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四、 探討融合班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對提升學生 課堂參與之社會效度。

貳、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待答問題如下:

一、探討融合班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後,對班級學生 團體課堂參與之變化情形如何?

二、探討融合班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後,對目標學生 課堂參與行為之變化情形如何?

三、探討融合班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後,對目標學生 課堂干擾之改變情形如何?

四、探討融合班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後,對教師讚美 行為(口頭和點數)與訓誡行為之改變情形如何?

五、教師和融合班學生對實施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後,對 介入目標、介入過程及介入結果的想法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

班 級 層 級 功 能 本 位 介 入 小 組 (CW-FIT) 方 案 是 由 Wills, Kamps, Hansen, Conklin, Bellinger, Neaderhiser,和 Nsubuga(2010)所提出,為一 種融合有效行為介入和班級管理實證性策略的方案。此方案適用對象 為教室中的全體學生,採用多層級(multi-tiered)的介入,第一層級的實 施對象是班級中所有的學生,使用行為教導、團體增強與消弱等策略,

第二層級的適用對象是針對在第一層級介入後,在課堂參與方仍有困 難的少數學生,採用自我管理策略。而對於第一和第二層級介入都沒 有反應的學生,則需進入第三層級,進行個別化的功能評量。由於本 研究的研究場域是普通班,因此聚焦於第一層級和第二層級。

7

貳、 國小融合班

融合班指的是將身心障礙學生和普通同儕同在一間教室一起學習 的方式,它強調提供身心障礙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環境,

並且增加特殊與普通教育教師的合作,在普通班中提供特殊教育和相 關服務給有需要的學生,其最大特色是將普通班的課程做調整,讓身 心障礙學生能在普通班級中參與並學習(吳淑美,2004;紐文英,

2006)。

本研究所指國小融合班是指安置有身心障礙學生的國小普通班,而 這些身心障礙學生接受資源方案所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務。研究對象是 新北市某一所國小之一個中年級普通班,班級內共有 24 名學生,其中 含一般學生 23 名(男生 11 名,女生 12 名)及一位經鑑輔會鑑定為情緒 行為障礙學生。全班學生皆實施 CW-FIT 第一層級,實施 CW-FIT 第一 層級介入後,在課堂參與仍有困難,並且透過課堂行為觀察紀錄,顯 現其課堂參與行為低於 80%,或是干擾行為超過 30%者,則視為目標 學生。經觀察紀錄後,該名情障生成為目標學生,特加上 CW-FIT 第 二層級的介入,其他學生仍繼續實施 CW-FIT 第一層級介入。

參、 課堂參與

教師評估學生課堂參與的具體行為,大致為遵照教師指令、完成任 務與工作、參與課程或活動、遵守教室規則等方面來進行(Kamps, et al., 2015;Kamps,Conklin, & Wills 2015;Wills, Iwaszuk, Kamps & Shumate 2014;Wills, Kamps,Fleming,& Hansen 2016)。

本研究將課堂參與定義為融合班學生及內含之目標學生在普通班 自然課中的參與程度,透過可觀察之目標行為進行評估,而此目標行 為之訂定,乃依 CW-FIT 相關文獻之整理與融合班自然科教師之討論,

分為兩個部份,一為針對全班學生的團體課堂參與行為(group on task),

一 為 針 對 目 標 學 生 的 課 堂 參 與 行 為 (on task) 和 干 擾 行 為 (disruptive behavior),本研究擬就此三項行為的介入成果進行探究。

8

全班學生的團體課堂參與行為包括:遵從教師指令(如朗讀、書寫、

討論、注視教材、回答問題等)、適當獲得注意(如舉手發言或請求協 助)、忽視同學不適當行為。目標學生的課堂參與行為同團體課堂參與 行為之定義:遵從教師指令(如朗讀、書寫、討論、注視教材、回答問 題等)、適當獲得注意(如舉手發言或請求協助)、忽視同學不適當行為。

而目標學生的干擾行為包括:未經允許離開座位、製造噪音達 5 秒以 上、未經允許與他人說話或爭吵、與做出干擾他人上課的動作(如用身 體或東西干擾他人、丟東西)等行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