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蘇蘅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 -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 n. al. er. io. sit. y. Nat. Understanding risk communic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media: New Shenao Power Plant frame analysis.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黃芷庭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 摘要 本研究從風險傳播的觀點,以 2018 年的「新深澳電廠案」為例,探討政府 與平面媒體如何建構與溝通能源政策之風險,其中包括政府與報紙各自關注的新 聞主題、新聞或報導立場、強調的風險框架及其異同。本研究採用框架分析結合 內容分析法,分析政府相關部門新聞稿與《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 等三大報相關報導。研究發現,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兩方對於新深澳案的風 險有不同的關注,政府最強調科技風險框架,媒體最重視健康與政治風險框架。 此外,新深澳案期間正逢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於 2018 年 11 月 24 日舉行,報 紙媒體主題大量聚焦選舉話題,顯現台灣能源政策從核能議題以來,仍然缺乏理 性專業對話,本文同時就遭受深度政治化現象的影響進行討論。. 政 治 大. 關鍵字:風險社會、風險傳播、能源政策、新深澳電廠案.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 DOI:10.6814/NCCU202000249.

(3)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 risk communica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New Shenao Power Plant” event in 2018 as an example to delve into how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media construct and communicate the risks of energy policy.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ess releases of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used major 3 daily newspapers: Liberty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Apple Dai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emphasize on technology risks, print media concerns most about public health and political risks. Further more, because the. 政 治 大. Nine-in-One Elections was held on November 24, 2018, print media covered mostly the elections and did not sufficiently present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risks of “New. 立. Shenao Power Plant” event, as the tex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overnment press. ‧ 國. 學. release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with the increased politicization of energy issues in Taiwan.. ‧. Keywords: Risk Society, Risk Communication, Energy Policy, New Shenao Power. n. al. er. io. sit. y. Nat. Plant event.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NCCU202000249.

(4) 目錄 摘要 ........................................................................................................ 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 能源政策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新深澳電廠案爭議 ............................................................. 5 第三節 風險建構、風險溝通與框架分析 ...................................... 8 第四節 研究目的.............................................................................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6 第一節 台灣能源政策概論與新深澳電廠案 .................................. 16 第二節 風險溝通與風險建構 ......................................................... 28 第三節 框架分析............................................................................. 38 第四節 研究問題............................................................................. 4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41 第二節 類目定義與建構 ................................................................. 43 第三節 前測與編碼員信度分析...................................................... 51 第四節 分析架構............................................................................. 53.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四章 資料分析 ................................................................................. 5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 54 第二節 內容分析............................................................................. 58 第三節 風險框架分析 ..................................................................... 69 第四節 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比較 .............................................. 75.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 85 第二節 研究貢獻.............................................................................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 98 參考文獻 ................................................................................................ 99 壹、中文部分 .................................................................................... 99 貳、英文部分 .................................................................................... 109 附錄一:政府新聞稿內容分析編碼表 .................................................. 112 附錄二:政府新聞稿內容分析編碼表說明........................................... 114 附錄三:報紙新聞內容分析編碼表 ...................................................... 117 附錄四:報紙新聞內容分析編碼表說明 .............................................. 121 III. DOI:10.6814/NCCU202000249.

(5) 表目錄 表 2-1:2000 與 2018 年台灣各能源別發購電量比較表 .............................. 20 表 2-2:深澳電廠事件大事記 ....................................................................... 24 表 3-1:新深澳電廠案政府新聞稿新聞內容分析編碼員相互同意信度 ...... 52 表 3-2:新深澳電廠案報紙新聞內容分析編碼員相互同意信度.................. 52 表 3-3:研究問題與資料分析方式 ................................................................ 53 表 4-1:政府新聞稿發稿單位數量分布 ........................................................ 55 表 4-2:政府新聞稿三階段發稿數量分布 .................................................... 56 表 4-3:政府新聞稿發稿篇幅比較 ................................................................ 56 表 4-4:報紙新聞發稿數量分布 .................................................................... 57 表 4-5:報紙新聞三階段發稿數量分布 ........................................................ 57 表 4-6:報紙新聞篇幅比較 ........................................................................... 57 表 4-7:政府新聞稿主題分布 ....................................................................... 58 表 4-8:政府新聞稿三階段之主題分布 ........................................................ 59. 政 治 大 表 4-9:政府新聞稿新聞立場分布 ................................................................ 60 立 ‧. ‧ 國. 學. 表 4-10:政府新聞稿三階段之新聞立場 ...................................................... 60 表 4-11:報紙新聞主題分布.......................................................................... 61 表 4-12:報紙新聞三階段之主題分布 .......................................................... 62 表 4-13:報紙新聞消息來源分布 .................................................................. 63 表 4-14:三家報紙新聞消息來源分布比較 .................................................. 65 表 4-15:報紙新聞報導立場分布 .................................................................. 67 表 4-16:報紙新聞整體與三階段報導立場 .................................................. 68 表 4-17:三家報紙新聞報導立場比較 .......................................................... 68 表 4-18: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分布 .............................................................. 69 表 4-19:政府新聞稿三階段風險框架分布 .................................................. 70 表 4-20:政府新聞稿整體及三階段風險框架分布排序 ............................... 71 表 4-21: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 .................................................................. 72 表 4-22:報紙新聞三階段風險框架分布 ...................................................... 73 表 4-23:報紙新聞整體及三階段風險框架分布排序 ................................... 7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4-24: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 .................................................. 75 表 4-25: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排序 ........................................... 76 表 4-26:三階段之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排序 ........................... 78 表 4-27: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 ........................................... 79 表 4-28: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排序 ................................... 80 表 4-29:三階段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 ............................... 81 表 4-30:三階段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排序 ....................... 84 IV. DOI:10.6814/NCCU202000249.

(6) 圖目錄 圖 1-1:風險社會之議題、核心參與者與情境元素架構圖 ......................... 10 圖 2-1:台灣電力系統發展歷程 .................................................................... 17 圖 2-2:2017 年台灣發電量結構 ................................................................... 17 圖 2-3:2002 年~2017 年台灣電力使用結構 .............................................. 19 圖 2-4:新深澳案重要時程及發展三階段 .................................................... 25 圖 2-5:研究架構圖 ....................................................................................... 4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2000249.

(7)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能源政策問題背景.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 2018 年底公布針對國人能源轉型感知度的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82%的台灣民眾關心能源政策發展,卻有 44%受訪者認為 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是核能,有 57%民眾不清楚政府非核家園 2025 年再生能源發 電達到 20%的政策目標(廖羿雯,2018 年 12 月 5 日)。同年 2 月公布的「台灣 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顯示,95.6%受訪民眾不清楚我國進口能源比例. 政 治 大 年降低 50%」(林靜怡,2018 立 年 5 月 7 日)。兩項調查都突顯我國能源轉型的公 「95%以上」,高達 99.4%的受訪者不知道「台灣 2050 年的減碳目標應較 2005. 民溝通與風險溝通仍然不足,以至於民眾對能源政策產生誤解。. ‧ 國. 學. 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超過 9 成能源仰賴進口。為顧及國家能源安. ‧. 全、避免過於仰賴單一能源而遭外國「鎖喉」,發電方式採用多元性彈性方式, 包括核能、火力(燃煤、燃氣、燃油)、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跟歐美及日. y. Nat. sit. 韓相比,台灣發電結構的特色為:進口依存度極高、能源種類偏向適合海運的化. n. al. er. io. 石能源以及低碳天然氣進口量不易擴充(楊任徵,2004,頁 89)。. Ch. i n U. v. 能源政策是「選擇題」 ,不是「是非題」 。不同的選擇,衍生不同的風險;不. engchi. 同時期的社會氛圍對同樣事件也會有不同的風險感知,政府擬定政策時,應審慎 考量風險的變動性而擬定適切之風險溝通政策。例如核能發電曾列為十大建設與 十二大建設,過去長期做為台灣基載電力,但隨著世界三大核災(美國三哩島事 件、烏克蘭車諾比事件、日本福島事件)的陸續發生,核能風險引起台灣社會高 度重視,反核運動升溫鼎沸,媒體報導推波助瀾,迫使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致力於 核能風險之溝通。近年來,空氣污染成為政府能源風險治理新挑戰,媒體持續報 導空污對人體的危害,激發大眾關切燃煤電廠排放物造成的健康風險;政府因此 修法《空污法》,包括曾列世界最大(2006~2017 年)的台中火力等發電廠,需 於空氣品質惡劣時配合降載。. 1. DOI:10.6814/NCCU202000249.

