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民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4.2 台灣民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

從上節轉至成人生命事件序列索引圖與存活曲線圖的分析我們已經初步得 知了台灣民眾轉至成人的歷程有三個特性,即多數人轉至成人生命事件的發生年 齡隨著出生世代越來越晚、完成學業 開始工作 初次結婚 初次生育是多數人 轉至成人的歷程、與家庭相關/不相關的轉至成人生命事件就發生進程而言呈現 出了兩個區塊,而且兩者之間的區隔隨著出生世代越來越大。

然而,上述的分析只呈現出生世代間的趨勢,仍尚未針對出生世代內轉至成 人的差異進行探討,若不進一步瞭解同個出生世代內有何轉至成人的差異,則相 當程度地假設了同個出生世代內有相同的轉至成人歷程。因此,在本節中將透過 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尋找,先瞭解各個出生世代內有何不同的轉至成人歷程的差 異,再透過出生世代間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差異更進一步地呈現轉至成人世代間 的不同。

本研究採用「多軌道序列分析」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此法能同時納入多 個轉至成人生命事件的動態資訊,因此較過去僅能處理單一時間點或是單一生命 事件的分析方法具有優勢。「多軌道序列分析」的常見程序包括了以 Optimal Matching (OM)找出適當的序列距離矩陣,以沃德法 (Ward's method)進行集群 分析,再透過「協表相關係數」評估集群分析所獲得之樹狀圖 (dendrogram)的 品質,最後則是透過客觀的指標 (本研究採用的指標包括:PBC、HG、ASW、

HC)決定適當的組數。

由於本研究認為不同的出生世代內也存在轉至成人歷程的差異,因此對於三 個出生世代皆個別進行了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尋找。圖 4至圖 6是1935-55、

1956-67、1968-84 出生世代在 Optimal Matching 距離矩陣與沃德法下進行集 群分析所獲得之樹狀圖,其協表相關係數分別為0.52、0.53和0.58。協表相關 係數代表的是樹狀圖與真實資料的相關程度,最大值為1,代表樹狀圖完全反映 了資料,若協表相關係數為0,則表示樹狀圖與原始資料之間沒有關連。由於本 研究中距離矩陣涉及四個不同生命事件以及每個生命事件各有 21 個時間點 (從 15到35歲),情形頗為複雜,因此此協表相關係數應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84 圖 4 1935-55轉至成人生命事件序列集群分析之樹狀圖

圖 5 1956-67轉至成人生命事件序列集群分析之樹狀圖

coph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52

coph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53

85 圖 6 1968-84轉至成人生命事件序列集群分析之樹狀圖

coph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58

86 確定樹狀圖後,接下來就是要決定適當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組數,本研究將

採用PBC、HG、ASW、HC等指標加以評斷,這些指標除了HC應越接近0越

好外,其餘皆是越接近1越好。圖 7是以10組為最大限值下不同組數時標準化

之PBC、HG、ASW、HC數值,由此圖可以判定最佳的組數。尋找適合組數的

方式在於綜合考量所選組數是否易於解讀以及各個判別標準之數值為何,此外,

Studer (2013)也建議從各數值同時出現較大幅度反折的位置去尋找適當的組 數。依此原則,在最大值不超過 10 組的前提下,各世代最佳組數應為 4 組、3 組、7組。

但是,1968-84出生世代若採取7組,在進行跨出生世代的比較中將相當不 易,因此為了比較的目的,本研究將在此出生世代中取四類。為此,必須評估劃

分成4組和7組時PBC、HG、ASW、HC值差異多少,以及是否在進行跨世代

比較的目的上值得犧牲最佳的類型畫分。在分為7組時,PBC、HG、ASW、HC 數值分別為 0.56、0.87、0.38、0.06,而在分為 4 組時,各數值分別為 0.54、

0.75、0.33和0.11,兩者相差不多。而且,從表 4可以看到,1968-84出生世

代劃分成4組時,各指標的數值不致於與前兩個世代相差太多。因此,在有利進 行跨世代比較的優點下,最佳分類上的損失應尚為合理。基於上述討論,本研究

將 1935-55 年出生世代劃分為 4 組、1956-67 出生世代劃分為 3 組、1968-84

出生世代劃分為4組4

4 劃分為7組時的基本特性請見附錄一

87

*PBC: 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 HG: Hubert’s Gamma ASW: Average Silhouette Width HC:

Hubert’s C 0

88 在尋找出適當的組數之後,將以本研究所擬定的三個命名原則對於各個轉至 成人歷程類型加以命名,此三個原則分別為「生命事件起步的早晚」、「生命事件 進程的速度」、「特定生命事件缺漏與否」。「生命事件起步的早晚」指第一個發生 的生命事件相對於其他類型發生時間的先後,將區分為「早鳥」、「中齡」或「晚 發」;「生命事件進程的速度」指完成轉至成人生命事件的速度,將區分成「快走」

或「慢走」;「特定生命事件缺漏與否」指類型是否有特定的生命事件沒有發生或 是發生的比例很低,若所有生命事件皆為絕大多數的人完成,則稱為「完成型」,

若有特定缺漏的生命事件,則以缺漏之生命事件加以命名。

圖 8 為三個出生世代內各個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之序列索引圖,此圖將每個 觀察值生命事件發生時間未重疊的部份依其發展進程製作成圖,由於只描繪生命 事件未重疊的觀察值,因此僅可作為觀察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輪廓的第一步。在 這些圖中,以不同顏色表示已進入某個生命事件但下個生命事件尚未發生的時 間,最後一個發生的生命事件則以受訪者35歲作為該事件持續時間的終點。因 此,除了最後發生之生命事件外,其餘生命事件的顏色占據越長,表示個人處於 該生命事件的時間越長。此外,顏色順序的排列即表示生命事件發生順序的先 後。為了便利比較,也將三各出生世代整體的序列索引圖放入圖 8中。

