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研究上的需要,以及便於研究主題之陳述與說明,茲將本研究相關 之名詞意涵界定如下:

壹、親子互動模式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互動模式,係為 Olson、Sprenkle 與 Russell(1979) 所 提 出 之 婚 姻 與 家 庭 圓 型 模 式 理 論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國內最早由孫毓英(1986)將之命名為親子互動模式,而後 吳俊賢(2000)在研究中亦沿用此一命名,本研究遵循上述兩位學者之命名,

將此一家庭圓型模式理論稱之為「親子互動模式」。此模式包括下列三個向度:

一、家庭凝聚力

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on)指的是家庭成員們彼此情感依附的情 形。依據圓型模式理論,其高低不同層次可分為緊密(enmeshed)、連結 (connected)、分離(separated)、鬆散(disengaged)四種層次。凝聚力愈高 表示家庭成員對家庭的忠誠度愈高,但過高的凝聚力會造成家庭成員個別化 發展的阻礙。

本研究所指的家庭凝聚力係指受試者於吳俊賢(2000)所修訂的「家庭凝 聚力、調適力評估量表」中「家庭凝聚力」部分所測得之分數,分數愈高,

家庭凝聚力愈高,表示家庭成員的情感愈緊密,愈低則愈偏向鬆散。

二、家庭調適力

家庭調適力(family adaptability)指的是家庭或婚姻系統面對情境及 發 展 上 的 壓 力 時 , 其 權 力 結 構 (power structure) 、 角 色 關 係 (role relationship)及關係規則(relationship rules)之彈性與改變的能力。由高 至低可分為混亂(chaotic)、彈性(flexible)、結構(structured)、固著(rigid) 四種層次。家庭調適力高表示對於各種變化容易適應,但過高的調適力會顯 得雜亂無章;過低的調適力則會使得家庭固著、不易變通。

本研究所指的家庭調適力係為受試者在吳俊賢(2000)所修訂的「家庭凝 聚力、調適力評估量表」中「家庭調適力」部分所測得之分數,分數愈高,

表示家庭的系統愈偏向混亂,愈低則愈偏向固著。

三、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是指家庭成員彼此間分享喜好、情感及需求的情形。在圓型模 式理論中,親子溝通扮演著催化者的角色,是協助家庭凝聚力及家庭調適力 運作的一種媒介。以技巧而言,可分為「開放式溝通」與「問題式溝通」;以

溝通對象而言,可分為「子對父」親子溝通及「子對母」親子溝通兩種。「開 放式溝通」可促進親子溝通,強化家庭凝聚力及調適力;反之,「問題式溝通」

會破壞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對家庭凝聚力及調適力造成損害(Olson,2000)。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溝通係為受試者在孫毓英(1986)所編製的「親子溝通 量表」上所測得之分數,得分愈高表示親子溝通之品質愈佳。

貳、寂寞感

寂寞感係指為因為某種特定人際關係的缺乏,或是真實與期望的人際關 係之間的落差,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主觀情緒、感受、經驗與反應。

本研究所指的寂寞係指受試者在吳靜吉和陳麗婉(1989)所編製的「寂寞 量表」中所測得之分數,此一量表又可細分為「寂寞無助」、「缺乏友伴」及

「歸屬感弱」三個子量表,但在本研究中,因研究目的之考量,不將此一分 數再加以細分,僅以量表總分來代表寂寞程度之高低。在量表中總分愈高,

表示寂寞程度愈高;反之,總分愈低,表示寂寞程度愈低。

參、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係指與受試者有關之個人背景資料。本研究所包括的背景變項 有以下六項,分別為:性別、出生序、手足關係、居住情形、父親教育程度 及母親教育程度。

一、出生序

出生序指的是個人在家庭中之排行。在本研究中將出生序簡單分為老 大、中間子女、老么、獨生子/女四種。

二、手足關係

手足指的是核心家庭中,同血緣之兄弟姊妹而言。而手足關係在本研究 中則界定為:個人主觀所認定,與手足之間顯明的與非顯明的交流與互動。

在本研究中,將手足關係簡單的劃分為「親密」、「普通」、「冷淡疏離」、「競

爭」四種情形。

三、居住情形

居住情形係指受試者(大學生)目前居住之情況。在本研究中分為「和親 戚同住(不含父母、兄弟姊妹)」、「和家人同住」、「租賃在外而無室友(獨居)」、

「租賃在外而有室友」及「住學校宿舍」五種情況。

四、父親教育程度

父親教育程度係指受試者之父親接受教育之程度。在本研究中分為「國 小」、「國中」、「高中/職」、「專科」、「大學(學士)」、「研究所以上(碩、博士)」

六種。

五、母親教育程度

母親教育程度係指受試者之母親接受教育之程度。在本研究中分為「國 小」、「國中」、「高中/職」、「專科」、「大學(學士)」、「研究所以上(碩、博士)」

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