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相關理論

吳錦釵(1996)指出寫作是一種有目標的、複雜的發現、探索和創造的高級 心理活動,它要兼顧內容和形式文法,又和個人的記憶貯存及記憶檢索技巧有關。

因此寫作教學涉及「教什麼」及「如何教」兩層次問題(張新仁,1992)。以下整 理各家學說,來對寫作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以瞭解學生寫作時可能 會面臨的困境,和身為教師的我們能夠從哪方面著手指導與協助。

壹、寫作理論沿革

近三十年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寫作理論與實務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移:

早期是「階段模式」(The stage model),寫作被分析為生產文稿作品的線性階段產 物;爾後,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研究焦點轉移到個體寫作時的心智歷程之探 討,亦即「認知歷程模式」(The cognitive process model);近來,由於社會建構論 與情境認知的影響,研究焦點轉移到社會互動歷程,稱之為「社會互動模式」(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鐘玄惠,2002)。

一、階段模式(The stage model)

對於寫作歷程,國內外學者有許多不同的階段劃分方式,以下就國內與國外 兩方面來探討階段模式的寫作理論。

(一)國外學者:

1.Rohman(1965)將寫作分成寫作前(prewriting)、寫作(writing)與改寫

(rewriting)三個階段。

2.Legum 與 Krashen(1972)則將寫作分為概念、計畫、寫作、修改四階段。

3.Elbow(1973)將寫作歷程分為「勾繪心中意念」及「轉換成文字」二階段。

4.King(1978)主張分為寫作前、下筆為文、寫作後三階段。

5.Britton(1978)將之分為預備、醞釀、下筆為文三階段。

6.Applebee(1979)將寫作分為寫作前階段(prewriting)、寫作階段(writing)、

修正階段(editing)。

7.Draper(1979)將寫作歷程細分為寫作前、構思、起草為文、再構思、修 改等五個階段。

(二)國內學者:

1.蔡榮昌(1979)將寫作過程分為審題、立意、運材、布局、修辭等五階段。

2.蔡清波(1985)將寫作歷程分為認清題目、確立中心思想、決定文體、蒐 集材料、擬定大綱、依大綱寫作、修飾文句、詳加檢查八個階段。

3.陳鑫(1986)分成命題、審題、立意、取材、剪裁、佈局、擬綱、下筆八 階段。

4.林國梁(1988)將寫作畫分成確立中心思想、運思、蒐集資料、擬定大綱、

各自寫作、審閱六個階段。

5.陳弘昌(1992)認為寫作包含了審題、立意、運思、取材、擬定大綱、各 自寫作、審閱七階段。

6.羅秋昭(2002)將寫作分成審題、選擇體裁、立意、蒐集材料、整理材料、

語言表達、修改文章等七階段。

行第二個階段。至於寫作歷程的互動關係及其間複雜的運思歷程則甚少提及(陳 鳳如,1992),也由於太偏重對寫作活動先後順序的研究,並未提及寫作時各歷程 之間的交互穿插遞迴的運作模式(黃秀莉,2004)。

二、認知歷程模式(The cognitive process model)

在寫作歷程的研究中,以Flower and Hayes (1981)所提出的寫作歷程模式最為 知名,也最受肯定,其寫作歷程模式包括三大部分:寫作者的長期記憶、寫作環 境和寫作歷程。寫作者的長期記憶又包括主題、讀者和寫作計劃的知識;寫作環 境包括文章已完成的部分和修辭上的問題;寫作歷程則分為計畫、轉譯、和回顧 三個主要過程。

(一)寫作者的長期記憶:指個體心中所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有關寫作主題、讀者 寫作和計畫知識。以及字詞、文法、文體等方面的知識。

(二)寫作環境:指影響到寫作者表現的任何外在環境因素,包含寫作主題、讀 者、刺激線索,以及文章已完成的部分。

(三)寫作過程:包含計畫、轉譯、回顧三個階段,而此三階段皆在個體的監控 之下進行。

1.計畫(planning)階段:為文字尚未呈現於書面的階段,主要在產生觀念、

組織及擬定寫作大綱上。

2.轉譯(translating)階段:此階段是把長期記憶中檢索出的材料,在寫作計 畫的指導下,轉譯成可接受的句子。

3.回顧(reviewing)階段:包括檢查及修改的歷程,目的在提升寫作的品質。

4.監控(monitor):是對於以上三個過程的一種反思,寫作者需不斷審視這 三者之間的關係。

本學說的主要理論內容,可由圖2-1-1 來表示:

圖2-1-1 Hayes 與 Flower 的寫作歷程模式(引自陳鳳如,2003,66 頁)

根據圖2-1-1,可以發現寫作歷程的各階段並非如階段模式學者所述,是以單 純的線性方式進行,而是一種隨時會交互運作、循環不已的複雜模式。

三、社會互動模式(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因為認知歷程模式的探究忽略了社會情境因素,加以受到Vygotsky 社會建構

