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 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Fourth Grad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研 究 生:洪淑女 指導教授:黃嘉勝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三 年 十 月.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Fourth Grad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 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Student:Shu- Nu Hung Advisor:Professor Chia-Sen Huang. October, 2014.

(3)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Fourth Grad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by Shu-Nu Hung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October, 2014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Chia-Sen Huang. 中華民國 一〇三 年 十 月.

(4)

(5)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洪淑女. 指導教授:黃嘉勝 博士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 要. 本行動研究基於性別平等教育與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以課程統整 方式,進行課程設計。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歸納之性別平等教育內涵,並經由教 學活動之實施,進行課程設計的實際驗證,探討課程之可行性。針對國小四年 級的二十三位學生實施課程教學,設計課程主題「男女共和國」,包含《服裝設 計秀》、《說她的好畫》、《媽媽心》、《男女同不同》四個單元,將性別平等 教育融入實施於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中,進行十二週二十四節的教學,以瞭解 教學實施成效及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並作為後續國小四年級性別平等教育融 入視覺藝術教育教學與課程內容設計之參考。本研究並透過上課觀察記錄、教師 省思日誌及學生訪談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教學觀察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一、性別平等教育在現代多元文化社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可結合藝術欣賞,提高學生學習 興趣,學生學習效果佳,而使用行動研究法進行課程設計和實施教學,以協同 合作的研究模式教學,透過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及學生互動討論與省思,對此課 程提出檢討與建議,能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三、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之教學成效高,男女在性別刻板印象上差異 減緩許多,且男女學童在性別刻板印象上都有降低的趨勢。 四、融入式轉化課程設計不易,教師需將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轉化融合於各學習 領域課程綱要內,使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其他領域之課程結構融合,體現性別 平等教育之理念。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 究針 對 教育主管機構、學校、教師、未來研 究者等對象 提出 若干 建議 ,以 供參 考研究 。 關鍵字:性別平等教育、視覺藝術領域、行動研究. I.

(6)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Fourth Grad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hu-Nu Hung. Advisors:Chia-Sen Hua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he curriculum b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er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by literature view,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obes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through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research is implemented on twenty-three fourth graders. The theme of this curriculum is” Republic of Men and Women” which consists of four units: “Clothing Design Show” “Talk About Her Good Paintings” “Mom’s Hear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field of visual art. The research is proceeded for twelve weeks, twenty-four classes to realize the result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which combines both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field of visual art for the fourth grade in the future. The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sear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and students’ interview feedbacks on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and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below: First,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modern multicultural society. Second, the curriculum on the field of visual art integrated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an be combined appreciation of art because it can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obtain better learning effect. In additio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by action research and team teaching not only provides the reflec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but promotes teachers’ specialize field. Third,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egrated visual art education has high teaching effect. It lower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xual-role stereotypes. Implemen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lowers the sexual-role stereotypes of male and female pupils. Last, it is not easy to desig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every curriculum guideline to develop the concept of gender II.

(7) equ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nd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school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are provided in this research. Keywords:Gender Equity Education、The Field of VisualArt、Action Research. III.

(8) 謝誌 在工作多年後,能到臺中教育大學進修研究所的課程,現在想想還真是一種 福氣。回憶起這三年多的學習生涯,最大的收穫是從中學習到時間的善用與規 劃,生活忙錄卻倍感充實。能再度扮起當學生的角色,亦是我工作、家庭蠟燭兩 頭燒之餘,放鬆快樂的時光。碩士論文即將付梓,雖然欣喜,但不捨離開美研所 之情油然升起。 能夠順利完成碩士學位,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黃嘉勝博士。黃教 授在我這段研究路程中總是認真負責地給予我細心的指導與啟發,讓我十分感 動;每當我遇到困難與問題時,黃教授都以親切的態度與善意的回應,適時地伸 出援手,為我解惑,讓我備感溫馨,在知識的領域裡收穫豐富。在此,謹向黃教 授致上最誠摯之謝意,黃教授,能當您的指導學生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由 衷地感激您!其次,也要感謝擔任本論文的口試委員-魏炎順教授和葉忠達教 授。有您們對我的論文提供寶貴的意見與指正,讓我的論文更為周詳,品質更臻 完善,在此深表謝意。 回顧過往三年多研究所求學歷程,感謝所上所有的教授,經常對於我的課業 細心與耐心的指導,幫助我奠定日後學術研究的基礎。此外,在研究的路途上有 芷如、宜蓉、筱瑜、漢民、以恩、淑華、青芳、譓承等暑碩班的同學給予我支持 與鼓勵,往後我會一直記得我們共同並肩努力的快樂學習時光,有你們的陪伴, 我感到很開心和滿足,誠摯感謝研究所的同儕,能與您們當同學真好。另外還要 謝謝佩瑜、秋怡、雪燕、璿茹、靜惠、秀雯、秀芬、碧華、筱晴等多位知心好友, 在我苦悶時聽我抱怨,有您們熱心的協助,我的學習過程才能如此順利。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公婆及先生無止盡的支持與包容,讓我無後顧之憂的 完成此篇論文。我將此論文獻給我的貼心兒女穎穎和澔澔,媽媽終於達成學習的 另一個階段了,我愛你們!開心地與你們共同分享! 洪淑女 謹致 中華民國一○三年九月 IV.

(9)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 謝誌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10 多元文化教育 ................................................................................................... 10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施行情況 ................................................................. 25 視覺藝術領域課程 ........................................................................................... 33 兩性平等教育融入課程之相關研究 ............................................................. 36.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1 研究情境與對象 ............................................................................................... 41 研究工具 ............................................................................................................ 45 研究方法與架構流程 ...................................................................................... 46 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 ...................................................................................... 51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6.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9 教學單元課程實施歷程與結果分析 ............................................................. 59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學生之學習成效 .......................... 94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106.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111 結論 .................................................................................................................. 111 建議 .................................................................................................................. 116. 參考文獻. ........................................................................................................................... 119. 附錄 ........................................................................................................................................ 124 附錄一 服裝設計秀課程設計與實施........................................................................ 124 附錄二 學習單 .............................................................................................................. 141 附錄三 學生單元學習態度問卷 ................................................................................ 145 附錄四 教師教學日誌 ................................................................................................. 149 附錄五 教師自我檢核表 ............................................................................................. 150 V.

(10) 附錄六 協同教師教學觀察紀錄表 ............................................................................ 151 附錄七 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自我檢核表 ................................................................... 152. VI.

