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 Bernanke 於 2015 年 5 月 26 日拜訪臺灣時與我國中央銀 行總裁彭淮南會晤,就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問題 交換意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於其訪臺其間,就臺灣目前所得財富分配不均以 及社會的流動性降低現況請益良方,Bernanke 表示要改善國際或社會中的貧富不 均、機會不平,可從改善機會與改善教育著手。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經濟環境,

身處新興市場的台灣民眾若能具備足夠的理財知識、收集相關金融資訊、察覺市 場變化、衡量自身的經濟能力,而對所擁有的資源做一個最適當的配置,尚可累 積或保有個人參與社會的經濟能力,以及為後代子孫取得良好教育品質的機會,

才有可能從 M 型社會跳脫,並為民主國家累積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2012 年,國中小教師將繳納所得稅」、「2015 年 5 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

《教師待遇條例》,將教師待遇的本薪、加給、獎金等權益法制化,並制定相關 罰則,保障教師權益。」教師被課稅這件事情從 2002 年被討論至 2012 年正式開 始實施,過去進入教育體系當教師,被當成是進入無風無浪的平穩人生,不但工 作環境單純,政府還給予各種保障,例如孩子讀書的就學補助、退休保障,連生 病政府都會照顧,讓許多人擠破頭都要搶到這個「鐵飯碗」(彭媁琳,2011)。

全教會理事長劉欽旭受訪中表示,現在的教師,能不能持續拿到學校的聘書,

已是疑問,加上退撫基金可能破產,又要繳交所得稅,教師們如何為自己的退休 生活做好財務準備,甚至針對可能遭遇的失業、或是轉換工作間的財務做好規畫,

已成為每個教師必須開始學習的課題(彭媁琳,2011)。自由時報記者李靚慧(2014)

表示 6.4 萬名的私校教職員,為了能在退休、離職後,獲得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

共同組成了「私校退撫儲金」,並由私校教師組織的管理委員會選擇投資標的。

但高達 95%的教師採取穩健的理財態度,寧可領取六大行庫 2 年定期存款平均利 率,也不想承擔虧損的風險(李靚慧,2014)。劉欽旭(2011)表示教師們普遍 沒有良好管理財富與資產分配觀念,在退休愈來愈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全教會積 極推動提供各級教師健全的理財教育,希望不但能幫助教師建立良好的財務觀念,

更可藉教師做為媒介,把理財教育向下扎根(彭媁琳,2011)。

花旗基金會和婦女救援基金會針對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國中生價值觀及理 財知識行為大調查,調查對象為參與宣導學校之國中生,期間為 2010 年 9 月到 2011 年 4 月,以了解現階段國中學生在理財行為與價值觀、借貸狀況、與家人 的互動等面向的概況,以及校園宣導後理財觀念上的改變。該調查結果顯示,經 由校園宣導,學生的理財智商從 61 分提升到 65 分,願意記帳的學生比例從 22%

增加到 70%,願意規劃消費支出的學生比例也從 76%增加到 90%。調查結果亦 發現逾五成國中生有借貸行為。國中生的理財資訊管道來源排序順第一名為家人

( 78%),而親子交流時間越長,有助於青少年建立正確價值觀與金錢使用方式、

第二名為老師(45%)第三名為電視(44%),老師在這次調查首次打敗電視成 為第二主要理財資訊管道。近九成學生願意擬定理財計劃,但僅半數願意執行(婦 女救援基金會,2011)。

貳、研究動機

現代的公民不僅在政治或法律上有其權利及身分的意義,作為一個健全公民 社會的一份子必須具備知識、責任、德行、態度、價值及能力,因此現代公民的 內涵應有(一)豐富的知識-做為處理與解決事務和問題的能力;(二)良好的 德行-懷有高尚的情操與良好的態度;(三)社會參與的能力。公民參與需具備 參與的知識與能力,有知識才足以是負責任的參與,但要能夠使人人都能擁有參 與社會的能力更需以經濟能力當基石。目前世界各國推動理財教育,增加國民理 財知識,學習管理個人財富,其所追求的理財目的不在於增加個人財富以滿足私

