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習慣領域(HD)之意義及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習慣領域(HD)之意義及理論

人的內在信息處理中心所編碼儲存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技巧以及 各種信息等,經過相當的時間後,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的刺激,沒有全新的信息 進入,將會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想法一經穩定,對事物、對問題、對信息的 反應包括認識、理解、判斷、想法等,就具有一種習慣性,也就是思想行為具 有比較固定的模式。

一九八一年游伯龍教授,在深入人類行為與決策模式研究後,整合心理學、

行為學、作業研究及一般常識等不同學域,漸次發展出完備堅實的習慣領域學 說基礎。就習慣領域理論而言,一般人在特定時間點之下的習慣領域包含四個 要素(鍾士彥,2003),分別為潛在領域、實際領域、可發概率、可達領域四個 基本要素。有關習慣領域理論的內容概述於后:

一、習慣領域理論學說源起

原來每個人都有個無價之寶,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有編碼及儲存的功能;

我們的知識、經驗、思想及對外在信息反應處理的方式等等,經過一段時間後,

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的刺激或全新訊息的進入,大腦編碼及儲存的總體,會相對 處於穩定狀態,此時,我們的想法、作法、判斷及反應,便會具有「習慣性」,

這些具有習慣性的想法、做法、判斷及反應綜合範圍,我們便稱為「習慣領域」

(HD;Habitual Domain)。

習慣領域一旦形成,行為就具有習慣性,一個人的成就端看其習慣的行為 是否具有良好的習慣。所以,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有壞的習慣、事 業很難成功,有好的習慣,事業很難失敗」。

習慣領域學說,探討大腦的神奇功能,及行為驅動力的「心意」,人類的 大腦,透過神經突觸和腦激素間的生化作用,便可以傳遞各種訊息。當大腦在 運作時,腦細胞有時會亮有時會暗,這樣的明暗變化在三度空間中形成網狀,

稱為電網(circuit patterns)。習慣領域便是以這種生理現象為基礎,來說 明人類的行為模式。此外,游教授提出了腦心八大構想,為習慣領域的核心構 想,進而歸納實證人類八大強而有力的習慣行為也就是八大通性,經由探討念 頭與思路及習慣領域的形成與內涵,讓我們更清楚如何激發自己的潛能,避免 習慣領域的僵化。

二、習慣領域的定義

我們的記憶、觀念、想法、做法、判斷、反應(統稱為念頭和思路)雖然 是動態的,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會漸漸地穩定下來,而停在一個固定的範圍 內。這些念頭和思路的綜合範圍,包括它們的動態和組織,就是我們的「習慣 領域」。這個習慣領域會隨時影響著我們,不論我們身在何處,習慣領域都會發 揮它的作用,因為它是根植在我們的腦子裡,隨時隨地的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想 法。

舉例說明,美國著名學府 MIT 有一年的招考題目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 晚,您開著兩人座的車到車站接您的愛人。當您開到車站時,車站裡除了您愛 人之外,尚有兩個人,其中一個是需要趕快趕到醫院幫人開刀的外科醫生,另 一位是心臟病發的老婦人,您無法同時載三個人,這時您該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解決方案?並請說明理由。大部分的人都是就三個人中選一個人載,有人選愛 人,有人選老婦人,有人選醫生,且各有其理由。正確解答公布是,您把車給 外科醫生開,請醫生載老婦人去醫院看病,他也可以去開刀,而您可以在車站 中陪您的愛人欣賞美麗的夜色。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帶著自己的習慣領域,並對 我們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當一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習慣領域之外時,仍會沿用 自己的習慣領域,或是不知所措。因此一般人在當新事物到達時,大腦先依其 特徵、屬性與既存的記憶建立關係;關係建立後,所有舊的記憶便自動地被用 來解說新事物。這就是我們前述習慣領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們腦的 基本運作原理。因此,除非能突破自己的習慣領域,否則將無法做出有效及高 品質的決定。

三、習慣領域理論內容與架構

游伯龍教授提出了腦心八大構想,為習慣領域的核心構想,進而,歸納實 證人類八大強而有力的習慣行為也就是八大通性,經由探討念頭與思路及習慣 領域的形成與內涵,讓我們清楚如何避免習慣領域的僵化。其中習慣領域包含 了四個基本要素,分別是:

(一).潛在領域:腦海裡所有可能產生思路、念頭的總和。

(二).實際領域:此時此刻佔有我們注意力之思路、念頭的總和。

(三).可發概率:每個思路、念頭佔有我們注意力或者被引發的機率。

(四).可達領域:由原來的思路、念頭可達到的領域。

此外,習慣領域理論中更提出了三大工具箱,讓我們的習慣領域能擴展至理 想的習慣領域,又深又廣並且具有靈活性,把我們從「習慣的奴隸」提昇到「習 慣的主人」,豐富我們的智慧成就我們的一生。此中所謂三大工具箱就是八個擴 展習慣領域的方法、九個深度智慧原理及七大有力的光明信念,有關習慣領域理 論學說整體內容與架構如下圖2-1所示。

