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選擇 2018 年的新深澳電廠案相關官方新聞稿以及報紙新聞報導進行 分析,探討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重視哪些議題、哪些風險議題,以及政府與 媒體所強調的議題與風險之差異性。

壹、研究發現

對應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整理資料分析結果之發現。

研究問題一:新深澳案中,政府新聞稿與媒體報導的新聞主題如何分布?媒體報 導消息來源如何分布?政府新聞稿的新聞立場以及媒體報導立場 以哪種最顯著?

一、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之新聞主題分布

政府新聞稿新聞主題以「興建必要性」(33.3%)佔比最高,其次「空氣污 染」(29.6%),再其次為「制度信任」(14.8%)。除了上述三個主題之外,其餘 主題佔不到整體數量一成。

平面媒體報導的新聞主題佔比最高為「選舉」的 30.1%,其次依序為「空氣 污染」(20.1%)、「興建必要性」(17.3%)、「政治」(12.5%)、「制度信任」(12.1%)。 除了上述五個主題之外,其餘主題佔不到整體數量的一成。

二、媒體報導之消息來源分布

報紙新聞之九大類消息來源中以「政黨」(31.3%)佔比最高,接著依序為

「地方政府首長或機關」(28.4%)、「中央政府首長或機關」(27.2%)。佔比最高 的「政黨」類中,「民進黨籍人士」(16.3%)佔比最高,其中以「蘇貞昌」(11.2%)

佔比最高;「政黨」類中以「國民黨籍人士」(13.9%)為次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整體佔比居次的「地方政首長或機關」類則以「新北市府」(21.6%)最高,

其中又以「侯友宜」(12.5%)佔比最高。

整體佔比第三高的類別「中央政府首長或機關」部分,以「環保署」(8.3%)

佔比最高,其中又以詹順貴佔比逾半數;接著為「行政院」與「台電」佔比各 5.1%,「行政院」中又以「賴清德」佔比一半以上。

此外,「民間組織/團體」佔比 5.3%,「在地民眾/組織/團體」佔比 3.7%,

「專家學者」佔比 2.5%,「工商業界」佔比 0.5%,「媒體」佔比 0.4%,「其他」

佔比 0.7%。

三、政府新聞稿立場與報紙報導立場

政府新聞稿的新聞立場以宣揚與辯護的「正面」(65.0%)最高,其次為「正 反皆有」(25.0%),攻擊態度的「負面」(10.0%)最低。

報紙報導立場以「負面」立場(48.0%)最高,其次為「無法判斷」(43.7%),

再者為「中立」(5.2%),最低為「正面」立場(3.1%)。

研究問題二:新深澳案中,政府新聞稿與媒體報導的風險框架如何分布?

一、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分布

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以「科技」風險框架(35.0%)最高,其中「供缺電」

佔了近 9 成 3 最多;其次為「健康」框架(27.5%),其中「空污預測」與「健 康」幾乎各佔一半;第三為「無」風險框架(22.5%)。

二、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

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以「無」風險框架(42.1%)最高,其次為「政治」風 險框架(19.7%),其中又以「施政信任」風險框架(13.5%)佔比最高;第三為

「健康」風險框架(18.6%);第四為「科技」風險框架(11.3%)。

研究問題三:新深澳案中,政府新聞稿與媒體報導主題與立場的三階段變化。

一、政府新聞稿主題三階段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期:「空氣污染」及「興建必要性」相同佔比 34.8%、次為「制度信任」

與「環境」各佔比 13.0%。

中期:「空氣污染」(40.0%)、「興建必要性」(30.0%)、「制度信任」(10%)

