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歷史的理解:漢代知識階層視域下的孟子

第一節 史家眼中的孟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第一節 史家眼中的孟子

相對於春秋戰國的紛亂之際,兩漢一統的時代,社會與政治趨向穩定,史學 發展至漢代也有明顯的轉變,「正史」便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應運而生,中國史 學在漢代發展至成熟階段,《史記》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104-101 B.C.),《漢書》則紀載了漢高祖元年(206 B.C.)到王莽地皇四年(23 A.D.),兩 部史書對於兩漢歷史有著詳實的記載,是吾人了解漢代歷史的重要材料。在〈太 史公自序〉曰: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 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 何敢讓焉。2

司馬遷(子長,145?-87? B.C.) 將自己視為是第二個孔子,更期許《史記》是第 二部《春秋》,故在著述上也就以《春秋》當作是榜樣,承襲著《春秋》對歷史 的歌頌與諷刺,更富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性,而《史記》除了承襲《春秋》筆法 外,另外還有創新之處,而這個創新之處也成為了《史記》突出的特點,便是以

「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的變化與發展,這樣的寫法更能夠透顯出歷史人 物鮮明的特色,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躍然於紙上,歷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也更 能夠貼近歷史之本然,3除此之外,在文字筆墨之處,亦隱然透顯出史家對於所敘 述之人的看法,透過形象的建構、敘事的鋪排,流露出其對歷史人物的想法與情 感,在《史記》中對於孟子的描述主要見於〈孟子荀卿列傳〉,除此之外,在其 他篇章中亦有提及孟子或引用孟子之言,顯露出其對孟子義理思想的肯定與繼承,

太史公自比為第二個孔子,因而在《史記》中大量引用《論語》,或提及孔子,

乃是合情合理的現象,顯露出對孔子無比的仰慕之心,有趣的是,在孟學較為沉 寂的西漢時期,《史記》中提及孟子與徵引《孟子》之處竟為數不少,甚至為孟 子立傳,隱然流溢出對孟子的同情與欣賞。到了東漢時期,受到學術、政治與社 會風氣的變遷影響,《漢書》在敘史時與《史記》有所不同,這也反映在對《孟 子》的引用上,耐人尋味。此外,除了《史記》與《漢書》兩本史書外,《後漢 書》亦是值得討論的材料之一,《後漢書》雖成書於南朝劉宋時期,但所記載之 事包含了從王莽(6 A.D.)起至漢獻帝(189 A.D.)一百八十三年的歷史,對於了 解後漢之際的史實有所幫助,其中在許多人物對話裡面,往往採用了《孟子》之

2 漢•司馬遷:《史書•太史公自序》,頁 3296。

3 季鎮淮先生認為:「《史記》人物傳記的成功,主要體現在戰國、秦、漢以來的那些篇,既是歷 史文獻而又富有文學性。其特徵在於作者根據確實可信的歷史事實,加以選擇、剪裁和強調,

通過明晰通俗的語言,忠實地塑造了各種人物的生動鮮明的形象,有他們的個性和典型性,從 而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複雜的社會面貌和本質。」請參季鎮淮:〈《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性及 其敘事特點〉,載於《史學史研究》1987 年第一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言與典故,數量更是明顯比《史記》與《漢書》高出許多,這樣的轉變值得細細 玩味。

誠如上述所言,「正史」的出現使得史學發展至漢代臻至成熟,而「史家」

這類知識階層便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史家的看法更是象徵著一時代的官方與普遍 的認知,誠如錢穆(賓四,1895-1990)先生所言:「中國歷史精神,在人必分賢 奸,凡事必有褒貶。」4中國歷史敘述是融貫「事實判斷」與「道德判斷」,5歷史 敘述並非是純然的描述歷史,更帶有著揚善罰惡的褒貶,史家透過史書的撰寫重 新賦予歷史的「意義」,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 家之言」,6歷史在史家筆下並非是已逝的材料,而是透過史家之筆重新燃起生命,

漢代史家承襲著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乃是在繼承傳統中而有時代之創新,

為歷史塗上史家獨特的色彩,史家的角色既是敘述者亦是創作者,故史家在知識 階層中是一類有著時代意義的特殊群體,透過不同史家視域底下的孟子更能夠了 解孟學在漢代的發展,他們如何建構孟子形象?對孟子的理論又有怎樣的服膺與 采用?孟子在漢代史書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史家的描寫對於漢代孟學的發 展又有怎麼樣的影響?

