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鋼鐵產業之發展分析

第四章 兩岸鋼鐵產業發展模式探討

第一節 台灣鋼鐵產業之發展分析

台灣為一海島,缺乏天然資源,且國內市場狹小,所以對外貿易的依存度 相當高。往往需要自國外進口原料,加工產製為工業產品之後,再透過管道輸 至國外,或者內銷。四十餘年來,台灣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農業、紡織、

化學等輕工業都是這段期間的功臣。然而,使我國工業奠定良好基礎,逐步邁 向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動力,則首推鋼鐵工業。此外鋼鐵工業也是國家建設的基 礎工業,它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高,舉凡運輸工具、機械、造船、建築、電機、

電器、五金等各類工業之基礎工業,因此,鋼鐵工業也被稱為重工業之母。

有關鋼鐵產業的發展,根據鋼鐵同業公會的資料,可以區分為以下幾個時 期:一、民國 50 年以前(含光復前時期),為鋼鐵業的萌芽階段。

二、民國 51 年至 70 年,為鋼鐵業的轉型與成長階段。

三、民國 70 年以後,為鋼鐵產業的擴張階段。

由於台灣地區的天然資源有限,因此鋼鐵原料如鐵礦、廢鋼鐵、拆解舊船 板、古物商廢鐵等多為進口。民國 66 年以前,台灣鋼鐵工業的結構,主要是以 拆船以及電爐煉鋼為主,並由於拆船業供應大量廢鋼的關係,使單軋鋼廠大量 興起,成為國內早期最主要的生產型態。供應的產品計有鋼筋、盤元、棒鋼、

及輕型鋼等,而平板類鋼品除少數來自再生廢船板外,多半以進口為主要原料。

民國 66 年,中鋼的一貫作業大煉鋼廠興建完成,正式加入生產,使台灣鋼鐵業 的生產結構改變,供應鋼板、線材、機械結構用棒鋼等產品,市場由以往偏重 棒、線產品,轉變為棒、線類與平板類並重的階段。之後,於民國 71 年及 76 年中鋼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工程,增加了冷軋、熱軋鋼板及鋼捲等平板類鋼品。

而民間的電爐業者及平板類軋鋼廠也紛紛加入擴建行列,使國內鋼鐵產品總產 量快速增加,而平板類鋼品所佔比例也大幅提高。所以,截至目前為止,國內 的鋼鐵生產型態,主要為一貫作業煉鋼、電爐煉鋼二種。

中鋼為國內唯一高爐一貫作業煉鋼廠,以鐵礦砂、煤為原料,但是因為鐵

水溫度過高,必須加入廢鐵,使其冷卻至一定溫度。其生產流程分成煉鐵、煉 鋼、軋鋼三個階段(如圖 4-1)。

圖4 -1 鋼品生產流程

另外電爐煉鋼是以廢鐵鋼料加石灰石、矽鐵、錳鐵等副原料為原料,以電 弧爐精鍊成鋼液,再經連續鑄造機澆鑄成小鋼胚,或澆入鋼錠模而成鋼錠,再 經由軋鋼機製成各類鋼品。這裡要注意的是,雖然煉鋼型態有分高爐與電爐兩 種製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誰好誰壞。由於這兩者各有優缺點,因此就必須由 業者依當時主觀與客觀環境去進行選擇,在此將這兩者的優缺點作一比較如下:

表4-1 電爐煉鋼與高爐煉鋼優、缺點比較表

類別 電爐煉鋼 高爐煉鋼

優點 耗用能源少(僅高爐之1/4)

對公害防污設備投資較少 生產具有彈性,可隨時開工或停爐,

市場應變能力強 資金籌措容易 建廠時效迅速 維護成本低

一貫作業,生產力高 品質穩定

產能大,不景氣時可藉全能生產來降 低成本

缺點 耗電量大

台灣電爐容量過小,不具經濟規模 廢鋼供應不穩定進口稅高

耗用能源多(以煤為主)

生產不具彈性,除非大修,否則不能 停爐

資金投入龐大 資料來源:蔡政宏 (1995) “台灣地區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之分析”

以下茲就台灣鋼鐵產業的各個發展時期分別予以介紹:

一、鋼鐵業的萌芽階段 (民國 50 年以前):

台灣鋼鐵工業的建設,肇始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 1893 年)。該年因完成台 北與基隆間的鐵路鋪設,因而設置鐵路局,專事有關鐵路機械的製作修理,兵 器與貨幣之鑄造、及船舶修理,開台灣金屬機械之先河。此後,日本佔據台灣,

於民國 20 至 26 年,開發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當時日本佔領台灣,是以台灣 為往南洋發展的根據地,由於電力低廉的誘因,台灣電氣化學公司投資 200 萬 元在基隆設廠,利用電爐煉矽鋼。原料鐵屑取自日本製鐵中心八幡工場,矽石 取自大連。製品運銷日本,並且轉銷歐洲。

因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對台灣實施「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之殖民政策,

本省各廠產製鋼鐵的設備多甚為簡陋,煉鋼電弧爐多為 0.5 一 3.0 公噸容量者,

軋鋼設備亦僅為小型的軋鋼機而已,每年鋼鐵產量約僅 3 萬公噸。當時日本政 府的作法是將中國大陸與南洋地區所產的豐富鐵礦運到台灣,在台灣製成鋼板 與鋼胚等一次加工成品之後.再運回到日本加工。光復之前,台灣地區大大小 小的電爐,幾乎全為日本人所掌握,當時,純粹由台籍人士所創設的鋼鐵廠有:

林提灶氏在台北創設的大同鐵工所,設有電解銅、機器結構、電爐煉鋼、伸延 鐵線、翻砂鑄鋼、鉚釘、螺釘、鍛造及製罐等工場;以及唐榮氏在高雄創辦唐榮 鐵工所,設有剪鈸、軋鋼及機器修理工場;翁金護氏在台南設立台灣製鐵所,專 製軋鋼及螺釘。