(11) 表 目 錄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述 ..................................................................... 15 表 2-2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 21 表 2-3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知相關理論研究 ............................................................ 37 表 3-1 家長職業學歷統計表 ............................................................................................... 44 表 3-2 協同研究教學者簡介 ............................................................................................... 45 表 3-3 教學大綱表 ................................................................................................................ 53 表 3-4 相關輔助文件的說明 ............................................................................................... 57 表 3-5 原始資料編碼代號與意義 ...................................................................................... 58 表 4-1 男女學生休閒興趣統計表 ...................................................................................... 60 表 4-2 家事活動項目統計表 ............................................................................................... 61 表 4-3 服裝設計師的創作過程 .......................................................................................... 66 表 4-4 服裝設計秀學生作品 ............................................................................................... 67 表 4-5 學生第一單元學習態度問卷表.............................................................................. 68 表 4-6 師生共同欣賞與討論作品中創意的呈現效果 .................................................... 74 表 4-7 說她的好畫學生作品 ............................................................................................... 75 表 4-8 學生第二單元學習態度問卷表.............................................................................. 75 表 4-9 媽媽心的創作過程 ................................................................................................... 82 表 4-10 媽媽心學生作品 ...................................................................................................... 82 表 4-11 學生第三單元學習態度問卷表 ............................................................................. 83 表 4-12 男女同不同的創作過程 ......................................................................................... 90 表 4-13 男女同不同學生作品 .............................................................................................. 91 表 4-14 學生第四單元學習態度問卷表 ............................................................................ 91 表 4-15 學生對於各單元教學的學習認知多寡................................................................ 94 表 4-16 學生對於各單元教學的學習喜好程度............................................................... 95 表 4-17 學生對於各單元教學的學習難易度 ................................................................... 95 表 4-18 學生對於各單元教學的心情感受 ........................................................................ 96 表 4-19 學生訪談結果分析整理 ....................................................................................... 102 表 4-20 學生性別平等自我檢核表 ................................................................................... 103. VII.

(12) 圖. 目. 錄. 圖 2-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架構 ...................................................................... 33 圖 3-1 教室平面圖 ................................................................................................................. 44 圖 3-2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 48 圖 3-3 研究架構流程圖 ........................................................................................................ 50 圖 3-4 課程架構圖 ................................................................................................................. 52. VIII.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基於性別平等教育與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透過行動研究,探討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的歷程,分析課程教學活動方案實施後,學 生對性別議題相關概念之改變情形,並經由教學活動之實施,進行課程設計的實際驗 證,提出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教學的建議,並提供各學習領域 小學教師進行融入式教學時參考。本章結構分成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論述如 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密切,科技日益進步的發展, 使得人口的遷移十分頻繁,二十一世紀是多元文化社會的世紀,為因應此多元文化世紀 之來臨,符合世界的潮流,推動多元文化教育乃為刻不容緩之事。在歐美的西方國家多 年來為了因應多元化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和問題,因此發展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試圖 從教育層面來為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問題作根本的解決之道(丁雪娟,2007) ,而多元文化 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臺灣多元文化社會所需的方針。期待在平等、瞭解、尊重之中,建 立起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間的交流平臺,讓各種不同文化在多元社會中共謀共生,和 諧相處,避免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實現真正的平等社會。 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 1960 年代的族群研究運動,教育學者班克斯(J. A. Banks) 認為它是一種哲學概念,也是一種教育過程。多元文化教育植基於哲學上平等、自由、 正義、尊嚴等概念。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學校及社會其他教育機構,提供學 生不同文化團體的歷史、文化及貢獻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從了解進而認同自己的文化, 並能欣賞及尊重他人的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取向是每個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種 1.

(14) 族、文化和性別等議題,其彰顯的教育價值在於,透過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除了讓社 會上少數族群與弱勢族群的聲音能被尊重與容納,促成族群融合的社會,亦能肯定主流 文化的重要性(陳伶艷,2000)。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除了反應國際性別主流化思潮,更回應臺灣社會上性別多元現 象。其目的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一條所述「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 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 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即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不同性別或性傾向者, 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 制。更期望經由教育上實施的性別平等,促進不同性別者在社會上的實質平等,共同打 造性別平等的多元社會(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 至於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實施,則在教導學生認知個人的成長發展,促使個人透過 與不同性別者的互動,進行性別角色的學習認同與突破,從而接納自我性別特質與性別 認同,以培養自尊自信自重的生活態度,同時教導學生探究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議 題,學習瞭解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 自從 1996 年起,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率先主張將性別平等教育注入教改理 念(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2008) , 「性別平等教育」在學校教 育的推動上,則應該協助學生認知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破除性別偏見、歧視與刻板化印 象;除教導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社會團體,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以建立解決問題的能 力之外,並且引導學生探究性別相關權益議題,進一步批判社會所建構的性別不平等現 象,尋求突破之道,以促進各族群間的和諧共處。 基於社會需求與時勢所趨,1998 年教育部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中,將兩性平等教育列為重大議題,明訂融入在各學習領域中實施。且於 2001 年的「國 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明列「兩性教育」為重大議題之一,訂有課程綱要之內 容,期能透過課程實踐,使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得以往下紮根,以培養未來多元文化社 會的人民都能具備兩性平等之共識和基本能力。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則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教育部, 2.

(15) 2003) 。視覺藝術教育通常認為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 世界及自身,對二者之間關係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而目前藝術人文課程內容對於性別 能力指標融入項目不足,缺乏性別議題的討論(洪瑞鎂,2013) 。因此,在教科書的藝術 教育內容中是否帶有潛意識之傳統刻板印象或性別偏見的色彩,這些問題是值得去探討 的。. 二、研究動機 兩性之間的不平等一直是各國常久以來存在的問題,然而,臺灣在這個議題上更是 頗受爭議,一方面因受到傳統父權意識形態,性別刻板印象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民 主化的發展的腳步較慢,這類的議題一直以來並未受到重視,因此,到現在仍普遍存在 男尊女卑的差別待遇與歧視現象,使得許多女性的基本權益受到剝奪(國民教育社群網, 2005)。 研究者記得小時候國小的國語教科書裡有一課的課文曾提到:「爸爸早起看書報, 媽媽早起忙打掃。」那時讀這課時並沒覺得不妥,因為家裡的家務幾乎是母親在操持, 小孩生再多個也是媽媽一手擔起照顧與教養的責任,加上農業時代深受傳統男尊女卑文 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蒂固, 「男性至上」 、 「重男輕女」 、 「男強女弱」 、 「女 子無才便是德」、「女人要三從四德」等舊思想深植人心,在父權時代的舊傳統社會裡, 彷彿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裡,除了先天生理上的差異,男孩子高大強壯,女孩子嬌小瘦弱, 男人的特質是勇敢、獨立、賺錢、拼事業;女人的特質是害羞、依賴、做家事、照顧家 庭,故認定男生適合做大事,女生適合做小事,爸爸只要負責外面的工作就好,其餘家 中的瑣事全要由媽媽一手包辦,形成經濟上女性依賴男性,造成男性的優越感!但近來 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兩性之間生理上雖然有些許差異,但造成男女特性不同的最大原因 還是後天的環境及不斷強化錯誤的觀念所導致的(陳皎眉,1999) 。故雖然時代愈來愈進 步、女性教育水準提升、兩性平權的口號不斷高喊,女權意識不斷的抬頭,兩性之間的 3.