(8) 深澳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新深澳電廠案)是蔡英文政府 2016 年首度執政 後,於《電業法》修法明訂 2025 年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下,第一個通過設立的 燃煤電廠。位於新北市的新深澳電廠案於 2018 年 3 月 14 日通過環境影響差異分 析報告暨變更審查(環差案);5 月 9 日獲環評大會通過,進入可開發階段;10 月 12 日因「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觀塘案)」過關而 宣布停建。新深澳電廠案過程中引起多番爭議,成為只存在 213 天、突然急轉嘎 然而止的能源政策。 中華信評發布 2018 年中信用展望報告,列出台灣產業當年下半年可能面臨 的 9 大「主要風險」 ,其中「能源政策風險正逐漸提高」 ,…尤其「供應的穩定度 風險正不斷擴增」(孫中英,2018 年 8 月 8 日)。王京明(2017)針對 2017 年 1. 政 治 大 險、土地抗爭等社會衝突風險、電價與成本脫鉤的經濟風險等。就新深澳案而言, 立 要面對的除了供/缺電風險、經濟風險之外,還可能擴及生態環境風險、居住正 月立法院三讀的新版《電業法》探究可能的風險有:過度管制的市場機制失靈風. ‧ 國. 學. 義風險、健康風險(如燃煤空污或核能輻射) ,甚至不同政黨利益的政治風險等。. ‧. 德國學者 Beck 出書《風險社會》 ,指出科技就像一柄雙面刃,它在給人類帶 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潛藏著對人類社會的各種威脅,成為現代社會風險的重要. Nat. sit. y. 根源之一(Ulrich Beck, 1992/汪浩譯,2004,頁 182)。過去的風險是可以透過. io. er. 感官加以感知的,現代文明面對的新型式危險(如核能污染、流行傳染病、食品 安全)是不能被人類直接認知與掌握的,如今的風險隱身於科學的公式叢林中. n. al. Ch. i n U. (Ulrich Beck, 1992/汪浩譯,2004,頁 7、52)。. engchi. v. 政府當局對於新深澳案面臨的風險並非無感。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 5 月 3 日至立法院進行能源政策專案報告時,多次提到能源轉型必須面對的風險議題: 「轉型過程中需以確保國家能源供應穩定與安全為前提,規劃各類能源在各階段 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及政策風險溝通(行政院,2018 年 5 月 4 日)」。報告書中的目標則提到:「建構穩定、可負擔及低風險之能源供需體 系」;綱要方針則分別於能源安全、環境永續、及社會安全分別強調降低風險並 加強風險溝通。 在風險溝通過程中,政府的功能為,以科學為基礎進行決策,並促進公眾信 任政府所制定的規定與預防措施(吳欣憓,2012,頁 33) 。在新深澳案兩百多天. 2. DOI:10.6814/NCCU202000249.

