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名詞有「理財態度」、「理財行為」、「理財滿意度」,其名詞定義 依序如下:

壹、理財態度(Financial attitude)

「理財態度」是個人對理財的價值觀,以及衡量個人財富的使用與管理時,

對理財相關資訊的知覺、理解、判斷和評估理財結果而做出的行為表現,理財態 度可透過學習與經驗而改變。理財態度因研究面向之不同,內容廣泛且多元,均 有不同的成果(Keller & Siegrist, 2006),過去研究面向有:積極或保守的投資理 財、負責或迴避的使用信用卡態度、金錢的使用與管理、儲蓄與借款、面對風險 及財務目標的順序等。

本研究依王芳醴(2015)所設計之理財態度問卷將其層面分為追求財富、財 富自力、理財紀律與理財安全四個類別。依曾永清教授 2014 年科技部「高中理 財教育課程綱要決策性建構—多層級評價與教師教學態度思考」研究案問卷,經 由因素分析後重新劃分為「安全性」、「求財性」、「自律性」、「自利性」,以各分 量表得分之總和來表示理財態度之強度。

貳、理財行為(Financial Behavior)

金管會(2008)定義「理財行為」為「國民是否在金融管理上採取有效或正 確的決策及行為」(呂秋萍,2011)。Braunstein 和 Welch(2002)則由流動現金 的管理、儲蓄與投資、信用、租稅與金錢管理等觀察人們的理財行為。Hilgert、

Hogarth 和 Beverly(2003)由四個方向來說明理財行為:流動現金的管理、信用 管理、儲蓄與投資(呂秋萍,2011)。O'Neill 與 Xiao(2003)設計一份健康理 財問卷(Financial Fitness Quiz)以研究受訪者的理財行為,共有二十種管理金錢 的行為,包括我有一個銀行支票帳戶,用以支付帳單;我購物時會貨比三家等 20 個項目。Robb 與 Woodyard(2011)則以應急資金、各人信用報告、是否有透

支貸款、信用卡付款情形、是否有退休帳戶以及風險管理等衡量標準。

本研究依以蕭郁瑩(2013)所發表「高中個人理財教育教師教學準備模式之 探究」所設計理財行為測驗問卷而改編,以五種層面來衡量教師理財行為,其分 別為「收支平衡」、「保險與風險」、「信用借貸」、「財務規劃」與「儲蓄投資」等 五種層面。

參、理財滿意度(Financial Satisfaction)

Diener 與 Biswas-Dienery(2002)認為理財滿意度可以做為衡量收入與主觀 幸福感的中介因素,理財的滿意度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Bowling & Windsor, 2001; Shim、Xiao、Barber & Lyons, 2009),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理財滿意度可作為 總體福利或幸福感的指標(Van Praag, 2004)。衡量理財滿意度的面向包括家庭及 個人收入(Hsieh, 2004)、收入保有時間的長短(Vera-Toscano、Ateca-Amestoy &

Serrano-de-Rosal, 2006)、資產、負債和儲蓄(Xiao、Chen & Chen, 2014)以及個 人主觀的偏好所做的選擇,偏好的選擇表示個人有自主的能力,從社會學的角度 來看個人評估是否幸福有部分取決於過去的經驗與對未來的期望(Diener, 1984;

Veenhoven, 1993),理財的幸福感不僅依賴客觀的社會經濟因素,個人的人格及 本性亦不可忽略(Crawford Solberg、Diener、Wirtz、Lucas & Oishi, 2002)。 本研究所稱之理財滿意度則以個人對自身的資產、債務、消費、儲蓄與投資 理財整體福利的主觀幸福感受為綜合衡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