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休閒農業政策緣起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第五節 台灣休閒農業政策緣起

壹、地方產業的興起

自 1970 年代末期,由於全球化衝擊,造成過去經濟、產業、區域發展等政 策失效,一種不同以往運用全國一致經濟政策之做法「地方經濟發展」逐漸形成,

其強調地方異質性、透過公私合作,致力於地方經濟成長、重視人才培訓已成為 各國政府近年來促進地方經濟的政策方向。地方經濟發展主要藉由地方經濟資源 之尋找與共識的凝聚,尋求適合地方發展之產業,作為達到促進經濟成長、生活 品質提升、就業機會增加等目的的策略(江彩禎,2002)。而台灣的社區發展始 於 60 年代中期,至 1994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活化了地 方建設與社區發展,1995 年更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促進地方文化 產業的振興。

自 1991 年代起,政府針對地方或社區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政策,可從幾個 方向出發:

一、生活環境改造相關政策

從 1993 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開始,其他部會不斷推出相關的政策,

配合改造社區環境,營造清潔舒適的環境,並創造社區特色,包括內政部營建署 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計畫、創造城鄉新風貌與社區風貌營造計畫,提高生活 品質、創造文化特色、有生機的城鄉為目標,另有行政院環保署的生活環境改造 計畫、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期望能達到改善環境品質、提升附加價值,創造環境 新商機,開創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新契機之目標。這些計畫都有助於改善、健全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

二、補助人力成本之相關政策

地區的發展憑藉的就是居民的認同,然而社區的認同雖然可以一直持續,如 果就業機會沒有增加的話,年輕一輩依然面對不得不離鄉找工作,或者有心回歸 家鄉而無薪的狀況(黃世輝,1998)。社區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一定會產生一些 新的工作,這些工作機會應優先給與社區中有能力的居民,因為這些員工對自己 社區有高度的認同感,可以強化社區發展也可以回饋給居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參考歐盟推動的第三部門就業計畫及 921 震災災區就業重建大軍的實施經驗,自 2001 年度開始推動「永續就業工程計畫」、2002 年度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由政府與民間協力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培養失業者再就業能力,並紓解其失業帶 來的危機與壓力。

三、文化產業相關政策

為了配合社區總體營造,文建會推動相關的計畫來推動文化產業,如 2002 年,行政院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全力推 動文化創意產業,並結合人文與經濟產業以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效益,增加就業人 口、並能提高文化質感與國民的生活品質。此外再藉由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整 合各部會社區營造相關業務,改善地方環境、活化地方經濟創造出更多元的文化 特色。

四、農漁村更新相關政策

台灣傳統的鄉村多以農業生活為主,以農村的角度來看,地方產業與農業有 相當密切的關聯,地方的農業產品是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若能充分運用,

使其有更多元的發展和其相關的文化活動,始文化活動能逐漸形成一項地方性的 地方產業(崔玉霞,2002)。

台灣社區發展推動時所涵蓋的社區相當高的比例都是鄉村社區。早年鄉村社 區發展與都市社區發展幾乎一樣,不過由於社會變遷與經濟成長快速,為了改善 農漁村的生活,除了原本推動的社區發展工作項目外,農政部門特別針對農漁村 推動一連串的改革與建設措施,期望能改善農漁村生活方式。農漁村的社區發展 重點在於農漁村富麗方面,行政院農委會於 1997 年訂定農漁村富麗計畫,以提 高農漁民生活水準,確保生活品質的充實與安定感,並將整體的資源開發與環境 保護列入計畫目標中(吳恪元、劉聰衡,1998)。次於 2000 年推動的『農村新風 貌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其中計畫包括主體計畫與輔導計畫,而社區計畫適用於 輔導計畫,其中就提到配合地方產業與鄉土文化特色,辦理農業產業文化、輔導 休閒農業,活絡農村經濟,提供農民所得。又因加入 WTO 之後,對農業衝擊甚 大,為了改善農村經濟、並配合國民周休二日的休閒活動,政府積極推動休閒農 業,希望把地方產業與觀光資源結合,以帶來新契機,爲農村帶來新希望,在此

政策下,許多農村社區分朝向休閒農業的發展,並根據當地特色發展不同的休閒 農業。

五、活化商圈與地方特色的相關政策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早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計畫與社區小企業輔導計畫 中就已經將地方特色融入產業發展中,另外經濟部商業司爲促進國內商業環境健 全發展,自 1993 年度起便積極執行傳統產業升級、區域輔導計畫,並推動「形 象商圈」的理念與方法,落實獨特商圈形象,拓展經營空間以改善商圈環境,活 化地方商業環境,並提升商圈經營管理與行銷宣傳能力,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奠 定基礎。上述五項所提之相關政策如表 4-1 所示:

