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實施程序共分為準備階段、實驗階段、資料處理等三個階 段,研究流程如圖 3-5 所示。

圖 3-5 研究流程圖

壹、 準備階段

一、蒐集文獻與閱讀

67

針對研究動機,為解決融合班級學生課堂參與的行為問題,閱讀國 內外歷年文獻包含班級管理、班級正向行為支持、有效行為介入策略、

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等主題的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 擬定研究主題

閱讀文獻後,與指導教授討論普通班級中可行的實施介入策略,確 認以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進行介入,擬定研究計畫與架 構。

三、 決定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國小四年級的一個融合班級,研究者曾經 擔任該班三年級的自然科任,發現該班班級狀況正符合所想要介入的 情況。此融合班有一位經鑑輔會鑑定的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該生在課 堂中經常離開座位、干擾同學、未經允許發出聲音或說話、或是故意 做出引起同儕注意的動作,影響班級整體的課堂參與。另外,班級中 尚有幾位學生會經常出現不專注、情緒問題、干擾他人上課或未經允 許大聲說話或發出怪聲等行為問題。於是研究者向導師及多位科任教 師(自然、音樂、美勞等)晤談訪問,對於學生在不同課室的行為表現 有更清楚的了解之後,決定以教師自願參與的自然課進行介入。於是,

詢問教師、學生家長是否有參與研究之意願,並請家長填寫同意書(附 錄三)。

四、 擬定研究設計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決定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 ABCAC 倒返設計,來探討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是否能有效提升融合班 級學生課堂參與度,瞭解第一層級加上第二層級介入成效的差異。

五、 編擬方案與研究工具

參閱文獻,依據教育現場之需求與狀況,編擬 CW-FIT 執行方案內 容之教學活動與實施細節,以及各項研究工具,俾利研究程序順暢進 行。

68

六、 訓練觀察者

在研究實施之前,為了增加研究的信度,將進行觀察者的訓練,研 究者先行拍攝研究對象的課堂影像檔作為訓練之用,也透過現場實際 觀察進行訓練。訓練過程中,研究者(即觀察者)向另一位觀察者說明目 標行為的定義、說明記錄標準與方式,並開始進行觀察練習,當觀察 者間一致性連續二次達 80%以上,即停止訓練。

貳、 實驗階段

一、蒐集基線期資料

此階段由自然科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自然教學時,尚未執行 CW-FIT。

觀察者針對全班的團體課堂參與行為、目標學生(自然科教師預先選定) 課堂參與行為和干擾行為進行觀察紀錄,第一階段的基線期資料之蒐 集至少兩週以上(每週 3 次),才進入介入階段。第二階段的基線期則預 計蒐集一週。

二、 CW-FIT 試運作

在執行 CW-FIT 之前,研究者與自然科教師說明 CW-FIT 意涵、內 容與如何執行,並請自然科教師於同年級的另一個班級試運作,目的 是為了解實施 CW-FIT 的困難點,再與教學者討論與修正自變項執行 的細節。實施三次之後,並且透過 CW-FIT 實施程序檢核表(附錄六) 確認程序信度至少達 80%,才開始進入實驗班級 CW-FIT 的介入與觀 察記錄。

三、 CW-FIT 介入與觀察記錄

當研究者與自然科教師進行完 CW-FIT 的第一層級的教學之後,於 週四、五,配合平常的自然教學活動,實施 CW-FIT 的第一層級的介 入管理策略。然後,視目標學生的課堂參與情形決定是否執行 CW-FIT 第二層級。同時觀察與蒐集依變項資料。在介入階段,自然科教師與 研究者於每堂課結束後透過實施程序檢核表檢驗實施程序狀況。

69

參、 資料處理 一、 蒐集社會效度

實驗階段結束之後,請自然科教師與學生填寫介入成效問卷,並透 過訪談以了解教師與學生對此 CW-FIT 的看法。

二、 資料分析整理

研究者從實驗階段所蒐集到的觀察資料,繪製成圖表,然後透過目 視分析與統計分析,來探討班級層級功能本位介入小組方案對改善融 合班級學生課堂參與之成效。

三、 報告撰寫

綜合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歸納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提出討論 與對未來研究改善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