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三)分析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成效。

(四)探討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對當前國小藝術教育的困境與解決 之道。

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對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的教學情況作分析,希望能透 過行動研究了解教學後的成效,研究者提出下列研究問題,作為研究的依據:

(一)探究性別平等教育在現代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性如何?

(二)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設計、教學歷程與實施為何?

(三)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成效為何?

(四)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教學對當前國小藝術教育有何困境與解決之道?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有三個名詞需要明確的定義,分別是性別平等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多元文 化藝術教育。

一、性別平等教育

所謂「性別」(gender),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與文化建構 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equity)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與 良性的社會對待方式。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即希望透過「教育」的 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及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

心理、文化及社會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透過性別平等教育,促進不同性別 者在社會性別之實質地位平等,亦期能與社會國家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別 平等之多元社會(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

「性別平等教育」在政策的推動上,必須建構於對多元文化社會所產生的覺知、信

6

念與行動。其目的在於教導學生能認知個人的成長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有著密不可分 的依存關係。期望個人透過與不同性別者的互動,進行性別角色的學習與突破,從而接 納自我性別的特質與認同,以培養自尊、自信的生活態度。

「性別平等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推動上,應協助學生認知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設法 破除性別偏見、性別歧視與刻板化印象;除教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團體外,也應尋求社 會資源,以建立解決問題之能力,並引導學生探究性別權益相關議題,進而批判社會所 建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以尋求突破之道,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國民教育階段的「性 別平等教育」整體課程綱要係以「性別的自我瞭解」、「性別的人我關係」、「性別的自我 突破」作為三項基本的核心能力。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積極從事各項與兩性 平等議題相關工作之策略、推動、督導及處理工作,以建立不具性別歧視之學校教育及 社會文化環境,促進達成性別平等的最終目標。而臺灣也於民國九十三年頒布「性別平 等教育法」,其中總則的第一條即說明了此法訂定的目的為:「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 法。」而在法條中也將特別將性別平等教育定義為: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 別地位之實質平等(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

性別角色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性別刻板化印象與表現是後天環境社會化的結果。

所謂的「性別平等」不是指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 實質地位的平等,減少性別刻板化印象的負面影響,以促使兩性能真正的和諧相處。

除此之外,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改革目標就是根基於多元化的、民主化的概念之上 所發展出來的,而性別平等則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面向,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的目 標之一就是要促進性別的平權(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

本研究所指的性別平等教育是依據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性 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研究者希望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設計主 題式融入的統整課程,希望藉由系統性的設計,轉化學生性別刻板偏差性的概念和態度,

建立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促進性別地位之實際平等。

7

二、視覺藝術教育

視覺藝術(visual arts)是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是指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

例如繪畫、版畫、雕刻、攝影和電影等。視覺藝術通常被認為是人類藉由視覺感官,以 情感和想像為特性,透過對世界及自身兩者之間特殊的關係,來表達看法的一種特殊方 式。藉由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 的相互對象化。也可以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理想、情感、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 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中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臺灣藝術教育網,2014)。因為人類 透過創作藝術作品,激發靈感,發揮想像力,將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 展現出來,我們用一種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稱之為藝術。依據課程總綱所訂,「藝術 與人文」這個領域主要的範圍,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其目標在陶冶 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想像與創造的人文素養,並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在教育的歷程中,視覺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運用視覺藝術的媒介,透過欣賞 與創作的學習活動,繼而發展藝術之知能,以促進個人身心各方面均衡發展,培養適應 社會化生活的能力,增進生活幸福的一種教育活動。

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教育部,2008)。凡 是與視覺生活相關的事物,都可以做為視覺藝術的教材(陳朝平,2002)。本研究意指目 前國民小學課程綱要中所明列之視覺藝術,包含線畫、彩畫、貼畫、版畫、雕塑、雕刻、

建構等的欣賞與創作,強調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而教師是以引導的角色指導鼓勵 學生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

三、多元文化藝術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約開始於 1960 年代,而真正蓬勃發展是在 1970 年代。其主要 精神,在於包容並接納人類社會中種族、性別、和階級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希望學生 瞭解文化的複雜,進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傅斌暉,2005)。多元文化的思潮也相對 影響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學者郭禎祥(1994)便曾指出,藝術教育應包含各種不同種族

8

文化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從欣賞各種不同族群藝術的過程中,認識其他文化的背景脈絡,

並瞭解與認同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文化價值觀。關心他人文化已是世界趨勢,現代世界既 是多元文化社會,為符合世界時代潮流,所以學校教育不能只有教一種文化(楊淑芳,

1999)。很少有任何學科能像藝術與人文領域一樣,可同時包含歷史、社會、生活、心理 等各種多元文化背景(傅斌暉,2005),因此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提倡,也等於再次確認 了藝術教育學者艾斯納(Eisner)所言:「唯有藝術才能達成的功能」(引自郭禎祥譯,

1991)。

由此可知,多元文化不但是世界藝術教育的潮流與趨勢,也是學校藝術教育重要的 責任。當教師面對著各種不同族群的學生時,如何以藝術活動為媒介,讓學生經由瞭解 自己與他人的文化,再藉由理性的溝通和對話,建立安定和諧的校園和社會環境。

本研究指的是研究者希望藉由藝術教育激發學生多元文化的觀念,以多元文化的角 度,在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時能不分種族、階級、性別、宗教等,尊重和認同不同的種 族文化,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的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