圖2-1 習慣領域理論學說內容與架構圖 上圖內容所包含習慣領域理論各主要項次,分別說明如下:

(一).大腦運作的四個構想

1.電網的構想:想法、概念和訊息是用腦細胞明暗的電網變化來表示。使用 越多,電網越多、越強,也越容易取出來使用,而佔有我們的注意力。

2.無限腦力的構想:正常人對想法、概念和訊息,有無限的編譯和儲存能力。

3.有效重新結構的構想:隨著注意力的調度,大腦有效地重新結構、組合我 們的思想、概念和訊息,使有關的訊息能有效地被提出使用。

4.類推/聯想的構想:當新事物到達時,大腦先依其特徵屬性與既存的記憶 建立關係;關係建立後,所有舊的記憶便自動地被用來解說新的事物。

(二).心意運作的四個構想

1.目標建立與情況評估的構想:人人都有理想目標的建立,及隨時評估情況 的能力。

2.壓力結構與注意力調度的構想:由各事物與目標產生的壓力總體,稱為壓 力結構。壓力結構越大的事,越容易取得我們注意力的調度。

3.壓力解除與最小阻力的構想:壓力之解除,乃依最小阻力原則來進行。

4.外來訊息的構想:為達人生目標,外來訊息是需要的。但如果不給它注意 力,外來的訊息便無法進入我們內心,也不會接受我們的注意。

(三).人類行為八大通性

1.同類互比:人類常常透過與他自認為同類的人的比較,來確定自己的現狀 和社會位置。

2.印象概推: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傾向於將別人分成「好的」及「不好的」兩 種,然後把一切關於「好的」或「不好的」品性相對地加諸於他們所認為 的這兩種人身上。

3.投射效應:當人們需要判斷別人時,往往便將自己的特性「投射」給別人,

想像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樣。

4.相近而親:人們之間住得近的,要比住得遠的,更有可能成為親朋好友。

5.相互回報: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喜歡那些他自認為喜歡他的人,討厭那 些他自認為討厭他的人。

6.相似相親:人們普遍認為,相似的人要比不相似的人,彼此更容易互相喜 歡和親近。

7.替罪行為:當人們煩悶或惱怒時,在不知道煩悶的根源,或知道煩悶的根 源卻不敢對該根源進行攻擊的情況下,便往往傾向於尋找煩悶根源的代替

品進行發洩或出氣。

8.責任擴散:當人們在一起做事而又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時,有的人在一定 程度內會失去他個人的責任感。責任出現後,認為別人應該而且會設法分 擔他的責任。即使當時他是單獨工作,也認為分擔與降低個人責任是理所 當然的。

(四).精進習慣領域的三個工具箱

1.第一個工具箱: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信念-光明心態。

(1).人人都是無價之寶,你是我也是佛或上帝的化身。

(2).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幫助我成長。

(3).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的泉源,信心和全力知行是達到目標的 不二法門。

(4).我是我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責。

(5).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信心去完成它。

(6).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的享用,並奉獻現在到死之前的生命。

(7).處處心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和布施。

2.第二個工具箱:八個擴張習慣領域的基本方法。

(1).虛心學習。

(2).升高一層觀察和思考。

(3).事務的聯想。

(4).改變有關的參數。

(5).改變環境:例如搬家、旅遊、讀不同的書、開創新市場、管理階層的 輪流交換工作。

(6).腦力激盪的方法。

(7).以退為進:例如暫時離開問題、好的策略需時間的化育、定時的脫離 所有的假設想法。

(8).靜坐、禱告以維持日常心性的清明。

3.第三個工具箱:九個獲得深度智慧的原理。

(1).低深原理:這個原理有兩個涵義,分別為

a.放下慾望、降低壓力,壓力越低可提出的HD也越多。

b.謙卑的態度,如同老子所說:大海納百川為眾水之王的道理。

運用低深原理可以打開自己的習慣領域,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別人的一種 有效方法。

(2).交換原理:有時候把假設拿掉、或換上去、或合併起來,如此我們會 產生各種不同的假設和看法。把各種情況重新作不同的組合,可以獲 得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譬如紅黃藍三顏色不同組合可以產生任何顏 色,創造出五彩繽紛的世界。

(3).對立與互補原理: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合起來以後,才是有用的東

(3).對立與互補原理: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合起來以後,才是有用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