(9) 期間,政府頻頻喊話積極護航,包括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解釋: 「不建電廠 未 來北部會缺電」 (林良昇、施曉光、劉力仁、賴筱桐,2018 年 3 月 21 日) 、經濟 部長亦強調:「北部若無深澳電廠 區域電力將失衡」(黃佩君,2018 年 3 月 22 日)。可見政府溝通思維除了重視非核家園的核能風險之外,更高度聚焦於缺電 風險的建構,是否漠視社會大眾關心的空污健康風險?是否達成公眾信任?令人 好奇。 過去的研究指出,政府在面對公共政策風險時,政府相當重視「依法行政」, 遵循國家標準、相信專家與科技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並質疑民眾之論述不懂專 業(杜文苓、施麗雯、黃廷宜,2007,頁 86)。而且政府對民眾進行科技風險的 溝通模式,常被批評過於倚重專家論述或政府獨斷式的決策(Wynne, 1996;轉. 政 治 大 更充滿高度不信任。政府在新深澳電廠案的風險溝通中,是否能突破以上窠臼, 立 達成有效的風險溝通?這啟發了研究者的研究動機。 引自李明穎,2011,頁 164),引不起民眾興趣又流於形式,對其中的風險資訊. ‧ 國. 學. 目前政府政策溝通的管道非常多元,包括記者會、新聞稿、專訪、自媒體或. ‧. 廣告合作等。尤其進入網路時代,國家發展委員會自 1998 年起就推動《電子化 政府計劃》 ,至今已邁入第五階段…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已全數導入 Web 2.0. Nat. sit. y. 社群媒體的應用(呂文瑄,2017,頁 12) 。不過,雖然大多數政府已有成立不少. io. er. 粉絲專頁,顯示也開始重視此平台並企圖利用此平台做一些推廣。然而,政府目 前經營平台的想法,仍是單向的傳遞訊息,或是少部分願意進一步與民眾互動,. n. al. Ch. i n U. v. 但仍未有正式的程序或是後續的標準處理流程(杜凱琳,2018,頁 131)。相較. engchi. 之下,官方新聞稿的發布不僅可以避免口頭說明的遺漏與錯誤,也可以成為訊息 固定發送的管道方式,可以說是我國政府與新聞界重要且最常運用之溝通管道 (臺錦屏,1991)。 政府新聞稿可以被定義為組織與媒體溝通的主要方式,以及通過新聞媒體與 公眾的互動(Choi & Park, 2010 ; Sleurs, Jacobs & Van Waes, 2003;轉引自 Choi, 2017)。Gilpin (2008, p.16)認為,新聞稿除了作為傳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之外,還能 透過建構事件和組織角色的相關敘述來幫助組織身份認定。因此本研究將從政府 機關所發布之新聞稿,探究其風險溝通之方式與過程。. 3.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0) 另一方面,媒體在風險溝通中的角色為何?許多民眾不會主動了解社會事 務,「大眾媒體」成為了現代人獲取資訊重要的來源,對於一般大眾的風險信任 建構佔有相當重的份量(朱元鴻,1995,頁 35) 。周桂田(2004)認為,媒體傳 遞不同的風險見解不只建構了公眾對風險感知,也扮演了引導公眾處理風險的角 色,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風險宣傳與溝通效果。而儘管目前網路時代的新媒體發布 新聞更顯效率,但 Monika 等(2016, p.639)認為,由於出版的緊迫性和讀者回應率 的差異,印刷媒體的觀點可能與類似的電子媒體文章不同;尤其報紙擁有悠久的 傳統和歷史,他們在公共領域具有關鍵功能。這也是本研究選擇以平面媒體的報 紙做為研究對象之一的原因。 媒體如何建構詮釋新深澳案的風險?平面媒體先是持續質疑新深澳案環評. 政 治 大 日) 、 「環保署打假球 民眾不是笨蛋」 (葉德正,2018 年 5 月 11 日) 、 「環評史上 立 最黑暗!」 (董俞佳、林河名、鄒秀明,2018 年 10 月 9 日) 。接著針對空污風險, 程序正義: 「環保鬥士變燃煤推手 深澳電廠 1 票過關」 (洪安怡,2018 年 3 月 15. ‧ 國. 學. 揭露「學者模擬污染值 是台電 3 倍」(魏翊庭,2018 年 3 月 14 日),報導環保 團體的質疑(董俞佳,2018 年 3 月 19 日),並引述桃園、宜蘭、基隆等空污可. ‧. 能影響區的縣市長候選人發言。而轄管新深澳電廠所在地的新北市政府,炮火猛 烈頻頻見報,前後陸續拋出拒發生煤許可證、電廠堤防位於保育區、訴願(施鴻. y. Nat. sit. 基,2018 年 7 月 18 日)等議題反建新深澳。加上時值選舉,新深澳電廠更成為. al. er. io. 候選人政見競逐之地。綜觀媒體聚焦新深澳案的風險概有:環評的程序正義風. v. n. 險、空污的健康風險、保育的環境風險、電價的經濟風險,以及新北地方對立中. Ch. 央加上選舉氛圍的政治風險。. engchi. i n U. 政府在多數風險議題擔任管理與監督的責任,民眾是政府主要的風險溝通對 象;但是在當代社會裡,政府的溝通必須透過媒體傳遞,因此政府的訊息如何被 媒體呈現值得關注(邱玉蟬、游絲涵,2016,頁 185)。既然政府政策需要媒體 的報導,媒體又能夠建構公眾的風險感知,研究者因此以新深澳案議題的風險建 構與溝通為例,欲探究層面包括: 首先,政府部門重視哪些風險議題?是否過於強調缺電風險護航政策而輕忽 人民高度感知的空污健康風險? 其次,空污、環評等議題頻頻見報,媒體所重視的風險議題有哪些? 最後,媒體與政府重視的風險議題有何異同?政府如何實踐風險溝通? 4.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1) 第二節. 新深澳電廠案爭議. 深澳發電廠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第一部機組自 1960 年開始併聯發電,三部 總裝置容量共 40 萬瓩,2007 年正式退休除役;總計 47 年來深澳電廠總供電量 超過 1120 億度(林菁樺,2018 年 3 月 15 日)。這座曾是二戰後東南亞發電量最 大的發電廠,與深澳聚落僅隔了一條馬路;照亮台灣的同時,居民曾飽受燃煤發 電之苦,騎車被煤灰熏得睜不開眼、車子放在屋外,不到一周就可在車窗上寫 字……,不論白天或黑夜,深澳的天空跟海水總蒙上一層灰(蔡惠萍,2018 年 4 月 6 日)。 電廠消失的這十來年,人聲雖少了,但漁村的生物卻豐富了。沒了電廠日夜. 政 治 大. 排放溫水及空污,空氣裡不再夾雜刺鼻煤味,更讓原本奄奄一息的生態得以喘 息。過去深澳受到軍事管制,因而完整保留生態,解除管制後,許多祕境因此揭. 立. 開神祕面紗,其中被列為台灣卅六祕境之一,宛如巨象側身矗立於海上的巨大海. ‧ 國. 學. 蝕洞,迅速在網路上暴紅,深澳也發展成潛水的熱門景點(蔡惠萍、游明煌,2018 年 4 月 7 日)。. ‧. 新深澳案的通過,讓原本平靜的小漁村一時成為全台焦點,部分居民不滿資. y. Nat. 訊不對稱、質疑作業黑箱,同時擔心生態、觀光和漁業受衝擊。但為了逆轉偏鄉. io. sit. 蕭條漁村外地就業的苦境,也有居民期待電廠未來提供在地建設、就業機會並活. n. al. er. 絡經濟:「電廠除役拆除後,伴隨著電廠而生的商業及外包清潔等工作也跟著消. i n U. v. 失,漁村也漸趨蕭索,贊成的居民都盼著電廠帶來就業機會(蔡惠萍、游明煌、. Ch. 吳淑君,2018 年 4 月 7 日)」。. engchi. 回顧本案背景與重啟原因。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於 2006 年環評審查通過 後,新機組原訂 2013 年服役,但因基隆地方人士及環保團體反對卸煤碼頭興建 於蕃仔澳灣而暫緩。台電電源開發規劃於 2017 年重啟深澳計畫,是因為考量日 後北部舊發電機組陸續退役,並且考量用電量成長的北部地區需求,因此規劃新 深澳案為兩部超超臨界(USC, Ultra Super Critical)機組、裝置容量 120 萬瓩, 發電量將達舊機組的三倍,排放標準接近燃氣機組。 新深澳電廠的設立原因,政府強調攸關未來北部供電之穩定性。因為 2017 年《電業法》修正案通過,確定了「綠能先行」與「2025 非核家園」入法。行. 5.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2) 政院 2017 年 4 月核定的《能源發展綱領》修正案亦明定,台灣現有核電機組將 從 2018 年開始除役,至 2025 年時將完全停止核能發電。核電廠陸續除役,首當 其衝的是人口最稠密、用電量最大的北部地區。依據台電資料,北部發電之短少, 除了核一、核二廠除役(容量 324.2 萬瓩) ,還有基隆協和電廠 1、2 號機組(容 量 100 萬瓩)擬於 108 年除役、3、4 號機組於 113 年除役(容量 100 萬瓩) ,總 計 107 至 114 年,北部除役容量共 524.2 萬瓩。即使 107 至 114 年間有林口、大 潭增建機組及協和更新計畫新增容量共計 450 萬瓩,但一增一減仍將造成北部供 電缺口擴大 74.2 萬瓩。 為了解決北部地區長期供需失衡的狀況,預防供電缺口加大之危機,再加上 電廠規劃至少需時十年,政府因此將深澳燃煤電廠之改建更新案視為急迫與必. 政 治 大 由時任主席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而通過「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立 (環差)」。. 要,於 2018 年 3 月 14 日環保署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 328 次會議,. ‧ 國. 學. 關於環差案的爭議,詹順貴說明,若是全新的燃煤電廠興建案,他會投反對. ‧. 票,但因深澳電廠案曾動工,依法必須進行「環差」。詹順貴不諱言《環評法》 有其困境,並解釋投贊成票原因:深澳案新案機組裝置容量減少、卸煤碼頭由二. Nat. sit. y. 減為一,環境影響確實比 2006 年的版本小,不符合 38 條中 6 種環差案需要重做. io. er. 環評的條件,所以選擇修正後通過(尹俞歡,2018 年 3 月 28 日) 。但外界質疑, 此方案當初是以電廠既存的情況下進行環評,而非十年後沒有電廠的生態下進行. n. al. 評估,數據早已不符現狀。.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僅隔 213 天,行政院長賴清德就在立法院質詢中宣布停建,理由是「經 過仔細盤點,在觀塘中油第三接收站建置完成後,除了供應大潭電廠第 8、9 號 機組,尚有餘裕供應 120 多萬瓩的發電量,因此經濟部同意停止興建深澳電廠, 行政院也予以同意(丘采薇、鄭媁、張文馨,2018 年 10 月 12 日)」。 「觀塘換深 澳」,政策急轉彎,環委怒批太過泛政治「證明環評玩假的」…「證明這十個月 來,政府決策錯誤、人民才是對的,更讓人民浪費時間、付出太多社會成本(侯 俐安、吳姿賢、吳淑君,2018 年 10 月 13 日)。」 政府能源政策必須設立新深澳燃煤電廠的說法,是否能夠說服媒體與大眾? 亦或引起質疑?觀察媒體報導,新深澳案引起不少社會譁然的爭議點,首先是環. 6.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3) 差報告程序瑕疵:包括詹順貴關鍵一票過關環差案,環團認為「變動幅度大,理 應視為新案辦理環評」 (廖羿雯,2018 年 9 月 22 日) 。其後則是觀塘案的環評過 關,聯合報(2018 年 10 月 9 日)與中國時報(2018 年 10 月 9 日)皆直指觀塘 案官方代表人數優勢強勢主導過關是「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新深澳案的第二個爭議點,是空污的健康疑慮。先是學者對深澳燃煤電廠污 染模擬,是台電報告的 3 倍(魏翊庭,2018 年 3 月 14 日)。接著環團公布與學 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深澳燃煤電廠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顯示,深澳電廠 2025 年 開始營運後至 2040 年,將造成全台累積約 576 件死亡案例,深澳電廠帶來的 PM2.5 更將籠罩全台(廖德修、劉宗龍,2018 年 9 月 11 日)。空污議題亦引起 北部縣市候選人紛紛表態反建新深澳電廠。事實上,新深澳案長達 12 年時間才. 政 治 大 氛圍下過關,無疑讓社會大眾對施政決策感到愕然與反感,媒體自然大做文章。 立 但政府決定興建燃煤電廠的政策作為之下,是否針對空污風險妥善向人民溝通, 過關,時空變遷早已物換星移。深澳燃煤電廠在國際降低碳排、國內反對空污的. ‧ 國. 學. 值得檢視。. ‧. 第三,海洋生態保育爭議。不僅堤防等開發區範圍高度重疊瑞芳保育區, 「當 地資深潛水教練王銘祥,還在深澳漁港附近、象鼻岩海域中發現 10 個籃球場大. Nat. sit. y. 的珊瑚群」 (廖羿雯,2018 年 9 月 22 日) ,新北市農業局發布新聞稿直指「從未. io. 麼影響(廖羿雯,2018 年 9 月 22 日)」。. n. al. Ch. engchi. er. 詳盡調查設置防坡堤會對漁業資源、深澳灣的生態、港灣內的漂砂和淤積產生什. i n U. v. 第四,深澳燃煤電廠政策反覆令人質疑政府所宣稱的為了穩定供電「必要 性」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在 5 月 9 日的環評大會上,說明因應 2025、2026 年備 用容量率將分別降為 14.9%、13%,證明深澳電廠確實有興建必要的說法,環團 無法接受(廖羿雯,2018 年 9 月 22 日)。能源局在 10 月 11 日仍嚴正澄清「深 澳電廠可確保全國電力供應穩定」,強調其必要性,但隔日賴揆就宣布停建。台 灣從「很需要」深澳電廠變成「不需要」深澳電廠,政治一下子出現翻轉,箇中 關鍵恐怕不是「能源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賴怡君,2018 年 10 月 13 日)。 此外,新深澳案從環評過關到停建這段期間,還交織糾葛著燃料爭議、電價、 新北與中央公文大戰、公投案、候選人口水戰等多個議題盤根錯節牽扯其中。. 7.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4) 第三節. 風險建構、風險溝通與框架分析. 壹、風險與風險社會 風險是現代社會與現代科技交會下的產物。這些現代科技所「製造出來的不 確定性」(manufactured uncertainty),在人類「支配」下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的浩劫與危機,反饋衝擊到現代社會本身,形成一種 「自作自受的不安全性」 (Beck, 1992, p481) 。德國學者 Ulrich Beck(1992)在《風險社會》 (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一書中揭示:科學、科技、工業乃至於現代化之發展,雖然為 當代社會創造許多機會與「福祉」 ,但同時也成為另外一連串「風險」與「災難」 的肇因;而且,這些風險與災難無論在廣度、嚴重性乃至於時間面向上的後果及. 政 治 大 鄭燦堂(2007,頁 32)於《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一書中曾提到風險構成 立. 影響,皆是人類始料未及且無力控制的。. 之要件有三:(1) 須為不確定。所謂不確定係指風險事故發生與否?何時發生?. ‧ 國. 學. 以及發生以後會產生怎樣之結果均不一定。(2) 須有損失發生。若風險事故發生 之結果並沒有損失,則不構成風險。(3) 須屬於將來。風險事故如己發生,損失. ‧. 已造成,不再是風險。惟獨對未來不可預料之風險事故是否發生產生疑慮,方構. sit. y. Nat. 成風險。. er. io. Renn(2005)提到風險具有複雜性、不確定性與歧異性的特性。這三種特. al. v i n Ch 它既難以認知,其不良後果又不一定立即顯現,是一種「開放性的社會建構」必 engchi U 須透過社會不同成員間的溝通與互動,某些風險才會被公眾「意識到」 ,變成「公 n. 性與現代社會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關於風險最大的特徵-「不確定性」在於. 共領域」的議題(顧忠華,1999,頁 25) 。對於政府而言,新深澳電廠之設立目 的主要為了在非核家園的進程中,提高北部供電的自主能力,雖然政府宣稱將採 用空污排放近乎燃氣的超超臨界機組,但這樣的科技發展仍帶來諸多「不確定」 且「不一定立即顯現」的風險。 政府基於用電需求通過新深澳案,但利害關係人包括地方政府、工商企業 界、環保團體、在地居民與社會大眾等,如何從個別角度感受評估新深澳案所帶 來的風險?媒體與政府對於這些風險如何建構呈現與溝通,將是本研究重點。. 8.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5) 貳、風險建構 風險是如何建構而成的?風險建構過程中,有哪些角色?在進行風險溝通之 前,了解風險的建構者與形成過程,將有助於風險溝通的效能。 風險的構成是經過問題化(problematization)的過程,風險建構是社會文化 環境決定風險與互動的過程(宋明哲,2014,頁 30) 。Beck 認為,不同條件、不 同程序、不同媒介和不同的行動者,將產生不一樣的風險建構。所以,風險就是 一個開放性的政治建構過程,此一建構過程在公共領域中進行檢討、爭論和協 調,公民學習風險知識並參與其中,針對科學實踐、風險社會進行協商而達成「風 險理性」的共識(Ulrich Beck, 1992/汪浩譯,2004,頁 259、300)。. 政 治 大 用訊息做出決策(Mason, 1989:19)。風險是如何被建構的,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 立 政府在風險溝通方面的責任是協助確保公共政策和個人實踐基於最佳的可. Arkin (1989)就強調國家在面對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時,要有計劃的釋放訊息給. ‧ 國. 學. 特定目標的公眾、選擇訊息釋放管道、測試訊息效益,並建構風險訊息內涵,以 達到發展、教育、引導公眾的風險感知與行動認知的目的。. ‧. 此外,在風險建構的過程中,尤其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是媒體。媒體傳遞不. y. Nat. sit. 同的風險見解不只建構了公眾對風險感知,也扮演了引導公眾處理風險的角色,. er. io. 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風險宣傳與溝通效果(周桂田,2004)。有諸多研究都顯示:. al. v i n Ch 管道,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訊息來源(黃懿慧,1994a) 。 engchi U n. 對於人們風險的感知與信任的最大影響來源為大眾媒體,因為掌握著資訊流通的. 媒體是政府與大眾間的傳播橋樑,吳欣憓(2012,頁 48)指出,政府組織 若要建立起公眾對於風險感知的信任,也必須對訊息傳送者即新聞媒體達成共 識,以確保風險溝通訊息的一致性。因此,在新深澳電廠案中,本研究一方面將 理解政府對於能源政策的推動,如何篩選、詮釋、建構風險之外,另一方面則要 解析擁有第四權以監督政府與政策的平面媒體,選擇了哪些消息來源?如何向閱 聽人建構風險?最後,本研究將比較政府與媒體所重視的風險是否有所關聯或落 差?這些關聯或落差,是否影響風險溝通效能?以上所述,將是本研究所要關注 的內容。. 9.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6) 參、風險溝通 美國國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將「風險溝通」定義為「相關 個人、團體或機構,彼此交換資訊與意見之互動過程,以共同決定如何預防或管 理風險」(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McComas (2006) 認為風險溝通可 以廣泛地理解為個人、團體和機構之間對風險評估、表徵與管理的反覆訊息交 換。Covello (1992, p.359;轉引自 Akiko Sato, 2016, p.2)亦認為,風險溝通涉及「各 方之間就風險的性質、程度、重要性或控制權進行信息交流」。 為何需要風險溝通?因為面對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不同行動者 (國家、科學家、個人、社運團體)都有機會提出詮釋的彈性,藉此倡議各自的 政策利益(Nelkin, 1992;轉引自李明穎,2014,頁 1)。也就是說,各個領域的. 政 治 大 利己的風險降到最低,而這些期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則有賴溝通。 立. 利害關係人會從自己的立場評估風險而有不同的風險感受與期待;各界期待將不. ‧ 國. 學. 哪些行動者可能參與風險溝通?黃懿慧(2011)曾以圖形構建在風險社會議 題中的核心參與者與情境元素之關係(圖 1-1)。從圖中可知,風險社會議題往. ‧. 往身處複雜交織的多元情境中,包括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網絡科技、社會文化、 經濟結構與商業競爭、社會階層、媒介制度;且牽扯諸多不同利益立場的核心參. y. Nat. sit. 與者,包括政府、網民/民眾/常民、企業、專家/菁英、媒介。身處多方角力. al. er. io. 的風險社會場域中,核心參與者將捍衛各自權益與利益,因此議題之決策若要達. n. 成最大共識,勢必憑藉有效的溝通。.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風險社會之議題、核心參與者與情境元素架構圖. 資料來源:黃懿慧(2011,15:27-32) 10.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7) 藉由風險溝通的過程,所有利益相關人得以理解風險的決策過程,以達到有 效告知、平衡事實知識與多元關懷(黃懿慧,1994b) 。誠如 Akiko Sato (2016, p.2) 所提到的風險溝通之目的:(1) 使受眾能夠理解和內化風險信息,(2) 促進態度 和行動以避免或減輕特定風險和/或其來源,以及(3) 促進建立共識和協作解決 問題。 而這些風險溝通角色中,一般認為最基本的影響機制包括媒體、公眾、決策 者以及社會政治機構(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Miller & Macintryrt, 1999:230)。 其中,政府是提高民眾認知的重要推手,而民眾也是權益相關者及風險溝通. 政 治 大. 的主要對象(沈侑穎,2016,頁 16) 。政府於風險事件發生時的重要任務是,向 大眾發布所掌握的風險相關資訊,以確保正確資訊的傳播與社會的穩定(李明. 立. 穎,2011)。民眾對科技風險的接受與否,不單來自風險本身的屬性,在社會文. ‧ 國. 學. 化層面,營運監管的績效,亦扮演重要角色(黃懿慧,1994,頁 51)。 良好的風險溝通,有利於政府,亦有利於民眾。美國國家研究會鑑於許多失. ‧. 敗的例子曾明確指出:「不當的風險溝通,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倒使問題複雜. sit. y. Nat. 化,或加深不必要的衝突」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 p.321) 。Frewer(2004, p392)觀察到,政府與科學領域專家的觀點,是一種由上而下、單向而權威的傳. io. n. al. er. 播模式—缺陷式模式(deficit model) 。此種傳播方式認為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傳遞. i n U. v. 知識;它強調知識的不對等,認為民眾缺乏知識,專家才是風險的主要定義者。. Ch. engchi. Adams(1992, p29)具體指出不良的訊息設計與傳播類型包括:(1) 傳播有利官方 的數據;(2) 淡化潛在風險;(3) 使用技術術語;(4) 採用不可信或不稱職的消息 來源;(5) 採取對抗姿態;(6) 設置障礙或不可接近性;(7) 忽視公眾關注面向。 有效風險溝通策略應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風險事實資訊的準備與顯示必須 謹慎。第二,風險溝通上應盡可能與利害關係人產生對話。第三,風險評估與管 理的規劃,要能取得利害關係人的信賴(吳欣憓,2012,頁 32) 。歐盟則提出四 個民主程序作為科技決策重要參考原則:(1) 責任性、(2) 管道性、(3) 透明性、 (4) 參與性(周桂田,2014,頁 259)。 而在風險溝通中,媒體角色為何?. 11.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8) 周桂田(2005b)認為在風險溝通領域雖然有許多行動者(如政府、公眾及 社會運動團體),但各方提出的風險知識與論述都須透過媒體傳播延伸的發展過 程。政府組織若要建立起公眾對於風險感知的信任,也必須對訊息傳送者即新聞 媒體達成共識,以確保風險溝通訊息的一致性(吳欣憓,2012,頁 48)。 政府在能源政策中通過了新深澳案計畫,因此應就本案相關資訊與利害關係 人進行風險溝通,才能有利政策之推動。觀察政府的行動,除了多次解釋其設立 主因是為了穩固北部供電的自主性,至於大眾關心的空污、生態衝擊等風險,政 府是否進行意見交流或資訊交換等風險溝通?而媒體傳遞的風險有哪些?政府 與媒體所聚焦檢視的風險議題是否一致?將是本研究將要檢視分析之方向。. 政 治 大 框架很重要,不僅因為它們構成了我們思考和溝通問題的方式,而且一旦它 立. 肆、框架分析. 引自 Djerf-Pierre, M., Cokley, J. & Kuchel, L. J., 2016)。. 學. ‧ 國. 們被實現,它們就不會消失,直到制度、行業和文化習俗消失(Lakoff, 2010;轉. ‧. 蘇蘅(2019,頁 291)於《傳播研究方法新論》一書中提到框架分析理論對 於傳播研究的重要及貢獻:「既可從短期媒體報導量和顯著性,探知媒體關注的. y. Nat. sit. 主題,亦可以從長期報導知道議題變化、媒體立場與公眾認知,可知框架分析可. er. al. n. 係。」. io. 同時從縱貫面以及橫斷面角度,看到新聞框架建構、媒體角色與社會溝通的關. Ch. engchi. i n U. v. 「框架理論」因 Goffman (1974)出版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一書 而廣受重視(臧國仁,1998,頁 26)。框架形成「詮釋的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令我們「以之分辨、覺察、確認和命名似乎無限多的具體事變」 (Goffman,1974, p21;轉引自潘忠黨,2006,頁 23)。Tuchman (1978)在《製造 新聞》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一書中以「世界之窗」 比喻新聞框架時提到,受眾透過媒體架設的這扇窗來建構社會真實…透過這扇新 聞窗框,人們學習到所處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同時也了解世界各地每天 發生的事情以及不同的族群生活方式。Goffman 進一步指出,「框架分析」即是 理解人們如何提煉及整合傳播文本的意義,以及人們如何受文本影響,轉化文本. 12. DOI:10.6814/NCCU202000249.

