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探討方式

第二章 文獻與研究假設

2.2 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探討方式

許多研究傾向尋找典型的生命歷程軌跡模式、類型,以幫助我們有意義地詮 釋與分析複雜的生命歷程。生命歷程軌跡的分析對於研究者來說仍是個挑戰,因 為必須同時關照生命事件的發生時間點 (timing)、生命事件的序列 (sequence) 以及生命事件發生量的問題 (quantum)等面向 (Aassve et al. 2007)。不僅如 此,誠如生命歷程研究取徑所強調的,生命歷程還受到年齡、個人能動性、社會 脈絡與歷史時間等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此一來,分析時可能存在過多的面向以 及過多的片段資訊,不僅難以解釋,對於整體生命歷程的理解也將到阻礙。因此,

一些研究傾向先將生命歷程進行分類,整理出幾個常見的代表類型,再針對這些 類型進行分析,如此將有助於研究的聚焦以及後續的討論。轉至成人作為許多生 命事件密集發生的生命歷程,其複雜度不亞於任何生命歷程階段,因此過去針對 轉至成人的研究也進行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探討。

不過,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研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與修正。過去研究在 界定轉至成人年齡的方式各有不同,其所展現對於轉至成人的想像將跟著不同。

當研究者將轉至成人的年齡設定在單一個數字時,這表示研究者將這個年齡視為 一個重要轉換的時間點,在此年齡的前後意味著不同的人生階段。Garrett &

Eccles (2009)以青年18歲時在工作、學校、同儕、家庭與約會關係等領域的發

展分數進行類型的尋找;Schoon et al. (2009)以青年30歲時伴侶地位、父母地 位、居住狀態、經濟活動與最高教育程度等地位組合的情形尋找轉至成人的類 型;Osgood et al. (2005)以青年在24歲時在伴侶關係、居住情境、父母地位、

就業情況、教育程度的情形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這些研究都是以單一個年齡 作為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時間。當然,有時年齡的選定受到既有資料的限 制,又或可能受到分析方法的限制而不得不選定一個數值來代表轉至成人的時間 點,但是由單一數字代表轉至成人的作法展現的就是轉至成人似乎有一個年齡的 里程碑,而這個年齡具有重要的意涵,突破了這個年齡後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人生 階段似的,此與轉至成人真實的情形有所出入。

另有一些研究以一段年齡區間作為轉至成人的界定方式。例如Mouw (2005)

24

選定在15-35歲中青年在離家居住、完成教育、開始工作、結婚與生育等五個生

命事件的情形尋找轉至成人的類型;Aassve et al. (2007)選定青年在13-30歲時 在就業、伴侶形成 (union formation)與生育等事件上的情形尋找女性工作-家庭 發展軌跡的類型;Lesnard et al. (2010)則選定0-35歲時就業、離家、伴侶形成、

結婚與生育等面向上轉至成人的類型。使用一段年齡作為轉至成人的界定所展現 出來的是將轉至成人視為一個過程,意識到青年在選定的時間內將逐步地發展與 改變,而非在一個年齡後就一蹴即成地完成轉至成人。透過將這個年齡區間中每 一個年齡時間點所提供的資訊加以串連,將可以讓我們對於整個發展歷程進行觀 察、分析與分類。

選定一個年齡或一個年齡範圍作為轉至成人年齡的界定除了展現如何定義 轉至成人外,事實上也說明了研究者所使用分析資料的屬性。若研究者是以一個 年齡界定轉至成人,則其用來尋找分類的訊息就僅是該年齡時所帶來的資訊,如 此單一時間點的資料可說是靜態的;相反的,若研究者選定一個年齡區間來界定 轉至成人,則此區間內的訊息都將成為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線索,因為涉及 了多個時間點,因此如此的資料可說是動態的。

除了靜態與動態資料屬性的差異外,選定一個年齡或一個年齡範圍作為轉至 成人年齡的界定還預示了所將獲得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屬性。以靜態資料所獲得 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如:

Garrett & Eccles (2009)針對18歲青年在工作、學校、同儕、家庭與約會等 面向找出五個類型:

「晚發展者」(Late bloomers)精力集中在教育上,延遲進入婚姻與勞力市場;

「約會者 」(daters)早發展並只偏重約會活動;

「工作者」(workers)早發展並只偏重工作活動;

「平均表現者」(well-rounded adolescents)在各方面平均發展;

「早發展者」(early starters)較早進入勞力市場與家庭。

25 Osgood et al. (2005)針對工作與家庭相關角色找出六種類型:

「快速起步者」早年已擁有許多成人角色;

「沒有職業的父母」大量涉入伴侶關係與家庭角色中,僅有少數的就業;

「受教育的伴侶」大量投資教育,就業穩定,尚未成為父母;

「受教育的單身者」受教育最多,尚未發展伴侶關係;

「工作單身者」高度涉入工作,僅受一些高等教育;

「慢起步者」具備最少成人角色。

Schoon et al. (2009)針對青年30歲時伴侶關係、父母地位、居住狀態、經

濟活動與最高教育程度等面向找出四個類型:

「傳統家庭型」受較多教育,多全職工作,已婚已生育;

「職業無小孩型」受最多教育,多全職工作,尚未生育;

「劣勢家庭型」教育程度低,多無全職工作,已生育;

「單身型」就業較不穩定,未婚未生育。

以動態資料所獲得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則如:

Aassve et al. (2007)針對女性從工作到家庭的軌跡找出九個類型:

第一類型:(000;63)-(0W0;141)

