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一、 教育實務之建議

(一) 建議 CW-FIT 方案可實施於融合班級

從許多國外 CW-FIT 方案的實證研究和本研究結果來看,證實 CW-FIT 方案確實能有效改善融合班學生的課堂參與,並且具有社會效 度,可做融合班教室管理之用,尤其是面對有情緒行為障礙及高風險 群學生時,環境的調整是幫助這些學生在融合教育環境成功學習的要 素之一,而 CW-FIT 方案讓教師將班級經營的焦點從對個別不當行為 的矯正,改為對全班適當行為的教導與增強,更能營造正向班級氣氛 (蔡淑妃、陳佩玉,2015)。另外,對於學生的問題行為,從個別介入 處理,改以全班性的介入,更具有效率和效益,並防止同儕發展類似 的行為,促進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建議可推廣實施於 融合班級。

(二) 做為行政支持教師的系統

普通教師是融合教育成功的重要關鍵(楊坤堂,2004),要使普通班 教師具有能量,才能提供學生更穩定的支持。先前文獻探討,許多研 究也說明提供普通班教師支持系統的重要與需要,輔導室及相關行政 單位應建立支持系統,提供行政的支持與分擔,因為學校行政系統的 支持,是級任老師和科任老師維繫班級經營的一大動力(徐瓊珠、詹士 宜,2008;劉香芬,2013)。除了導師以外,科任教師也應納入,因為 從研究中也發現科任教師的困境與需求,尤其是學科科任。學校輔導 室可透過 CW-FIT 方案協助普通教師處理融合班教室行為問題,在 CW-FIT 相關研究中提及協助方案實施的教練或是支援會議,能使課堂 參與行為更加提升。如同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對自然科教師進行 CW-FIT 方案的教導、協助實施與觀察回饋,雖然 CW-FIT 方案容易操 作與實施,但是教師於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有些疑問或是遇到困境,輔

106

導室若能在相關支援會議中討論與修正,即能使教師更加順利的實施,

並能一同協助處理特殊需求學生之行為問題。

(三) 計時器干擾之調整方式

從先前 CW-FIT 相關文獻與本研究都提及計時器干擾的問題,建議 可由下列方式減緩其影響。例如:請學生在座位上操作計時器;預告 學生若計時器響起時正在進行活動,教師會於活動告一段落再進行加 分或是指定學生上台協助加分;計時器時間的設定可視班級穩定狀況 而從 3 分鐘延長至 6-7 分鐘等方式。

(四) 依照 CW-FIT 方案實施的程序

如果 CW-FIT 方案實施的程序未達一定程度,則效果將會受影響 (Conklin,2010)。如同本研究中的基線期,教師雖然不經意使用團體增 強,但是沒有定時,也沒有區別性增強,因此課堂參與行為無法提升。

建議教師實施 CW-FIT 方案時,需要依照其流程進行,包括:行為教 導、海報張貼、行為規範提醒、公布目標點數、對適當行為給予點數 與明確讚美、提醒自我管理者計分、計算小組點數、給予獎勵等步驟。

(五) 可彈性調整的實施內容

在遵守 CW-FIT 方案實施的程序下,方案中有可彈性調整實施的部 分,例如:計時器的使用、增強制度的實施方式、與自我管理的實施 對象。首先,計時器使用方面雖然會稍微中斷或干擾教學,然而包含 本實驗,許多實證研究發現若無定時的提醒,教師容易忘記讚美或增 強學生的適當行為,因此建議還是要有定時的設定,但可延長定時設 定的時間,例如 6-10 分鐘響鈴一次。再來,增強制度的設計可結合班 級原有的獎勵措施,亦可為了使教師便利實施,採用活動式的獎勵,

非物質上的獎勵,能減少成本並降低教師負擔。例如:本研究中的自 然科教師在實驗結束後,仍繼續實施 CW-FIT 方案於融合班級中,改 採活動式或全班式的獎勵措施,仍受學生喜愛,並具有實施效果。但 是透過增強物調查仍是重要的,因為獎勵需是大部分學生所喜歡的。

107

最後,有鑑於自我管理深受學生喜愛,除了特殊需求學生之外,可以 擴大實施,並請學生紀錄所有歷程,使其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 省思檢視和學習成效間之關聯性。

二、 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擴展研究情境

本研究之研究情境為國小四年級融合班之自然課,自然科教師有鑑 於 CW-FIT 之效果,實驗期間也實施於其他班級,並且於實驗結束後 仍繼續使用於該班,而導師認為 CW-FIT 有其效力,尤其針對情緒行 為障礙學生的部分,期待未來擴展至其他課程使用,以了解類化效果。