(19) 意義和他人溝通; 「文本」包括說話、發聲、新聞報導、小說等各種媒體內容(蘇 蘅,2019,頁 287)。 1990 年代,框架概念正式被運用在新聞價值的解釋,多位學者(如 Entman, 1993; Hertog & McLeod, 2003; Reese, 2003;轉引自蘇蘅,2019,頁 286)認為, 框架的形成過程包含選擇與重組兩項機制。選擇機制包括排除作用,顯示對事件 的分類效果;重組機制包含排序,顯示對事件強調的部分。Gitlin(1980, pp.94-51; 轉自臧國仁,1999,頁 107)認為新聞媒體並非被動的鏡子,而是一盞移動的探 照燈,並把「媒介框架」定義為:「一種經由認知、闡釋、呈現、選擇、強調以 及排除的持續性型態」 。臧國仁(1998,頁 72)建議,以框架概念討論新聞組織 或個人如何透過選擇與重組機制,表現對社會事件的詮釋與分析,才能看清新聞. 政 治 大. 報導與社會真實的互動關係,或澄清新聞媒體在轉換社會真實過程中的建構意義 功能。. 立. ‧ 國. 學. 框架不止是動態的演變,而且會相互競爭。Entman (1993)觀察到媒體框架也 被視為社會群體在媒體場域競逐的對象,消息來源會企圖掌握議題框架。Barthe. ‧. (2007;轉引自趙于萱,2015,頁 36)就發現框架的轉變和政府與媒體的利益 密切相關,因為問題被視為政治問題後,提出決策的對象就從科學家轉向政府;. Nat. sit. y. 問題的利益關係者也從科學家轉為大眾,有利於媒體拓展讀者。因此在媒體論述. io. al. n. 脈絡。. er. 的轉變過程,強調要同時考量議題參與者及可能利益,藉此釐清論述改變的真正. Ch. engchi. i n U. v. 在各類風險的相關研究中,框架分析普遍被運用於媒體新聞文本的分析,包 括高齡化風險、瘦肉精、美牛爭議的食品安全風險,以及腸病毒風險等(姜采蘋, 2009;邱柏勝,2014;簡沛婕,2017)。在能源風險相關議題的研究,則有以綠 能、核能議題等相關研究(Stephens et al., 2009; Wright, W. and Reid, T., 2011; Kepplinger and Lemke, 2015; Djerf-Pierre、Cokley and Kuchel, 2016)。國內近幾年 以框架分析能源相關議題的研究則有:趙于萱(2015)以《遠見》和《聯合報》 專題為例,探討媒體如何建構核能議題的深度能源報導;環境風險方面:廖豈汶 (2018)觀察臺灣主流報紙 2012-2016 年的氣候變遷新聞框架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透過框架分析及量化研究方法,檢視新深澳案的風險溝 通。而不同於過去研究多半聚焦在媒體報導的框架分析,本研究亦將框架延伸至. 13.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0) 政府主動發布的新聞稿,包括新深澳電廠案相關政府主管機關及執行單位:行政 院、經濟部、能源局、環保署以及台電的官方新聞稿,藉以檢視政府重視的框架 為何?是否與媒體重視的框架有所落差?兩者聚焦的差異是否影響風險溝通的 成效。. 第四節. 研究目的. 政府對於能源政策的評估、選擇與決策,影響所及包括具有穩定用電需求的 企業界以及全民、民生及工業電價是否調漲、開發或保育的環境議題、環評制度 可信度能否取信於環保團體及全民、不同能源別產生的健康風險擴及的民眾,以 及政策可能影響的地方政府與在地居民。. 政 治 大 風險、健康風險、環境風險、施政信任度風險、政治風險、公眾理解風險等,這 立 綜觀上述,新深澳案牽動涉及的相關風險包括核電風險、供缺電風險、經濟. 些皆是政策定案後,媒體持續關注、有待政府進行風險溝通的議題。. ‧ 國. 學. 過去風險溝通研究中,大都單方面的藉由平面媒體報導來探討政府或企業組. ‧. 織在進行風險溝通的新聞發布,或是單方面的從危機處理的角度,藉由分析新聞 稿探討政府或企業組織的危機處理策略與媒體效能,較少同時進行雙方面的關聯. er. io. sit. y. Nat. 性探討。. 關於同時關注政府與媒體的風險溝通研究,易佳玲(2011)以新流感為例,. n. al. Ch. i n U. v. 探討政府組織的新聞發布與新聞報導在風險溝通上的表現,結果發現兩者在主軸. engchi. 上有明顯差異且不同階段有不同樣貌,並呼籲政府應加強疫苗接種前的風險溝 通。陳亭儒(2012)則以塑化劑事件為例,從食品風險議題探討政府風險溝通與 媒體報導,結果發現兩者雖然都以資訊告知的目的為主,但在風險語言使用上, 政府常用「模糊的建議或資訊」 ,媒體則多用「憤怒/恐慌情緒修辭」 。這些同時 關注政府與媒體的風險溝通研究,多以健康及食品安全為主,較少有以能源政策 為題的研究。 能源政策風險溝通的研究雖然不少,但過去多著重於核能議題、較少著墨於 像深澳案的燃煤電廠議題,再加上深澳案有其特殊時空環境,包括國內空污意識 高漲而對煤電反感、環評制度程序正義的反思、生態保育議題,以及正值選舉期. 14.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1) 間是否讓議題被政治化,這些背景因素讓新深澳案的風險溝通交縱錯雜,更增加 新深澳案風險溝通的研究價值。 基於上述觀察結果,本研究選擇 2018 年發生的「新深澳電廠案」相關官方 新聞稿以及報紙新聞報導進行分析,研究目的有: 一、探討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關心什麼議題。 二、探討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關心的風險議題為何。 三、比較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所關心的議題及風險的異同。 希望藉由框架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法,了解政府及媒體對於新深澳電廠案進行 風險建構及風險溝通之樣貌,進一步希望對風險社會中,政府與媒體如何妥善處. 政 治 大. 理能源政策風險議題如何溝通提出建議。.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2)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台灣能源政策概論與新深澳電廠案. 壹、台灣能源政策概論 電力是工業之母,促使人類經濟與文明快速發展,尤其時至 21 世紀,各式 各樣用電產品充斥現代化社會,電力成為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從 1879 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起,至今歷經 139 年,運用燃煤等發電機的電力系統逐漸普. 政 治 大. 及世界各地,大量用電致使能源快速消耗,同時產生空污暖化等環境傷害問題。. 立.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 、 《巴黎協. ‧ 國. 學. 定》等國際公約,聯手對環境保護做出承諾,一方面降低化石能源,一方面則逐 年升高再生能源佔比。包括英國等,歐洲共有 7 國承諾要在 2030 年或更早以前. ‧. 淘汰煤電。法國總統馬克宏於 2018 年 1 月 24 日於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宣布將於 2021 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廠(能源知識庫電子報,2018 年. sit. y. Nat. 3 月 14 日) 。各國積極力促能源轉型,例如在歐洲綠能產業領先群雄的德國,通 過「再生能源法」且發展「能源轉型計畫」 ,預估 2022 年前全面廢核,關閉佔發. io. n. al. er. 電總量 44%的燃煤電廠,綠能總發電則從 2005 年前佔總發電量的 9%,達到 2050. i n U. v. 年 80%的目標。而廣設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以鼓勵綠能政策的英國,再生能源. Ch. engchi. 在 2015 年時佔總發電量的 24.7%,其中風力發電佔綠能總發電量的 46.1%;並 透過稅收以及教育規劃,驅使民眾走向綠能低碳的目標。英國預計 2020 年將比 1990 年的碳排量減少 34%,至 2050 年能減少 80%(邱一庭,2018)。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發表 2017 年〈全球能源 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7, WEO 2017) 預測 2040 年時風力和太陽能成為 全球主要電廠裝置來源,再生能源佔全球發電量逾 60%、核能佔 15%、燃煤氣 等火力發電佔 23%(能源報導,2017.12.28)。由於再生能源的經濟性、空污政 策、提高碳價,以及儲能電池成本漸低等原因,使得淘汰燃煤已成為未來的趨勢,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近期的預測,未來十年全球預期用煤(尤其是亞洲地 區)將顯著下降,到 2040 年的年均成長約為 1%(張素美,2018 年 1 月 24 日)。. 16.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3) 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超過 9 成能源仰賴進口。發電結構發展歷程 (圖 2-1)由接管修復期、初步擴充期、火力高度開發期、核電發展期、需求面 管理期、發電市場開放期,到節能減碳時期(張忠良、洪穎怡、潘晴,2011,頁 58)。從 1945 年到 2009 年,裝置容量從 27.5 萬瓩,增加 174 倍為 4,798 萬瓩, 售電量亦大增為 597 倍,達到 1,792 億度。可見電力需求逐年激增。 圖 2-1:台灣電力系統發展歷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資料來源:張忠良、洪穎怡、潘晴(2011,頁 58). io. sit. 台灣發電來源主分四大類:核能、火力、水力、再生能源。以 2017 年為例. n. al. er. (圖 2-2),核能發電佔 9.3%;火力發電包括燃煤、燃氣、燃油佔 82.6%;泛綠. i n U. v. 能(抽蓄水力、太陽能、風力)佔 6.3%,再加汽電共生 1.8%,仍不到一成比重。. C 圖h 2-2:2017 e n g c年台灣發電量結構 hi. 資料來源:《台電官網》,取自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12&cid=120&cchk=f3a1b1e0-03e 5-45fa-b72e-b28c5cb94f37 17.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4) 囿限於自身能源有限,台灣能源政策必須兼顧國外燃料供給面與國內用電需 求面。由國家主導的能源政策,這70年來歷經多種時期的轉型,期間也發生諸多 肇因於能源的爭議,爭議最烈的莫過於核能政策。 1973年,鑑於核能技術逐漸成熟,且核電價格便宜,台灣時任總統蔣經國將 核電納入十大建設,宣示核電作為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黃德源,2002)。 在核能引進的1960年代,媒體報導的消息來源偏重核工專家和政府官員,這種消 息來源傾向使科學和經濟發展論述不斷強化,建構核能作為科學與國力進步的必 要手段(趙于萱,2015,頁37) 。再加上三座核電廠建造且完工於政府戒嚴時期, 故從設置到完工鮮少有抗爭行動或是反對的言論發聲,戒嚴時期政府對於言論、 集會與結社自由有相當大的控制力,三座核電廠建造與完工時,正值1979年美國. 政 治 大 的默許之下刊登(李淳旭,2017,頁8)。 立. 三哩島核災與蘇聯車諾比核災的發生,相關的反對言論僅有特定報章雜誌在政府. ‧ 國. 學. 1984年左右,核四廠興建問題開始浮現,台灣反核運動亦開始萌芽。車諾比 核災後,首次有民間團體進行公開的反核抗議,大規模的民間反核行動則要到. ‧. 1987年解嚴以後才慢慢開始熱絡起來(潘惠伶,2007,頁62),反核聲浪在1980 年代末期達到最高峰。爾後,55位立委對核四的必要性提出聯署質詢,影響行政. Nat. sit. y. 院於1985年5月下令暫緩興建核四(胡湘玲,1995) 。楊韶彧(1993)考察1980-1992. io. er. 年的核四爭議報導,發現議題發展從過去的科技和經濟面向轉為政治與安全面 向。受到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故的影響,全球反核聲浪不斷推升,台灣更在2013. n. al. Ch. i n U. v. 年舉行逾20萬人參與、抗議人數歷年最多的反核運動(王文萱,2013年3月10日) 。. engchi. 這場引發核災的日本地震,正值台灣在野黨進行總統大選初選,讓在野黨所提的 非核主張與選舉議題連結,染上濃濃的政治味(鄭安授,2019,頁54)。 事實上,施采綺(2012)觀察台灣反核運動與政府回應的四階段,發現 臺灣反核環保運動確實朝政治化發展的趨勢,在反核訴求上都伴隨政治權力 要求的影子:1978年至1986年的第一階段,因民風未開,核能抗爭多是不瞭 解核能而引發的懼怕;1987至1995年的第二階段為政治結盟擴張、經濟起飛, 環保及反核團體與民意代表的結合有系統的對抗政府能源政策;1996至2000 年3月的第三階段,執政黨與在野聯盟壁壘分明,政黨沿統獨立場結合;2000 年3月至2011年的第四階段,轉變成反核環保團體、當地民代結合政黨運作進 行抗爭。 18.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5) 長期運作反核的民進黨於 2016 年執政後推動全面廢核,立法「2025 年非核 家園」的能源轉型目標,預計核一、二、三如期除役,核四不商轉,未來將致力 發展再生能源達到 20%,拉高燃氣到 50%、燃煤 30%的發電比例。 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藍圖以「廢核」與「綠能」為主軸,要面對供需兩端 哪些現實的考驗?以數據來看,台灣電力消費是不斷成長的。自民國 2002 年起 至 2017 年,電力消費由 1902 億度上升至 2613 億度(圖 2-3) ,16 年間用電量逐 年增加了 711 億度,相當於 1.37 倍,成長的部分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於工業用電 (李赫,2018 年 12 月 4 日)。 圖 2-3:2002 年~2017 年台灣電力使用結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年報》(2019,頁 23)。取自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867 而生產端的發電結構,若要兼顧「廢核」與「減碳」,電力供應模式該如何 因應調整?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年發電量 2000 年 1,565.1 億度電,至 2018 年為 2,332.8 億度,年均成長率約為 2.7%。比較這十八年來,各類能源的發電佔比(表 2-1),核能發電則在非核家園政策的影響下,發電佔比從 23.6%減少至 11.4%; 再生能源從 2.9%小幅成長為 4.9%;燃氣則由 10.5%鉅幅成長至 38.6%。2017 年 的電力供應當中,六成五來自化石能源(燃油 4.8%、燃氣 30.1%、燃煤 30.1%), 顯示在快速減核、再生能源還未能及時補足缺口之際,只能選擇具有碳排風險的 化石能源發電方式,才得以追求電力之穩定供應。 19.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6) 表 2-1:2000 年與 2018 年台灣各能源別發購電量比較表(單位:億度) 年份. 2000 年. 2018 年. 能源別. 發購電量. 佔比. 發購電量. 佔比(%). 燃煤. 618.1. 39.5%. 905.1. 38.8%. 核能. 370.0. 23.6%. 266.6. 11.4%. 燃油. 242.2. 15.5%. 65.9. 2.8%. 燃氣. 165.0. 10.5%. 901.0. 38.6%. 汽電共生. 81.4. 5.2%. 46.5. 2%. 再生能源. 45.4. 2.9%. 114.1. 4.9%. 抽蓄水力. 43.0. 2.7%. 33.6. 1.4%. 99.9% 政99.9% 治 大2332.8 資料來源: 立 《台電官網》,取自 https://www.taipower.com.tw/TC/chart_m/b06_%e7%99%bc%e9%9b%bb%e8%b3% 總發購電量. 1561.1. ‧. ‧ 國. 學. 87%e8%a8%8a_%e6%a0%b8%e8%83%bd%e7%87%9f%e9%81%8b%e7%8f%be% e6%b3%81%e8%88%87%e7%b8%be%e6%95%88_%e6%ad%b7%e5%b9%b4%e7 %99%bc%e8%b3%bc%e9%9b%bb%e9%87%8f%e7%b5%90%e6%a7%8b%e5%8f %8a%e6%a0%b8%e8%83%bd%e7%99%bc%e9%9b%bb%e9%87%8f%e5%8d%a0 %e6%af%94.html. y. Nat. 風險是變動的,會隨時間、空間環境與利害關係人的轉換而改變。過去能源. sit. 政策風險長期聚焦於核能風險,而常年支持反核運動並取得全面執政的蔡英文政. er. io. 府,兩年來的能源政策成績單,媒體如何觀察與審視?能源政策風險是否依舊?. al. n. v i n 全面廢核後,可能造成的惡果包括:缺電風險上揚同時導致投資減少、空氣 Ch U i e h n c g 污染惡化讓民眾健康受損、電價上揚影響民生與經濟(風傳媒,2018 年 11 月 6 日)。核電是發電效率相對高的基載電力,當廢核成為政策,通常可同為基載電 力的燃煤發電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核電是無碳能源,燃煤發電卻會導致二氧化 碳及空污排放量大幅增加,這使得非核與減碳又成為互相對立的價值(上報, 2018.03.07) 。原本該繼續運作的核電機組停止運作後,為了補供電不足,中南部 火力電廠處於滿載發電的時間就拉長,空污當然惡化(風傳媒,2018 年 11 月 6 日)。而空污問題又正是台灣民眾當下亟欲對抗的無形殺手,新深澳案的過關, 無疑挑釁民意最敏感易怒的神經。. 20.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7) 首先,媒體頻繁關注缺電風險的升高。台電官網每天即時公布的當日電力資 訊中,2015 年亮起多年未見的第一顆紅燈(限電警戒);2017 年更分別增至 3 顆紅燈、104 顆橘燈(供電警戒)、208 顆黃燈(供電吃緊),代表全年有 309 天 (84.7%)用電都很吃緊(彭杏珠,2018 年 4 月 30 日)。2017 年尼莎颱風吹倒 和平電廠輸電塔,導致全台限電拉警報,公務機關被「柔性勸導」在酷熱 7、8 月暑夏的中午禁開冷氣。2017 年 8 月 15 日,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為中 油人為意外而停止運作,導致全台大規模無預警停電。種種事跡讓大家開始思考 伴隨能源政策轉型而來的可能風險:燃氣比例高達五成,如何穩定儲氣供氣?綠 電取代核電,燃氣取代燃媒,電費是否暴增?全面廢核之後,新增火力發電能否 順利興建、及時接力發電?以及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台灣未來會不會缺不缺電? 《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結果就顯示,69.8%的民眾擔心台灣會缺. 政 治 大. 電限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8 年 2 月 14 日)。. 立. 缺電風險,不僅籠罩著民眾生活,更讓企業界憂心忡忡。世界銀行評估 190. ‧ 國. 學. 個經濟體後公布的《2015 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105)中,台灣在「電 力取得」躍升為第 2 名,之後連續 3 年皆保持第 2 名;2018 年則是第 3 名; 《2019. ‧. 經商環境報告》的「電力取得」為全球第 8 名。半導體廠等工商界龍頭大老,紛 紛在各種場合向政府表態,疾呼重視台灣日後面臨的缺電風險,甚至要求重啟核. y. Nat. er. io. sit. 電(邱怡萱,2018 年 8 月 9 日)。. 其次,空污議題發燒,登上媒體版面,成為環團與民眾抗議主軸,政府不得. n. al. Ch. i n U. v. 不正視與回應。2017 年 6 月 10 日,斗六空污遊行反六輕登場。12 月 17 日大規. engchi. 模的反空污大遊行於台中、高雄登場,皆以「減煤」為主要訴求。回應民眾高呼 還我呼吸權,行政院 12 月拍板《空污法》修正草案,規範未來若遭遇空污嚴重 惡化時,部份需以台電燃煤機組降載因應,並刪除燃氣機組空污排放「天花板」, 補足燃煤機組降載的供電空缺(天下雜誌,2018 年 1 月 2 日)。統計台電 2017 年因為空品不良減少燃煤機組發電累計執行達千次,降載電量近 60 億度(劉小 玲,2019.1.9) 。不過電力事業是否真為台灣空污元凶,近來許多媒體報導考究數 據後為電力事業平反。天下雜誌(2018 年 1 月 2 日)報導:相較於電力業貢獻 PM2.5 的比率僅 4.1%,柴油車與汽機車合計貢獻的 PM2.5 將近 2 成,對空污的 貢獻是電力業的將近 5 倍。環保署曾經做過中火降載模擬分析,降載四成時,對 於台中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僅 1.46%(陳柏宇,2017 年 12 月 16 日) 。因此要改善. 21.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8) 空污問題,並不是光靠電廠降載就有用,空污貢獻度相當高的移動污染源更是防 制重點。在政院「空污防制行動方案」記者會上,賴清德喊出極具野心的目標: 2030 年新購公務車及公共大巴全面電動化、2035 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 年禁售燃油汽車(與德國和英國同年)等(天下雜誌,2018 年 1 月 2 日)。 最後,媒體觀察到,反核運動聲勢近年呈現疲態。2018 年 311 反核遊行「僅 2 千多人參與,不僅冷清且人數創歷年新低,過去積極動員反核遊行的民進黨立 委今年全缺席,連每逢反核戰役都未缺席的蘭嶼居民也首次缺席」(蘋果日報, 2018 年 3 月 12 日)。因為不認同民進黨政府的急促廢核導致拉高火力發電比例 而使空污危害健康,民間發起「以核養綠」活動,主張續用核電的成熟安全清潔 能源,為不成熟的綠能打下發展基礎,並避免大規模開發再生能源對環境的傷. 政 治 大. 害。2018 年並在公民投票以同意得票 589 萬,通過「廢除電業法第 95 條第 1 項」 。. 立. 「公投結果是台灣核能政策的一個新里程碑,或許,對反核起家的執政黨而. ‧ 國. 學. 言,這反核的神主牌仍不能丟,但台灣的民意已經清楚、明確而堅定的反映出: 台灣真正的主流民意不反核」(單驥,2018 年 11 月 28 日)。許多支持者藉此表. ‧. 示,雖然未必喜歡核能,但是更討厭空氣污染,因為「空污=肺癌」。可見社會 氛圍的空污風險排序,已在核電風險之前。立法院據此則於 2019 年 5 月 7 日三. Nat. sit. y. 讀通過修正《電業法》第 95 條條文,刪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 114 年. io. n. al. er. 以前,全停止運轉」的條文。. i n U. v. 在能源議題兩大主軸的核能與空污論戰中,藍綠政黨斧鑿痕跡斑斑。除了盧. Ch. engchi. 秀燕猛打空污議題成功將台中綠地變藍天,並且加碼火力續打台中火力電廠之 外,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更在能源轉型記者會中重申重啟核四的條件,「讓 缺電恐懼、口罩人生完全消失」(陳佩君,2019 年 11 月 13 日)。民進黨倡議的 「非核家園」與國民黨高舉的「重啟核四」更為針鋒相對,成為 2020 年大選的 對決戰場(李佳穎,2019 年 6 月 5 日)。 綜上所述,政府擘劃的能源政策在 2025 年廢核旗幟下的揮軍前行,顯然預 見缺電風險而通過新深澳電廠的設立。而媒體報導中所呈現的則是企業及民眾對 於核能風險感知的降低,對必須承擔缺電、空污惡化及燃氣引起電價調漲的風險 感知升高。政府為了在穩定供電這個風險戰中再下一城,則勢必選擇火力發電的. 22. DOI:10.6814/NCCU202000249.

