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語

5.2 研究限制與建議

對一個使用 1935到 1984 橫跨近50 年出生世代15-35 歲完成學業、開始 工作、初次結婚與初次生育等多個生命事件發生時間資料以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 型的研究來說,勢必在許多研究環節上有不盡完善之處,本研究在努力嘗試克服 之餘也理解到仍有不足的地方,以下即點出力有未逮之處,也給予未來研究發展 的建議。

第一,本研究合併了兩個調查資料的數據,期望能匯集足夠的出生世代年 份,以展現出世代變遷的軌跡,但在使用的資料中,最晚出生世代在調查年時,

有部分受訪者未滿35歲,而使得他們在多個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上多呈現尚 未完成的狀態。就樣本提供最大資訊的角度以及避免僅選擇已完成轉至成人重要 生命事件者所造成的樣本選擇偏誤 (sample selection bias)來說,受訪者雖未滿 35 歲,但在其年齡時所有已發生的事件仍然提供轉至成人的訊息,因而不應將 樣本剔除,但若調查資料能提供更長期的訊息,就能將結婚與生育事件的資訊一 併納入分析,也就能評估未滿35歲這群人轉至成人歷程的進程快慢,將更能拼 貼出晚期出生世代轉至成人的軌跡。基於此,建議後續探討台灣轉至成人歷程之 研究應再尋找並合併更多新的、適合的調查資料,以建構並豐富台灣民眾轉至成 人的圖像。

第二,對於生命歷程的研究來說,獲取生命歷程中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資訊是 構成生命軌跡的基礎,而這些生命軌跡則是進行生命歷程分析時最重要的分析單 位。因此,若能以追蹤樣本 (panel data)的方式取得受訪者隨著生命歷程的展演 所發生的變化資訊將是較為精準的,因為如此將可避免掉記憶錯誤的機會。然 而,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資料乃為所謂回溯性 (retrospective )的資料,特別是 有關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的發生時間乃是受訪者在生命事件發生之後以其記 憶提供的,也就不可避免的將面臨到受訪者由於記憶錯誤或是不願意仔細回憶而 導致的資料品質下降問題,但是反過來說,追蹤樣本卻也往往因為嚴重的樣本流 失率而有樣本選擇偏誤的問題。在考量調查資料屬性與所需問項的前提下,本研 究使用了回溯性的資料進行分析,但建議後續轉至成人的研究應在調查資料品質 許可的前提下使用追蹤樣本進行分析,將可獲得更加精準的研究結果。

162 第三,在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時,本研究以「有無發生」轉至成人重要生 命事件為「多軌道序列分析」之資料的編碼方式,雖然有無經驗轉至成人重要生 命事件對於轉至成人的意義比發生後再經歷其他狀態的改變更為重要,例如是否 開始工作比開始工作後再經歷轉職在轉至成人的歷程上更具意義,是否曾經結婚 比完成結婚事件後再經歷離婚在轉至成人歷程的意義上也更為重要,但是不僅轉 至成人的意義在一件又一件重要生命事件的發生下逐漸產生與成形,在同個生命 事件上經歷多重的變化亦可能深化轉至成人的意義,使其更加累積與固著。舉例 來說,雖然進入勞力市場,但頭幾年的工作往往是相當浮動的,不僅較頻繁地轉 換,而且也可能經常處於欲離開工作場域並重返校園或轉入職業訓練的狀態中,

因此工作對於轉至成人意義的堆疊可能真正始於轉職幾次或重返校園取得更高 學業再投入職場之時。基於此,若在轉至成人重要生命事件序列的編碼能多元納 入生命事件的不同狀態,而非僅是發生與否的0/1式編碼,將能夠很詳盡地捕捉 整個轉至成人歷程的變化,進而找出更具體與更生動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但是 不可避免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尋找與特性分析上卻也將變得更加複雜,少數 典型類型的分析結果可能被較小規模而多元的類型取而代之。尋找典型的轉至成 人歷程類型是了解台灣社會轉至成人歷程最快速且最簡明的方法,作為初期探討 轉至成人歷程的研究來說較為適合,因此建議後續的研究可以奠基在本研究典型 類型的基礎上,嘗試複雜化轉至成人生命事件的序列,如此將可以帶來新的觀察 與突破。