與「環境」(10%)。

後期:「興建必要性」(36.4%)、「制度信任」(27.3%)與「政治」(27.3%)。

二、報紙新聞主題三階段變化

前期:空氣污染(29.3%)、興建必要性(20.5%)、制度信任(14.8%)、選舉

(13.3%)、政治(10.6%)。

中期:選舉(41.1%)、空氣污染(20.2%)、政治(14.3%)、興建必要性(11.3%)。 後期:選舉(34.3%)、興建必要性(24.3%)、制度信任(19.5%)、政治(11.8%)。 三、政府新聞稿立場三階段變化

前期:正面(93.3%)、正反皆有(6.7%)。

中期:正面(53.3%)、正反皆有(40.0%)、負面(6.7%)。

後期:正面(40.0%)、正反皆有(30.0%)、負面(30.0%)。

雖然三階段都以「正面」立場居冠,但「正面」立場比例逐漸降低,「負面」

立場比例不斷升高,從前期 0%、中期 6.7%,以至於後期 30.0%。政府新聞稿從 前期溫和態度,到後期愈來愈具有攻擊意味。

四、報紙新聞報導立場三階段變化

前期:負面(57.1%)、無法判斷(26.7%)、中立(9.0%)、正面(7.1%)。

中期:無法判斷(54.9%)、負面(41.4%)、中立(2.3%)、正面(1.5%)。

後期:無法判斷(48.2%)、負面(46.7%)、中立(5.1%)。

研究問題四:新深澳案中,政府新聞稿與媒體報導風險框架的三階段變化 一、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三階段變化

前期:「科技」與「健康」各佔比 33.3%最高;次為「政治」與「無」各(13.3%)。 中期:「科技」與「健康」各佔比 40%最高;次為「環境」(13.3%)。

後期:「無」(70%)、「科技」(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報紙新聞風險框架三階段變化

前期:無(31.4%)、健康(23.3%)、政治(19.5%)、科技(14.8%)。

中期:無(51.1%)、健康(19.5%)、政治(15.0%)。

後期:無(40.9%)、政治(29.2%)、科技(12.4%)。

研究問題五:關於新深澳案,媒體與政府新聞稿重視的新聞主題與風險框架有何 差異?

一、新聞主題

政府新聞稿新聞主題分布排序為「興建必要性」、「空氣污染」、「制度信任」。

報紙新聞主題排序為「選舉」、「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政治」、「制度信任」。 從主題分布的排序來看,顯然政府新聞稿重視的主題比重與報紙新聞有所不 同:政府最看重的是興建必要性,其次才是媒體較為重視的空污議題;報紙新聞 分布最多的主題為選舉,其次為空污疑慮,接著是興建必要性。

分三階段分別檢視新聞主題分布。

新深澳案的前期,政府新聞稿主題集中在「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制 度信任」、「環境」;報紙新聞主題分布依序是「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制 度信任」、「選舉」、「政治」。這個時期的前三個主題排序皆相同,可見新深澳案 前期,政府與媒體關注的重點所見略同。

新深澳案的中期,政府新聞稿主題排序依序是「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

「制度信任」、「環境」;報紙新聞主題則依序是「選舉」、「空氣污染」、「政治」、

「興建必要性」。這個階段的選舉活動已經開始熱絡展開,因此可見報紙新聞中,

新深澳案成為選戰熱打的議題。

新深澳案後期,政府新聞稿主題依序是「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政治」; 報紙新聞主題分布則依序是「選舉」、「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政治」。

無論政府新聞稿或是報紙新聞,「空氣污染」主題在前期與中期都排序相當 前面,到了後期因為新深澳案停建而不再成為熱門話題,佔比急降排序下滑,可 見「空污」主題因新深澳電廠存在而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風險框架

政府新聞稿重視的風險框架依序為「科技」、「健康」、「無」、「政治」、「環境」、

「經濟」。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依序為「無」、「政治」、「健康」、「科技」、「環境」、

「經濟」。

政府新聞稿「無」風險框架比例大約二成二,報紙新聞則因選舉新聞的關係,

「無」風險框架比例達到四成二。

政府新聞稿強調的風險框架與報紙新聞相當不同。政府新聞稿最重視的風險 框架,是有關供缺電或燃料配置的「科技」風險、在報紙卻是排序第四,其次則 是主要由空污引起的「健康」風險。

