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之變遷

第二章 文獻與研究假設

2.5 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之變遷

台灣隨著經濟的波動與社會的改變,轉至成人的歷程在不同出生世代應非常 的不同,故我們也應體認到不同出生世代可能存有不同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首 先,經濟水平的差距可能帶來改變。早期出生世代在轉至成人的過程中,多半處 於經濟相對嚴苛的年代,家庭對於下一代的經濟回饋較為急迫,容易使得青年在 獲取一些教育後就進入勞力市場,到了晚期經濟水平較富足的年代,青年受到的 經濟回饋要求可能較少,使得他們能較晚進入勞力市場。進入勞力市場意味著經 濟的獨立,而早期與晚期出生世代經濟獨立年齡的差異可能導致結婚與生育生命 事件發生年齡的差異,進而造成整個轉至成人歷程的世代差異。

其次是社會規範相對鬆動的影響。早期世代在轉至成人歷程中受到社會規範 的約束應較強,對於何時該完成學業、進入勞力市場、結婚、生育的期待應較為 固著,若違反時受到的非正式社會制裁可能也較顯著;反觀在晚期出生世代的轉 至成人過程中,傳統社會規範的界線逐漸模糊,青年應較能自主與彈性地處理轉 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包括生命事件的發生年齡與順序都可能出現多樣的情形。

再者是晚近社會存在著過往不曾存在的新挑戰。例如擁有固定收入、穩定就 業、居住安全,或是俱足進入婚姻與家庭的經濟基礎等,都是晚期出生世代的青 年必須面對的新困境,這些挑戰將會影響著晚期世代青年在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 件的發生進程,進而使得晚期出生世代與早期出生世代存在不同的轉至成人歷 程。有鑑於此,本研究將在不同出生世代中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並針對不同 出生世代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進行比較,嘗試觀察出生世代間轉至成人的差異。

過去進行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出生世代差異的研究很少,在少數的文獻中似乎 可以看到傳統上「理想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有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的情形。在 Schoon et al. (2009)的研究中,比較了1958和1970兩個出生世代在30歲時成 人地位組合的差異。研究發現在 1958 出生世代中,「傳統家庭型」是最大的一 群,而在1970出生世代中則減少為30%。這類型的特徵為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超過一半有全職工作、已婚、已生育。「職業無小孩型」在 1958 出生世代中是 第二大群,在1970出生世代則變成了最大的一群。其特徵為高教育程度、有全

43 職工作、未婚無小孩。「單身型」從1958出生世代到1970出生世代也成長了一 倍之多,其特徵如其命名多未婚且沒有小孩,教育程度則大幅上升。在30歲時 完成學業、就業、結婚、生育等生命事件應可說是符合傳統上理想的轉至成人的 成人地位組合,但是這個轉至成人歷程的比例在晚期出生世代卻減少了,而主要 的差異來自於結婚與生育事件的延遲。

除了Schoon et al. (2009)的研究,Sandefur et al. (2005)的研究是另一個曾 進行轉至成人歷程世代差異的研究,然而,無論是哪個研究,皆未曾指出不同出 生世代可能存在不同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可能。Schoon et al. (2009)的研究使用 相隔12年的資料,而Sandefur et al. (2005)的研究則使用相隔10年的資料,

然而這兩個研究卻都在不同的出生世代內找出相同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在轉至 成人重要生命事件發生明顯改變之下卻得到如此的結果應很令研究者注意,但是 Schoon et al. (2009)針對這樣的結果僅進行了類型百分比變遷分析,也就是分析 在早期世代各類型的占比到了晚期世代如何消長,而Sandefur et al. (2005)則沒 有針對這個部分有太多的著墨。這樣的結果似乎說明著橫跨多年的轉至成人歷程 類型僅有「量」而沒有「質」的變化,也就是僅有比例上的變化,而無轉至成人 歷程類型的實質變化,如此將很容易得出轉至成人從過去到現在改變不多的結 論。

為了要更進一步確認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在不同出生世代可能存在的差異,可 以從能描繪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細節的「類型內涵」之世代差異來觀察轉至成人歷 程類型可能存在的世代變遷。首先,透過分析類型內涵中的「持續期」是否越來 越長可以幫助我們判定轉至成人是否存在世代差異。「延長」(prolonged)、「擴 散」(extended)是過去研究經常用以描繪轉至成人歷程的字眼,這似乎意指轉至 成人的歷程跟過去相比變得越來越長。Arnett (2006) 指出結婚的年齡變得更為 擴散,人們可能因為特別的成熟、保守的宗教信念、意外的懷孕而在10幾歲晚 期或20幾歲早期結婚,但是在20幾歲晚期或30幾歲早期結婚也不會被視為不 正常或不尋常。不僅結婚的年齡擴散,Mouw (2005)也指出生育年齡也逐漸擴 散,甚至是所有成人事件中最為擴散的。結婚與生育年齡的擴散可能使得各轉至 成人的持續期變得越來越長,而變長的持續期就可能意味著轉至成人隨著出生世 代已有所改變。

