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能源政策概論與新深澳電廠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能源政策概論與新深澳電廠案

壹、台灣能源政策概論

電力是工業之母,促使人類經濟與文明快速發展,尤其時至 21 世紀,各式 各樣用電產品充斥現代化社會,電力成為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從 1879 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起,至今歷經 139 年,運用燃煤等發電機的電力系統逐漸普 及世界各地,大量用電致使能源快速消耗,同時產生空污暖化等環境傷害問題。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巴黎協 定》等國際公約,聯手對環境保護做出承諾,一方面降低化石能源,一方面則逐 年升高再生能源佔比。包括英國等,歐洲共有 7 國承諾要在 2030 年或更早以前 淘汰煤電。法國總統馬克宏於 2018 年 1 月 24 日於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宣布將於 2021 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能源知識庫電子報,2018 年 3 月 14 日)。各國積極力促能源轉型,例如在歐洲綠能產業領先群雄的德國,通 過「再生能源法」且發展「能源轉型計畫」,預估 2022 年前全面廢核,關閉佔發 電總量 44%的燃煤電廠,綠能總發電則從 2005 年前佔總發電量的 9%,達到 2050 年 80%的目標。而廣設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以鼓勵綠能政策的英國,再生能源 在 2015 年時佔總發電量的 24.7%,其中風力發電佔綠能總發電量的 46.1%;並 透過稅收以及教育規劃,驅使民眾走向綠能低碳的目標。英國預計 2020 年將比 1990 年的碳排量減少 34%,至 2050 年能減少 80%(邱一庭,2018)。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發表 2017 年〈全球能源 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7, WEO 2017) 預測 2040 年時風力和太陽能成為 全球主要電廠裝置來源,再生能源佔全球發電量逾 60%、核能佔 15%、燃煤氣 等火力發電佔 23%(能源報導,2017.12.28)。由於再生能源的經濟性、空污政 策、提高碳價,以及儲能電池成本漸低等原因,使得淘汰燃煤已成為未來的趨勢,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近期的預測,未來十年全球預期用煤(尤其是亞洲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超過 9 成能源仰賴進口。發電結構發展歷程

(圖 2-1)由接管修復期、初步擴充期、火力高度開發期、核電發展期、需求面 管理期、發電市場開放期,到節能減碳時期(張忠良、洪穎怡、潘晴,2011,頁 58)。從 1945 年到 2009 年,裝置容量從 27.5 萬瓩,增加 174 倍為 4,798 萬瓩,

售電量亦大增為 597 倍,達到 1,792 億度。可見電力需求逐年激增。

圖 2-1:台灣電力系統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張忠良、洪穎怡、潘晴(2011,頁 58)

台灣發電來源主分四大類:核能、火力、水力、再生能源。以 2017 年為例

(圖 2-2),核能發電佔 9.3%;火力發電包括燃煤、燃氣、燃油佔 82.6%;泛綠 能(抽蓄水力、太陽能、風力)佔 6.3%,再加汽電共生 1.8%,仍不到一成比重。

圖 2-2:2017 年台灣發電量結構

資料來源:《台電官網》,取自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12&cid=120&cchk=f3a1b1e0-03e 5-45fa-b72e-b28c5cb94f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囿限於自身能源有限,台灣能源政策必須兼顧國外燃料供給面與國內用電需 求面。由國家主導的能源政策,這70年來歷經多種時期的轉型,期間也發生諸多 肇因於能源的爭議,爭議最烈的莫過於核能政策。

1973年,鑑於核能技術逐漸成熟,且核電價格便宜,台灣時任總統蔣經國將 核電納入十大建設,宣示核電作為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黃德源,2002)。

在核能引進的1960年代,媒體報導的消息來源偏重核工專家和政府官員,這種消 息來源傾向使科學和經濟發展論述不斷強化,建構核能作為科學與國力進步的必 要手段(趙于萱,2015,頁37)。再加上三座核電廠建造且完工於政府戒嚴時期,

故從設置到完工鮮少有抗爭行動或是反對的言論發聲,戒嚴時期政府對於言論、

集會與結社自由有相當大的控制力,三座核電廠建造與完工時,正值1979年美國 三哩島核災與蘇聯車諾比核災的發生,相關的反對言論僅有特定報章雜誌在政府 的默許之下刊登(李淳旭,2017,頁8)。