(29) 助陣,這是新深澳案過關的時空背景;然而燃煤電廠的新設,卻點燃人民最忌諱 的空污碳排健康風險,這是新深澳案矛盾之處。 就在新深澳案仍爭議未休之際,行政院長賴清德於 2018 年 10 月 12 日在立 法院質詢時宣布「停止興建深澳電廠」。此舉頓時讓社會大眾難以理解,到底台 灣需不需要興建新燃煤電廠?質疑是選舉操作。而觀塘三接換深澳做法,亦遭質 疑是拿生態作為能源轉型的代價。因此政府部門如何進行新深澳案的風險溝通, 媒體如何建構其新深澳案的風險議題,將是本研究核心重點。 貳、新深澳電廠案 一、背景與歷程. 政 治 大 位於新北市的新深澳電廠案是蔡英文政府 2016 年首度執政後,於 2025 非核 立 家園的能源政策下,第一個通過設立的燃煤電廠。由於廠址腹地狹小,可供建置. ‧ 國. 學. 機組面積僅約 13.4 公頃,原預計於該廠址興建 2 部 80 萬瓩超臨界燃煤機組,以 致廠內無任何空間再容納運、儲煤設施,而需於番子澳灣進行海事工程,興建卸. ‧. 煤碼頭、7 萬噸煤倉 6 座與防波堤(約 1,450 公尺)等設施;另為去化煤灰,亦 於該區域規劃興建灰塘(共約 16 公頃)。. sit. y. Nat. io. er. 新深澳電廠於 2010 年動工後因地方抗議停頓多年,2017 年重啟計畫降低開 發規模。2018 年 5 月 9 日,正式通過深澳電廠環境影響差異評估案。10 月 12. n. al. Ch. 日,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新深澳電廠停建。. engchi. i n U. v. 23. DOI:10.6814/NCCU202000249.

