提案集資。透過群眾集資,創業者獲得新聞初期營運必要的種子資金,也得以 反映新創媒體受歡迎和獲得關注的程度。藉由群眾集資,新創媒體建立閱聽眾群,

吸引潛在訂閱戶以及付費者,換句話說,群眾集資可以是新媒體打造閱聽眾和品 牌的一種方式(Aitamurto, 2015)。第四種群眾資助新聞類型是支援新聞服務的集 資。比如致力於深度和調查報導的媒體 Public Press 在 Kickstarter 發起「Pedal-Powered News」集資案,打算讓派報員騎腳踏車派報到訂閱戶的家中,這個活動 從1016 位支持者手中募集超過 21 萬美元,不僅解決派發機制的問題,集資案同 時也是行銷活動,可藉此接觸新的閱聽眾和提高品牌知名度。(Aitamurto, 2015;

San Francisco Public Press, 2014)。

胡元輝(2012b)根據資助對象和資助方式,歸納出群眾資助新聞的三種類 型:(一)指定項目資助型;(二)自選項目資助型;(三)全媒體資助型。前兩 項都是支持媒體內容,其中指定項目資助型的是從提案方角度切入。媒體人、新 聞網站主動提出需要民眾支持的報導方案,不限籌措資金管道。胡元輝舉例加拿 大 The Tyee 網站設置選舉報導基金,對外募資以聘任記者進行選舉新聞報導;

或是如Paige Williams 張貼完成報導後,讀者使用第三方工具隨興支付費用。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自選項目資助型中,則是從資助者角度切入。一般而言,公眾瀏覽的地方就是群 眾集資平台,有意報導者將報導計畫公開,公眾選擇有興趣項目資助,當提案方 集資目標達成後便執行計畫內容。第三種全媒體資助型是媒體針對營運對外尋求 資助,包含早期創立和後續營運支持。類似前述Aitamurto 提到的新平台/新聞 出版集資類型。

Jian & Usher(2014)以 Spot.Us 資助者為研究個案,他們原本預期資助者傾 向較有經驗的記者,但結果顯示資助者並不會因為提案方新聞媒體從業資歷的多 寡而影響資助意願。雖然此份研究中,作者們並沒有就提案方資歷程度深入比較,

但卻是文獻中少數從提案方角度的類別區分。

前述學者對於群眾資助類型分類依據,有「集資時間點」、「集資結果獲取資 金的狀況」、「有無回饋」、「資金提供型態」,Aitamurto 根據不同「群眾資助新聞 型態」分類;胡元輝則是根據「資助對象和資助方式」區分。本研究另外引用Jian

& Usher 研究,提出「提案方新聞媒體從業資歷」的探討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