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時代風氣的轉向:士風、學風與社會批判之風

第二章 時代的回應:漢代政治制度與時代風氣影響下的孟子地位

第二節 時代風氣的轉向:士風、學風與社會批判之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第二節 時代風氣的轉向:士風、學風與社會批判之風

漢代孟學的發展自東漢有著突破性的發展,推究原因與時代風氣有緊密的關 聯,西漢與東漢的時代風氣有著明顯的不同與轉變,可從三部分來談:士風、學 風、社會批判之風,這三個時代風氣的改變使得孟學的發展也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一、士風

從西漢發展至東漢,在政治上有明顯的變遷,王莽代漢建新、東漢光武中興、

豪強門閥之興起、外戚宦官干政、黨錮之禍等等,政治上的變遷影響了整個社會 風氣的改變,漢代喜談災異祥瑞與禪讓之說成為王莽篡漢的溫床,至漢光武帝即 位之時,漢代知識階層又興起了對政治的一線希望,然而豪強、門閥的興起,加 上外戚、宦官之干政,使得士人在「仕」與「不仕」之間游移徘徊,種種政治上 的變遷,使得東漢知識階層對「士風」更加的重視,思索著士風、士節等等的問 題,《孟子》思想中那種堅毅不拔的精神與時代互相輝映,安慰也鼓勵著東漢的 知識階層,孟子的地位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逐漸提升。自東漢光武帝即位 後,廣開學術之風,對於朝中儒生更是頗為敬重:

世祖鑒髙帝嫚罵儒生之失,故下車之初,側席幽人首訪嚴光,聘周黨,擢 卓茂扵密令,而加諸三公之位,由是嵌巖之彦,始以亷隅自勵。而風俗師 師,競以節義相髙。如薛方、逢萌、王霸、譚賢、王良、王成之徒,或聘 而不至或至而不屈,皆足以激懦律貪。明帝章帝,亦旌禮劉平、江革、劉 般、毛義、薛包之倫,以勵忠孝之節,下至安順諸君,雖未必有尊賢重道 之實意,而玄纁安車之聘,亦不絶於郡國。86

光武帝崇尚儒學,獎勵忠孝之士,更是下訪求王莽時期避世的隱逸賢良們,

87

不 恥禮賢下士,范仲淹(989-1052)稱光武帝乃是「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肯定 其廣大賢士之博大「包乎天地之外」,

88

除此之外,光武帝更是表彰忠義、孝悌之

86 宋•徐天麟撰:《東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卷二十七,頁 298。

87 據《後漢書》所載,如〈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宣秉字巨公……哀、平際,見王氏據 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更始即位,徵 為侍中。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

故京師號曰『三獨坐』。明年,遷司隸校尉。」(頁 927。)宣秉在哀平之際,因王莽專政,遁 隱山林,自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又如〈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蔡茂字子禮,河內懷人 也。……遇王莽居攝,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後與融俱徵,復拜議郎,再遷廣漢太守,

有政績稱。」蔡茂在王莽居攝時稱病不仕,光武帝時為議郎,王丹在王莽時連徵不至,光武 帝時為太子少傅,王莽亦是如此,在建武二年拜諫大夫。其餘尚有鮑永、包咸、高詡、牟長、

夏恭等人。頁 907。

88 見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嚴先生祠堂記〉,頁 1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氣節,察舉制度好尚名節,明、章之際亦是如此,崇尚儒學,表彰氣節,東漢一 代素極淳美、氣節矯然的士風據此奠定,

89

顧炎武亦讚揚東漢士風:

漢自孝武表彰六經之後,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 遍於天下。光武有鑒於此,故「尊崇節義,敦厲名實」,所舉用者莫非經 明行脩之人,而風俗為之一變。至其未造,朝政昏濁,國事日非,而黨錮 之流、獨行之輩依仁蹈義,舍命不渝,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三代以下,

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90

和帝以降,幼主繼位,母后外戚稱制專權,幼主為奪回大權,便信任重用宦官,

如此往復循環,外戚、宦官相繼肆虐百姓,東漢士人往往能夠「品覈公卿,裁量 執政」、「指斥權奸,力持正論」,如桓帝之時,外戚專政跋扈,李固、張綱、皇 甫規、黃瓊、袁著、陳龜等士人不畏強權,忠直耿耿與其抗爭,又如李膺、韓演、

陽球等人與宦官互相抗衡,再再表現出東漢一代獨特的士風,如此士風遇到政治 之動盪與黑暗,遂逐漸演變為慷慨就義的殉道精神,如安帝時,楊震見外戚、宦 官亂政,直諫不成,遂慷慨自殺,

91

東漢之士風與《孟子》所謂:「窮不失義,達 不離道」

92

互相呼應,孟子所強調的士人精神為東漢知識階層的目標與慰藉,以 此來激勵期許自己,故趙岐便說:「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

守志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

93

這樣的風氣之下,《孟子》學之研究 也因此水漲船高。

二、學風

蓋自東漢,孟學的地位較西漢時期有著顯著的提升,孟學的研究也日益興盛,

89 張蓓蓓先生指出:「朝廷崇獎德行,確能見諸實行:漢法:天子、三公、九卿、二千石、郡守、

國相等都可以直接就其聞見所及,用察舉、徵辟二途來選拔『有才能操守者』進入政府工作;

