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四節 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比較

壹、新聞主題

此部分回應研究問題五:關於新深澳案,報紙媒體與政府新聞稿重視的新聞 主題有何差異?

表 4-24 為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之情形,依此其新聞主題依百分 比高低排序而成表 4-25。

表 4-24: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

政府新聞稿 報紙新聞

新聞主題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興建必要性 18 33.3% 133 17.3%

制度信任 8 14.8% 92 12.1%

空氣污染 16 29.6% 154 20.1%

環境 5 9.3% 45 5.9%

政治 3 5.6% 96 12.5%

選舉 2 3.7% 231 30.1%

地方經濟 1 1.9% 7 0.9%

其他 1 1.9% 9 1.2%

總計 54 100.1% 768 100.1%

從表 4-25 的新聞主題分布排序分別觀察到,政府新聞稿新聞主題分布排序 主要為「興建必要性」、「空氣污染」、「制度信任」。報紙新聞主題排序為「選舉」、

「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政治」、「制度信任」。

由以上數據可看出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在主題上分布的不同。報紙新聞在 新聞主題的分布上,除了選舉新聞佔比三成之外,有兩成報導聚焦於燃煤電廠引 起的空污疑慮,接著才是興建必要性。然而,政府最看重的是興建必要性,新聞 稿中有三成三以此為主題,其次才是媒體較為重視的空污議題。

從主題分布的排序來看,顯然政府新聞稿重視的主題較為集中,有七成七落 在「興建必要性」、「空氣污染」、「制度信任」這三個主題上;報紙新聞主題則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元分散,分別在「選舉」、「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政治」、「制度信任」

五個主題上都有超過一成的關注度;再進一步觀察佔比,報紙媒體比重最高的新 聞主題是佔了三成「選舉」,新深澳案明顯成為選戰議題,披上濃濃的政治味。

表 4-25: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分布排序

政府新聞稿(百分比) 報紙新聞(百分比)

興建必要性(33.3%) 選舉(30.1%)

空氣污染(29.6%) 空氣污染(20.1%)

制度信任(14.8%) 興建必要性(17.3%)

環境(9.3%) 政治(12.5%)

政治(5.6%) 制度信任(12.1%)

選舉(3.7%) 環境(5.9%)

地方經濟(1.9%) 其他(1.2%)

其他(1.9%) 地方經濟(0.9%)

總計(100.1%) 總計(100.1%)

接著比較觀察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三個階段的新聞主題分布列表。

從表 4-26 中可看到,前期政府新聞稿主題集中在「空氣污染」、「興建必要 性」、「制度信任」、「環境」;報紙新聞主題分布依序則是「空氣污染」、「興建必 要性」、「制度信任」、「選舉」、「政治」。

新深澳案前期階段,「選舉」主題雖在報紙新聞已有一成三的佔比,但還未 強烈到排擠其他主題。這個時期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前三個主題排序相同,也 就是「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與「制度信任」這三個主題在政府新聞稿就有 近八成三的佔比、在報紙新聞佔比近六成五。至於「選舉」、「政治」、「地方經濟」

這三個主題,報紙新聞有兩成五的佔比,政府新聞稿則完全沒有。可見新深澳案 前期,政府與媒體最重視的主題所見略同,但媒體關注主題較為分散。

中期政府新聞稿主題排序依序是「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

「環境」;報紙新聞主題排序依序是「選舉」、「空氣污染」、「政治」、「興建必要 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府新聞稿仍與前期相同,主題有大幅集中在「空氣污染」、「興建必要性」、

「制度信任」與「環境」上,佔比高達九成;而報紙新聞主題最多聚焦在佔比四 成的「選舉」,因為這個時期(2018 年 5 月 9 日~10 月 7 日)距離 2018 年 11 月 24 日選舉日約剩一個多月至半年,選舉逐漸白熱化,新深澳案因此在報紙新聞 成為選戰熱打議題。

後期的政府新聞稿主題排序依序是「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政治」;

報紙新聞的主題分布則依序是「選舉」、「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政治」。

後期(2018 年 10 月 8 日~10 月 25 日)距離選舉僅剩一個多月的時間,因此 媒體報導中以選舉為主題的新聞仍然最多、佔比有三成四,但相對於中期佔比四 成一而言顯然比例降低,顯然有更重要的議題壓過選舉,也就是觀塘案過關及新 深澳案停建的議題,刺激拉抬了這個時期對「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的討論 度比期高出許多。

從表中看到後期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主題的排序,若排除報紙新聞的「選 舉」主題,其他主題從「興建必要性」、「制度信任」與「政治」,兩者都呈現一 致的排序。

此外,在前期與中期都排序前面的「空氣污染」,到了後期因為新深澳案停 建而不再成為熱門話題,佔比急降排序下滑,無論政府新聞稿或報紙新聞皆然;

顯然燃煤電廠一宣布停建後,空污疑慮煙消雲散,因此聲量急速降低。

然而,觀塘案過關引起的藻礁生態環境保護爭議,雖然在報紙新聞有 3.6%

的佔比,但聲量仍未放大,「環境」主題依然敵不過觀塘案環評過關引起的「制 度信任」議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於「空污預測」佔比,顯示比起科學模擬空污模式,媒體更在意燃煤電廠排放 空污對健康的危害。

