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取向

壹、 質性研究法

本研究將採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是一門詮釋的工作,透過文字、數字、圖表 來詮釋事件,質性研究的重點在於了解人的主觀想法與行為模式;簡言之,質 性是一種思維,一種觀看脈絡的方式(蕭瑞麟,2018);此外,質性研究也著 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 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林金定、嚴嘉楓、陳 美花,2005)。本研究欲了解個體之「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行 為」(sexual behaviour)、「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甚至是性別氣質,

如此牽涉主觀認定及個人認同之選擇以質性研究為途徑較為合適。

質性研究常被實證主義者(量化研究者)視為不科學,他們提出以下幾點,

包含:結論無法一般化、無因果解釋、無法測量、無可否證性(falsification)、

充滿不必要之細節(張育誠、吳鴻昌、李清潭,2015)。質性研究以自然主義 為其知識論,強調描述、理解現象,研究目的是描述現象和理解行為者的想法,

研究方法則較多樣化,如開放式觀察、訪談、實物資料搜集等;研究結果除反 映研究者對資料的建構外,也是展現研究者的理解和詮釋。反之,量化研究以 實證主義為其知識論,強調理論、研究程序和預先設計,研究目的是對可控制 情境的現象,確定研究要素的關係、影響、原因,研究方法則主要通過可控制、

可操作的變量,主要以測驗和量表或問卷收集數據,研究結果是呈現客觀的統 計數據(霍秉坤、胡婧菁,2012)。綜合上述理解,張育成(2015)等人表示,

量化與質性的癥結點並不在於是否數據化或是主觀、客觀之爭,重點是研究與 理論間如何進行辯證;由此點便可突顯質性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更能夠掌握被 研究者所展現的意義與脈絡,對既有理論仍是有所貢獻。

貳、 敘事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將會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作為訪談與資料分析的方式。以下 將會介紹何為敘事研究以及為何要採用此研究途徑。

對於敘事研究的定義眾說紛紜,首先要先拆解何謂「敘事」(narrative)?

敘事是人們思考以及組織知識的基本方法,人們常以敘事方式進行思考、表達、

溝通並理解人類與事件;敘事研究的定義是,使用或分析敘事素材的研究,便 稱作敘事研究(林美珠,2000);何粵東(2005)認為敘事研究是一種取向與 方法,研究者結合個人自傳、生命史、自我民族誌的方式將個人經驗融入書寫 及研究。綜述之,研究發生在個體身上的故事(story)以及由這些故事串連起 來的一系列到目前為止的生命經驗便是敘事研究的核心,因此又稱作「生命故 事研究」(life history);受訪者在回答這類有關自己過去生活經歷的問題時,

主要仰賴個人的自傳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來答題(田芳華,1998)。

敘事研究對於訪談方式以及受訪者有著比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s)

更細緻的理解。范麗娟(1994)在其文中對深度訪談的定義是了解個案經驗,

訪談者所扮演的角色為藉由面對面的語言交換,引起受訪者提供一些資料或表 達他對某些事物的意見與想法,受訪者則必須針對訪談者所提出的問題或主題 談論。但是林美珠(2000)指出了深度訪談法可能會因訪談者因素或脈絡因素,

壓迫了受訪者的故事,而傳統對質性資料的解釋方法也可能忽略了故事的涵意。

有別於深度訪談藉由一問一答的訪談方式使整體問題走向掌握在訪問者身上,

敘事研究則將大部分話語權交給受訪者,使訪談者角色退居到聆聽者(帶有些 微引導者)的身分,透過營造出較為舒適、恬淡的氛圍使受訪者將人生經歷娓 娓道來。

敘事研究目的不在追求普遍性,而在追求殊異性。對於本文想探究的具陰柔 特質的男同志,正好符合敘事研究中所追求的殊異性案例,這些人往往是遭到 某種程度的社會排除22 (social exclusion),例如:街友、同性戀者、更生人等。

