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苗栗縣大湖鄉發展休閒農業政策之發展與執行歷程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苗栗縣大湖鄉發展休閒農業政策之發展與執行歷程

本節將針對本研究所欲探討之規劃過程及執行過程之文獻進行了解。其中,

在發展歷程中,涉及政策規劃到政策制訂的整體動態過程,而會影響政策規劃到 政策制訂者,不外乎其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以及政策制訂者的考量。因此,藉由 文獻蒐整與探討,發現影響政策制訂不外乎有:政府官員的認定、整體環境影響、

預算考量及鄉內產業特性的擬訂。基此,在政策過程的自變項(政策規劃)中,

發展出本研究之子架構如下(藍色部分探討之項目):

圖 4-2 政策規劃研究子架構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環境影響 自變項:政策規劃

政策目標的產出

政策合法化

政策產出 預算額度

政府官員的見解

產業的擬定

壹、大湖鄉簡介

休閒農業可說是 1961 年代末期農業開始萎縮以來,為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提高農民所得、繁榮農村社會,所採行的農業經營方式。它一方面繼續維持農業 產銷活動,從事農業經營,另一方面則提供遊客休閒遊憩的機會,所以結合了初 級產業及三級產業的特性,可說是近年來發展的農業經營新型態。它是將農業生 產主體及其環境和休閒觀光遊憩活動相結合的一種活動型態,是親近自然、體驗 自然的活動。

台灣休閒農業之發展乃具有其特殊的背景條件,較重要者有下列數項 (陳昭 郎,1996) :

一、農業結構的變遷

農村人力的外流,青年的離村轉業,使農村勞動力老人化與婦女化現象,促 使農業經營不得不採取節省勞力或所謂「精緻農業」的型態,以求有效提高農民 所得。

二、都市化社會出現

人口密度逐年提高,尤其是都市人口密度增加更快,都市化現象非常顯著。

都市人口快速增加結果,使得公園、綠地、休閒活動場所與設備普遍不足。

三、消費結構的改變

隨著所得提高,國人在衣、食與住方面的花費比例已逐漸降低,在交通和育 樂方面的比例則逐年增加。育樂與交通支出的增長,顯示國人對觀光旅遊之需求 不斷增加。

四、休閒時間的增加

由於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結果,國人每月非工作時數亦有漸增趨勢,而實際參 與活動時間也增加。根據經建會的調查估計,1986 年平均每人休閒的時間為 2,600 小時,至 1995 年增為 2,787 小時,2000 年更將增至 2,849 小時。而旅遊人次 1986 年為 58,572 千人次,1996 年增為 82,550 千人次,到 2000 年將更增至 107,627 千 人次之多,因此對休閒遊憩機會之需求也隨之增多。

(五)道路與交通的改善

近二、三十年來政府在交通運輸及道路的改善投資甚鉅,汽車數量增加甚 速,導致公共運輸與私人車輛交通的發達,成為無遠弗屆的境界。

台灣休閒農業的濫觴可追溯至 1961 年左右,政府開始著手辦理整建森林遊 樂區,將自然資源與觀光遊憩活動相結合。1971 至 1981 年間則是森林遊樂區之 發展顛峰。及至 1971 年代在田尾、大湖等地,即有以個別農戶為單位,開放遊 客在農園內購買或品嚐農產品,由於大湖「採草莓」活動在當時造成風潮,經營 成果斐然,因此各地農民群起效法(鄭蕙燕、劉欽泉、陳慧秋,1995) 。

以苗栗縣大湖鄉來說,其位於苗栗縣的南端,東鄰泰安鄉,西接三義、銅鑼 鄉,南連卓蘭鎮,北界獅潭鄉,西北與公館鄉毗鄰。而全鄉面積為 9083.94 公頃,

其中平地面積 3736.44 公頃,佔總面積 41.13%,山坡地圍面積 5347.50 公頃,佔 總面積 58.87%。就地形、地質而言,大湖鄉地形由北向西南傾斜成階梯狀分布,

東西向較長,南北較短,四周高山環繞,東有鷂婆山(海拔標高 840 公尺),南 有馬那邦山(海拔標高 1417 公尺),西有關刀山(海拔標高 881 公尺),為丘陵 地帶之三角盆地。地質屬上新世及中新世晚期,大致以上新世為主,以卓蘭岩層、

錦水頁岩層及其相當地層為主,包括砂岩、泥岩、頁岩及沙質頁岩等,土壤係以 灰黃色崩積土及石質土為主。

苗栗縣大湖鄉目前主要農產品有草莓、桃、李、梨、柑桔、枇杷、生薑、茶 葉、桂竹筍。草莓收成後中間雜作有甜玉米、苦瓜、絲瓜、敏豆等。近年在精緻 農業的倡導下種植草莓成功,而聲名大噪,享有「草莓王國美譽」。近幾年更推 展種植如向日葵、海芋等高經濟的花卉及釀造水果酒。其主要農產品之產期如下 表所示:

表 4-1 規劃區農作物統計表

作 物 別 面積(公頃) 主要農作物產期 高接梨 321 6 月〜10 月 桂竹筍 539 4 月〜5 月 草莓 406 12 月〜翌年 3 月

李 755 4 月〜6 月 椪柑 248 11 月〜12 月 桶柑 124 1 月〜2 月 苦瓜 115 5 月〜9 月 生薑 321 10 月〜12 月 蕃茄 30 6 月〜10 月 甜玉米 186 4 月〜8 月