1984年左右,核四廠興建問題開始浮現,台灣反核運動亦開始萌芽。車諾比 核災後,首次有民間團體進行公開的反核抗議,大規模的民間反核行動則要到 1987年解嚴以後才慢慢開始熱絡起來(潘惠伶,2007,頁62),反核聲浪在1980 年代末期達到最高峰。爾後,55位立委對核四的必要性提出聯署質詢,影響行政 院於1985年5月下令暫緩興建核四(胡湘玲,1995)。楊韶彧(1993)考察1980-1992 年的核四爭議報導,發現議題發展從過去的科技和經濟面向轉為政治與安全面 向。受到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故的影響,全球反核聲浪不斷推升,台灣更在2013 年舉行逾20萬人參與、抗議人數歷年最多的反核運動(王文萱,2013年3月10日)。 這場引發核災的日本地震,正值台灣在野黨進行總統大選初選,讓在野黨所提的 非核主張與選舉議題連結,染上濃濃的政治味(鄭安授,2019,頁54)。

事實上,施采綺(2012)觀察台灣反核運動與政府回應的四階段,發現 臺灣反核環保運動確實朝政治化發展的趨勢,在反核訴求上都伴隨政治權力 要求的影子:1978年至1986年的第一階段,因民風未開,核能抗爭多是不瞭 解核能而引發的懼怕;1987至1995年的第二階段為政治結盟擴張、經濟起飛,

環保及反核團體與民意代表的結合有系統的對抗政府能源政策;1996至2000 年3月的第三階段,執政黨與在野聯盟壁壘分明,政黨沿統獨立場結合;2000 年3月至2011年的第四階段,轉變成反核環保團體、當地民代結合政黨運作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期運作反核的民進黨於 2016 年執政後推動全面廢核,立法「2025 年非核 家園」的能源轉型目標,預計核一、二、三如期除役,核四不商轉,未來將致力 發展再生能源達到 20%,拉高燃氣到 50%、燃煤 30%的發電比例。

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藍圖以「廢核」與「綠能」為主軸,要面對供需兩端 哪些現實的考驗?以數據來看,台灣電力消費是不斷成長的。自民國 2002 年起 至 2017 年,電力消費由 1902 億度上升至 2613 億度(圖 2-3),16 年間用電量逐 年增加了 711 億度,相當於 1.37 倍,成長的部分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於工業用電

(李赫,2018 年 12 月 4 日)。

圖 2-3:2002 年~2017 年台灣電力使用結構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年報》(2019,頁 23)。取自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867

而生產端的發電結構,若要兼顧「廢核」與「減碳」,電力供應模式該如何 因應調整?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年發電量 2000 年 1,565.1 億度電,至 2018 年為 2,332.8 億度,年均成長率約為 2.7%。比較這十八年來,各類能源的發電佔比(表 2-1),核能發電則在非核家園政策的影響下,發電佔比從 23.6%減少至 11.4%;

再生能源從 2.9%小幅成長為 4.9%;燃氣則由 10.5%鉅幅成長至 38.6%。2017 年 的電力供應當中,六成五來自化石能源(燃油 4.8%、燃氣 30.1%、燃煤 30.1%),

顯示在快速減核、再生能源還未能及時補足缺口之際,只能選擇具有碳排風險的 化石能源發電方式,才得以追求電力之穩定供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1:2000 年與 2018 年台灣各能源別發購電量比較表(單位:億度)

