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理財行為相關理論

壹、理財行為的定義

Atkinson 與 Messy(2012)於 OECD 的理財素養調查報告對理財行為定義為

「個人對理財福祉產生顯著影響的個人行為」,並認為理財行為是理財素養中最 重要的組成成分,有積極的理財素養可以促使個人規劃開支和建立金融安全網絡。

我國金管會則將理財行為定義為「國民是否在金融管理上採取有效或正確的決策 及行為」(呂秋萍,2011)。Xiao(2008)認為理財行為是指有關資金管理的人類行 為,常見的理財行為包括開支、借貸和儲蓄。

對理財行為的觀察可從過去的研究窥知一二,如Braunstein與Welch(2002)

由流動現金的管理、儲蓄與投資、信用、租稅與金錢管理等觀察人們的理財行為

(曾永清,2015); Robb 與 Woodyard(2011)以有無應急資金、是否透支貸款、

信用報告、信用卡付款情形、退休帳戶的準備及風險管理等為衡量理財行為的標 準(曾永清,2015);Hilgert 等人由四個方向來說明理財行為:流動現金的管理、

信用管理、儲蓄與投資(郭泓伶,2015);O'Neill 與 Xiao(2003)設計一份健康 理財問卷(Financial Fitness Quiz)以研究受訪者的理財行為,其中包括二十種管 理金錢的行為,如表 2-3 所述。

表 2-3

健康理財問卷

資料來源:整理自 Financial Fitness Quiz: A Tool For Analyzing Financial Behavior.

Consumer Interests Annual. Volume 49, 2003

綜合言之,理財行為的衡量分為消費時的考慮、如期繳費、留意理財狀況、

長期理財目標設定、規劃家庭預算、儲蓄、選擇商品、是不是入不敷出等均能看 出是否具備積極的理財態度。

貳、理財行為相關研究

Ajzen 於 1985 年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以理性 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為基礎所演進而來。理性行為理論認為,

個人對特定行為偏好的行為態度會受到個人是否認同的態度及重要他人支持與 否的主觀規範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響,而行為態度又將進一步影響所表現的具體 行為;換言之,理性行為理論假設「行為的發生是基於個人的意志控制」,主要 用於瞭解、預測個人行為。

然而,理性行為理論假設「個體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乃完全出自於自願 控制,忽略了許多外在因素均會影響個人意志的可控制程度,實際上,個人行為 通常也並非全然出於自我意願。因此,Ajzen 乃修正理性行為理論而另外提出計 畫行為理論,其在態度與主觀規範外,增列了「個人對外在環境控制能力」的行 為控制知覺變項,其係指個人知覺到完成某一行為的容易或困難程度,亦即反應 個人過去經驗和所預期的阻礙(Ajzen, 1991)。

許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能力確實較理性行為理論為高,

Ajzen 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之各項變項分述如下(維基百科,2015;Ajzen, 1991):

一、 態度(attitude):態度是個人對特定行為所抱持的正、負向評價,當個人對 行為的態度愈趨正向,其行為意圖亦將愈高;若愈趨負向,行為意圖則隨 之愈低。

二、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乃指個人在採取某一項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 社會壓力,亦即個人知覺到的重要他人或團體(如父母、配偶、朋友、同 事等)認為他應否執行該特定行為之壓力。當正向主觀規範愈強烈,愈容 易促使其產生從事該行為的行為意圖。

三、 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乃指個人在從事某特定行為時,

對於所需資源與機會之控制能力的知覺;其除個人慾望、意向外,尚包括 諸如時間、金錢、技能、機會、能力、資源或政策等個人無法掌控的非動

機因素,均與個人行為之控制有關。行為控制知覺之限制可分為自我效能 與外部資源,前者係指對於自己能否完成該行為之認知,後者則為個人可 利用資源之易得性與阻礙程度,此二者皆可能影響個人採取某一行為之決 定。

四、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乃指個人想從事某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與程 度,亦即在行為選擇的決定過程中,個人是否有所行動的心理強度;在測 量上,可轉化為個人是否願意努力嘗試或願意付出多少心力等題項,藉此 變數可解釋及預測個人之實際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翻譯自 Ajzen(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182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三變項共同決定個人的行 為意圖;在作用方式上,行為意圖決定個人行為,行為意圖則又由態度、主觀規 範與行為控制知覺所決定。Ajzen(1991)提供關於理財行為和態度、主觀規範、

感知行為的整體關係,Shim 等人(2010)使用 Ajzen 的理論發現學生的知覺行 對行為

的態度

主觀 規範

知覺行 為控制

意圖 行為

圖 2-3 計劃行為理論

為控制以及態度和家長的主觀規範可涉及到學生的理財行為和理財滿意度。而以 Ajzen 的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從事理財行為研究的成果,如 Shim 等人(2009、

2010)指出個人理財態度、父母的主觀規範和感知行為與理財行為是相關的、父 母的理財教育塑造年輕人的理財學習、態度和行為;Xiao 等人(2011)父母的 規範和強化感知控制可以防止學生從事高風險的信用行為;Xiao、Chen, C.與 Chen, F.(2014)建議理財教育可強調對高風險理財行為的成本,而使消費者意 識到負面的行為後果,然後有意識的避免它們。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透過態度、

主觀規範、控制感和行為意向可以影響個人的理財行為。

個人的理財行為受個人理財知識、主觀規範、個人行為意圖以及個人態度 以及父母親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影響。綜合國內金管會與西方的研究結果,理財行 為分為金錢管理、儲蓄和投資、信用管理、商品的選擇等面向,父母親或其他重 要他人(如老師)、個人理財態度、個人的慾望及可利用的資源共同決定個人的 理財態度,進而決定個人的理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