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另類學校的理念與實踐

本節通過追溯另類學校興起的原因以及目前另類學校主要的思想流派,梳理 另類學校的發展脈絡;同時,本節也將總結目前世界各國另類學校的實踐狀況,

以增進對另類學校發展的完整闡述;最後,由於本文個案學校的理念來源於英國 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和美國瑟谷學校(Sudbury Vally School),故本 節將詳細闡述兩者之理念與實踐現狀,以及外界的看法和批判,作為本文的理論 背景之補充。

壹、另類學校的起源

關於世界上的第一所另類學校一直頗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是 Pestalozzi 於 1774 年在瑞士創辦的「貧窮學校」,其主張教育應以自然所定下的法則與階段進 行,希望通過教育使下層學生自立生活(秦夢群,2015);也有學者認為 1899 年雷迪(Reddie)在英國創辦的「博茨霍爾姆(Abbotsholme)田園學舍」才首開 另類學校之風(曾國俊、張維倩,2011)。即使如此,對於早期具有較大影響力 的幾所另類學校,各界普遍持一致看法,其中主要有:杜威(Dewey)於 1896-1903 年創辦的 The Laboratory School;1907 年蒙特梭利(Montessori)在羅馬成 立並於四年後發展成第一所「蒙特梭利學校」的「兒童之家」;1919 年史代納

(Steniner)在德國創立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1921 年尼爾(Neill)於德國

創辦而後遷至英國薩福克郡的「夏山學校」,這些學校對於世界另類學校的發展 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秦夢群,2015;曾俊凱,2006;曾國俊、張維倩,

2011)。

而「另類學校」和「另類教育」的興起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

另類教育的思想萌芽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與主流教育有著差異的蘇格拉底哲學 式辯論,十八世紀以來新教育學說的出現,如洛克的經驗論等對另類教育思想的 萌發亦起著潛在的影響,而隨後的「人本主義」思想更是為另類學校理念奠定了 核心價值,從盧梭人性本善的主張以及對順應孩子本性的強調,到帕克對個人價 值和潛能的宣揚,直至杜威強調經驗主義的進步教育思想都是人本主義不同時代 的展現(曾國俊、張維倩,2011;薛曉華譯,2002)。

二、對於十九世紀國民教育運動後所形成的主流公辦教育之反動

十九世紀的國民教育運動使得公立學校逐漸標準化,社會各界開始思考并實 踐新的教育改革,以突破傳統教育思維。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鄉村教育之家 運動」、「學校改革運動」相繼出現,從英法起源的「新教育運動(又稱新學校運 動)」也擴散至各地,世界各國都掀起了以民主自由、個性發展、兒童本位為中 心的「教育改革運動」,傳至美國後則形成了與「進步主義運動」相呼應結合的

「新現代教育運動」。華德福學校、蒙特梭利學校便是在此階段的「學校改革運 動」中孕育而生,而諸如夏山學校等自由學校則與提倡「兒童中心」以及「民主 生活」的進步主義運動密不可分。這種以教育家為主導并進行實踐的教育改革運 動直接推動了早期另類學校的興起。(秦夢群,2015;梁福鎮,2017;馮朝霖,

2002;曾國俊、張維倩,2011)

三、二十世紀中期民權運動(civil right movement)之啟發

民權運動主要為展現平等與自由的理念,希望能消除公立學校的歧視,滿足 不同個體之需求,如美國的促進種族融合運動直接推動了磁性學校的誕生;德國 大城市興起的「自由學校運動」(Free-school Movement),主張照顧邊緣族群,自 由參與課程,此皆推動了另類學校的進一步發展。(王秋萍,2002;秦夢群,

2015)

四、家長教育選擇權與教育市場化之體現

另類學校的興起伴隨著教育鬆綁的訴求,乃教育領域的民主化之需求。主要 表現方式有二:一為增加家長之教育選擇權(school choice),二為以市場手段介 入部分教育之中。「教育選擇權」意為「基於受教者之需求與福祉,進而選擇對 其最適當教育的權力」,源於十九世紀以來公辦學校績效不佳的狀況,多以家長 為主體,期望對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場所有更多的選擇。但真正的教育選 擇權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將這此擴大到所有兒童和青年身上,以實現民主國家對於 個人自治、公民身份和平等問題的關注。同時,自 1980 年代始,英美在國家層 面所進行的教育改革,試圖以自由競爭與教育市場化的手段刺激公辦學校的辦學 績效,此種以競爭與選擇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也間接促進了另類教育之百花齊放

(秦夢群,2015; McLaughlin, 2005)。

綜上可知,在不同時期推動另類學校發展的因素頗有不同,但教育思想所提 供的理論基礎、另類學校的實踐、教育改革和社會運動的開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推 動幾者之間往往是相互促進、彼此激蕩的,這種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方能使得另類 學校之花在世界各國逐漸盛開。