了解這些異例的重要性在於,社會上的某些現象能夠從這些特殊的身分、故事 中被發現且進行分析。

22 社會排除原本指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用以剝奪勞工權力的一個過程。本文則是擴大它的意 涵,藉此點明出來在全球資本經濟體系中弱勢團體被有系統地剝奪自主的能力與權力(張菁 芬,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取得訪談資料後,筆者將以 Lieblich(2008)等人提出的分析模組進行訪 談資料的分析,如下表所示:

整體-內容 整體-形式

類別-內容 類別-形式

表 2 敘事研究分析模組

以下將對這四個象限做簡單的解釋。「整體-內容」聚焦在故事的完整性且 著重於文本的內容;「整體-形式」則一樣聚焦於故事的完整性,但是它著重的 是形式,也就是敘事者的心境、語調等;「類別-內容」則是傾向於將故事切割 成小段落,並且就內容層面進行解析;「類別-形式」也是將故事切割並關心故 事呈現的形式。

本研究中將採用「整體-內容」分析敘事材料的方式。林美珠(2018)將國 內多數的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做文獻回顧,發現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偏好採用

「整體-內容」的框架,但是她強調 Lieblich 等人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只是一種粗 略的分類,在每一種分類底下又有各式各樣的分析方式。綜上,為了避免上述 問題,本研究也將參考李藹慈(2010)對於「整體-內容」歸納出一套分析材料 的方式,並添加自身對於敘事研究的理解,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多次閱讀 蒐集到的材料(訪談逐字稿、錄音檔)在清楚了解該案的生命故事後寫下對其 印象。第二步,剖析故事內容的意涵,並且找出可歸類的主題。第三步,尋找 各種歸納後主題與主題之間的關聯性,並且深究其意義。最後,統整所有受訪 者的生命故事後,加以詮釋作結。與過去敘事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盼能以

「整體-內容」的框架輔以「整體-形式」除了理解故事本身的內容以及意義也 能夠更進一步藉由受訪者呈現故事的形式,做深入探究。

不過,敘事研究在台灣學術圈中其累積的學術著作不多,且受到部分學者質 疑,宋文里(2002)擔憂地指出採訪或是聽故事常常淪為剪剪貼貼的垃圾,重 點是作者與受訪者提供的故事之間要有充分的對話,為這樣的一個故事鋪陳語 意革新的情節而非單純地把事實搬上螢幕。因此本研究將使用 Lieblich(2008)

等人所提出的評估敘事研究之基準作為提升研究信實度的方法,分別為:廣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width ) 、 一 致 性 ( coherence ) 、 洞 察 力 ( insightfulness ) 、 精 簡 性

(parsimony)。首先,「廣度」指的是證據的綜合全面性,意即須留意訪談以 及分析詮釋之品質,確保能在引述受訪者的原句後,提出可抽換的詞彙作詮釋,

以利讀者判斷這些說詞。第二,「一致性」可分為內在、外在做為評估;內在 指的是對於故事中各個部分的闡釋,務必不能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外在 指的是要與現存理論以及研究作對話。第三,「洞察力」指的是在分析他人的 生命故事時,是否有革新性與原創性,如何在呈現他人故事同時引起讀者對照 自身生命故事作出反思。最後,「精簡性」能夠化繁為簡,以最精確到位的概 念進行分析,並且展現個人錘鍊文字的功力。

由於生命故事仰賴研究者主觀地詮釋,在進行訪談稿的謄寫以及後期素材分 析之中,本研究也將採取 Lieblich(2008)等人所建議的敘事研究的領域應藉由 共識性的評估來精益求精,研究者間的互動與對話過程也能夠啟發對於素材詮 釋的更多想像,因此會商請同為從事質性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的同儕抑或是有相 關經驗的師長進行討論。此外,分別會在完成逐字稿的整理後寄發回饋表(見 附錄四)予受訪者,增加本研究的信實度,同時也藉由受訪者的反饋能做出不 足之處的修正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