(30) 茲將深澳電廠更新擴建大事記整理如下(表 2-2): 表 2-2:深澳電廠事件大事記 年份日期 1960 年. 事件內容 深澳電廠開始營運,共 3 部機組,總裝置容量為 40 萬瓩。1967 年時佔全台發電量的 37%,當時是東南亞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 電廠。. 2001 年~. 原有機組已老舊發電效率低,機組陸續退役。. 2007 年. 2007 年三部機組全部退役及拆除。. 2006 年. 台電展開「更新擴建計畫」,計畫原址整建,裝置兩部 80 萬瓩 「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新電廠,原規劃是 2013 年啟用。. 政 治 大 8 月 22 日取得開發許可。 立 4 月 13 日實際動工,遭到基隆蕃仔澳當地漁民強力反對,深澳. 2006 年 6 月 30 日環評審查委員會第 142 次會議決議有條件通過。. 2010 年. 學. ‧ 國. 2007 年. 岬角卸煤專用碼頭的興建停擺。. 2017 年. 台電擬重啟計畫,5 月提送「深澳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境影響. ‧. 說明書第 1 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暨變更審查結論」 ,提出機. y. Nat. 組規模調降、發電機組改為 2 部 60 萬瓩燃煤「超超臨界」,原. sit. 規劃設在蕃仔澳灣的海域設施改設在深澳灣,防波堤縮小規. al. er. io. 模,長度減少 1/4,改為不與深澳岬陸地銜接。. v. n. 6 月 15 日及 9 月 20 日分別進行第一次與第二次環境差異分析案. Ch. 初審,皆決議補件再審。 2018 年. engchi. i n U. 專案小組召開第三次環差初審會,建議「審核修正通過」、「應. 1 月 29 日 就變更內容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兩案併陳交環評大會決議。 3 月 14 日 環保署召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 328 次會議,擔任主席 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審核修正通過」一票,以 9:8 通 過深澳煤電廠環差案。 5月9日. 環保署環評大會確認通過深澳電廠案環評結論及附帶決議。. 10 月 12 日. 觀塘案供電充足 賴清德宣布:停止興建深澳電廠. 10 月 24 日. 深澳燃煤電廠環評公告廢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DOI:10.6814/NCCU202000249.