貳、另類學校的理念 一、另類學校的理念分類

另類學校發展至今,融合了多種教育哲學和理念思潮,也形成了多元的形 態,根據 Martin(2000)以及 Miller(2004)對於另類學校教育理念的分類,除 去依照宗教理念而創辦的學校外,本研究認為目前另類學校理念可分為以下五個 類型:

(一)自由本位學習模式。該模式強調較少的限制學生的自由和自主,使學 生享有真正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自由,具有濃郁的個人主義色彩,英國的夏山學 校、美國瑟谷學校、台灣的森林小學便屬於這類。此類學校多注重學校師生關係 的平等、課程活動的自由以及程序的民主。夏山學校的核心理念為「自由」、

「民主」與「愛」,在課程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不上課以及上什麼課,學校 的課程和活動設計皆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而定;在民主 程序上,主要通過「全校大會」(Great School Meeting)決定與學校有關的事情以 及違規的懲罰,在投票上師生權利完全平等(王克難譯,2003;陳伯璋、盧美貴 譯,1986)。瑟谷學校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多數由學生自己通過書本、

電腦教學軟體或是觀察別人來完成,在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時方尋找學校成人或其 他學生的幫助,並達成課程契約;在民主程序上,師生則通過校務會議、委員會 以及學校法庭共同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和事務決策(丁凡譯,1997)。

(二)精神發展模式。該模式強調人類的內在精神層面,仔細規定了每個發 展階段怎樣的教學和學習經驗是合適和有益的,華德福教育和蒙特梭利教育便是 其中的代表。華德福教育的理念核心為「人智學」(anthropology),其構建了

「心靈生活法則」,劃分了孩童人生發展期和其中的任務目標,主張教育應配合

學生之發展週期而循序漸進,這構成了華德福學校課程體系的基本依據。而「人 智學」的核心在於引導人認識自己的真實本質,重視精神發展,其主張個體係由 身體、心靈與精神三層面所組成,並由四肢、心、頭所分別掌握意願、思考與感 覺三種心靈功能,因此,在華德福教育中,極度重視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鄧麗 君、廖玉儀譯,1993)。蒙特梭利同樣提倡教育應依其所需,尊重孩子天生的個

性,重視其獨立學習的能力,並發展出以人為本的「自我教育」(auto-education)。其依據不同時段孩子的需求來設計課程,注重學生心靈的成長步調 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在課程設計中較為靈活,強調教師的引導者角色,即 教師要尊重差異,不過多干涉學生自由發展。此外,蒙特梭利學校十分注重學生 人格品性之養成,強調自主選擇與尊重他人(周欣譯,1994)。

(三)社會參與模式。該模式尊重人類的能力和傾向,強調學習是一種社會 能力,需要在鼓勵合作、探究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環境中進行人與人間有意義的 互動,廣義上的「進步主義教育」通常出現這一類型的學校之中。如 1896-1903 年期間,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內創辦的小學階段「實驗學校」(The Laboratory School),又稱“Dewey School”。在教學上設計,其充分展現了「以兒童為中心」

的思想,即以學生的自然衝動和興趣為學習基礎,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民 主和社會參與的實踐,並通過親身體驗生活情況,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此外,

學校也推動「生活中心課程」,集中在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主題上,如烹飪、編 織、縫紉、園藝、木藝等,強調知識的獲取是在生活情景之下而產生的,老師通 過創造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生活情境,以助學生能夠獨立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學校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差異的基礎上將學校塑造為微型社會,將學校教育與學生 生活充分連接,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和合作能力(Knoll, 2014)。

(四)開放學校/教室模式。該模式提倡將學校融入社區,實行開放式的課堂 或學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向和興趣,在学校所在的社區或更广泛的社 区中,主動獲取成年人的支持和幫助,來更好地學習。例如傑弗遜郡開放學校

(Jefferson County Open School)便提倡學生能夠通過社區各領域榜樣以及他們的 直接經驗來進行學習2

(五)整體或全人教育模式。該模式強調實踐一種整體式的教育哲學,探索 一種整體的世界觀,試圖描述世界和人類經驗的內在聯繫。其認為其他任何一種 模式只是從一個角度看待世界,而教育應該對學生和世界持有開放的態度,不固 定學生的學習模式,根據時間地點情境之變化而選取其適合的模式。這種教育模 式無太多的實踐,僅少數學校對這種整體的教育模式有所嘗試。如美國的的羅伯 特穆勒學校(Robert Muller Schools),其通過完整的「世界核心課程」(World

(五)整體或全人教育模式。該模式強調實踐一種整體式的教育哲學,探索 一種整體的世界觀,試圖描述世界和人類經驗的內在聯繫。其認為其他任何一種 模式只是從一個角度看待世界,而教育應該對學生和世界持有開放的態度,不固 定學生的學習模式,根據時間地點情境之變化而選取其適合的模式。這種教育模 式無太多的實踐,僅少數學校對這種整體的教育模式有所嘗試。如美國的的羅伯 特穆勒學校(Robert Muller Schools),其通過完整的「世界核心課程」(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