監 控 寫作者的 長期記憶

主題知識 讀者知識 寫作知識 計畫知識

轉 譯

修 改

回 顧

閱 讀

計 畫

目標設 定 產生文思 組 織

寫作任務

主題、讀者、刺激線索

已完成的文章

寫 作 環 境

寫 作 過 程

(一)寫作者在社會脈絡影響下,組織並呈現當時的心理表徵;社會脈絡亦 同時隱藏在寫作者的寫作歷程中。

(二)寫作是種社會歷程,會造成或形成社會脈絡,亦即形成寫作者和其讀 者間的對話。

(三)在某些情境下,寫作者所產生的寫作文本會結合觀點,使寫作者置身 在與他人對話的社群關係中。

(四)寫作者與讀者,會彼此分擔雙方均同意的寫作價值,建構出具社會意 義的寫作特性。

根據社會建構論及Vygotsky 的內化理論之看法,所有的學習活動皆是透過外 在的社會語言之協商、互動過程,藉由他人調整,轉為內在語言的自我對話,再 漸漸內化成自我的調整。此中,充分的對話是促進高層思考的不二法門。從高寫 作能力者在寫作之計畫、評估和修改等歷程的頻頻自我對話,足可獲得明證。因 此,寫作教學時,充分的師生、同儕及自我內在的對話,一者促進高層思考的運 作,二者亦可解決低寫作能力者的困境。另外,一些自我詢問檢核表的提供,即 是促動內在對話及自我辯證的簡便方法之一(陳鳳如,2003)。

綜合上述,寫作的研究取向方面已從線性的成果模式轉向歷程導向的模式;

而在歷程導向的研究中,又從個人獨立寫作,轉變為社會互動式的寫作歷程(涂 亞鳳,2006)。因此教師如何藉由教學活動、充實學生語文知識,使其能留心周遭 景物,儲備寫作材料,並對寫作之主題知識和文章結構更能掌握,且能有效運用 認知策略使文章更流暢,實是作文教學的重要課題(劉佳玟,2007)。

貳、寫作教學取向

在寫作教學方面主要分為兩種導向,成果導向(product-oriented)教學與過程 導向(process- oriented)教學。

一、成果導向

早期傳統的寫作教學大多以「講述法」為主,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 期望成拼字正確,用字、文法、組織、主題句等依固定規則以完成寫作成品,因 為教學過程中僅重視寫作的成品是否達到要求,故被稱之為「成果導向」的寫作 教學(劉佳玟,2007)。

童丹萍(2004)在針對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情況的調查研 究中發現:在寫作教學時,在277 位國小教師中,有 50.9%的老師會訂定「一個 題目」讓學生寫作,84.4%會幫學生「安排段落」;另外請教師陳述自己主要的寫 作教學方式,採用「成果導向」的教師,有272 位,佔 98.2%。

在此導向教學中,教師因為不能理解學生寫作的構思、修改、完成等過程,

難以針對兒童寫作的優缺點進行探討和改進,忽略了寫作的心理層面,兒童也無 法從寫作中學習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寫作歷程,而影響了寫作成效(姜淑玲,1996)。

二、過程導向

美國在1970 年代,受到「兒童教育中心」思潮的影響,同時為解決當時學生 寫作能力低落的情況,強調「過程導向」的寫作教學乘時而起,在當時受到大力 倡導。

過程導向的寫作教學強調的重點在於思考的過程,老師先瞭解複雜的寫作過 程後,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思考、選擇和組織想法。學生須明瞭在寫作的發 想過程中,想法是如何被組織與發展,以及文章成品是以何種角度被讀者所閱讀 的(Berninger & Hopper, 1993),其中最受矚目且後續研究最多的理論當屬 Hayes 與 Flower(1981)所提的「認知歷程寫作模式」。

這種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在強調:學童在進行計畫、起草、修訂等過程時,透 過教師引導與同儕互動等方式,增進有關寫作主題、技巧和過程等方面的知識。

的寫作課程是「寫多於教」、「成果重於引導」,如此其實是變相的把寫作的責 任歸於學生,忽略了教師引導的重要性。

為了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在寫作構思上面的困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 運用創造思考技法為輔助,協助學生練習擴散思考、聚斂思考、垂直思考以及水 平思考等方式,創造思考作文教學便應運而生。

參、寫作能力與寫作興趣的提升之道

涂亞鳳(2006)曾將影響寫作的因素分為兩大類:除了老師教學的部份外,

另一則是學生本身的部份,學生在先備知識、課外閱讀量、思考技法及寫作重心 方面,若無基本概念,便容易發生失焦、離題的狀況。因此,教師除了充實自己 的專業技能,亦可用學習單或補充相關資料的方式來刺激或喚起學生舊有的經 驗,增進其閱讀能力,亦可利用師生溝通、同儕討論的方式引導其作文方向,則 學生較能彌補其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的寫作缺失。

Lam和Law(2007)曾以香港的七、八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教學活動、動機和 寫作表現間的關係,以八週的教學時間,採用三階段教學方法:第一個教學階段 為教師講解文體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第二個教學階段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中 寫一篇文章,之後教師收回,第三個教學階段則是等一星期後將作文發還給學生,

提供改進的意見;結果發現學生的動機和寫作表現間有顯著的高相關,而且學生 的動機會調節寫作活動對寫作表現的影響。

國內也有研究者(王萬清,1991;姜淑玲,1996;柯志忠,2000)發現同儕 互動對於寫作技巧有提升作用。透過同儕互動與討論,學生在寫作計畫階段、大 綱編擬、文章修改、及寫作品質的促進,都具有相當的成效。且在黃正傑(1996)

的研究中發現,作品欣賞是學習作文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能進一步提供類 似的文章讓學生模仿學習,則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