第四,多軌道序列分析涉及到了兩個部分,第一是針對多重生命事件的動態

資訊以Optimal Matching找到能夠代表序列間相似/相異程度的距離矩陣,第二

部分則是針對此一距離矩陣進行集群分析,以將具有相似距離的生命序列歸類,

最後求得典型的類型。然而,既然使用了集群分析,將不免必須承受集群分析在 過去研究中經常被批評的地方,包括使用不同的距離矩陣演算法 (clustering algorithm)可能獲得不同的群體以及選擇適當群體數目的方式常常流於主觀認 定。本研究針對這兩個集群分析缺點的因應方式是先以過去轉至成人文獻中最常 使用的距離矩陣演算法,再以共表型相關係數評估樹狀圖的品質,而在確認樹狀 圖有一定的品質後,接著以PBC、HG、ASW、HC等指標嘗試客觀地決定適當 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組數。使用這些不同指標判定集群分析的品質可能存在一些

163 問題,那就是不同指標可能會有不一致的結果,一旦測量同個目標的不同指標出 現不同的結果時,就可能產生判定的困難。因此,除了以評估指標判定集群分析 的品質外,建議後續研究還可以進行一系列的sensitivity analysis (e.g. McVicar

& Anyadike-Danes, 2001),例如以各種不同的距離矩陣演算法進行集群分析,

再將這些不同的結果與正式的研究發現相比,如果確實相差不遠,那麼即表示研 究發現是相當穩固的,又如以不同的群體數目進行劃分,看看哪些群體是相對穩 定地存在,如此便可以了解哪些類型確實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不容易受到群體數 目的不同而變動,也可以透過比較得知正式的研究結果中是否包含這些具有代表 性的群體。

第五,在本研究轉至成人歷程類型與人口變項的探討中本研究納入了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與族群等人口變項,這些人口變項可說是最為常見且基礎的,在成 熟的研究領域中人口變項更時常被當作控制變項的角色,而非操作變項。為了要 了解轉至成人歷程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在國內缺乏相關研究的情況下,選擇最 基本的人口變項,再與國外相關研究之發現進行比較應是一種合理的分析策略,

但是建議後續研究嘗試在基礎的人口變項之外尋找其他影響轉至成人歷程專屬 且關鍵的變項,將能夠提昇轉至成人歷程研究的深度,也更確立轉至成人歷程作 為一個獨特研究範疇的主體。

第六,從人口特徵與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關係來看,性別是一個影響轉至成 人歷程的關鍵因素,也就是男性與女性在轉至成人歷程上是相當不同的。由於本 研究將樣本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因此尋找出來的轉至成人歷程類型雖有很明 顯的性別區分,但卻也因此無法深入了解每個性別各自的轉至成人歷程,在性別 差異的比較上也因為連結到轉至成人歷程類型的比較而較無法突顯。既然從本研 究的分析已得知不同性別有很不同的轉至成人歷程,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將 女性與男性分開來探討,各自尋找轉至成人歷程類型,再將這些類型進行比對,

如此將可以充分且細微的了解不同性別自身的轉至成人歷程有什麼不同的典型 存在,也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更全面與精準的性別差異比較。

第七,轉至成人在整體生命歷程中是一個銜接早期生命歷程與後續成人階段 的重要過程,在我們的研究中已經可以看到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以及族群等人口

164 特徵會影響到轉至成人階段的轉換過程。在生命歷程具延續性的特性下,我們預 期轉至成人階段的不同歷程也可能導致後續生命階段的差異,諸如健康、收入、

整體福祉(happiness)等皆有可能因為轉至成人歷程而不同。例如「完成型」與 非「完成型」在初次結婚與初次生育等事件上出現的發生率差異就可能造成家庭 與支持網絡的差異,而家庭與支持網絡則對於後續的成人與晚年生活品質有著重 要的影響。基於此,未來後續研究可以針對轉至成人歷程可能造成的後果 (consequence)差異進行探討,透過轉至成人影響性的展現也可再次凸顯轉至成 人歷程的重要性。

轉至成人歷程從微觀的角度來說,是兒童、青少年擔負起成人角色,是個人 快速且密集地經歷許多重要生命事件的過程,每一個生命事件的發生都是新社會 角色的承接以及新社會角色規範的學習。若沒有這一個學習的過程,個人將失去 透由社會角色的扮演而產生的自我認同,進而處於社會規範青黃不接的失序狀 態。從巨觀的角度來說,轉至成人歷程則是一群依賴人口轉變為社會生產力,乃 至延續社會正常運作的過程,若這個過程的運作上出現斷層,教育、勞力市場、

婚姻與家庭等社會制度將會受到影響,進而發生徹底性改變,因此其影響雖然緩 慢但不可謂不大。然而,過去無論國內或是國外對於轉至成人歷程的研究卻沒有

婚姻與家庭等社會制度將會受到影響,進而發生徹底性改變,因此其影響雖然緩 慢但不可謂不大。然而,過去無論國內或是國外對於轉至成人歷程的研究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