年份 2000 年 2018 年

能源別 發購電量 佔比 發購電量 佔比(%) 燃煤 618.1 39.5% 905.1 38.8%

核能 370.0 23.6% 266.6 11.4%

燃油 242.2 15.5% 65.9 2.8%

燃氣 165.0 10.5% 901.0 38.6%

汽電共生 81.4 5.2% 46.5 2%

再生能源 45.4 2.9% 114.1 4.9%

抽蓄水力 43.0 2.7% 33.6 1.4%

總發購電量 1561.1 99.9% 2332.8 99.9%

資料來源:《台電官網》,取自

https://www.taipower.com.tw/TC/chart_m/b06_%e7%99%bc%e9%9b%bb%e8%b3%

87%e8%a8%8a_%e6%a0%b8%e8%83%bd%e7%87%9f%e9%81%8b%e7%8f%be%

e6%b3%81%e8%88%87%e7%b8%be%e6%95%88_%e6%ad%b7%e5%b9%b4%e7

%99%bc%e8%b3%bc%e9%9b%bb%e9%87%8f%e7%b5%90%e6%a7%8b%e5%8f

%8a%e6%a0%b8%e8%83%bd%e7%99%bc%e9%9b%bb%e9%87%8f%e5%8d%a0

%e6%af%94.html

風險是變動的,會隨時間、空間環境與利害關係人的轉換而改變。過去能源 政策風險長期聚焦於核能風險,而常年支持反核運動並取得全面執政的蔡英文政 府,兩年來的能源政策成績單,媒體如何觀察與審視?能源政策風險是否依舊?

全面廢核後,可能造成的惡果包括:缺電風險上揚同時導致投資減少、空氣 污染惡化讓民眾健康受損、電價上揚影響民生與經濟(風傳媒,2018 年 11 月 6 日)。核電是發電效率相對高的基載電力,當廢核成為政策,通常可同為基載電 力的燃煤發電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核電是無碳能源,燃煤發電卻會導致二氧化 碳及空污排放量大幅增加,這使得非核與減碳又成為互相對立的價值(上報,

2018.03.07)。原本該繼續運作的核電機組停止運作後,為了補供電不足,中南部 火力電廠處於滿載發電的時間就拉長,空污當然惡化(風傳媒,2018 年 11 月 6 日)。而空污問題又正是台灣民眾當下亟欲對抗的無形殺手,新深澳案的過關,

無疑挑釁民意最敏感易怒的神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媒體頻繁關注缺電風險的升高。台電官網每天即時公布的當日電力資 訊中,2015 年亮起多年未見的第一顆紅燈(限電警戒);2017 年更分別增至 3 顆紅燈、104 顆橘燈(供電警戒)、208 顆黃燈(供電吃緊),代表全年有 309 天

(84.7%)用電都很吃緊(彭杏珠,2018 年 4 月 30 日)。2017 年尼莎颱風吹倒 和平電廠輸電塔,導致全台限電拉警報,公務機關被「柔性勸導」在酷熱 7、8 月暑夏的中午禁開冷氣。2017 年 8 月 15 日,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為中 油人為意外而停止運作,導致全台大規模無預警停電。種種事跡讓大家開始思考 伴隨能源政策轉型而來的可能風險:燃氣比例高達五成,如何穩定儲氣供氣?綠 電取代核電,燃氣取代燃媒,電費是否暴增?全面廢核之後,新增火力發電能否 順利興建、及時接力發電?以及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台灣未來會不會缺不缺電?

《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結果就顯示,69.8%的民眾擔心台灣會缺 電限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8 年 2 月 14 日)。

缺電風險,不僅籠罩著民眾生活,更讓企業界憂心忡忡。世界銀行評估 190 個經濟體後公布的《2015 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105)中,台灣在「電 力取得」躍升為第 2 名,之後連續 3 年皆保持第 2 名;2018 年則是第 3 名;《2019 經商環境報告》的「電力取得」為全球第 8 名。半導體廠等工商界龍頭大老,紛 紛在各種場合向政府表態,疾呼重視台灣日後面臨的缺電風險,甚至要求重啟核 電(邱怡萱,2018 年 8 月 9 日)。

缺電風險,不僅籠罩著民眾生活,更讓企業界憂心忡忡。世界銀行評估 190 個經濟體後公布的《2015 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105)中,台灣在「電 力取得」躍升為第 2 名,之後連續 3 年皆保持第 2 名;2018 年則是第 3 名;《2019 經商環境報告》的「電力取得」為全球第 8 名。半導體廠等工商界龍頭大老,紛 紛在各種場合向政府表態,疾呼重視台灣日後面臨的缺電風險,甚至要求重啟核 電(邱怡萱,2018 年 8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