光復前,日本政府計畫在現在的高雄市中山路硫酸錏工廠現址蓋了三座高 爐,另外,在目前高雄市成功路台灣機械公司鋼品廠現址,也有一個電爐煉鋼 廠的計畫,兩者後來因二次大戰結束時還沒有依計畫蓋好,光復之後的國民政 府,因為物質缺乏、民生問題尚待解決,也沒有繼績進行這兩個計畫。此外,

光復前較為重要之鋼鐵製品產業,如前田砂鐵鋼業會社、台灣重工業會社、台 灣船渠會社、北川製鋼會社、台灣鋼業會社、高雄製鐵會社等,在戰時均歸由 日本政府所控制,到了光復以後,原由國人經營的唐榮與大同公司,仍由原創 辦人經營,其餘由日本人經營者,率皆由我國政府接收。如「高雄製鐵會社」

由台灣機械公司接收,「台灣船渠會社」由台灣造船公司接收,其餘鋼鐵工廠一 律歸由台灣工礦公司所接收;但其中「台灣重工業會社」不久即由台灣煉鐵公司 承接經營。

在光復前乃至光復後,台灣最大的鋼鐵公司:唐榮鋼鐵公司,是由唐榮與唐 傳宗父子獨資創辦,屬於家族企業。民國二十九年剛成立之初,僅能以廢鋼料 軋製成鋼筋。產製鉚釘、洋釘等,月產量僅一,二百噸。台灣光復後.向台機 公司購買日本戰敗賠償品--四噸煉鋼電爐,之後並向日本添購四套軋鋼設備,

以生產較大尺寸的鋼筋,並努力增加年產量。然而;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

經濟受到波及影響,致使資金週轉不靈而停工。民國三十九年,由於國內積極 重建的需要,政府大力支援唐榮再行復工,同時增建八噸電爐,電爐的設備與 技術皆來自日本,聘請專家指導,並雇用技術人員,改善技術管理及工作方法,

生產量因此大為提高。分析在國民政府光復台灣的初期,影響鋼鐵業發展最大 的因素是:

(一).日據時代日本人所遺留下來的鋼鐵工廠。

(二).因應拆解大量日本沈船而崛起的拆船業所提供大量的廉價廢鐵。

二、鋼鐵產業的轉型、成長階張 (民國 51 年到民國 70 年):

由於進口替代工業發展迅速,國內市場已漸呈現飽和。因此,鋼鐵工業為 了往後仍能繼續發展,就必須致力拓展外銷,所以民國 50 年代為我國經濟出口 擴張時期。鋼鐵工業也隨外銷工業的發展,與政府第三期經建計畫的需要,大 幅增加設備產能,而主要的技術與設備的來源.還是由日本而來.主要是因為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離我國最近、且鋼鐵技術較為成熟。而隨著客觀環境的需要,

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於民國 52 年 11 月組織成立,對於鋼鐵業當時合作開 發越南、泰國等地外銷鋼品市場,積極負起拓展與協商等任務。

民國 50 年代有以下重大的環境因素,影響台灣鋼鐵工業的發展深遠:

(一).韓戰與越戰爆發:

由於民國 50 年代越戰爆發,越南政府對鋼品產生衍生需要,因此由美援 項下供應外匯撥款採購鋼品。而依照美援規定,進口鋼品限由開發中國家供 應。當時,因為韓國由於韓戰後工商業尚未振興,而日本產品在採購國家之 外,因此我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遠東地區唯一可以供應鋼品的國家。而業者 也因此可以以較優惠之價格取得標購鋼品之承銷。此時工會亦另籌組中國鋼 鐵貿易公司,負責統籌供應鋼品外銷。此項供應一直維持至民國 56 年初,越 南美援採購鋼品政策,轉由限購美貨始告停止。而我國業者經過數年的外銷,

已獲得相當豐富的對外貿易經驗。

(二).政府獎勵進口舊船加工輔導辦法的實施:

由於自從民國四十年代開始的這段時期,拆船業者拆解舊船所累積的經 驗,以及我國人工低廉,勞力素質甚高,適合於開展勞力密集的拆船工業,

加上高雄港的天然優越條件,以及伴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國際貿易知識的增

加。因此,在四十年代的國輪拆解時期完畢之後,民國五十年,祥泰鋼鐵與 台灣伸鐵公司以自備外匯方式,經由香港的貿易商,進口了兩艘美製 T 二型 油輪,總噸位各約一萬頓,從事拆解,由此打開了台灣向外國進口舊船以供 解體之先河。民國五十四年,前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制訂「獎勵進口 舊船加工輔導辦法」,以鼓勵拆船業者從事拆解國外舊船。同時高雄港務局亦 不斷提供場地.以供拆船業者租用,興建拆船碼頭,作為停泊與拆解舊船之 用。民國六十二年,中央銀行外匯局又將進口解體舊船列入「特案融資」項

加。因此,在四十年代的國輪拆解時期完畢之後,民國五十年,祥泰鋼鐵與 台灣伸鐵公司以自備外匯方式,經由香港的貿易商,進口了兩艘美製 T 二型 油輪,總噸位各約一萬頓,從事拆解,由此打開了台灣向外國進口舊船以供 解體之先河。民國五十四年,前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制訂「獎勵進口 舊船加工輔導辦法」,以鼓勵拆船業者從事拆解國外舊船。同時高雄港務局亦 不斷提供場地.以供拆船業者租用,興建拆船碼頭,作為停泊與拆解舊船之 用。民國六十二年,中央銀行外匯局又將進口解體舊船列入「特案融資」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