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另類學校發展之相關研究

本節通過檢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國知 網 」、「 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高 等 教 育 知 識 庫 」、

「NDLTD(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國際博碩士論文數 位圖書館」等國內外論文資料庫以及部分專書,分為四個方面整理了國內外對於另 類學校發展的研究,分別為另類學校整體發展、家長選擇另類學校的原因、另類學 校的優點及效用、另類學校面臨的批判與省思。

壹、另類學校整體發展

按照 Waller(1932)的觀點,學校世界即社會世界,因此對於學校的研究要建 立在對於共同生活在學校裡的人的研究之上,洞察彼此的社會互動及關係網,加以 分析,並搭配實際觀察現狀,按照以下步驟展開研究:

(1) 描述學校內外人們社會生活所有可能的關注點和完整性。

(2) 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上述問題。

(3) 將人類互動中所涉及的偶然作用加以隔離,聚焦在學校體制之內。

因此,本文對於另類學校發展的研究將建立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之上,觀察學校 所涉及到的群體,即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和各自的群體圖景,並輔以 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視角,從整體視角看待學校的發展狀況。

國內外以另類學校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整體發展的文獻和書籍並不多見,研究 者對其研究重點和研究面向進行歸納,其中還加入了兩篇以台灣特色學校為對象 的研究,以便更全面的總結已有文獻對於學校發展的研究面向。

在研究另類學校整體發展的文獻中,多回溯學校的誕生過程,并從不同面向來 描述現今發展狀況,如張淑芳(2005)以一間華德福學校為研究對象,從學校組織 經營發展、學校社群生活、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六個面向 分析學校的誕生和現狀,並重點討論了各個階段家長在學校中的角色和作用。而唐 宗浩等人(2006)出版的《另類教育在台灣》一書是早期較為全面介紹台灣另類學 校狀況的書籍,其聚焦於台灣 16 間另類學校的發展現狀與內部困境,主要分析層 面包含了課程與教學、組織管理、人員互動、學校制度四個部分,同時將另類學校 的發展階段分為草創期、發展期、成熟期、分享期。劉若凡(2013)認為台灣對於 另類學校的研究多限於兩種角度,一為從結構視角探究學校與社會間的關係,但這 類研究往往忽略了「另類學校如何達成自身理想」的內部發展問題;二為站在行動 視角對另類學校校內日常生活和互動法則進行探究,從個人、機制、乃至組織的分 析層次來描述另類學校的實踐情形,然而這類研究往往迴避了學校組織的動態變 化路徑。因此,其聚焦於全人學校的組織變革,通過對學校社群間的關係、組織與 制度、學校課程的分析來發掘學校組織變革的路徑和方式。此外,劉佳宜(2011)

從機構歷史沿革與辦學理念、課程規劃、學習與教學特色、實驗機構環境分析、發 展與辦學困境等五個面向分析台中四所實驗教育機構的辦學現況;葉愛憫(2018)

從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組織結構三個方面分析台灣一所華德福學校的在地化實踐,

展現了此學校根據孩子特質和需要來選用符合其成長需求的課程教學圖像、有自 主空間也有相互交流空間且真摯有愛的教師組織圖像、注重美感的生態文化教育 圖像、地方本位且重視自然的在地化教育圖像。

而在研究台灣特色學校的文獻中,蘇漢彬(2010)從校長的角色與領導的角度 探討了學校組織建設、教師參與、課程與教學、社區連結等四個面向;徐瑞珠(2016)

站在學校發展歷程的視角上,重點研究了學校企劃與建構、領導與運作、行銷與激 勵、課程與教學、環境與資源、評鑑與精進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英國對於另類學校的研究開始較早,研究焦點與社會環境關係較為密切。

Makinde (1999)立足於英國一所另類學校中的社群關係、課程與教學方法、學校成 果、管理、組織、財務等六個方面,探討學校對於種族主義的反抗和實踐。

在中國大陸,在學校整體層面研究另類學校的文獻十分少,陸文靜(2015)通 過對中國大陸一間書院的民族誌研究,重點分析了書院的時空佈局(時間安排與學 校位置)、實踐主體(教師、家長及相互關係)、課程設計,指出了其在國家公共教 育體制以外持守自己的教育立場並努為付諸實踐的具體行動和困難。

綜合以上文獻可看出,對於學校整體研究的面向基本包含課程設計、教學與學 習、人員互動、組織制度、設備環境等方面。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將行政 組織、學生生活管理、課程活動、人員互動(含教師、學生、家長間互動)作為了 解另類學校實踐的主要面向,其中,學生生活管理乃另類學校的特色,故將其從行 政組織中單獨分出。因此,本文將基於以上四個面向,對個案學校的整體發展狀況 形成基礎認知。