(16) 不平等差距仍然很大。尤其臺灣仍未擺脫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社會價值還是以男性為 尊,女性的角色還是不能和男性平起平坐。長久以來性別不平等的社會觀,男性沙文主 義的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性別歧視,甚至性侵害等後續的衍生性問題,這些不得不讓 我們一再的檢視和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研究者擔任國小教師十餘年,學校位在臺中市熱鬧的商業區,家庭結構幾乎是雙薪 的小家庭為主,每日為工作汲汲營營的父母,小孩的教育通常是交給學校和安親班,而 接送和照顧小孩的生活起居依然是以母親為主,尤其當孩子生病時,老師第一個一定是 通知媽媽,即使聯絡不到媽媽,爸爸也一定會想辦法聯絡媽媽到校處理,而當調查家裡 的家事主要是由誰負責時,答案大部分還是媽媽。所以身為現代職業婦女的女性不禁常 感嘆工作、家庭兩邊忙,蠟燭兩頭燒,簡直是身心俱疲,讓人不禁思索著,在女權意識 高漲,爭取到兩性工作平等的當下,實際地位平等了嗎?因此研究者除了在學校會力行 教育部的政策,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各領域的教學中,在教育學生性別概念的問題面對 家長時,深深體會教育要能成功,錯誤觀念一定需要導正,而學校教育需家庭教育和社 會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且兩性教育一定要從小紮根,不僅要灌輸學童正 確的觀念,還要從生活中落實。.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和動機,為建立一個不因性別因素而使個人受到限制的社會,期 能透過課程實踐,使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得以往下紮根,讓國小學童擁有正確性別平等 觀念,以追求社會和諧,本研究希望藉由提出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教學活動 的方案設計,並實際實施於課程設計之中,以瞭解教學成效如何,並作為後續性別平等 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教學與活動設計之參考。本研究目的為: (一)分析性別平等教育在現代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性。 (二)探討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設計、教學歷程與實施。 4.

(17) (三)分析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成效。 (四)探討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對當前國小藝術教育的困境與解決 之道。. 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對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的教學情況作分析,希望能透 過行動研究了解教學後的成效,研究者提出下列研究問題,作為研究的依據: (一)探究性別平等教育在現代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性如何? (二)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設計、教學歷程與實施為何? (三)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成效為何? (四)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教學對當前國小藝術教育有何困境與解決之道?.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有三個名詞需要明確的定義,分別是性別平等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多元文 化藝術教育。. 一、性別平等教育 所謂「性別」(gender),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與文化建構 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 (equity)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與 良性的社會對待方式。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 ,即希望透過「教育」的 歷程和方法,促使不同性別及性傾向者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 心理、文化及社會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透過性別平等教育,促進不同性別 者在社會性別之實質地位平等,亦期能與社會國家之整體發展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性別 平等之多元社會(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 「性別平等教育」在政策的推動上,必須建構於對多元文化社會所產生的覺知、信 5.

(18) 念與行動。其目的在於教導學生能認知個人的成長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有著密不可分 的依存關係。期望個人透過與不同性別者的互動,進行性別角色的學習與突破,從而接 納自我性別的特質與認同,以培養自尊、自信的生活態度。 「性別平等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推動上,應協助學生認知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設法 破除性別偏見、性別歧視與刻板化印象;除教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團體外,也應尋求社 會資源,以建立解決問題之能力,並引導學生探究性別權益相關議題,進而批判社會所 建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以尋求突破之道,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國民教育階段的「性 別平等教育」整體課程綱要係以「性別的自我瞭解」 、 「性別的人我關係」 、 「性別的自我 突破」作為三項基本的核心能力。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積極從事各項與兩性 平等議題相關工作之策略、推動、督導及處理工作,以建立不具性別歧視之學校教育及 社會文化環境,促進達成性別平等的最終目標。而臺灣也於民國九十三年頒布「性別平 等教育法」 ,其中總則的第一條即說明了此法訂定的目的為: 「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 法。」而在法條中也將特別將性別平等教育定義為: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 別地位之實質平等(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 性別角色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性別刻板化印象與表現是後天環境社會化的結果。 所謂的「性別平等」不是指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 實質地位的平等,減少性別刻板化印象的負面影響,以促使兩性能真正的和諧相處。 除此之外,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改革目標就是根基於多元化的、民主化的概念之上 所發展出來的,而性別平等則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面向,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的目 標之一就是要促進性別的平權(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 本研究所指的性別平等教育是依據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性 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研究者希望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設計主 題式融入的統整課程,希望藉由系統性的設計,轉化學生性別刻板偏差性的概念和態度, 建立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促進性別地位之實際平等。 6.

(19) 二、視覺藝術教育 視覺藝術(visual arts)是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是指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 例如繪畫、版畫、雕刻、攝影和電影等。視覺藝術通常被認為是人類藉由視覺感官,以 情感和想像為特性,透過對世界及自身兩者之間特殊的關係,來表達看法的一種特殊方 式。藉由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 的相互對象化。也可以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理想、情感、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 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中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臺灣藝術教育網,2014) 。因為人類 透過創作藝術作品,激發靈感,發揮想像力,將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 展現出來,我們用一種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稱之為藝術。依據課程總綱所訂, 「藝術 與人文」這個領域主要的範圍,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方面,其目標在陶冶 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想像與創造的人文素養,並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在教育的歷程中,視覺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運用視覺藝術的媒介,透過欣賞 與創作的學習活動,繼而發展藝術之知能,以促進個人身心各方面均衡發展,培養適應 社會化生活的能力,增進生活幸福的一種教育活動。 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教育部,2008) 。凡 是與視覺生活相關的事物,都可以做為視覺藝術的教材(陳朝平,2002) 。本研究意指目 前國民小學課程綱要中所明列之視覺藝術,包含線畫、彩畫、貼畫、版畫、雕塑、雕刻、 建構等的欣賞與創作,強調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而教師是以引導的角色指導鼓勵 學生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 三、多元文化藝術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約開始於 1960 年代,而真正蓬勃發展是在 1970 年代。其主要 精神,在於包容並接納人類社會中種族、性別、和階級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希望學生 瞭解文化的複雜,進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傅斌暉,2005) 。多元文化的思潮也相對 影響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學者郭禎祥(1994)便曾指出,藝術教育應包含各種不同種族 7.

