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意識與研究議題之確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議題之確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議題之確立

一、問題意識的緣起與形成

孟子(372?-289? B.C.)

1

是中國儒家代表之一,其思想有著承上啟下之貢獻,

不僅繼承與發揚孔子思想,奠定儒家思想之基礎,更深化與擴展儒家思想的系統 理論,成為後世之人行德的標竿、精神的指標,春秋戰國時期(722-222 B.C.)是 中國歷史上社會秩序變遷極為動盪與激烈的時代之一,孟子身處於這種「王者之 不作」、「民之憔悴於虐政」

2

的時代,面對這種「奪其民時,使不得耕奪以養其父 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3

的社會窘境,孟子展現其強韌與不屈的生命情 調,秉持著「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4

的責任與使命感,而他的精神與思想透過《孟 子》一書的保存流傳後世。北宋王安石(介甫,1021-1086)在誦讀《孟子》時,

寫下這樣一首〈詠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5

讀孟子時便是如此心境。面對歷史的狂流與歲月的流轉,通過文字的點滴保留殘

1 關於孟子的生卒年至今仍無定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史記》中的記載過於簡略,在生卒年 上隻字未提,其餘關於孟子著作也未提及,如趙岐《孟子章句》也未提到,至唐宋開始有人對 孟子生卒年進行推測,但是研究成果模糊,語焉不詳,二是《孟子》本身並未提供更詳細的材 料,只能從中得知孟子在當時的活動情形,但材料過於簡單,無法提供有利確切的證據,目前 對於孟子生卒年的討論主要有九種說法,大致可分為三類,單單在生年的討論上就有西元前 444 年到西元前 372 年之間 72 年的差距,而在年壽的推斷上就有年七十四、八十四、八十六、

九十四、九十七等等說法。對孟子生卒年考定相關問題研究請參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收入 於《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年)、王軒編:《孟子家世》(北京:中國文史 哲出版社,1991 年)、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等書皆有詳細 論述與考據。本文採用西元前 372 年至西元前 289 年之間,是最傳統亦是最多人採用的說法。

2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公孫丑上〉,頁 185。本書《孟子》引文 與注疏皆出於此書,以下簡稱《孟子》,出版項不再加註。

3 《孟子.梁惠王上》,頁 68。

4 《孟子.公孫丑下》,頁 311。孟子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 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其懷有著儒家治世的責任與使命,面對變動之時局,仍有經世治道 的抱負,因而奔走各國,為了就是向各國國君提出其政治理論,欲以改變世局與人民的生活。

5 宋•王安石:〈孟子〉,收入在《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頁 558。黃 俊傑先生於《孟學思想史論(卷一)》的序言中亦引此詩作為其完成書作的心境,此詩亦能體 現筆者在讀《孟子》與寫此文時的心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存的痕跡,穿越千年的時空仍能感受到孟子的堅毅與執著,文字將孟子的靈魂化 為不朽與永恆,透過文字的紀錄,我們仍能夠感受到那澎湃的赤子之心在紙上強 烈跳動,仍能夠觸碰到其不朽的靈魂與精神,影響後世千千萬萬,其思想主張不 論是在人性的討論或是政治社會的批判上,都對中國文化與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性善論」對於中國文化更有著積極的意義,錢穆先生(賓四,1895-1990)對 孟子性善論有著極高的推崇,認為性善論乃是「中國傳統政教綱領,亦即中國傳 統文化精神之所寄」

6

,基於這樣對人性的積極態度,使得中國的政教不必寄託於 宗教信仰上,更不必仰賴法律的制約,有著內在的自主動力,我認為這種內在的 自主動力,是孟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從思想理論上來說,這種動力賦予孟子理論 一種生命力,猶如孟子思想體系中的心臟一般,活潑潑地跳動著,將這種積極力 量傳達輸送至各個主張中,成為理論的基礎,無論是其政治主張或是教育理念等 等都隱含著這種積極力量,再進一步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說,這種內在動力為中國 文化塗上了正向樂觀的色彩,誠如錢穆先生所言,孟子性善論有著兩種意義:「啟 迪吾人向上之自信」與「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

7

展現出人類的平等與自由,

8

不 僅如此,我們更可以從經典的流傳上來討論這種內在的自主動力,經典的流傳固 然受到時間的推動與思想詮釋等等不同面向所影響,但這些皆是外緣因素,就《孟 子》本身,也就是「經典文本」自身,這種內在的自主動力就像是機械的引擎,

在時間與歷史脈絡的流動下,依然能夠維持自身的運轉與活動,而不被隱沒或遺 忘,使其有著「獨特性」與「超越性」,所謂的「獨特性」,指的是在中國思想的 轉變中,孟子的思想有著強烈的個人與時代特色,思想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

影響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猶如回音一般在中國歷史中不斷迴盪,有著其「超越性」, 如同林啟屏先生所言: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經」之用法,似乎可以從其強調「普遍性」的特徵 入手,也就是說,「經」可以越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供異時異 地的人們,索尋真理的途徑。」視為一切價值規範之所由的觀點,即是其

