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一節、 同志的性認同與汙名難題

紀大偉(2017)引用並闡釋了 Sedgwick(1990)的「多種互相矛盾的情慾 模式」來理解同性戀為何?以下是筆者根據紀大偉的見解以及 Sedgwick 的原表 女性都有女同性戀傾向只是程度多寡的女同性戀共同體(lesbian continuum)。

第三類是性別分離主義,他們要求男女分界,在意的是男女性別之分而非同性 戀、異性戀之分,另外還有男性解放(manhood-initiation)的支持者,男性解

10 此處的原文為:inversion/liminality/transitiv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放是面對女權興起進而出現的崇尚陽剛氣質團體,成員皆為男性且包含男同性 戀者;另外,軍中的同袍情誼、高中學姊學妹戀也都屬於這類「男生一國,女 生一國」的範疇。第四類人的特點是較為晦暗不明的,除了明顯的跨性別者以 外還有那些認同女明星的男同性戀者、結盟合作的男女同性戀,這些迷戀歌壇 天后的男人以及喜歡看變裝皇后(drag queen11)的男性,都實在地挑戰了「異 性戀男人只愛看女人,同性戀男人只愛看男人」這樣的僵固印象。

在說明完同志並非單一名詞指涉的某一群人後,必須理解個體性認同的形 成。認同(identity)的建構是由差異(difference)所區隔出來的,而差異的顯 現則是透過各種再現以及社會的排除進而產生,認同跟差異並非南轅北轍,兩 者是相互取決的(Woodward,1997)。同志意識到喜歡的對象與自己性別相同 時,或是發現自身的興趣與這個社會對固有性別之期許大有不同時,一連串的 自我衝擊,以及認同建構的過程無形之中形塑著個體,必須了解何謂同志的性 認同以及形成方式。

由 Cass(1979)所提出的「性認同形成模式」(sexual identity formulation)

該模式將同志性認同形成分為六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是根據個體對自身的感知 基於這種感知而產生的行為來區分,分別是:認同困惑期(identity

confusion) 、認同比較期(identity comparison)、認同容忍期(identity tolerance)、認同接納期(identity acceptance)、認同巔峰期(identity pride)、認同結合期(identity synthesis)。

第一階段為「認同困惑期」在這個階段個體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甚至是情 感、思想可能被定義為同志,這樣的自我覺察會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和困惑,原 因在於顛覆了過去所認知的性取向以及被教育的道德標準,在自我覺察的過程 中個體有可能邁入下階段,反之,也有可能就此排斥這樣的覺察。第二階段為

「認同比較期」在經歷上一階段的覺察後,個體會自主性地找尋更多相關資料 抑或是尋求有相同經驗的人之建議,可能會形成暫時性的同志認同,而此認同 會在這個階段產生社會疏離感,因為自我和異性戀的差異變得更加清晰。第三 階段為「認同容忍期」在此階段隨著對同志自我形象的認可日益增加,個體會

11男性表演者以性感濃豔的裝扮、高度誇張的女性特質(heightened femininity) 來模仿偶像級 的女歌手(張藹珠,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開始找尋其他同志的陪伴(例如:性或情感的需求);不過,這樣的接觸是有 選擇性的,也就是對同志自我形象是寬容但並非全然接受。第四階段為「認同 接納期」在這個階段個體會不斷增加與同志圈的接觸並且更積極地看待與同志 朋友的社交網絡,甚至能與非同性戀的親友出櫃12(come out);個體會建立起 一套同志的生活方式,但面對較為反對同志的情況仍需要繼續維持一個假裝異 性戀的策略。第五階段為「認同巔峰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對於身為同志感到 驕傲,並且會將同性戀與異性戀二分為兩種群體:同性戀是驕傲且可信任的、

異性戀則是不值得信任且沒有價值的;個體會開始對社會既有的同性戀者汙名 化感到忿恨不平,並對於異性戀有所敵視。第六階段為「認同結合期」在與異 性戀者積極接觸之下,會使個體意識到將世界劃分為好同性戀者和壞異性戀者 是非常武斷且不正確的,經歷過以上階段的心理調適,逐步發展成為較正向、

健康的心理,並不再視異性戀為敵人,強烈的憤怒與挫折感也會就此消停。

小結以上關於同志性認同的概念及案例,在分析個案的生命經驗中,藉由 Sedgwick 的「多種互相矛盾的情慾模式」以及 Cass 的「性認同形成模式」給予 了完善的理論框架,能夠清楚理解何謂同志以及受訪者是否有經歷過性認同之 掙扎,這將是在訪談之中所能留意之方向。

貳、 同志的汙名及出櫃相關文獻

一、同志汙名的相關文獻

由 Goffman(2009)所提出的「汙名」(stigma)可分三種不同類型:身體 方面、個人性格缺失、族類汙名(同性戀歸類為個人性格缺失一類),一般人 認為汙名者並非完整的人,所以會施加各式各樣的歧視,來減少他的生命機 會。Goffman 所提出的汙名相關概念與策略,以下將以同志為例作解釋。汙名 的主體可以區分為:「明貶者」(discredited)指的是可當場被察覺、「可貶