(20) 文化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從欣賞各種不同族群藝術的過程中,認識其他文化的背景脈絡, 並瞭解與認同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文化價值觀。關心他人文化已是世界趨勢,現代世界既 是多元文化社會,為符合世界時代潮流,所以學校教育不能只有教一種文化(楊淑芳, 1999) 。很少有任何學科能像藝術與人文領域一樣,可同時包含歷史、社會、生活、心理 等各種多元文化背景(傅斌暉,2005) ,因此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提倡,也等於再次確認 了藝術教育學者艾斯納(Eisner)所言:「唯有藝術才能達成的功能」(引自郭禎祥譯, 1991) 。 由此可知,多元文化不但是世界藝術教育的潮流與趨勢,也是學校藝術教育重要的 責任。當教師面對著各種不同族群的學生時,如何以藝術活動為媒介,讓學生經由瞭解 自己與他人的文化,再藉由理性的溝通和對話,建立安定和諧的校園和社會環境。 本研究指的是研究者希望藉由藝術教育激發學生多元文化的觀念,以多元文化的角 度,在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時能不分種族、階級、性別、宗教等,尊重和認同不同的種 族文化,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的國際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與行動研究的方式,蒐集專家學者相關研究及理論,進行課程 之設計,分析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教學成效相關研究,並探討對國小學生 性別平等教育觀念影響之情形,其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是以臺中市健康國小(化名)四年忠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男 生8人、女生15人,共計23人。教學時間約3個月,共四個教學單元。 (二)研究場域:本研究是以研究者在臺中市任教之健康國小(化名)國小四年忠班 教室為研究場域。. 8.

(21)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需要長時期教學觀察、師生對話互動等記錄,但由於人力及時間限制,所 以研究的結果只能描述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場域和對象所實施的 成效,無法推估至其他地區和對象。. 9.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又稱「文獻評論」 、 「文獻回顧」 ,是針對一個研究問題 的相關文獻進行蒐集、評鑑、分析、歸納、整理和統整的工作。也就是蒐集與研究問題有 關的文獻,以其作有系統的鑑定、安排與分析,建構所要撰寫論文的理論基礎。本章旨在 說明文獻之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多元文化教育,第二節為「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 與施行情況,第三節為視覺藝術教育領域課程,第四節為「兩性平等教育」融入課程之相 關理論研究。.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起源 (一)國外多元文化的興起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 1960 美國國內掀起的族群改革運動,在歐美其它地區發 展的時間已逾四十多年,因美國長期以來在白人種族的優勢文化下,壓迫少數民族 同化,社會上出現極端的不平等地位的現象,及故其訴求為反抗主流文化的霸權及 制裁,要求正視多元文化問題,並解決少數民族長期受到壓制,導致文化潰散、制 度壓迫及機會不均等之問題。希望透過此一運動破除長久以來優勢文化的霸權,落 實真正平等的理念。其後至 1980 年代,多元文化教育中黑白種族衝突主題,凸顯出 少數及弱勢族群的問題,引發對所有弱勢團體的關懷。至二十世紀後半葉,在後現 代主義思潮裡,全世界普遍出現的社會現象漸由一元走向多元的文化型態,少數族 群及弱勢團體也連續不斷地發出需要與被尊重的聲音,而逐漸喚醒大家的重視。(陳 伶艷,2000) 1960 年代之前,歐美各國對於社會中的少數族群,皆以同化為主要的方向手段, 試著或強迫少數族群接受各方面的統合。同化論者的假定是一個國家中的每一個人 10.

(23) 都擁有相同的價值觀、信念、文化,但少數族群與主要族群的價值觀、信念差異, 截然不同,如果一味的同化,將會導致少數族群自身在社會生存、適應發生困難。 此外,同化論者亦假設少數族群或低社經背景地位者在學校的學業成績不佳,是因 為其地位低落,自身文化貧乏,造成其能力與潛能未能獲得完全的開展。因此,同 化論者的教育觀點,主張學生必須接受相同的教育,以獲得主流文化陶冶並更有效 的參與社會共同文化,以獲得更好的生存與適應(張樹倫,1995)。 而多元文化就在美國當時的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中開始發跡,由於非裔美 國學者的研究與提倡,黑人研究(Black studies)運動興起,他們認為在當時美國社 會當中,到處存在白人種族文化優越感,時間累積導致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產生, 少數及弱勢族群一味的被要求同化,長期而來漸有危機意識,所以希望發展黑人的 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知識,近而提出反種族歧視(或反種族主義)之訴求,期能提升 黑人的能力與地位。而在一個社會中,為甚麼會有如此不平等的實質待遇與不良關 係,其因源自於偏見和歧視,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除了對少數或弱勢族群之歷史、 文化缺乏認識外,甚至依據自己族群的價值和標準去判斷其他族群。因此黑人及其 他弱勢族群希望本身族群的歷史文化不要被漠視和忽略,需從基本的教育方面開始 著手,遂要求學校課程內容要因應當時族群融合的社會環境,有效的反應各個不同 種族的歷史、文化和經驗等,不應只提供以白人為中心的教材(劉美慧,陳麗華, 2000)。緊接著,低收入族群、身心障礙等弱勢族群也紛紛要求教育均等,使得多 元文化教育日受重視,在課程上也漸從一元性呈現多元性,而學校文化也要反映來 自不同族群學生的社經地位、文化背景,教師更要發展不同教學模式和方法來適應 不同學生族群的需求。雖然這樣的出發點很好,但由於不是每人都肯定多元文化的 價值,有人認為過分強調族群的獨特性,希望能保持每個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反而不容易建立國家認同。而且族群文化和語言過於複雜, 不容易能夠在學校有限的時間和課程中融入教學,對於多種不同族群難以做全面性 的介紹。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自 1960 年美國的民權運動(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11.

(24) 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各國學校教育發展及課程改革的趨勢。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與 下列三項因素息息相關,包括: 1. 少數及弱勢族群意識的覺醒。 2. 文化多元主義對同化主義的質疑。 3.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教育的反思。 Banks(1995)(引自楊耀慧、蘇玉慧,2007)指出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乃係受 到民族復興運動及民權運動的影響,而發源於 1960 年代;多元文化教育促使少數族 群開始覺醒、爭取屬於其族群之權利,也要求學校的課程中須融合其族群文化與歷 史。 多元文化教育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以來由多種因素交互凝聚、刺激發展 而產生;大略可分為因為美國、澳洲的種族衝突且受美國內戰後開始發展的『民權 運動』,還有受加拿大在一九七八年所通過的「多元文化主義法案」的影響,促進 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潮正式成形,接著在女性主義風潮下要求兩性平等的【婦女運動】 、 以及在世界體系理論下對殖民主義的反思,進而去除我族中心的思想於焉展開(陳 伶艷,2000)。 綜上所述,國外的多元文化的興起歸因於弱勢族群長久以來所受到的主權霸凌 和不平等待遇所導致,希望爭脫文化的藩籬,藉由民族運動為少數族群發聲,也要 求學校的課程不要漠視少數人群的權利,能真正促進社會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二)我國多元文化的興起背景 陳伶艷(2000)指出國內多元文化教育之發軔,除了受國外多元文化的影響, 主要起源於對原住民教育問題的回應、以及對傳統漢族文化中心思考模式,再加上 解嚴後,政治、社會、經濟日益蓬勃發展,對賴以生長的鄉土環境及各團體之關懷 與日俱增,因而使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之迫切性勢在必行,因而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 一環。 有關我國多元文化的興起背景,過去學者指出主要是隨著台灣的社會逐步趨向 12.