表 4-27: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

政府新聞稿 報紙新聞

風險框架 百分比 百分比

政治 7.5% 19.7%

政策制定 2.3%

施政信任 7.5% 13.5%

政治爭議 3.9%

科技 35.0% 11.3%

核電 1.0%

供缺電 32.5% 7.8%

安全 0.8%

燃料 2.5% 1.6%

綠能 0.0%

經濟 0.0% 1.5%

電價 0.8%

觀光旅遊 0.7%

環境 7.5% 6.9%

環境保護 7.5% 5.9%

抗爭行動 1.0%

健康 27.5% 18.6%

空污預測 15.0% 1.5%

健康 12.5% 17.1%

22.5% 42.1%

總計 100.0% 100.1%

從表 4-28 可觀察到,政府新聞稿重視的風險框架依序為「科技」、「健康」、

「無」、「政治」、「環境」、「經濟」。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依序為「無」、「政治」、

「健康」、「科技」、「環境」、「經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風險框架的部分,政府新聞稿比例大約二成二,報紙新聞則因選舉新 聞的關係,比例高達四成二。

觀察排序,政府新聞稿強調的風險框架與報紙新聞相當不同。政府新聞稿最 重視的風險框架,是有關供缺電或燃料配置等的「科技」風險,其次則是主要由 空污引起的「健康」風險;然而「科技」風險在報紙新聞卻是排序第四,比重低 於攸關環評制度的「政治」與空污疑慮的「健康」風險框架。

觀察報紙新聞框架排序,在首位的「無」風險框架之後,最被強調的為「政 治」風險框架,這是導因於新深澳引起的相關政治議題,包括環評爭議、公投爭 議、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可行性之爭論等;接序則是空污相關的「健康」,以及供 缺電等相關議題的「科技」風險框架。

而攸關環境保育的「環境」風險框架,雖在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各有 7.5%

與 6.9%的佔比,但整體排序皆為第五。排序最末的「經濟」風險框架,是有關 電價與在地觀光衝擊的議題,此框架於政府新聞稿未出現,報紙新聞則有 1.5%

的佔比。

表 4-28: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風險框架分布排序

政府新聞稿 報紙新聞

科技(35.0%) 無(42.1%)

健康(27.5%) 政治(19.7%)

無(22.5%) 健康(18.6%)

政治(7.5%) 科技(11.3%)

環境(7.5%) 環境(6.9%)

經濟(0.0%) 經濟(1.5%)

總計(100.0%) 總計(1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表 4-30 可觀察到,新深澳案發展前期,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的風險框 架排序政府新聞稿的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科技」、「健康」、「政治」、「無」、「環 境」。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健康」、「政治」、「科技」、「環境」、

「經濟」。

由此排序可觀察到,在前期政府提出新深澳案時,政策強調的風險立基點是 北部未來供缺電相關的「科技」風險,但同時感知到各界對設立燃煤電廠將排放 空污的「健康」風險之疑慮因此加以解釋說明,因此前期政府新聞稿是建構在「科 技」與「健康」的風險意識上。而報紙新聞在意的則是燃煤空污排放引起的「健 康」風險,其次是環評過程的「政治」風險,接著才是政府最為強調的「科技」

風險。

新深澳案發展中期,政府新聞稿的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科技」、「健康」、「環 境」、「政治」。報紙新聞的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健康」、「政治」、「科技」、

「環境」、「經濟」。

政府新聞稿與前期相同,仍然高度強調「科技」與「健康」風險。而報紙新 聞重視的風險框架排序也與前期完全相同,但因為選舉逐漸白熱化,導致此階段

「無」風險框架佔了過半比例,高於前期佔比,其後依序重視的是「健康」、「政 治」等風險框架。

新深澳案發展後期階段,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排序分別為「無」、「科技」;

報紙新聞稿的風險框架排序則分別為「無」、「政治」、「科技」、「健康」、「環境」、

「經濟」。

在後期當中,因為觀塘案過關,政府宣布停建新深澳案,使得原本的「健康」

風險解除警報,在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的排序都大幅往後。

檢視後期階段,「無」風險框架在兩方都排序首位的原因分別是,政府新聞 稿在此階段陷入與新北市長朱立倫的公文究責之戰,而報紙新聞則是因為投票日 逼近,選舉新聞流於口水攻訐而難以呈現風險意識。

至於排序第二位的風險框架,政府仍一本初衷最重視「科技」風險,報紙則 最關注觀塘案與新深澳案是否被政治操作的「政治」風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察政府新聞稿風險框架的排序,整體、前期與中期皆一致性地呈現「科技」

-「健康」的分布型態,到了後期則為「無」-「科技」的型態。「科技」風險框 架始終排序位居要角,顯現未來供缺電是否充裕一直是政府最擔憂的風險,因此 一直以「穩定北部未來電力需求」為由設立新深澳電廠。

觀察報紙新聞風險框架的排序,整體呈現「無」-「政治」-「健康」-「科技」

的型態。「政治」與「健康」風險框架排序雖有先後,但「政治」(19.7%)與「健 康」(18.6%)佔比相差僅約 1.1%。分三個階段檢視報紙新聞風險框架的排序,

前期與中期相同,皆呈現「無」-「健康」-「政治」-「科技」;後期則呈現「無」

-「政治」-「科技」-「健康」的型態。

若排除「無」風險框架,可觀察到報紙新聞前期與中期的風險框架都是由緊 扣空污的「健康」風險框架領先;直到後期宣布停建新深澳案之後,「健康」風 險框架急降減少而使排序退到「政治」與「科技」之後。「健康」風險框架在後 期的急降,也同步影響到整體表現,使得「政治」排序以 1.1%的佔比優於「健 康」風險框架。此歷程之變化也可看出「健康」與「政治」風險框架互相競爭之 意味。

比較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則可觀察到,兩邊重視的風險框架迥然不同。政

比較政府新聞稿與報紙新聞則可觀察到,兩邊重視的風險框架迥然不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