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創造思考教學法

創造思考教學(ceative thinking teaching)係指教學的目標在激發或培養學生創 造力,鼓勵教師因人、因時且因地制宜,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彈性變化 的教學方式,並利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支持性的環境之下,以培養學 生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陳龍安,2006)。

本研究將創造思考教學理論應用於作文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創造力 思考技法融入寫作的教學過程,藉由小組腦力激盪的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發揮個人創意,使寫作前的發想更有效率,內容更為豐富。(詳 見附錄一、附錄二)

貳、一般作文教學法

傳統的寫作教學指的是由教師先公布題目,接著講解題意,而後由師生共同擬 定大綱,最後再由學生自行寫作(張新仁,1992)。

本研究所指的一般教學法,即是此種教學方式,課程的實施主題與寫作時間與 實驗組的創新寫作教學法皆相同,只是不強調使用創造力思考策略,比較著重在 國文常識的教學,在師生充分討論題意與段落寫作重點後,即由學生自行寫作,

完成作品後交由老師批閱,且於隔週欣賞同儕中的佳作,以收見賢思齊的效果。(詳 見附錄三)

參、創造力

陳龍安(1984)認為「創造力是指個體在支持性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流暢、

變通、獨創、精進的特色,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 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

在本研究中,因施測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學生,已具有基本文字表達能力,故 採用李乙明(2006)修訂的「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包含發問、猜測原因、猜測結果、產品改良、不尋常用途及設 想等六種活動,分別以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以及全量表標準分數等四方面來 計分,其分數越高者,代表受試者的創造力表現越好。

肆、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是指受試者在寫作成品上面所表現出來的成果。在實施教學法前的 獨立寫作作品進行前測,實施教學法後的獨立寫作作品進行後測,而後進行統計

一、一般寫作能力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受試者的寫作成品在郭祖珮(2002)所編製的「作文評定 量表」(詳見附錄五)中的得分,共有文法修辭、內容思想、組織結構三個向度,

每個向度有六個評分細則,分數越高者,其一般寫作能力表現越佳。

二、創造性寫作能力

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受試者的寫作成品在涂亞鳳(2006)所編製的「創造性寫 作評定量表」(詳見附錄六)中的得分,共有敏覺性、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精密力等五個向度,每個向度有三個評分細則,分數越高者,其創新寫作能力表 現越佳。

此份量表除了可分析受試學生的作文能力外,亦可看出學生的創造力,但有 別於「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所測量的擴散性思考能力,創造性寫作能力 則是測量領域特定的創造力,所得的結果將會聚焦在學生寫作成果方面的創造力 表現。

伍、寫作興趣

興趣是人格的一部分,指的是: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一活動的內在傾向。個人 對於有興趣的活動,通常會投注較多的努力和時間,並從中獲得滿足(郭生玉,

1999)。而寫作興趣指的便是學生在面對寫作活動時,內在所願意投注的心力和時 間,並能從過程中,獲得多少滿足感。

寫作興趣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是受試者在方鄒珍(2006)所編製的「寫作興趣 量表」(詳見附錄八)上的得分,在實施教學法前進行前測,實施教學法後進行後 測,而後進行統計分析,用以瞭解受試者在接受本研究教學方案後的寫作興趣改 變情形,得分越高者表示寫作興趣越高。

陸、國中生

國中生指的是年齡介於12-15 歲之間,於國民中學就讀的一至三年級(九年一 貫後改稱七至九年級)的學生。

自從2006 年教育部在基本學力測驗試考作文,2007 年正式納入計分後,此年 齡層的學生被要求在作文能力中爭勝負,因為一分之差,可能就會影響所錄取學 校,但依據研究者實際教學經驗,學生們普遍都對作文心生排斥,故本研究以國 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嘗試改善學生視寫作為畏途的情形。

本研究中所指的國中生,是指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其中一班 接受「創造思考作文教學」為實驗組;另一班接受「一般作文教學」為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