(25) 民主現代化,也由於黨外運動的興起,以及 1960 年代美國所興起的黑人民權運動 對美國原住民運動的啟發,而台灣原住民長期以來所積累的對認同污名的反抗,也 在此時產生了實際的行動;所以從 1983 年開始即成立原權會,此後政府政權的威 權統治也不斷對所謂的本土訴求靠攏,而產生意識型態的鬆動,原住民運動從此之 後蓬勃發展。其次,國內近年來的政經結構日漸改變,包括原住民及少數社會上的 弱勢族群,過去位於邊陲的不同聲音已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尤其多元文化反對主流 文化霸權,對應於我國過去政治上長期的一黨專政,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經濟發展型 態,已受到極大的改變(江建昌,2005)。 我國自 1987 年政治解嚴後,除了少數族群及弱勢團體不斷發聲以便爭取更合 理的對待外,社會也慢慢走向多元文化,尤其近幾年受到全球變遷及國內政治環境 的改變影響,更加速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多元文化教育」係多元文化社會下的 產物,它希望能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文化多樣性的種種價值,尊重文化多樣性下 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 現(劉美慧、陳麗華,2000)。 由上述可知,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多元文化教育皆是萌芽於少數族群及弱勢族 群,由於他們長期在傳統優越族群文化的壓制下,對自身文化及權利的覺醒。在多 元文化社會中,期盼由他們少數族群的反抗與發聲,進而破除社會上的一元論述, 藉由此運動,讓社會朝向文化融合的大熔爐。此後,更延伸至對於原住民、殘障團 體、女性團體、弱勢團體、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等新興族群之中。 因此,除了加強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與理解,更需透過教育向下扎根。希望不論 學生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都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希望讓 少數及弱勢族群能提升對自我文化的理解與珍視,新一代能繼續傳承自身傳統優良 的文化,並消弭自卑心態,增強自我評價與信心,進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讓社 會關係能更和諧。. 13.

(26)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 「多元文化教育」意指學校應提供學生各種教育均等的機會,讓學生瞭解各種不同 族群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不同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族的衝突與對立 的一種教育。綜觀學者所論,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項重點(陳美如,2002) : (一)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理想」或是「概念」:多元文化教育強調應讓所有的學 生不論其性別、社會階級、族群、以及文化特性是否相同,在學校中都應享有同等 的學習機會。 (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設法改變學校其他的教育機構,使來 自不同社會階級、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學生,有公平的學習機會,期能達到教育機 會均等,以及平等對待所有群體的學生,其目標在於改變學校的整體環境,尤其是 潛在課程(包括:教師的態度和期望、組織學生的方式、教育方法、學校的行政措 施、與社區的關係和教室氣氛)。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要藉由教育的 力量,往下紮根,期能得到社會各階層及各族群實質地位的平等。如教育機會的公 平以及完全消除歧視等這些目標不易達成,所以需要長時間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 使個人成為具有多元文化觀,或發展出多元文化知覺、評鑑、信念及行動的能力。 (四)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課程設計途徑」:為了將多元文化及全球性的觀點,融 入以往一尊的主流文化霸權,期能讓所有學生認識與了解現今每個不同民族與國家 間的文化差異、歷史,才能傳承與保存每個種族文化的獨特性,故多元文化教育將 是一種經由設計的統整課程。 (五)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承諾」:為了完全消除種族文化歧視,期能透過適當的 多元文化教育讓人理解,進而對抗種族、性別等各種形式的偏見和壓制。.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種定義。一般而言,廣義的多元文化教 育是透過學校的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公平;狹義的多元文化教育則是透過學校教 14.

(27) 育促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特殊學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2010)。 James Banks 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概念,一個哲學觀點,更是一個繼續不斷的 教育改革過程。其主張不論學生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都擁有平等接受 教育的機會(引自郭禎祥,1994)。. 國外研究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述很多,綜觀國內外學者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看法, 可歸納如下表 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述 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促進社會文化多元的優點與價值、人權 Gollnick (1980)(引 平等觀念與文化差異的尊重、人們對不同生活有選擇的機會,社會 自丁雪娟, 正義與均等的機會、不同群體間均等的權力分配。 2007) 黃嘉雄 (1991). 主張多元文化教育原是反對教育裡的種族主義現象,後來多元文化 教育則擴充至包含促進種族、階級、性別、特殊兒童均等發展,以 及弱勢族群和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的一切教育措施。. Bennet 主張多元文化教育包含四個面向: (1995)(引 1. 它是一種運動,是追求教育卓越的運動,目的在促進教育機會均 自丁雪娟, 等,使不同族群,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 。 2007). 2.它是一種課程設計途徑,以所有學生為對象,將多民族與全球的 觀點統合於傳統課程之中,教導其有關民族團體與國家的文化差 異、歷史和貢獻,以及過去的各種文明。 3.它是一種過程,藉以發展個人的多元文化性,促進個人以多元方 式知覺、評鑑、信仰和行動,理解和學習去面對文化多樣性,去接 納欣賞不同文化的人所具有的差異。 4.它是一種承諾,透過適切態度和技能的發展,來對抗種族主義和 其他各種形式的歧視. 江雪齡 (1996). 多元文化教育可視為一種哲學、一種過程、一種教學模式,主要在 關懷全體國民,而非安撫少數族群。. 鄭玉卿 (1998). 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依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而發展,對於文化趨於 多元、族群衝突日益增加的社會來說,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好的教 學方法,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較美好的民主社會。. 15.