從報紙新聞來看,「無」風險框架之後,最被強調的為「政治」風險框架,

這是導因於新深澳案引起的相關政治議題,包括環評爭議、公投爭議、非核家園 能源政策可行性之爭論等;其次才是空污相關的「健康」、以及供缺電等相關議 題的「科技」風險框架。

在「健康」風險框架中,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有其相異之處:政府新聞稿

「空污預測」與「健康」的佔比各為 15.0%與 12.5%,報紙新聞稿「空污預測」

與「健康」的佔比各為 1.5%與 17.1%。比起報紙新聞較為著重大眾空污擔憂的 社會理性,顯然政府新聞稿更強調空污模擬計算模式等的科學理性。

再分別從三個階段檢視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之差異。

前期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排序為「科技」、「健康」、「政治」、「無」、「環境」。

報紙新聞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健康」、「政治」、「科技」、「環境」、「經濟」。 中期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排序為「科技」、「健康」、「環境」、「政治」。報紙 新聞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健康」、「政治」、「科技」、「環境」、「經濟」。

後期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科技」;報紙新聞風險框架排 序分別為「無」、「政治」、「科技」、「健康」、「環境」、「經濟」。

比較政府與報紙新聞可觀察到,兩邊重視的風險框架有其差異。政府相關單 位始終一貫最看重的是「科技」風險框架,也就是供缺電的風險,其次則是「健 康」、「政治」風險框架;而媒體在前期與中期最重視的是導因於空污的「健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治風險、其次為與環評施政信任相關的「政治」風險框架,接著才是政府最在 意的「科技」風險框架。

後期階段觀塘案過關因此宣布停建新深澳案,使得媒體風險框架排序有所變 動,原本報紙新聞最重視的「健康」風險框架因而排序往後退,反而是施政信任、

環評爭議使得「政治」風險框架以及能源政策配比與供缺電等相關的「科技」風 險再延燒,因此排序往前進而超越「健康」風險框架。

貳、研究討論

藉由框架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法,本研究分別檢視政府及媒體對於新深澳電廠 案進行風險建構及風險溝通之樣貌,而有以下分析討論。茲從政府與媒體兩方面 分別論述。

一、政府的風險建構與溝通

(一)在新深澳電廠案中,政府最強調科技風險

在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分布中,「科技」風險在整體、前期、中期皆排在首 位,後期也僅次於「無」,顯見政府相當看重「供缺電」等的科技風險,因此始 終以「穩定供電」為訴求,向社會主張新深澳電廠之存在必要性。

在政府新聞稿整體排序第二的「健康」風險,在前期與中期皆與「科技」風 險框架並駕齊驅排在首位,這意味著政府單位在前期與中期高度感知到,當時台 灣反空污意識高漲,社會輿論對於增設燃煤電廠普遍呈現負評與擔憂,因此於新 聞稿中回應釋疑。到了後期,新深澳案宣布停建後,政府新聞稿的「健康」風險 隨之歸零,顯見健康風險是伴隨著燃煤電廠存在而存在。

(二)在新深澳電廠案中,政府不如媒體看重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在報紙新聞稿整體及後期排序為第二,僅次於「無」,等於是 媒體最看重的風險;但在政府新聞稿中的風險排序,整體第四、前期第三、中期 第四、後期則無此風險。政府與媒體對「政治」風險排序的懸殊,顯示政府對於 媒體重視的「政治」風險較為忽略。

「政治」風險在報紙新聞稿整體及後期排序為第二,僅次於「無」,等於是 媒體最看重的風險;但在政府新聞稿中的風險排序,整體第四、前期第三、中期 第四、後期則無此風險。政府與媒體對「政治」風險排序的懸殊,顯示政府對於 媒體重視的「政治」風險較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