而自東漢建武十二年起,茂才、孝廉兩科目甚至訂為歲舉;加之這些被選拔出來的士人在仕 途上都有良好的發展機會,『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這就難怪士人都要兢兢業 業地檢飭操守、砥礪名節了。漢代察舉的科目,有許多根本就是以德行取士的,如賢良方正、

直言極諫、孝廉、至孝、有道、敦厚質直、仁賢、茂才四行等,正都和顧炎武所說的名節有 關;士人在『乘軒服冕非此莫由』的鼓勵下,當然更要務於修身,重視德行,士風也因之而 美。」詳細論述請參氏著:《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 年) 頁 4-5。可見朝廷在招攬人才、提倡名節上十分用心,奠定了東漢以後的淳美士風,但是以利 祿之途作為利誘,使得東漢士風在崇尚名節之餘,又形成范曄所說的「激詭」之風,過度崇 尚「名節」

90 明•顧炎武著,張京華校釋:《日知錄校釋》(長沙:嶽麓書社,2011 年),卷十七「兩漢風 俗」條,頁 555。

91 《東觀漢記•傳十二》:「楊震為太尉,性忠誠,每陳諫諍,中常侍樊豐等譖之,收印綬,歸 本郡。震到洛陽都亭,顧謂子及門生曰:『吾蒙恩居上司,姦臣狡猾而不能誅,嬖人傾亂而 不能禁,帑藏空虛,賞賜不節,而不能塞,何面以見日月。』遂仰鴆而死。」原文出自 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臺北:中華書局,1967 年)

92 清•焦循:《孟子正義》,頁 890。

93 清•焦循:《孟子正義》,〈孟子題辭〉,頁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大量《孟子》注本與對孟子思想之評論文章的出現,都顯現出孟學研究在東漢興 起的樣貌,歸咎原因,除了前面所說東漢「士」風的轉變外,治學風氣的轉變更 是關鍵,從西漢時期固守一經,轉自東漢重視「博通」,皮錫瑞:「前漢多專一經,

罕能兼通。經學初興,藏書如出,且有為雅,或為頌,不能盡一經者。若申公兼 通《詩》、《春秋》,韓嬰兼通《詩》、《易》,孟卿兼通《禮》、《春秋》,已為難能 可貴。夏侯昌始通五經,更絕無僅有矣。」

94

西漢時期所謂「通儒」乃限於博通

「五經」,自東漢時,通儒除了經傳之外,亦涉及其他書籍,如班固「博貫載籍,

九流百家之言」

95

,又如王充「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

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96

由此發現,東漢時期,通儒 已不限於研讀五經,更涉及各類子書,自中晚期後,轉變更為明顯,如伏無忌「亦 傳家學,博物多識」,

97

仲長統「博涉書記,贍於文辭」

98

等等,所涉之書擴及各 類之學、文章辭賦等等,乃是學風之一大轉變。蓋東漢博通之風的產生與三者有 關,一是對西漢經學之反省,二是書籍之完備,三是利祿之途的改變。

(一)對西漢經學的反省

在經學上更有明顯的轉變,經學在漢代興起之後,逐漸成熟,但發展至西漢 末年,日益繁瑣而致僵化,儒生們固守窮經,災異讖緯之盛行,經學衍伸出諸多 弊病,因此,漢代知識階層開始對漢代經學有所檢討與反思。

首先,災異讖緯之說大量融入經學之中。讖緯之興起有著廣闊的社會基礎,

其起源來自民間,反應了底層階層對社會的願望與心聲,在專制一統的政治底下,

人民力量微薄,只能藉由迷信與假借神意來反應情緒與心願,在這樣的環境底下,

讖緯在民間廣為流行。除此之外,漢代儒學受到戰國諸子的影響,往往雜揉了陰 陽之言,而自武帝之後,朝中論災異者亦越來越多,漢儒論災異主要是為了以此 來警惕君王,抑制君王之權,漢代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使得君主的權力至高,

漢儒為了平衡與警惕,借災異之說融於經學之中,以此來譴責人君之失德,

99

除 了災異之外,亦使用「祥瑞」用於政治上,目的在於建立封建主義制度的合理性 與統治者的權威性,由於漢代經學與政治緊密的關係,經學中亦融入了災異與祥 瑞之說,除此之外,亦以讖緯來解說經書,讖緯興起於西漢哀、平之際,據《後 漢書》中紀載張衡之語:

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

自漢取秦,用兵力戰,功成業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

94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頁 126-127。

95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上》,頁 1359。

9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頁 1629。

97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頁 893。

98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頁 1643。

99 據《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 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頁 3194-31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祕書,

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至於王莽篡位,漢世 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100

從張衡所舉之例來看,其注重讖與政治、經學之間的關係,「圖讖」的興起與當

從張衡所舉之例來看,其注重讖與政治、經學之間的關係,「圖讖」的興起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