(28) Nieto (1999)(引 自丁雪娟, 2007). 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除了強調尊重差異,批判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進 而達致社會正義。挑戰並拒絕學校內的種族主義及各種形式的歧 視,強調知識、反省、與行動為社會改革的基礎,它的最終目標在 提昇社會正義的民主原則。. 吳清山與林天 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不 祐(2003,頁 同族群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 42) 族的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歸納上述可知,多元文化教育概念及定義是隨著時間不斷的演進而調整,不論國外 和國內情形都一樣,它從一開始由於少數族群的覺醒與抗爭,獲得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演進至對於種族、性別、階級、文化、新移民族群等所有弱勢議題的聚焦。此外,多元 文化教育之核心內涵在於提供各種教育平等機會,包括課程設計與統整,將多元文化的 理念落實於學校教育之中,希望透過教育,幫助社會中的每一族群的個體都能瞭解自己 的文化,肯定自己的族群,同時欣賞其它種族的文化,進而關懷與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從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最初關心的焦點多集中在少數弱勢族群身上,後 來慢慢擴展到性別、語言、社會低階層、新移民的教育各方面,歸納其基本內涵在於尊 重不同文化,包括族群、團體、或地域之間的差異性及主體性(楊智穎,1998) 。多元文 化教育是一種社會變遷下的課程產物,強調教導學生能深化自己本土文化,建立自尊自 信,更引導學生去理解與欣賞其他族群的文化,培養包容與寬待的心胸去看待其他族群 文化,進而消除偏見和歧視,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也讓他們學生都有 成功學習體驗,讓各種不同族群之間維持和諧關係,達成人類和平共存共榮的目標,進 而達成世界一體的理想。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強調「自我肯定」 、 「尊重 多元」 、 「認同差異」 、 「社會行動」 、 「團體增能」等等概念;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多元文 化教育的目標都有不同的看法。下列蒐集、歸納國內外有關學者的看法,闡述如下: 16.

(29) (一) 陳美如(2002)、劉美慧(1999)提出多元文化的目標: 1.維護學校公平正義的教育基本原則,建立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2.消除種族的偏見與歧視,減低一般的成見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3.教導學生認識差異、體驗差異、培養處理差異的能力,並鼓勵學生涉獵多樣性的 文化領域,藉以重新再思考自我與社會、及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加深個體對社 會道德的觀點與政治的想像。 4.教導學生除了了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之外,也能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 支持文化的多樣性;使學生從各種不同族群文化觀點來看世界,讓他們的視野能 更寬廣,更具世界觀。 5.幫助弱勢族群學生們建立自信,健全地學習與發展,啟發對社會貢獻的信心。. (二)Tiedt & Tiedt(1990)(引自黃政傑,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1.增進學生的自尊及其對社會上其他人的了解、欣賞和尊重,深化其對國人和世界 人類需求的關懷。 2.從學生自我的研究開始,認識自己的文化背景、信念態度、飲食習慣及其他生活 上的行為方式。 3.包含認知、情意、技能等三方面。. (三) Banks(1989)(引自黃政傑,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1.轉變整體的學校環境,增進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成就,使其更加符合學生本身的 文化、行為和學習方式。 2.幫助所有學生發展他們對不同族群產生更積極還有尊重包容的態度。 3.協助學生發展了解各種不同觀點的能力,考量不同多元族群的觀點。. 17.

(30) (引自陳美如,2000)從社會正義、人權、尊重的角度提出多 (四)Gollnick(1980) 元文化教育具下列五項目標: 1.不同文化角度和價值觀念的提昇。 2.尊重人權,並尊重與自己不同族群文化的他人。 3.增進人類多樣不同的生活選擇權。 4.主張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 5.促進各群體間權力分配的均等。 (五) Banks(1993)(引自黃政傑,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四: 1.改變學校結構與教學,有均等的學習機會,提昇所有學生的學業成就。 2.所有學生對不同文化團體發展出正向且積極的態度。 3.協助弱勢團體學生消弭自卑、建立自信。 4.學生發展角色取替能力,能考慮不同族群的觀點。. (六) Grant 與 Sleeter(1996)(引自黃政傑,1995)提出兩項目標: 1.瞭解造成不同族群地位的原因。 2.公民責任感的培養。. (七) Genva Gay(1997)(引自陳伶艷,1999)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如下: 1.培養學生認同族群、瞭解文化的能力。 2.發展更多積極的自我認同概念、及為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認同感到驕傲。 3.釐清與族群及文化間多元性有關的態度與價值。 4.了解各族群與文化團體在不同時間、地點及環境下的重要議題、事件、與社會政 治等的問題。 5.培養社會與人際關係的能力,以便適應於一個文化多元與種族分立的環境。 18.

(31) 6.改進相關的成就表現,如基本的語言能力的培養、高層次的思考,以科學為基礎 的分析與方法論上的能力。 7.促進教育的平等與卓越。 8.反對族群與文化的偏見、性別刻板印象、種族主義歧視、文化霸權統治、以及其 他形式的壓迫與壓榨。 9.培養個人的文化認同、道德與族群的勇氣、社會行動的理念。 10.在多樣性文化中,培養社會與國家人際間的團結。. (八)Bennet 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如下(引自陳伶艷,1999): 1. 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 2. 提昇弱勢族群學童之學業成就。 3. 瞭解與支持文化的多樣性。 4. 培養人類群際關係。 5. 培養增能與社會行動能力。. (九)劉美慧與陳麗華(2000)綜合國外學者的看法,歸納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如 下: 1.認知方面: (1)瞭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特色。 (2)瞭解不同族群文化的多樣性。 2.情意方面: (1)培養自我文化認同的概念。 (2)消除刻板印象及偏見的價值觀。 3.技能方面: (1)培養群際關係能力。 (2)培養多元文化觀點。 19.

(32) (3)培養社會行動能力。 (4)培養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的能力。. (十)郭禎祥(1994)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1.增進個人對自我和本身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習如何適應大環境。 2.幫助學生培養對其他不同文化的接納與尊重。 3.鼓勵個人可以自由的選擇他願意加入的文化群體,並選擇他能接受的生活方式、 價值觀念和信仰。 (十一)江雪齡(2000)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應該要達到以下的目標: 1.改變學校整體環境,以創造一個對社會進步有貢獻的不同族群的環境。 2.改變教材和教法,使課程具有包容性和真實性。 3.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各種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族群學習。 4.提昇並教導世界其他族群的價值觀,培養尊重與認同感。 5.延聘來自不同族群的教師及行政人員,使教學更具多元化。. (十二) 陳伶艷(1999)歸納出十種多元文化教育目標如下: 1.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促進實質的地位平等。 2.提昇弱勢族群學童的學業成就。 3.提昇學童的自我認同感。 4.瞭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價值。 5.瞭解與支持多元文化的差異性。 6.減低偏見與刻板印象。 7.培養群際關係。 8.培養適應現代多元民主社會的能力。 9.培養多元文化的理念和觀點。 20.