(31) 二、新深澳電廠案發展三階段 新深澳電廠案期間重大事件及轉折包括(圖 2-4) :3 月 14 日環差案過關、5 月 9 日正式完成環評程序、7 月 3 日觀塘三接案環評未過、10 月 8 日觀塘三接案 環評過關、10 月 12 日賴揆宣布深澳停建、10 月 24 日環保署正式公告廢止環評。 圖 2-4:新深澳案重要時程及發展三階段.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茲以 5 月 9 日深澳案環評過關及 10 月 8 日觀塘案環評過關為節點,將事件. ‧. 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以觀察三段期間的媒體報導,及相關行政機關包括行政. y. Nat. 院、經濟部、能源局、環保署、台電公司之官方新聞稿變化,觀察政府與媒體之. er. io. sit. 風險溝通與建構現象。. (一)新深澳案前期(2018 年 3 月 13 日~2018 年 5 月 8 日). al. n. v i n 新深澳電廠案於 2018 年 C 3月 h14e 日辦理環評大會 n g c h i U ,包括新北市府、基隆市府、. 瑞芳居民環團等利害關係人於 3 月 13 日開始對此議題表達反對與關切立場(聯. 合報,2018 年 3 月 13 日) 。因此本研究選擇以 3 月 13 日做為新深澳案的起始點。 3 月 14 日,環保署召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 328 次會議,歷經 4 個 多小時討論,16 名環評委員不記名表決仍是兩案 8:8 平手。最後擔任主席的環 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審核修正通過」一票,以 9:8 通過深澳煤電廠環差案。 各界對於環差案過關的質疑聲四起,包括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選煤或選氣 的燃料選擇爭議;空污風險則有「學者模擬污染值是台電 3 倍」(魏翊庭,2018 年 3 月 15 日)、環團怒喊發動大遊行(鄭朝陽、王敏旭、魏翊庭,2018 年 3 月 16 日) ,以及北部六縣市的反彈(聯合報,2018 年 3 月 16 日) 。環境風險部分, 25. DOI:10.6814/NCCU202000249.