表 2-5 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相關政策 單位 年別 政策/計畫 相關內容與目標

1999 城 鄉 景 觀 風 貌 改 造運動計畫

有文化風格充滿風土特色與榮譽尊嚴的城鄉 有生態綠意,孕育生氣盎然及無限生機的城鄉

1999 創造城鄉新風貌 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國際形象 增進生活品質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健全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繁榮 內

政 部 營 建 署

2003 社 區 風 貌 營 造 計 畫

延續過去推動城鄉風貌改造之精神與基礎,將地 方資源特色與在地精神,透過組織化與企業化方 法之運用,有效提供就業機會

單位 年別 政策/計畫 相關內容與目標

單位 年別 政策/計畫 相關內容與目標

單位 年別 政策/計畫 相關內容與目標

單位 年別 政策/計畫 相關內容與目標

以觀光經營為主,遊客消費採購名產,遊覽自然田園風光,經常屬於遊程中

觀光農園 休閒農園 市民農園 市民農莊 假日農市

觀光農園 休閒農園 市民農園 市民農莊 假日農市

休閒農業具有下列多項功能(江榮吉,1991;楊振榮,1999;陳昭郎,2002):

一、遊憩功能:提供遊客親近大自然及享受鄉野風光,並體驗各種休閒活動,兼

具休閒遊憩功能。

二、教育功能:提供遊客瞭解農產品製造及生產過程,農村生活文化認知的學習 機會;其中教育農園係結合教育功能、農業生產與體驗農業活動的另一種農業經 營型態。

三、社會功能:休閒農業提供開放空間,可供遊客或團體作為聯誼或增進感情,

拓展人際關係,縮短城鄉差距,提升農村生活品質。

四、文化功能:農村特有的生活文化及許多民俗技藝,因休閒農業的發展而使其 得以延續及傳承,同時也可能創造出具有特殊風格的農村文化。

五、經濟功能:休閒農業的生產及行銷方式改變,有助於改善農民所得,提高農 家收益,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經濟。

六、環保功能:藉由教育解說服務及生態旅遊觀念的深植,讓民眾暸解環境保護 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近半年提倡有機農業回歸自然的典型,免除對農藥及化學 肥料的使用,深具環保功能。

七、醫療功能:休閒農業提供休閒活動場所,可以適當消除工作及生活的壓力,

達到舒暢身心的作用,亦適合慢性病患及老年人休養。

綜而言之,休閒農業是一項包含遊憩、教育、社會、文化、經濟、環保、醫 療等多功能的產業,同時也可說是一項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產業。

而大湖鄉休閒農業政策之推廣,亦希望能發揮遊憩、教育、社會、文化、經濟、

環保、醫療等,並提高地方業者及農民的實質收益。

肆、休閒農業之發展目標

觀察台灣休閒農業產業生命週期的特徵,已走創立期、成長期,而邁入發展 期,觀其休閒農業之發展,不外乎具有下列目標(江榮吉,1999;陳昭郎,2002): 一、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休閒農業將農業由初級產業(農產品生產)導向三級產業(觀光休閒)發展,

促使農地不僅是生產園地,亦是具農村面貌之休閒遊憩場所,並將農產品直接銷 售予消費者,不僅解決部分農產運銷的問題,且可避免運銷商中間之剝削,同時 農民也從提供遊憩服務中,獲取合理報酬,增加收入。

二、活用及保育自然與文化資源

農林漁牧生產除提供採摘、銷售、觀賞、森林遊樂等活動外,部分耕作或製 作過程也可以讓旅遊者參與或觀賞,而農村之鄉土文物、民俗古蹟、童玩技藝等 有形與無形文化素材則更加豐富,可供展售、教育或讓遊客拾回記憶中的童年。

另經由農村自然資源、田園與文化資產之有效開發與利用,可以兼營具可看性、

鄉土性、草根性、娛樂性之休閒農業園區。

三、提供田園體驗

都市人口劇增,使得都市居住空間與休閒活動場所顯得相對不足,而工業化 的結果,工作與生活的緊張、繁忙、呆板、單調等,使得國民對於休閒旅遊活動 之需求與慾望日趨殷切。農村有豐富的資源與寬廣的空間,可以發展休閒農業,

為需要休閒的人口提供遊憩觀光之用。

四、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家所得

經營休閒農業可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並改善農民所得,其中許多服務性工作,

如農場園區之環境整理、民宿房務清潔工作等,可由農村婦女或老弱婦孺擔任,

如農場園區之環境整理、民宿房務清潔工作等,可由農村婦女或老弱婦孺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