(33) 10.培養社會行動能力。. 由上述中外學者之觀點,歸納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可從:營造多元文化的教育環境、 提升自我文化的認同感、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性、增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發展跨文化 的教育目標五方面來看,整理如下表 2-2 說明:. 表 2-2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一、營造多元文化的教育環境. 1. 改造學校整體的教育環境。 2. 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 3. 設計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的課程。 4. 延聘各種不同族群的教育工作者。 5. 提昇各種不同族群學童的學業成就。. 二、提昇自我文化的認同感. 1. 增進對自我文化的了解。 2. 提昇學童自我文化的認同感。 3. 發展更多自我了解、更積極的自我概念、及對本 身族群與文化的認同感。. 三、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性. 1. 幫助學生培養對其他不同文化的接納與尊重。 2. 發展他們對不同族群產生更積極的態度。 3. 協助學生了解各種文化的能力,尊重不同族群的 觀點。. 四、增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 1. 了解各族群與文化團體的重要議題。 2. 培養適應現代民主社會多元化的能力。 3. 能判斷價值觀念,增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 五、發展跨文化的教育目標. 1. 發展跨文化的知識與信念,以跨越國與國的界 線,尊重文化的多樣與價值,達到世界共榮共存. 21.

(34) 的教育目標。 2. 其最終的目標則在達到天下一家,讓世人都成為 世界的公民。 研究者整理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0 年度重要施政計畫) 綜上所述,不論是國外或國內學者闡述的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都是希望透過 教育的力量,營造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環境,統整多元文化的教材,培養學生自我的認 同感,積極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建立互相關懷,彼此扶持 的關係,培養適應現代民主社會多元化的能力,讓不同族群相處關係和諧,達到世界和 平的教育目標。. 四、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探討 近年來,多位國內專家學者,將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念,介紹到國內,並積極舉 辨多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讓國內外學者發表多篇相關論文,閳釋多元文化、鄉土藝術、 社區文化、文化認同、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等議題,可見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理論,普遍受 到重視(劉豐榮,2001) 。以下分別就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念、透過藝術理解文化的關 連和共同價值來做探討:. (一)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念 國內藝術教育學者郭禎祥(2001)認為,從人類人際關係來看,無法理解社會 的多元性往往會導致種族、階級之間的緊張關係,而藝術藉由分享過去和現在的文 明與文化知識,提供學生更好的跨文化理解,進而促進文化尊重與人類關係的和諧。 隨著後現代教育思潮的演進,多元文化和種族、階級、性別一樣,已被認為是後現 代藝術教育的重要議題。 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旨在發展學生對不同文化,與自己文化之認識與積極的態度, 22.

(35) 故其課程也應從各種文化層面加以考慮。提出三點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理念: 1.融入多元觀點並能互相欣賞與尊重 Efland,Freedman & Stuhr 提出多元文化的教育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教育觀, 他們提出各種文化並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優與劣之分(臺灣藝術教育網,2014)。 因此大眾文化、民俗藝術、本土藝術等多元文化都具有其價值性,包括性別平等、 種族歧視、環保教育、海洋教育等社會議題都可納入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 藝術教育在文化上常見的創作主題包括不同族群學生的集體創作、創作上應 用適合本土題材、探討不同的文化如何創作藝術表達自己、比較東西方與其他不同 族群文化的藝術品、研究各文化如何因應變化、探討社區如何透過藝術建立歸屬感、 及研究不同社會群體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等。在多元文化觀的前提下,學習「尊重」 與「分享」及「包容」不同族群的文化,讓人類文化在普遍化的主流趨勢中,能擁 有多面向的關懷與包容(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能使我們接觸自己和他人的情 感,培養我們的同情心和包容心,所以藝術欣賞與創作若能與新議題結合,將更有 意義,學生對不同文化與次文化的差異也更能了解、促進培養欣賞與尊重的能力。 2.注重藝術背後知識意義的瞭解 藝術不應只侷限於風格形式及視覺觀察的學習,還可強調社會議題的學習,以 結合藝術與整體的知識脈絡作為全面性的思考,才能融會貫通成為自身的能力。 Ellen Dissanayake 曾指出,學校的藝術教育不應僅止於教授創作的技巧,或是在單 一的文化背景中僅就藝術作品本身進行討論、說明和分析。而是透過藝術,我們能 夠適切的說明、探討及表達全球人類的根本需求和問題,同時藝術也能明白顯示出, 我們都有著共同的需求(郭禎祥,1993)。藝術除了追求美感與觀賞價值外,也有 社會上的價值,我們可透過藝術看到社會與文化的真實層面,瞭解其深藏在背後的 知識意義,以便擴展我們的視野,並提昇批判與反省的能力。 3.注重藝術、文化與生活三者的結合 理論上藝術教育應是為學生連結其藝術文化環境、日常生活、與藝術相關活動 的不二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學校藝術教育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節(袁 23.

(36) ,因而並未成功地扮演好串聯三者的橋樑角色。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 汝儀,1999)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則是藝術文化滋長的泉源;透過藝術,人們可以分享來自不同 生活的思想與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多元的價值觀。綜觀人類發展的歷史, 可以發現藝術、文化與生活間的關係極為緊密,學生要先從瞭解生活週遭的文化開 始,才能懂得欣賞與尊重所有的文化。因此,要如何結合藝術、文化及生活,再落 實於藝術教育中,是當代藝術教育者要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綜上所述, 隨著網路與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對不同文化與次文化,我們應了 解、欣賞其差異,多元藝術教育的理念就是希望能結合藝術、文化與生活,讓學生 藉由藝術創作,了解、欣賞與尊重所有不同的文化,以地球村和多元文化社會公民 自居,才能適應未來的地球村時代。. (二)透過藝術理解文化的關連和共同價值 藝術能串連起世界不同文化的關連性,除了藝術是不同文化族群的共同語言外, 藝術教育學者 Eisner 特別強調,藝術的本質能鼓勵我們去關注事物間的關係,體會 事物的微妙互動與細節變化,因此藉由藝術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更敏銳地去體察文 化之間的脈動,唯有以「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每個文化,才能了解全體人類真正的 共同需求。Eisner 認為,藝術多樣而豐富的表現性,不但能呈現人性的共同特質, 也能夠將其轉化為每個人都能分享的共同語言,是體認人性需求的最佳媒介。同時, 當學生透過藝術認識其他文化後,也能藉由同樣的方式回頭觀察自己的文化,學習 以不同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態度、信念與價值觀。藝術學習讓我們能夠了解別人與 自我省察時,所必須具備的注意力和敏銳度,這些能力正是群我與文化之間能否和 諧共處的關鍵,誠如 Eisner 所言: 「藝術發展出人類關懷所需的感應力⋯⋯因而使我們 體會這個世界更有意義」 。以藝術教育培養文化的包容與尊重,也許理想成分居多, 仍需更多的實證研究,但其正面精神仍甚為可貴(引自郭禎祥,2001) 。藉由此過程, 學生不但學習了藝術,也認識到理想的可能面貌。應該儘量提供學生接觸正面價值 的機會,因為學校是社會價值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在各個科目中,藝術有寬廣的可 24.

