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問題清楚明確,本研究針對重要名詞包括:「中部地區」、「主要照顧者」、

「幼兒」、「乳齒齲齒指數」、「幼兒口腔衛生保健行為」,先作概念型定義後再作操作型 定義,其解釋茲分述如下:

一、 中部地區

根據曾詠宜(2012)在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裡,

將地 區 分 為 臺 灣 地 區 、 區 域 、 縣 市 及 主 要 都 市 四 個 層 次 。 其 中 「 臺 灣 地 區 」 及「 縣 市 」係 按 臺 灣 現 行 之 行 政 區 域 劃 分 ;「 區 域 」則 根 據 擬 訂 之「 臺 灣 地 區 綜 合 開 發 計 畫 」裡 所 劃 分 之 以 下 四 個 區 域:「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南部地區」

及「東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包括:臺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本研究之中部地區係指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二、 主要照顧者

許淑春(2006)提到主要照顧者指的是每天日常生活當中,主要給予幼兒生活上各 方面照護之人。

本研究所指之主要照顧者是指就讀於中部地區幼兒園 4-6 足歲幼兒之父母家長,

也包括隔代教養家庭之(外)祖父母,或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以及寄養家庭 之主要照顧者等皆屬之。

7

三、 幼兒

根據教育部公佈之「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3)中第二條所定義之幼兒為指二歲 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

本研究所指之幼兒,是指就讀於中部地區公、私立立案幼兒園 4-6 足歲之幼兒。

四、 乳齒齲齒指數 (deft index)

乳齒齲齒指數係指 deft=dt+et+ft,即表示有齲齒(dt)、拔牙(et)和已有完整填補

(ft)之牙齒總顆數(潘倩慧、洪玉珠、楊亦馨、謝天渝,2002;林金秋,2009),定義 分述如下:

d(decayed tooth):發生乳齒齲齒而未填補或因填補失敗而又發生齲齒者。

e(indicated for extraction):乳齒因齲齒或牙齒缺損嚴重無法修復而拔牙者。

f(filled tooth):乳齒因齲齒而以永久性材料填補者(如:複合樹脂、銀粉、牙套、玻離 子封填劑等)。

t(teeth):以牙齒顆數為單位。

本研究中幼兒之乳齒齲齒指數(deft index)係指幼兒有齲齒(dt)、拔牙(et)和已 有完整填補(ft)之牙齒總顆數,其數值愈大,表示其齲齒狀況越嚴重。

五、 幼兒口腔衛生保健行為

顏淑惠(2003)指出口腔衛生保健行為是指飲食習慣、潔牙行為和口腔健康檢查。

本研究中所指「幼兒口腔衛生保健行為」量表的意涵,包括:「飲食習慣」、「口腔清潔 習慣」、「口腔健康保健行為」三個面向分述如下:

8

(一)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為一種長時間、連續性的飲食行為累積過程,且也是經過多次的學習及練 習及個人喜好所形成飲食方面上的自動性行為(郭蕙慈,2002)。本研究中之飲食習慣 是指幼兒日常生活當中的飲食習慣、食物喜好及進食行為。

(二)口腔清潔習慣

口腔清潔習慣主要是針對個人進行的潔牙技術訓練進而養成持久的良好習慣,以促 進健康及特殊保護為目的,潔牙目的為:1.預防牙菌斑的形成;2.清潔牙面的食物屑、

牙垢及色素;3.對牙齦作適度的按摩;4.將牙膏中所含的治療藥物如氟化物塗佈於牙面

(王清香,2006)。

本研究中之口腔清潔習慣是指幼兒日常生活當中的潔牙行為與相關潔牙用品(如:

牙刷、牙線、含氟牙膏)的使用及主要照顧者對幼兒口腔清潔之習慣。

(三)口腔健康保健行為

口腔健康保健行為,一般觀察的指標性行為包含了:刷牙次數、牙線使用及定期的 口腔檢查等(陳素芬、林美聲、何忠鋒、胡雲雯、黃松元,2012)。本研究中口腔健康 保健行為是指幼兒日常生活當中的口腔健康保健行為,包括:口腔健康檢查、牙齒塗氟 以及主要照顧者對幼兒看牙醫師之習慣。

因幼兒識字有限,此份「幼兒口腔衛生保健行為」量表由幼兒主要照顧者協助代為 圈選。採李克特氏(Likert)四分量表的計分方式評估,得分愈高,表示幼兒在飲食習 慣、口腔清潔習慣及口腔健康保健行為上,表現得愈正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