表 5列出三個出生世代分別為 4、3、4類時的基本描述性資料,包括各類 型的個數、年齡、生命事件發生比例以及存活分析中 25%、50%、75%發生時 之年齡,各出生世代各類型之存活曲線則呈現於圖 9至圖 11中。

圖 12為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生命事件進程圖,此圖將三個出生世代的各類型 放在同一個年齡數線上進行比較,並標示出各個生命事件 25%、50%、75%發 生時的年齡,此圖可立即性地綜合觀察與比較各類型的差異。

透過以上這些圖表,將幫助我們更清楚地掌握各類型的特性,並協助我們以

「生命事件起步的早晚」、「生命事件進程的速度」、「特定生命事件缺漏與否」等 原則加以命名。各類型的特性說明如下,並綜合整理於表 6。

為增加閱讀的便利性,特別為各個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加上標號,1935-55出 生世代四個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將依序以(A1)、(A2)、(A3)、(A4) 標示;1956-67 出生世代三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以(B1)、(B2)、(B3) 標示;1968-84出生世代四

89 個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以(C1)、(C2)、(C3)、(C4) 標示。

4.2.1 1935-55 出生世代轉至成人歷程類型

1935-55第一個類型以先前所擬定的命名原則將其命名為「早鳥-慢走-完成

型(A1)」。該類型最先完成的生命事件為完成學業,以該類型50%的人已發生的 年齡來看,完成學業的平均年齡為12歲,是所有類型最早的,因此歸屬於「早 鳥型」。此外,從圖 9與圖 12可以看到,除了有特定生命事件落後而導致生命 事件進程拉長的類型外,此類型的進程也相對來說較長,因此屬於「慢走型」。

進程的計算是以各生命事件 50%的人已發生之年齡取第一和最後生命事件之差 距。再從表 5 可以得知,此類型四個生命事件皆有高比例的發生機率,因此屬 於為「完成型」。綜合這些特性,此類型乃命名為「早鳥-慢走-完成型(A1)」。

1935-55出生世代第二個類型命名為「晚發(21)-快走-完成型(A2)」。就第一

生命事件 (完成學業)來說,此類型除了在 1935-55 出生世代中是最晚的之外,

在所有類型來說也是相對很晚,因此歸類於「晚發型」,但是就整體生命事件的 進程來說卻相對快速,因此屬於「快走型」。此外,其四個生命事件皆有高比例 的發生機率,因此屬於「完成型」。由於下列有其它類型也具晚發、快走與完成 的特性,因此特別標示出第一生命事件發生的時間以示區辨。此類型還有一個較 大的特色,可從圖 8 顏色區塊的分布觀察到,即有部分的人開始工作生命事件 出現在完成學業之前,而且這群人中還有部分的人將完成學業延遲到很晚。

1935-55出生世代第三個類型命名為「早鳥-慢走-無業型(A3)」。此類型第一

生命事件是完成學業,平均年齡為 12 歲,與「早鳥-慢走-完成型(A1)」相同,

因此也屬於「早鳥型」。此類型在生命事件進程上相當的延遲,從圖 9 與圖 12 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在於開始工作生命事件的延後,其延後的程度甚至是晚於初次 生育,因此將其歸屬於「慢走型」。不僅如此,從表 5可以得知,開始工作生命 事件發生的比例也很低,僅約26%的人在35歲前曾經進入勞力市場,因此便以 此缺漏的生命事件進行命名,稱為「無業型」。

1935-55出生世代最後一個類型命名為「早鳥-慢走-遲婚型(A4)」。此類型第

一個生命事件也是完成學業,發生年齡也偏早,平均在13.5歲,因此命名為「早

90 鳥型」。此類型不僅初次結婚事件延後發生,35歲前發生的比例也較低一些,約

在 70%左右,這在此出生世代中是最低的一類,如此使得轉至成人進程拉長,

故命名為「慢走型」,但由於大多數的人仍完成結婚事件,因此再將此類型命名 為「遲婚型」。由於此類型結婚事件的延後,使得開始工作到初次結婚之間的時 間較其他類型來得長許多。

4.2.2 1956-67 出生世代轉至成人歷程類型

1956-67出生世代的第一個類型命名為「中齡-慢走-完成型(B1)」,其第一生

命事件為完成學業,發生年齡在此出生世代中是最低的,為 16 歲,但要較

1935-55出生世代中的「早鳥型」高出2-4年,又比「晚發型」來得早許多,因

此將其命名為「中齡型」。圖 10 與圖 12 顯示此類型的生命歷程進程屬於偏長 的類型,因此也命名為「慢走型」。此外,四個生命事件完成的比例很高,因此 屬於「完成型」。由上述來看,此類型與「早鳥-慢走-完成型(A1)」非常相似,主

此將其命名為「中齡型」。圖 10 與圖 12 顯示此類型的生命歷程進程屬於偏長 的類型,因此也命名為「慢走型」。此外,四個生命事件完成的比例很高,因此 屬於「完成型」。由上述來看,此類型與「早鳥-慢走-完成型(A1)」非常相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