針對以上疑惑,筆者認為欲了解兩漢之際史家眼中的孟子,必須透過史書的 記載,仔細推敲與分析其對孟子形象之建構,故底下從《史記》與《漢書》著手,

並以《後漢書》為輔,從中發現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下分為兩個部分來論 述與討論,首先必須先釐清一些關於〈孟子荀卿列傳〉中的諸多問題,〈孟子荀 卿列傳〉乃是現存第一個為孟子立傳,在孟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其中,在 文字底下隱然透顯出諸多現象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太史公對於孟子的看法,接著,

在第二個部分,從漢代史書中對於《孟子》的描述與引言來看其對孟子的看法,

表現在兩個方面:「道統的繼承」與「思想的肯定」,並藉由不同史書的比對,試 圖勾勒出從西漢到後漢,孟子地位發展的進程輪廓。

一、 關於〈孟子荀卿列傳〉中的幾點問題

誠如在上一章所言,孟子的地位在西漢時期並非特別矚目,且稍嫌沉寂,然 而司馬遷為孟子立傳,乃是歷史上第一人,在孟學發展史上有著代表性的突破,

近人齊樹楷說:「孟子、荀卿皆不得於時之儒者,故史公重之。其不得於時之故,

與孔子同。蓋有儒者所未及著述,而史公知之言知者矣。」7〈孟子荀卿列傳〉乃

4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收入《錢賓四先生全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第 32 冊,頁 141。

5 黃俊傑先生說:「以求真為目標的史學與以求善為目標的哲學,在傳統中國學術中合而為一,

呈現傳統中國學術的特質。」又說:「中國的史論將『事實』脈絡化於『道德』之中,使『事 實』不再是冷冰冰的時空之中的物理現象,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淚的人間活動。」詳細論 述請參氏著:《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第二 章 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的作用及其理論問題〉,頁 73-83。

6 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頁 2735。

7 見《史記意•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引自《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外清人汪之昌則認為此傳應該視為是「戰國晚期著書合傳」,16南懷瑾先生亦有相 似的看法:「不過加上一句『自如孟子至於吁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云。』

我們要注意他這句『不論其傳』一詞的涵義,很有深度,也頗有味道。」17李勉 先生也認為:「戰國之世,諸子蠭起,各著書立說以行世,孟子、荀子、騶衍、

淳于髡、慎到、莊周、公孫龍、尸子,皆此類人也。」18此看法有著一定的說服 力,在〈孟子荀卿列傳〉中,司馬遷不厭其煩的不斷強調「著述」,可見其認為 孟子與荀卿在「著述」上的成就是值得注意的,然而這樣的看法卻無法解釋在列 傳中所提到的騶忌與墨翟,二人並無著述流傳,且在傳中雖然時常提及「著述」, 然而在建構人物形象時,司馬遷仍是側重以其在世之功或經歷來刻畫,例如在敘 述孟子時提到:

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 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 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 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19 對於孟子的思想似乎沒有多大的著墨,反而將重點擺在其遊歷的經過,又如在敘 述淳于髡時,花了極大的篇幅在描述淳于髡與梁惠王見面遊說之際,而在討論騶 衍時,亦是如此,對於其經歷與被君王見重之事亦有特別詳細的描寫:

是以騶子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 主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

20

尤其在引文中的最後一句話特別令人玩味,「豈」字的使用彰顯其「對照」之意,

司馬遷在〈孟子荀卿列傳〉中花了最大的篇幅在描寫騶衍的思想與事蹟,所為何 者?令人匪夷所思,但若是細讀其中便會發現其中的趣味,在描寫騶衍的敘述後 半段,用了六個人來作兩組對照,一組是伯夷、孔子與孟子,另一組則是伊尹、

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 10 期。

16 汪之昌:「夫僅以事蹟論,則志在拯濟同,身老遊歷同,終卒困厄,不特苟無以異于孟,即衍 等亦豈皆居高位享厚祿哉?此不足盡子長之意也。傳末『自如孟子至於籲子,世多有其書,

故不論其傳』,是則子長此傳,全以所著書為斷。」楊昊鷗先生亦同意此觀點,原因有二,第 一是在傳記中都特別記述了孟荀在政治失敗後進行著書,以此做為人生最終的事業;第二,

傳記中所記載的戰國諸子絕大部分都記述了其著書事業。詳細論述請參楊昊鷗:〈《史記•孟 子荀卿列傳》文體、書法擬義研究〉,收錄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 10 期。

17 請參南懷瑾:《孟子旁通》,《南懷瑾選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324。

18 李勉注:《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年),頁 260。

19 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頁 2343。

20 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頁 23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百里奚與騶衍,太史公那一句:「此豈有意阿世俗茍合而已哉!」21更是點破了其 舉騶衍之意,為的就是與孟子的經歷有所對照,而後面又說:「自如淳于髡以下,

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22便又再呼應一次,職

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22便又再呼應一次,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