「神聖性」的主要根據。9

從古至今的學者們,或以釋經注傳的方式來闡明與理解經典中的聖人之意,或在

6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網路出版,2000 年)〈孟子要略〉,頁 149。

7 同上註,頁 231-232。

8 錢穆先生認為:「孟子性善論,為人類最高之平等義,亦人類最高之自由義也。人人同有此向善 之性,此為平等義。人人能達此善之標的,此為自由義。凡不主人類性善之論者,此皆不主人 類有真平等與真自由者。」同上註。

9 林啟屏先生進而以王陽明所指出的「經」之「普遍性」與加達莫爾(Hands-Georg Gadamer)的

「無時間性」來補充與論述「經典」與「時間」的關係,並深刻的指出:「我們可以瞭解到『經 典』的超越時間,不是時間性因素的消失,而是時時作用於時間中的事實,形成了『詮解者』

與之對話的『規範性』作用,這種『規範性』的作用,源於『普遍真理』或『普遍人性』的基 礎,而保留於『經典』之中,『召喚』著異時異地的共同心靈。」請參氏著:《從古典到正典:

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年)〈第十章 正典的確立:

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石渠議奏」〉,頁 3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閱讀經典後,藉由文字的創作,將體會與感觸記錄下來,這些都是透過文字的梳 理來理解與追尋「道」的歷程,朝著理想之「道」前進,如同孟子所言:「以友 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 也,是尚友也。」

10

透過經典的閱讀,達到貴古鑒今的功效,誠如余英時先生所 說:「儒學從來不是純思辯的產物,只有放置在生活實踐的歷史脈絡之中,它的 意義才能全幅展現。」

11

孟子思想不僅僅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教科書,更可說是吾 人遇到生命困頓與迷航時的說明書,孟子的思維方式有兩個特徵,即是「具體性 思維方式」與「聯繫性思維方式」,

12

孟子透過這兩個特徵的展現,不僅向時人清 楚表達其理念,更讓千年後的我們也能夠置於當時的時空情境中加以思考並感動 興發,在這種「感動興發」的立場上,歷代詮釋者透過思想的詮釋展現出其個人 的感受與想法,不同的詮釋者對於經典產生了不同的詮釋,豐富了經典的內涵更 賦予了經典多元的色彩與樣貌,黃俊傑先生認為:

儒家的歷史思維常常表現出:「歷史」與「歷史解釋者」由於互相融合、

互相滲透,而達到所謂「互為主體性」的狀態。在這一個意義之下,「古」

既是主體而又是客體,因為「古」既可塑造「今」,又受到「今」的詮釋;

而且,「今」也既是主體而又是客體,因為「今」從「古」積澱演化而來,

但又可以賦「古」以新義。所以,「古」與「今」互為依存,互為創造與被 創造。13

透過經典詮釋將「古」與「今」作一連結,欲以經典作者能夠有所對話,更欲從 中進一步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論,使經典中的文字、聖人的思想與當代做結合,達 到經世致用的效果,而在經典的詮釋與流傳的過程中,不免牽涉到一個問題,即 是聖人思想與時代背景之間所造成的矛盾與緊張,這樣的矛盾與緊張在漢代孟學 之間似乎特別的明顯,孟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封建制度瓦解的戰國時代,

漢代卻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時代,在這樣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孟子理論真的 能夠實踐於漢代政治上嗎?

14

因而,漢代詮釋者在運用與詮釋孟子思想理論時,

10 《孟子•萬章下》,頁 726。

1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篇)》(臺北:允晨文化,2003 年) 頁 33。

12 黃俊傑先生認為孟子的思維方式有這兩種特徵,「具體性思維方式」與「聯繫性思維方式」是 孟子進行論述的重要基礎:「前者使孟子在鋪陳他的論點時,能以具體性展現多樣性與複雜性,

並使抽象原則皆有其具體之理據,即事而言理,達到理事圓融之境界。這種思維方式的展開,

又可細分為『類推論證』和『歷史論證』兩類,孟子靈活運用,證成他的主張;後者則使孟子 能看到生命的複雜性與超越性,使他論述中的人不淪為現實的奴役,而能自我提昇,『上下與 天地同流』。」孟子「具體性思維方式」使得其理論不僅僅只是虛無飄渺、觸之不及的形上理 論,透過具體的描述與舉例,使抽象的理念能夠具體的展現,而其「聯繫性思維方式」更是使 得其思想系統化與一體化,宇宙天人之間,社會群體與個人之間,生命中的每個面向都能夠相

又可細分為『類推論證』和『歷史論證』兩類,孟子靈活運用,證成他的主張;後者則使孟子 能看到生命的複雜性與超越性,使他論述中的人不淪為現實的奴役,而能自我提昇,『上下與 天地同流』。」孟子「具體性思維方式」使得其理論不僅僅只是虛無飄渺、觸之不及的形上理 論,透過具體的描述與舉例,使抽象的理念能夠具體的展現,而其「聯繫性思維方式」更是使 得其思想系統化與一體化,宇宙天人之間,社會群體與個人之間,生命中的每個面向都能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