資料來源:大湖鄉公所

除此之外,其景觀資源、自然生態保育區內,更包括大窩溪觀漁區、螢火蟲 區、小洞天瀑布區、桐花區、古圳道區、蝙蝠洞、大石壁、空心山等多處景點。

因此,近年來,其整體規劃如下所示(資料來源:苗栗縣大湖鄉大窩仔休閒農業 區規劃書):

一、土地利用

大湖鄉規劃區內之產業發展上停留於一般農村型態,目前以種植果樹為最大 產業,山坡地除果樹、闊葉林外,大部分則以種植桂竹林為主;為因應產業之升 級,且建議以推動「產業輔型升級配合發展休閒農業」為將來大湖鄉之主要發展 目標,主要以分散及聯合之策略,疏散產業發展,使之成為點、線、面均佈之發 展型態,更希望能「環境永續利用」以振興農村經濟,因此將本區規劃分為三部 份,各自發展其特色。

(ㄧ)生態區

大湖鄉內擁有豐富自然與人文資源,故宜加強並改善各個據點之特色,並以 既有的車道及人行步道等作為各個景點串聯之交通網路,並,加強其河岸的綠 化、美化改造入口導覽強化遊憩據點的功能。依據大湖鄉特有之生態環境構想,

配合當地居民意願,落實「生態保育、教育」建設。故計畫以生態旅遊為主,因

本區道路狹隘,可先行由接駁車將遊客接駁至停車場,再以登山步道及賞魚步道 連接各景點,使遊客可以動線方式前往各景點並更深層體驗客家文化。

(二)休閒區

大湖鄉可以利用現有茂密之桂竹林,規劃以原有產業道路作為登山體能運動 休閒推廣之區域,本規劃區因大部屬於桂竹林區及少數一、二戶人家,故以提供 遊客體驗、玩賞主。

(三)商業區

大湖鄉多為草莓園、農產品加工區、蔬果批發場、商店、餐飲…等較多商 業行為之地區,未來規劃為休閒導覽中心與社區產業整合中心,並以整體規劃推 動商圈再造計畫。大湖鄉目前已擁有良好之交通、地理之便,將以其為導覽中心,

導引民眾前往休閒區及生態區,且腹地較大,因此將在此處新建停車場,以疏導 交通。

大湖鄉其發展策略,不外乎有:

1、執行重心以兩年為主予以完成,第一年、第二年之設施設置將以滿足遊客需 求為首要目標。

2、執行後採取產業成長及環境監控方式,進行產業面積與設施增加量的評估工 作。

3、在公共設施建設之過程中,對於社區之觀光產業經營予以控管,俾利維持良 好之旅遊環境,以持續吸引遊客前來。

4、經由對新增餐飲、住宿及相關行業之申設與經營,落實土地利用分區之建物 使用控管,以達到總量管制之目的。

5、衡量規劃範圍內之資源開發強度,公共設施之增設最終仍以本區之環境資源 承載量為底限。

6、於發展飽和之社區環境與競爭過剩之產業採取輔導轉型之措施。

二、產業發展構想

為因應加入 WTO 對傳統農業所造成之衝擊,農業生產型態勢必加以轉型,

因此導入農村深度旅遊的概念,吸引觀光遊憩人潮。產業轉型升級之意義乃在於 將傳統的農業運作方式與觀念改變,以推展、休閒農業為主軸、農作物除了收後 的直接收益外,還要創作其附加價值,發展次級產業以獲取其最大之效益,主要 規劃構想如下:

(ㄧ)轉型為休閒農業

為壯實規劃大湖鄉之產業結構,避免產業發展過於集中、零碎,以及促進產 業經營企業化,因而需將計畫範圍內現有之產業發展、公共設施、生活環境資源 等,包括景觀、自然、產業及人文等資源加以調查、整理與分析,以探討文化藝 術活動與休閒農業結合的可行性,藉以振興產業、繁榮地方、改善生活環境,創 造大湖鄉之特色。並擬定未來發展休閒觀光遊憩整體方向之建議,作為當地居民 建立及參與休閒農業及相關產業之參考。

未來之土地利用應朝向劃設「休閒農業區」方向發展,宣導區內各農戶以申設「休 閒農場」為目標,因此未來宣導區之土地使用分區將分為「農業經營體驗區」暨

「遊客休憩區」。

1、農業經營體驗區

不同之休閒農業區在其各自之「農業經營體驗區」內,應發展自己主題農作,

例如有機蔬菜、觀光採果(如草莓、桃、李、花卉、香草植物、養殖,也可以推 廣草莓牛奶為規劃區之重點特色農場品,以應加入 WTO 基礎農產品所受到之衝 擊)。

並配合相關次級產業之推動與研發,輔導農產品加工,並利用本地農產,除 季節產期性自行販售外,對於次級品或滯銷品或低價時期採合作方式,共同製造 如:草莓醬、水果酒、筍乾、風味餐、蜜餞、冰品…等農產加工品,提高農民生 產價值與經濟效益。

另外,再農作區裡的作物栽種平面配置,為了符合休閒遊憩的要求,應捨去 以往只求耕作方便,及最大收穫的正方形配置方式,建議庭園之配置,可以仿照 西方對稱式庭園的配置方式,也可以是自然風景式的平面,惟應該搭配足夠的休 憩設施,如花架、涼亭、水景(景觀農塘)、農事雕塑、農作解說牌、景石桌椅、

活動草坪與廣場、遮蔭樹、烤肉、野餐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