(32) 則有堤防位於保育區議題(侯俐安,2018 年 4 月 10 日)以及地方居民對生態的 守護申請(游明煌、張曼蘋、侯俐安,2018 年 4 月 11 日)。 而政府方面,則分由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林良昇、施曉光、劉力仁、賴筱 桐,2018 年 3 月 21 日)、經濟部長沈榮津(高詩琴、吳馥馨,2018 年 3 月 22 日; 黃佩君,2018 年 4 月 24 日)多次解釋新深澳電廠是為了北部供電穩定而設。對 於環境永續以及空污議題,府院雙方亦向社會大眾信心喊話(呂伊萱,2018 年 4 月 16 日;陳心瑜,2018 年 3 月 19 日)。 綜觀新深澳案的前期發展,主要是環差案過關後,各利害關係人分別拋出空 污風險、對環評制度的質疑、電廠燃料選擇、環境保育衝擊等等憂慮,希望能夠 及時改變或停止新深澳案計畫。而政府方面則再三解釋新深澳案的必要性,並針. 政 治 大 北市、桃園市、基隆市、新竹縣、宜蘭縣長候選人也對此議題分別表態立場。 立. 對空污及環境議題釋疑。期間由於正值縣市長選舉,北部六縣市包括台北市、新. ‧ 國. 學. (二)新深澳案中期(2018 年 5 月 9 日~2018 年 10 月 7 日) 5 月 9 日,新深澳案正式通過環評程序,本研究選擇以此做為新深澳案中期. ‧. 之起始點。. y. Nat. sit. 新深澳案於 5 月 9 日正式完成環評程序,展現執政黨必建之決心,也讓各種. al. er. io. 爭議升溫。包括繼續延燒的空污議題,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直指新北機車廢氣勝過. n. 電廠空污排放(聯合報,2018 年 5 月 17 日),招來新北市反駁(祁容玉、翁浩. Ch. i n U. v. 然、魏翊庭,2018 年 5 月 17 日)。學者則提出健康風險評估力擋新深澳案(彭. engchi. 宣雅、董俞佳,2018 年 9 月 12 日)。生態環境議題部分,地方亦繼續捍衛(俞 肇福,2018 年 7 月 9 日;賴郁薇,2018 年 8 月 14 日) 。政府則於 6 月 26 日通過 空污法以回應民意,新增「空污總量管制」以及固定污染源及移動污染源之間污 染量的「抵換機制」。 新深澳案至此已環評過關,反建的利害關係人動作更加白熱化,如「新北市 擬祭三招 全力阻深澳電廠」 (施鴻基,2018 年 5 月 10 日) ; 「環團調查,揭露逾 七成民眾願漲電價」 (吳姿賢,2018 年 5 月 17 日) 。此外,前期對環評制度的質 疑,於此期移轉到對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差案的關切,環團憂心會循深澳模 式過關(董俞佳、許政榆,2018 年 8 月 12 日)。賴清德則於 10 月 6 日拋出「以. 26. DOI:10.6814/NCCU202000249.

(33) 觀塘案有條件停建深澳電廠」的想法,被喻為選前震撼彈(丘采薇、陳熙文、翁 禎霞,2018 年 10 月 6 日)。 綜觀新深澳案中期的發展,由於正式完成環評程序,致使反建的利害關係人 更強烈地強調風險議題,包括空污風險、環境風險。而觀塘案環差案於此期間的 出現,升高環評制度公信力的質疑,同時成為選舉口水戰之題材,再添政治風險。 (三)新深澳案後期(2018 年 10 月 8 日~2018 年 10 月 25 日) 10 月 8 日,「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觀塘案) 在官方代表優勢表決過關,環團痛批是最黑暗一天(董俞佳、林河名、鄒秀明, 2018 年 10 月 9 日) ,並牽動新深澳替代案的評估。因此本研究選擇 10 月 8 日做. 政 治 大 就在觀塘案過關的 4立 天後,10 月 12 日,賴清德院長宣布停建新深澳電廠,. 為新深澳案後期的起始點。. 原因是經過仔細盤點,在觀塘中油第三接收站建置完成後,除了供應大潭電廠第. ‧ 國. 學. 8、9 號機組,尚有餘裕供應 120 多萬千瓦的發電量,因此經濟部同意停止興建 深澳電廠,行政院也予以同意(楊孟立、楊佳穎、張理國、廖德修,2018 年 10. ‧. 月 13 日) 。工商業界對此表示肯定認為,三接通過環評,代表能源轉型往前跨了. y. Nat. 一步,至少讓工商界對供電穩定的信心提高了一些(羅倩宜,2018 年 10 月 9 日) 。. io. sit. 對於大眾憂心的電價,經濟部估計,天然氣發電成本較貴,電價將上漲百分之一,. n. al. er. 平均每度電將因深澳停建,增加零點零三元(江睿智,2018 年 10 月 13 日)。. Ch. i n U. v. 不過,各界質疑民進黨政府是因為空污及深澳在選戰中被窮追猛打,故而以. engchi. 此企圖翻轉選情。觀塘案過關並再次升高環評公信力的質疑,同時讓桃園藻礁的 環境議題受到關注。不滿政府漠視空污,十多個環保團體 10 月 9 日發起串聯, 打算於 11 月選舉月,於北中南周周上街抗議,首場在 11 月 3 日上凱道向蔡政府 抗議(董俞佳,2018 年 10 月 10 日)。 新深澳電廠宣布停建後,新北市府與環團關切環評的廢止申請,環保署則於 10 月 24 日完成行政程序,公告廢止深澳環評。(劉力仁、林菁樺,2018 年 10 月 24 日)。平面媒體於隔日報導,因此本研究選擇以 2018 年 10 月 25 日做為新 深澳案的結束點。. 27. DOI:10.6814/NCCU2020002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七章 第七章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個案學校 SWOT SWOT SWOT SWOT 分析 分析 分析與 分析 與 與 TOWS 與 TOWS TOWS TOWS 策略矩陣分析 策略矩陣分析

However, the CRM research was seldom used by the Science Park logistic industry; this research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in CRM,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new or converted semiconductor plant, the plant facilities to be demand for the plant systems

This research of the installation service of telecom carry on integrating sex valuation, and take the operation of Chunghwa Telecom Hsinchu as an example and inquire in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13 bidding cases of different bidding mechanisms in high tech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ast, and hoping to establish a fair mechanism in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軟技術 偏向藝術 (art) ,包 括有:談判技巧、溝 通能力、激勵、決 策、創新思考、團隊 建立、壓力處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