12 「出櫃」(coming out)一詞用在同志族群指的是自我認同的表露,一般人常誤以為「出 櫃」是涉及親密的性關係層面,其實它涵括表露性取向、家庭生活、智慧、道德價值、藝術 創作與政治觀等。(駱芳美,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discreditable)就是需加以察覺,以同志而言,若非自身主動向他人坦承 性向,旁人難以藉由其他因素正確判斷個體性向(朱偉誠, 1998)。此外,受 到同樣汙名而被認定、自己也認定與他們為同類人,稱為「自己人」(the own),通常自己人會形成「內團體之結盟」意即與他有相同汙名而可能必須 承受相同痛苦之人的集合;以同性戀而言,除了形成同志圈以外,還會衍伸出 各種特質的小分支,例如:中老年同志群體、同志姊妹圈。在汙名者的身邊有 一些所謂的「正常人」,但是這些人有過特殊處境使他們能夠了解且同理被汙 名者的生活,這種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汙名者接受,也擁有一定程度的連帶成員 資格,稱為「知情者」(the wise),例如:同志父母親人支持團體。

此外,受汙名者的矛盾在於「自我流露的分層化」,這是指受汙名者傾向根 據人們如何看待汙名的明顯與突兀程度,為自己人分出層級,那些程度比自己 明顯的人,就採取較為輕蔑的方式對待(意即同類相輕);換言之,越跟所謂 的「正常人」同盟,就越可能以非汙名的方式自我看待(Goffman, 2009)。例 如:在男同志中常會有人標舉自己是「異男樣」,這是指從外觀以及行為舉止 上,表現的與一般異性戀男子無異,無法輕易被辨別出自己身為同性戀,這樣 的自我標榜在台灣男同志圈中,某種程度上算是一個正面的標籤;「異男樣」

的相關議題也常在批踢踢實業坊(PTT13)中的 Gay 版掀起論戰,例如:網友 deadflowergu(2018)的意見表示,當他看到有人在自我介紹的文章中打出找

「異男樣」時,感受上會認為對方是在篩選掉另一種樣貌─「同志樣」,這並 非是在問你外表像不像異男,而是問自身的認同以及自己展現合乎認同的行為 與外表氣質是什麼。根據該名網友的見解,可與受汙名者的矛盾做呼應,受汙 名者徹底看見「自己人」展示出符合刻板印象的舉止,將他們的負面屬性誇張 地表現出來,而這樣的個體或行為可能產生認同的曖昧,同時也可能會轉化為 羞愧,他不能擁抱他的團體,也無法放棄它;意即,在台灣男同志群體中使用

「異男樣」來自我標榜,是在使自己不精神分裂的狀態中,於社會生存的方 式。

13 批踢踢 (PTT) 是以學術性質為目的,提供各專業學生實習的平台,而以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為主的一系列服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同志汙名作為研究主題的文獻甚多,以下將以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回顧之,

分別是:家庭、學校、台灣男同志圈。家庭部分,畢恆達(2003)指出在一個 以異性戀為主體的社會,多數人對於同志的認知甚為薄弱,關於同志的形象來 源皆是媒體或是教育體制下片面甚至充滿汙名化描述,導致了同志最難以出櫃 的對象是父母;此時,同志為了應付自身以及社會中固有的同性戀恐懼會發展 出各種管控汙名的策略,分別是:一、隱藏:包含對父母的同性戀資訊管理、

行為舉止偽裝成異性戀、離開家庭。二、降低現身風險:加強自身經濟能力、

刻意產生家庭裂痕、試圖改變父母的態度。三、應付婚姻壓力:提出不婚的想 法、鼓勵兄弟結婚生子。

學校部分,林昱貞(2004)等人的研究藉由與中小學的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發現在正式課程中多元性取向的教學極罕見,在某些課程中處處可見對同性戀 的偏見與敵意,主流的性教育論述更是隱含異性戀霸權與恐同情結,該研究最 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實際地在國中生課堂內以學習單和海報牆的方式與學生進 行互動,題目為:「當我提到同性戀時,你/妳會想到什麼?」(頁 106)作者群 們根據學生的反饋歸納出同性戀汙名的三大類:性別特質、性行為、性傳染 病;性別特質部分,學生提及的有「…泰國人妖、變態、娘娘腔、葉永鋕、手 術、變性…」(頁 107),這樣「同性戀=娘娘腔/男人婆=扮裝癖=性少數」的連 結透露著汙名的背後往往雜揉多重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偏狹混淆的觀念;性行為 部分,學生們則寫出「…濫交、小菊花、1、0、SM、一夜情…」(頁 108)這類 涉及特定性器官與性行為的偏見,都與男同志有關,反映了社會對於男女同性 戀在性方面兩極的評價,女同性戀是幾近無性化的存在,男同性戀則是愛好濫 交的性欲動物;性傳染病部分,學生反饋的答案為「…帶原者、骯髒、

AIDS…」(頁 111),在「同性戀=疾病=變態」的隱喻下,愛滋病被視為同性戀

AIDS…」(頁 111),在「同性戀=疾病=變態」的隱喻下,愛滋病被視為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