第二類型:(000;116)-(0W0;39)-(0WU;49) 第三類型:(000;63)-(0W0;40)-(0WU;101) 第四類型:(000;46)-(0W0;106)-(0WU;52)

第五類型:(000;63)-(0W0;56)-(0WU;54)-(1WU;7)-(10U;24)

第六類型:(000;45)-(0W0;12)-(000;2)-(0W0;19)-(0WU;21)-(1WU;6)- (10U; 21)-(20U;68)-(30U;10)

第七類型:(000;46)-(0W0;58)-(0WU;26)-(1WU;6)-(10U;8)-(20U;1)- (2WU; 16)-(20U;9)-(2WU;34)

第八類型:(000;42)- (0W0;10)-(1W0;4)-(1WU;4)-(10U;6)-(20U;2)- (2WU; 6)-(20U;17)-(30U;113)

26 第九類型:(000;59)-(0W0;48)-(0WU;11)-(1W0;5)-(100;71)-(1W0;6)-

(2W0; 4)

上述每個類型都以其最具代表性的序列代表。每個括弧的第一個位置依序表 示子女數、是否就業以及是否有伴侶。生育以子女數目為狀態,三個以上皆以

3+表示,因此共有0, 1, 2, +3四種可能的狀態,就業事件區分成0:有就業與W:

沒有就業兩種狀態,是否有伴侶區分成0:沒有伴侶以及U:有伴侶兩種狀態;

括弧的第二個位置表示持有該狀態組合幾個月。因此就第一類型來說即表示在沒 有子女、就業與伴侶的狀態組合下經歷63個月,而在接下來的141個月中維持 沒有子女與伴侶,但有就業的狀態組合。由各類型中各狀態組合經歷時間的長度 可以看到,第一到四類型屬於工作導向類型,因為他們不僅花費較多時間處於沒 有伴侶與生育但就業的狀態,而且也都尚未生育;第五到七類型屬於在工作與家 庭中轉換較為頻繁的類型,他們經常在生育後離開勞力市場,而在離開勞力市場 後又一次或多次重返勞力市場;第八、九類型則呈現較為複雜的軌跡,第八類型 的主要特徵是經歷婚前生育 ((0W0; 10)-(1W0; 4)-(1WU; 4)),而第九類型則是在 生育第一胎的同時遭遇伴侶關係解組的情形 ((0WU; 11)-(1W0; 5))。

Lesnard et al. (2010)以0-35歲時就業、離家、伴侶形成、結婚與生育等面

向找出五個轉至成人歷程類型:

早期型:生命事件發生早而且快速,典型的生命軌跡是13 歲就業,18歲離 家,20歲結婚、生育;

獨立型:就業與離家事件如早期型在 18、20 歲發生,但是結婚與生育事件 則延遲到30歲以後;

居中型:介於早期型與獨立型之間,就業與離家事件不如早期型早,而結婚 與生育事件則不如獨立型晚;

家庭型:就業後長時間居住在原生家庭,多年後才伴隨結婚事件發生離家事 件;

其他型:難以歸類於其四種類型者。

27 由上述文獻可以得知以靜態資料和動態資料所獲得的生命歷程類型是很不 相同的。若使用靜態的資料,由於只有單一時間點的資料,將無法描繪出生命歷 程的發展過程,而動態資料由於有一段時間的資訊,也就是能捕捉到這段時間區 間內每個時間點的情形,因此能夠描繪出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軌跡。例如在

Schoon et al. (2009)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知青年在30歲時擁有或缺乏了哪些

成人角色,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從他們完成學業後,類型中的個人如何獲取這些角 色;相反的,在Aassve et al. (2007)的研究中,每一各類型都能以一個最代表 性的序列展示著一個女性從 13 到 30 歲如何展開她的生活,如此序列所能夾帶 的資訊豐富度以及動態性是生命歷程研究最重要的價值。

使用靜態資料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還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為相同年齡處於 相同狀態的人並不必然在此之前也完全相同,若直接將他們歸為一類將可能找到 錯誤的類型。舉例來說,在Garrett & Eccles (2009)的研究中,在18歲時若擁 有較多的成人角色,研究者便將此類人稱作「早發展者」,反之則稱作「晚發展

者」;在Lesnard et al. (2010)的研究中,「早期型」是所謂的快速發展者,其之

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此類型中的人在每個生命事件上都以相對較低的年齡完 成。在這樣的比較下就可以看到,以靜態資料求得之類型可能存在的缺點,因為 雖然同為在18歲時擁有較多成人角色的人,但是卻仍可能以不同的速度完成不 同的生命事件,因為缺乏每個生命事件發生時間的資訊,只能將在同年齡擁有相 同狀態組合的人都歸為一類。相對地,動態性資料能提供每個生命事件發生的年 齡,也就能再進一步確認是否所有生命事件都以相對低的年齡完成,進而確認其 快速發展的特性。

綜合上述,在探討轉至成人歷程時,必須注意到轉至成人應是一段逐漸轉變 的年齡區間,而且必須使用能夠捕捉這個年齡區間中每一個時間點資訊的分析策 略以展現出其動態性。

為達此目的,過去探討轉至成人歷程與類型的文獻曾使用由 Abbott (1986, 2000)引進社會科學的「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進行分析。序列分析的 優勢是它能偵測與描繪出簡單的生命歷程軌跡模式,讓我們得以動態地探究複雜

為達此目的,過去探討轉至成人歷程與類型的文獻曾使用由 Abbott (1986, 2000)引進社會科學的「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進行分析。序列分析的 優勢是它能偵測與描繪出簡單的生命歷程軌跡模式,讓我們得以動態地探究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