44 Shanahan, Porfeli, Mortimer, & Erickson (2005)的研究似乎也指出轉至成 人的持續期變長了。該研究詢問青年在學校、工作、家庭、娛樂等10個不同情 境中以及整體來說是否覺得自己已是成人,出乎意外的,在25-26歲受訪者中,

只有 60%的人回答自己大部分的時候感覺是個成人,也就是說有 40%的人在

25-26歲時仍不確定自我的成人身分,而若要絕大多數比例的青年主觀認為自己

已是成人,可能要到更晚的年齡。因此,或許可以由此推論轉至成人的歷程確實 變得較長了。本研究使用「持續期」描繪第一和最後一個發生的轉至成人重要生 命事件之間的時間,因此透過分析「持續期」是否有著早期出生世代短於晚期出 生世代的情形,可以協助我們判定轉至成人歷程是否存在世代差異。

但是反過來說,轉至成人持續期也有可能隨著出生世代而變得較短。完成教 育的時間隨著出生世代越來越晚的情形是可以確立的,若生育的年齡由於生理上 的限制而無法對等地延後,在完成學業經常作為轉至成人第一個發生的重要生命 事,而生育經常作為轉至成人最後一個發生之重要生命事件的前提下,那麼整個 轉至成人的時間反而可能被壓縮了,也就是「持續期」可能反而較短。因此,究 竟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之「持續期」隨著出生世代如何演進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之順序呈現怎樣的世代變遷一直是轉至成人研究中 重要的一環,主要的探討焦點集中在過去多數人採行的規範性轉至成人順序是否 隨著出生世代越晚而逐漸削弱,而被多樣的轉至成人順序所取代 (Shanahan, 2000)。一些研究支持過去多數人採行的規範性路徑確實在比例上較少被採行,

取而代之的是數量較多但較為小眾的多樣路徑。Furstenberg et al. (2005)曾針對

1900年與2000年20-25歲的青年進行比較,他們指出從1950年代開始,青年

在義務教育後有選擇繼續念書或就業的機會,到了1970年,青年除了繼續能有 上述的選擇機會,他們組成家庭的路徑也出現彈性,可能持續保持單身也可能在 結婚與生育的順序上出現不同。不僅如此,就業到婚姻的順序也出現了世代變 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成家立業」是常見的安排,然而越到晚近社會,這樣 的順序也非屬必然,甚至成為少數,立業反而成了成家的先決條件,這在歐洲國 家亦是相同 (Modell, 1989)。

45 世俗化、現代化或個人主義化的力量經常被用來解釋轉至成人過程多元化的 現象。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力量使得有形無形的傳統約束力變得較為薄弱,個 人能動性的力量則相對顯得重要,傳統上所認定的標準生命歷程 (standard biographies)不 再 被 視 為 理 所 當 然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選 擇 性 的 生 命 歷 程 (biographies of choice) (Gayle et al., 2009)。Shanahan (2000)也指出彈性化的 社會制度與較不嚴格的年齡規範是過去規範性生命歷程開始鬆動的原因之一,這 可能使得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的順序變得多元。

但是另一方面,強調轉至成人過程仍然維持規範性轉至成人順序獨大的聲音 也持續存在。Elder (1994)指出在 20 世紀後半,一個男性的規範性轉至成人順 序涉及了離開學校、開始工作、結婚到生育的順序。Settersten (1997, 2003)則 指出20世紀國家與社會制度高度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一致,教育制 度就是一例,教育在就學到就業的過程中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男女對於 教育的追求都是增加的,這顯示現代職業系統以及其相伴的教育制度統一了青年 轉至成人的生命歷程。Wu & Li (2005)也指出年齡的界線在義務教育、可允許的 工作、開車、喝酒、兵役、投票等行為上皆可觀察到,這意味著社會制度可能使 得相同年齡層的人從事相似的活動,也就使一致的轉至成人歷程延續下去。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到,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的順序是否持續存在一個多 數人採行的規範性路徑,抑或隨著出生世代越晚而已經出現削弱仍沒有一個定 論,本研究除了將加以確認外,也將藉此了解轉至成人是否存在世代差異。

如果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順序多元的程度並不如預期,也就表示轉至成人 生命事件順序的世代變遷並不明顯,如此一來觀察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時間間 隔的世代差異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擁有相同順序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並不代表

如果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順序多元的程度並不如預期,也就表示轉至成人 生命事件順序的世代變遷並不明顯,如此一來觀察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時間間 隔的世代差異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擁有相同順序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並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