(37) 能性,又因為藝術領域不像其他學科般,有著不得不應付的沉重考試壓力與課程進 度,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和彈性來引導價值學習,並非其他科目不能為之, 而是不如 藝術領域來得適合。 由以上論述可得知,身為現代民主社會的我們顯示比以往更關心藝術在現實生 活中的角色,以及藝術對於全體人類的貢獻,以往藝術只是學科主義下的附屬品, 但現在藝術不再被視為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與世界脈動緊緊相連的重要環節。 以藝術帶動多元文化生活和諧的理念,創造世界地球村的新時代。 性別平等教育係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重要環節,雖然時代日益進步,社會觀念已 漸改變,但女性在現今的社會中仍是弱勢群體,若學校多元文化教育能夠落實,其 培養出來的公民必定能以多元文化的角度來建造一個更和諧的社會,更甚而激盪出 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與傳承。 本研究希望藉由教學的歷程,灌輸學生多元文化的藝術觀,結合性別平等的觀 念和態度,教導學生了解和認識不同的文化,並從兩性之間的互動中了解彼此的差 異,互相尊重和平相處。.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施行情況. 自從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 「兩性教育」列為重要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加上近年來許多專家、學校、學術團 體等均投入性別議題的研究,使得性別平等教育的課題日益受到重視和探討,此節將探 討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價值與施行情況。. 一、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 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 「性別平等教育」 的定義為: 「指以教育方式消除性 , 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兩性教育即為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 (gender) 25.

(38) 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 (equity/fairness)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良性的社會對待。 「兩性教育」的推動,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 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 經由教育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原則下, 共同建立和諧的多元社會(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2014) 。此概念訴求人權平 等的理念,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檢視生活中的性別迷思錯誤的觀念以促使兩性的相互 了解認同,能夠包容多元的差異現象,並擁有均等的潛能開發機會,進而學習培養相互 尊重、欣賞,以建構理性和諧的多元人文社會,它是一種適性發展的教育、也是一種全 人的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多元文化的教育(郭維哲,2002)。. 二、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 我國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因此, 決議將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等重大課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教育部,1998) 基於教育政策的推動,兩性教育的理念與內涵,在此次課程改革中融入國民教育階段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並發展適宜各階段的兩性教育學習能力指標,以體現多元文化教育 理念。 美國兩性教育學者克雷因曾在其主編『經由教育達成兩性平等』手冊(Achueving sex equit through education)中,以社會、文化、經濟、心理等概念來倡導兩性平等教育(引 自王敏如,1998),其宗旨為: (一)激發個人潛能,開創理想的未來,避免受限並能突破社會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 (二)瞭解人類的公平正義的人權,兩性之間相互尊重包容,以減低並消除性別間的 偏見,減少歧視與衝突。 (三)經濟、文化、社會與教育等各方面的資源需合理而公平的分享,才可形成兩性 26.

(39) 和諧的社會。 (四)兩性平等應建立在倫理道德與人性尊嚴的闡揚。 國內學者蘇芊玲(1998)認為所謂的性別平等至少具有兩層意義,一方面要用生物 學的觀點來論斷或將誇大的謬誤予以闡除,二方面要檢視由後天文化環境所造成的性別 不平等,探究其成因及造成的傷害,然後加以匡正並重建正確的觀念與態度。 綜上所述,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在於使學生透過學習歷程能認知兩性在生理、心理 與社會層面的異同,進而檢視自己是否有傳統刻板印象的性別歧視或偏見的觀念、態度 與行為,研究者希望讓每一個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學習,人與人之間不論性別都應該彼此 互相尊重的道理,從自愛而後愛人,覺察兩性的差異,進而能欣賞他人的表現並同享社 會資源,以建構兩性平的和諧社會。 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的推動,必須建基於對多元文化社會所產 生的覺知、信念與行動,希望在當今文化多元的社會和交互依賴的世界中,促進文化的 多元觀,並透過持續不斷的反省與實踐,教導學生熟悉自己的文化,認知自己和他人在 文化脈絡的存有,並且能夠從中培養自尊自信。基於對多元文化的肯定,協助學生認知 文化的多樣性,教導學生如何形成正確的價值、態度與行為,並且引導學生破除性別歧 視、偏見與刻板化印象,以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 國民教育階段的「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應包含「兩性的自我瞭解」 、 「兩性的人我 關係」、「兩性的自我突破」,三項核心能力的基本意涵分別解釋如下(教育部,2001): (一)兩性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 (二)兩性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 (三)兩性的自我突破: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兩性關係。 兩性教育的實施,除了將性別平等教育理念內涵與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 識內涵之外,希望各出版教科書業者在編撰各學習領域教科用書與進行課程設計之際, 能夠根據上述理念,均衡呈現兩性文化、兩性的活動與貢獻、兩性均等分工……等等內 容,強調性別平權的重要性,灌輸兩性之間彼此尊重的態度,並對性別角色抱持均等公 平的社會期待,具體呈現兩性教育的概念與內涵。 27.

(40) 在學校方面,除了建構兩性平等的學校文化與環境,持續不斷的推動兩性平等教育 的專業研習與活動之外,對於課程、教學與評量最重要且站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執行者 -教師,應培養正確的兩性觀,一方面能編選具有性別均等的兩性觀教材,另一方面能澄 清與修正教科書中性別偏見的錯誤概念,並且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能設計統整課程, 透過在各學習領域的基本教學時數與彈性學習時間的運用,將兩性教育議題的理念真正 落實於課程實踐之中。 由上可知,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涵蓋了社會的各層面,對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力。除了教育不同性別的學生能了解彼此的生、心理發展及互動方面的異同,更強調相 互的包容尊重與自由的發展,希望能破除社會對不同性別的刻板印象及迷思,修改不合 性別平等原則的法令與制度;使男女了解性別的不平等是因後天社會的文化環境建構而 來,非天生的生理差異所導致,並能檢視自己本身是否具有性別歧視或偏見的觀念、態 度與行為,學習性別平等原則的語言與行為。故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包含有性教育、性 別教育與性別概念教育等各方面,範圍相當廣泛,可討論的議題遍及社會各層面。. 三、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目標 兩性教育的課程目標,主要著重於認知、情意、行動三層面,在認知面,藉由瞭解 性別意義、兩性角色的成長與發展,來探究兩性的關係;在情意面,發展正確的兩性觀 念與價值評斷;在行動面,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 整合三個層面,可以推衍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教育部,1998 ): (一)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兩性之間的差異性。 (二)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兩性的社會期待與限制。 (三)表現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 (四)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五)主動尋求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建立兩性平權之社會。 (六)建構兩性和諧、尊重、包容、平等的互動模式。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 資源班(六)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含期末課程檢核). 資料來源

一、 依據性平法第 17 條第 2 項規定: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