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分析

整個實驗階段的目標行為資料蒐集整理後,擬透過目視分析和統計 分析兩個部分來了解 CW-FIT 方案介入融合班課堂參與的成效(杜正治,

2006;鈕文英、吳裕益,2015;Tawney & Gast,1984);並依據研究對 象的問卷調查與訪談來蒐集社會效度之資料。

壹、 目視分析

將實驗階段所蒐集的資料繪製成圖表,並進行視覺分析,以階段內 與階段間兩個向度的變化加以剖析,主要探討資料的特性(水準與趨 勢)。各個分析項目說明如下:

一、 階段內分析

(一) 平均水準:階段內所有資料點的總和除以資料總點數,可瞭解 此階段的平均水準。

(二) 水準穩定度與範圍:將該階段內資料點的數值相加,除以總資

70

料點數,所得之值即為水準平均數。接著畫出平均線(與 X 軸 平行之直線),在平均線的上下分別量出穩定標準值(20%)的二 分之ㄧ,得到兩點,接著再從點上分別畫出與平均線平行的直 線,兩平行線之間的區域即為「穩定標準範圍」。計算曲線上 所有資料點,落在該範圍內所占的百分比,就是「水準穩定百 分比」,80%以上的資料點落在穩定標準範圍內即為穩定,反 之則視為不穩定。

(三) 趨勢方向:係指資料路徑的斜度,採用中分法來估計趨向,配 合目標行為,若目標行為是課堂專注行為,此線往上走表示進 步(+),此線往下走,則表示退步(-)。若目標行為是課堂干擾 行為,則反之。以「-」表示趨向持平,加註「=」代表行為 維持。

(四) 趨向穩定性:計算該階段有多少百分比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線上 和以下的預定範圍內。本研究設定若有 80%以上的資料點落在 趨勢線 20%的範圍內,則視為穩定;反之,若落在趨勢線 20

%的範圍內的資料點在 80%以下,則視為變動。資料以穩定 百分比呈現,並加註「穩定」或「不穩定」。

二、 階段間變化分析

(一) 階段間水準變化:係指相鄰階段中,後一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 減去前一階段的最後一個資料點的值,差值越大,效果越明顯 (二) 平均水準變化:相鄰階段間的平均水準差。

(三) 趨向走勢變化:係指相鄰兩階段間趨向方向的變化,並判斷階 段間轉換是正向或是負向。

(四) 趨向穩定變化:係指相鄰兩階段間趨向的穩定性變化。

(五) 重疊百分比:係指後一階段有多少百分比的資料點落在前一階 段的範圍內。重疊百分比愈低,表示介入成效越好。

71

貳、 統計分析 一、 C 統計考驗

本研究採簡化時間系列分析法的 C 統計考驗輔助目視分析,考驗 各階段內與階段間資料點的變化趨勢是否達到顯著水準。簡化時間系 列 C 統計考驗可以分為階段內與階段間兩種數值,階段內的統計資料 分析可以瞭解基線期及各介入期資料點的穩定程度;階段間的資料分 析則是以階段間是否達到統計顯著性。顯著水準 p 訂在小於.05。計算 公式如下:

𝐶 = 1 −

𝑁−1𝑖=1 (𝑋𝑖−𝑋𝑖+1)2

2 ∑𝑁𝑖−1(𝑋𝑖−𝑋̅)2

𝑆

𝑐

= √

(𝑁−1)(𝑁+1)𝑁−2

z =

𝐶

𝑆𝑐

二、 效果量

效果量是指一種針對兩個變項資料的分析方法,目的在評量其間關 係的強度(杜正治,2006)。可用下列公式之 d 值來評估其成效,當效果 值 d 愈大,表示自變項對依變項之影響程度愈大。其公式如下:

d=(𝑋B − 𝑋A)/𝜎𝐴

𝑋B和𝑋A分別代表介入期和基線期的目標行為平均值,𝜎𝐴則是基線 期目標行為的標準差。在效果值的解釋上,當其值大於 0.7 時,代表影 響是顯著的(Olive & Smith,2005)。

參、 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來評估師生對於 CW-FIT 方案的接 受度和滿意度。介入成效問卷教師版(附錄八-1)的量化部分,乃計算各 層面的平均評分,超過 4 分以上,表示教師認為 CW-FIT 介入有較高

72

的社會效度。質性描述部分,則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方式來了解教師對 CWFIT 整個執行內容的想法、意見與提出相關建議等,做為討論未來 CW-FIT 介入在實際教學場域中運用之參考。而介入成效問卷學生版(附 錄八-2)的部分,也是計算各層面的平均評分,超過 2 分以上,表示學 生對於 CW-FIT 有較高的正向回應;另外,也依據介入成效問卷學生 版之架構進行半結構式之訪談,隨機訪談六位學生,包含三位男生(一 位疑似目標學生、一位目標學生、一位普通生)和三位女生,以了解學 生對於方案執行的想法、對自己的影響和對班級的影響等。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