人慾望,而是在避免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以及累積自己未來參與社會的經濟力量。

我們可以藉由理財教育提升理財素養來培養正確的理財態度,理財素養會影響理 財態度,而正確的理財態度會使國民從事理財行為時選擇避險且正確的理財行為 以累積與持續保有既有財富,增加個人參與社會的機會,此為研究動機一。

在現今商品多樣選擇,網路購物便利,青少年階段為自我探索與自我定位及 追求獨立自主的開始,因此是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如何在高中階段培養金錢 管理與正確金錢價值觀,避免接觸不當的利誘而從事犯罪行為,以預防迷失在物 質追求中,都極須藉助理財教育的深化,才能讓他們在往後擁有無虞生活。高中 生的價值觀養成一方面來自於家庭,另一方面來自於朝夕相處的同學與師長,目 前高中課程目標著重在銀行體系、總體現象與股票市場的認識,其關於經濟體系 的知識建構有助於理財知識的提升;高中家政課程規劃理財教育的課程目標著重 於學習改善個人與家庭生活品質,理財的知識與理財的能力絕對會影響生活品質 的高低,因此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理性的消費態度、養成儲蓄的習慣、建立金錢 管理能力、培養理財規劃能力正是高中階段理財教育的重點(邱奕寬、林素珍,

2013)。高中教師在此階段給予高中學生良好的引導與教學,將有用的理財知識、

經驗、態度與行為傳承給學生(劉孝卿,2013)。

Shim、Barber、Card、Xiao 與 Serido(2010)指出高中理財課程對大學生理 財知識有正向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溫騰光(2004)指出 教師能知曉理財的知能才能在教學生涯中輔導學生正確解決日常生活財經問題,

引領學生經濟概念的正常發展。故在台灣普通高中學生其理財知識除了來自家庭 教育,另一部分長時間相處的高中教師對於未來大學非商管科系及未能在大學學 習過程中學習理財課程的高中學生有其身教作用。可使學生實踐日常生活中,因 此本文探究不同背景高中教師的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其理財滿意度,做為日後 提供教師理財素養之專業成長、教師理財教學態度與教師理財課程規畫等相關研 究之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二。

根據日前中國信託(2014)所作的「臺灣世代家庭理財行為調查」,國人對 臺灣經濟發展信心不足,且近半數並無進行家庭理財,儘管擔憂家庭支出和退休 後的生活準備,卻因經濟前景的憂心而擔誤家庭理財規劃。因此國人所採用的理 財方式往往過於保守且無法對症下藥。調查中顯示,逾半數家庭尚未開始準備退 休金,且近四成民眾回答「尚未思考」;其餘六成的首選則是「定存」和「保險」。 對照現實狀況,無論定存或保險等低利率的理財工具無法有效達到理想退休生活 水平。遠見雜誌於 2014 年針對國民退休生活大調查蒐集超過 800 名年紀 50 歲以 上、過去有正職工作、目前已處於退休狀態者的意見。調查發現,過半退休族雖 表示滿意退休生活,但對於老後生活的真實成本、養老機構與居家照護員的使用、

退休後參與社會等,似乎仍欠缺足夠認知(高宜凡,2014)。該調查指出國人對 退休生活的滿意程度隨著退休年數增加而降低,而公教退休人員的滿意度較其他 行業別高,其個人身心健康狀態及擁有財富狀況是影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但多 數人較不願意透露自身擁有財富狀態,若想一窺國人理財成效實不容易,從國外 文獻得知理財滿意度可以做為衡量理財成果的指標,國內研究理理財態度、理財 行為的文獻多以教育及商業行為居多,但研究個人對理財成果的文獻不多,更遑 論研究個人的態度行為與滿意度三者之關係,此為研究動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