(二) 增加高危險群學生受試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倒返設計,僅針對一個融合班級,並恰巧有一位 情緒障礙的目標學生,未來可於不同班級進行跨受試個案之實驗,了 解 CW-FIT 介入對於高危險群學生之影響。

(三) 擴大研究範圍

許多國外研究將 CW-FIT 系統性的實施於幼兒園至高中,普通班到 特教班,不同地區的都市型學校,實施時程跨越學期,課程涵蓋數學、

閱讀、科學等,國內研究若能做此擴展,將使其更具外部效度。

10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呂秋蓮、陳明終、孟瑛如、田仲閔(2015) :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 ADHD 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調查與研究。特教論壇,19,

85-101。

吳沂蓁(2016):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對提升普通班自閉症學 生班級參與度之成效(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 士班論文,臺北。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信鏘(2008):彰化縣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臺東。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出版。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 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 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林東山(2005):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 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彰化。

林金誼(2009):國中普通班學生對情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市:復文。

林惠芬(2008):如何執行正向行為支持, 特殊教育園丁, 24(1), 42-47.

周禾程(2007):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觀察系統之研發(未出版)。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

109

孟瑛如、謝瓊慧(2012):國小 ADHD 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 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6。

侯禎塘(2003):特殊兒童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以自閉症兒童 的攻擊行為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8,155-192。

洪儷瑜(1992):「非嫌惡行為處置」對智障者問題行為處理之運用。

特殊教育季刊,45,9-14。

洪儷瑜(1998):ADHD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學富。

洪儷瑜(2013):情緒行為障礙學生鑑定辦法說明。取自

http://iweb.ntnu.edu.tw/spe/identify2014/

施顯烇(1995):嚴重問題行為的處理。臺北:五南。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 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教育部(2016a):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年5月11日,取自 https://www.set.edu.tw/

張美華、簡瑞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 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

陳佩玉、蔡淑妃(2013):普通班教師如何應用功能行為評量概念處 理問題行為-對症下藥治之宜殊,國民教育,54(1),67-75。

陳佩玉、蔡淑妃(2015):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 CW-FIT) 的內涵與應用。特教論壇,19,24-34。

鈕文英(2006) :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市:心理。

馮淑珍(200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實施困擾與其因應策略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臺北。

110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彭慧玲(2002)。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臺中。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臺北:五南 楊坤堂(2004):書寫語文學習障礙。臺北:心理。

楊坤堂(2008)。正向行為支持的 概念與策略。國小特殊教育,46,

1-12。

楊舒閑(2015):新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教學困擾之研 究(未出版)。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臺中。

劉佳蕙、鄭淨勻(譯)(2008):Brenda Smith Myles著。亞斯伯格症 在融合教育的成功策略。臺北:心理。

劉香芬(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科任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的困擾與支 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彰化。

鄭津妃、張正芬(2014):融合教育的績效:SNELS 資料庫國中障礙 學生的學校適應與滿意。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9(3),81-109。

謝秉弘(2013) :學習投入與目標取向之後設分析研究。教育研究月刊,

234,86-106。

111

二、 英文文獻

Alberto, P., & Troutman, A. (2013).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Merrill.

Appleton, J. J., Christenson, S. L., Kim, D., & Reschly, A. L. (2006).

Measuring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engagement: Validation of the Student Engagement Instru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4 , 427–445.

Ardoin, S. P., & Martens, B. K. (2004). Training children to make accurate self-evaluations: Effects on behavior and the quality of self-ratings.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 13, 1–23.

Babyak A.E, Luze G.J, Kamps D.M. (2000).The Good Student Game:

Behavior management for diverse classroom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5, 216-223.

Barbetta, P. M, Heward, W. L., Bradley, D., & Miller A. D. (1994). Effects of delayed error correction on the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ght words by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7, 177-178.

Barebetta, P. M., Norona, K. L.,& Bicard, D. F. (2005). Classroom behavior management: A dozen common mistakes and what to do instead.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9(3), 11-19.

Barrish, H. H., Saunders, M., & Wolf, M. M. (1969). Good behavior game:

Effects of individual contingencies for group consequences on disruptive behavior in a classroo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 119-124.

Beaman, R., & Wheldall, K. (2000). Teachers’ use of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431– 446

112

Beaman, R., Wheldall, K., & Kemp, C. (2007). Recent research on

troublesome classroom behaviour: A review.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 45-60.

Benedict, E. A., Horner, R. H., Squires, J. (2007). Assess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preschool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7, 174-192.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preschool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7, 17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