貳、家長選擇另類學校的原因

雖然從學校整體來研究另類學校的文獻不多,但關於另類學校的研究尚有著 較為多元的研究面向,這些面向雖然不是直接針對學校進行整體研究,但對了解另 類學校的圖景和探討其理念「變形」的原因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台灣早期對於另類學校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上,由 此探究家長選擇就讀另類學校的原因,且多採用質性研究法。如林佩蓉、倪鳴香及 黃心怡(2011)通過敘述訪談法探究「台北市自主學習試驗計畫」中家長的教育選 擇權意識,指出家長對子女的核心期待為「追尋自我」以及「安身立命」,而這主 要基於家長對自身過往經驗的反思,希望自己孩子的主體性能夠得到尊重,而使其 選擇體制外教育就讀。王雅慧(2007)通過對另類學校家長的個案研究,同樣指出 其選擇原因是基於自身的學習經驗,從而抗拒囤積式的學校教育結構,並批判馴化 式的學校教育,從而尋求解放與覺醒。

中國大陸的研究則多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特定類型的另類學校家長進行調查。

如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2013)通過在中國「在家上學」的各大網路社群發佈問卷,

得出家長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 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 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楊晉(2018)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了家長選擇這類「小微學校」的主要動因,

排在前三的分別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6%);孩子無法適應體制內學校的 學習和生活(25%);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20%)。

任傑慧、張小軍(2015)通過對一個學堂個案研究,發現家長逃離體制內學校 的原因主要為:希望孩子童年更快樂(77.8%);不滿公立學校的教育方式(63.9%);

不滿公立學校的不良風氣(29.2%);孩子不適和公立學校的教育(11.1%)。

此外也有學者就自己所觀察到的情形對家長選擇原因進行論述,如劉爭先

(2013)認為對於中國家長而言,選擇「在家上學」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量,一是 對現有教育品質的不滿,即認為學校教育無法為學生升學就業提供有競爭力的教 育;二是對現有教育理念的不滿,即認為學校教育僅關注分數,對於學生健全人格、

獨特個性的關注不夠。唐夢月(2018)則通過對家長的訪談,得出「在家上學」對 兒童以及家庭都有著一定的益處,而這會促使家長選擇在家上學。在兒童方面,主 要有益處有:滿足兒童的特殊需要;有針對性地挖掘兒童的潛能;促進兒童全面發 展;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兒童終身學習的優良習慣。在家庭方面,則主要為有 助於形成學習型的家庭氛圍。

無論是量化研究結果還是質性研究結果,各界對於家長選擇另類學校的原因 都無太大差異,主要可為三類:一是基於對自己教育經驗的反思;二是自身理念和 孩子狀態與體制教育有所矛盾;三是認同另類教育理念並認為孩子可以從中獲取 益處,而這三類原因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部分。從此部分中可以看出家長對於 另類學校的選擇有著自己的態度和考量因素,雖大體原因相似,但其中的不同訴求 也可能使得其對於學校的想象和需求有著較大的差異,當差異出現時,便會影響家 長對學校的介入,造成學校實踐情況的落差。

叁、另類學校的優點及效用

在國外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肯定另類學校的價值並分析了另類學校學 生獲得較高成就的原因,這部分的研究多為採用質性研究法,包括觀察法、訪談 法、焦點小組討論、文件分析法等。具體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維持較低的師生比,滿足學生個性需求。首先,較低的誰生比有助於師 生間的一對一互動,增強互動之個性化(Murray&Holt, 2014);其次,另類學校 也多會依據學生特質輔以不同類型的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Poole, 2016);同 時,另類學校多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以此為每位學生設計獨特的教育計劃,以 提升其成就(Barrett, 2016; Kloss, 2018; Murray&Holt, 2014);

二、擁有較高的家長參與度,建立緊密的家校關係。另類學校多有著較高的 家庭參與度,注重家庭和社區的共同參與,這有利於培養學校成員相互尊重的能 力,也能夠營造學校的社區氛圍,培養學生歸屬感和信任感(Barrett, 2016;

二、擁有較高的家長參與度,建立緊密的家校關係。另類學校多有著較高的 家庭參與度,注重家庭和社區的共同參與,這有利於培養學校成員相互尊重的能 力,也能夠營造學校的社區氛圍,培養學生歸屬感和信任感(Barrett,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