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哈佛,變成哈欠

3.10 案例十:機構脈絡,哈佛個案教學

3.10.5 哈佛,變成哈欠

五年來,每年亞洲都會有約九十位教授來哈佛商學院朝聖。他們希望在兩週內一窺 哈佛之教學秘笈,並在回去後能現學現賣,使學校的課程更加生動。我們參加這門課,

已邁入第六年,也是最後一年。

哈佛式教學法對華人學校產生了什麼影響?是不是五年後,這種涉入式教學法已經 被帶到臺灣與大陸的課堂中了?是不是每位老師在教室中變的像哈佛教授一樣表演生 動,活力充沛地走來走去?是不是每位老師回到自己的學校後,都開始撰寫本土個案?

答案是令人遺憾的。五年來,在一陣哈佛熱潮後,美好的哈佛回憶被收藏起來。多 數老師還是回到原本的教學模式。只有少數老師用哈佛涉入式教學,或去寫個案。雖然 有少數老師用哈佛的個案來教學,但是教學的方式與哈佛教授的教法,仍然有很大的差 距。

有人說華人老師把哈佛教學法本土化。有人卻說這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也有人怪環 境。在台上,老師循循善誘;在台下,學生無言以對。用案例教學帶給華人老師更大的 困惑,更多的工作量,以及更低的教學評比。學生認為老師沒好好備課,老師怪學生上 課前沒把案例讀清楚。誰對誰錯不重要,反正哈佛涉入法到了臺灣後多數卻遺憾地變成 哈欠教學法。老師們搖搖頭,繼續照自己的方法教學。

那個案寫作呢?在大陸,有些學校出資贊助教授寫個案,每件案例由一萬到三萬人 民幣不等。臺灣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教育部出資,每件個案由二十萬到五十萬新台幣不 等,後來退時尚了,每案只補助七萬元新台幣。新加坡比較大方,每案例補助約七千新 幣(140 萬新台幣,35 萬人民幣)。至今,大陸與臺灣都寫出五百多件案例以上。臺灣 大學與政治大學組成跨校團隊,於 2008 成立「臺灣管理個案中心」(由天下文化出版社 管理)來流通這些案例。大陸舉辦「全國管理案例論壇」(人民大學主導),來了 500 多位教授。但是,這些個案大多仍停留在故事敘述的階段,好的案例不多。課堂上不容 易用,研究價值也不大。

五年來,到哈佛來受訓光學費就高達 288 萬美金,12 位哈佛教授傾囊相授,為什 麼老師回到自己的教室後卻把涉入式教學拋到腦後,問題出在哪?

我與 70 多位同學在十天的交流中,漸漸了解到轉移哈佛教學法到臺灣或大陸並不 如想像中容易。要將哈佛的涉入式教學法帶到華人圈,我們得要先了解「機構」所帶來 的三大挑戰:學生的習性、老師的慣性、體制的惰性。

第一大挑戰是學生。以前,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在涉入式教學法中,學生要變成 知識吸收的參與者。這個前題,在華人的大學中是不容易成立的。不管在臺灣、香港、

新加坡或中國,華人學生大多習慣教授用講的方式上課,他們也都習慣聽課。上課話多 容易被同學誤會為囂張、愛現、不謙虛,說錯話也容易被老師消遣或責罵。由於學生大 多習慣被動接收,也沒在上課前好好閱讀教材。因為,他們心裡想,到課堂時老師就會

「教」我,何必預習。

對 EMBA 學生來說,哈佛案例大多過於冗長。學生大多白天都有工作,或還有四 到五門課要照顧,更不可能在課堂前自習。沒準備當然沒辦法討論。沒有討論當然就想 專心聽課,要專心聽課當然就期望老師給標準答案。你看到沒?這是惡性循環。

好吧!假設學生願意討論,還是有問題。學生對個案可能一知半解,上課發言占用 了時間,還把同學弄得迷迷糊糊。最後,三個諸葛亮加起來變成了臭皮匠。課堂結束了,

全班還在你一言、我一句的爭吵不已。學期末,學生說老師太混了,讓同學發言,自己 在一邊風涼。教學評比當然很差。

那哈佛學生就比較聰明嗎?他們為什麼就能有效透過個案來學習。據我的觀察,是 的,他們的確比較聰明,這是因為哈佛有機制讓他們上課時必須變得聰明。

哈佛商學院 MBA 學生平均年齡在二十八歲,是由美國與國際優秀的人才中挑選出 來。而且,他們是全職來當學生,不是把學習當副業。哈佛商學院一梯次收九百名學生,

新生報到時就被分組。所以一屆有 10∼11 班,每班約 85 名學生,一組八人。每個案例 都會指定事前討論題綱,上課前小組要先把個案討論過一遍,而且討論之前每個人自己 都要把案例讀一遍。上課有 80 分鐘,課前討論要花一個小時。算起來,每個學生花在 一個案例約 200 分鐘。

哈佛商學院學生一學期要修五到六門課,每一門課約要唸 30 個案例,每個案例約 20 到 30 頁。每天要上五個案例。加總起來,每位學生畢業前要討論約 500 個案例。學 生要是遇到困難,哈佛商學院會派助教一對一加強輔導,小組也會幫他趕上進度。教授 還會評量每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學費多少?才三百多萬新台幣(75 萬人民幣)「而已」

(聽說每年調漲)。

第二項挑戰是老師。個案教學法不是工具,是修煉。華人老師大多是想把講義當說 明書帶回去,希望複製他們兩週來在哈佛所體驗到的教學方式。但是,要能像哈佛教授 一樣帶動參與式學習,亞洲老師得要先完成五項修練(但這可不是彼得聖吉說的那套五 項修練)。

第一項修練是分析力。要教案例,教授要做好萬全的備課。這包括要讀透個案,對 案例中的人物、情節、問題與衝突瞭若指掌,上課才不會被學生問倒。個案中要分析的 數據,要運用的理論,也要在上課前反覆演練,才能夠在討論時協助學生經歷思辨的過 程。

分析案例時,教授還要思考如何融入物件知識、流程知識與策略知識。由案例要帶 出幾項重點,是物件知識。這幾個重點之間有什麼關係,每個重點內涵為何,是流程知 識。教授要如何「導」這個案例,是策略知識。其中以養成策略知識最困難。這就像是

導演的工作。同樣一個劇本,沒經歷的導演就會把戲拍的枯燥無趣,好的導演卻會把人 物角色拍的生動活潑。

哈佛商學院特別注重策略知識的養成。每一學期都會有約七位老師同時帶一組案 例。為了讓每一位老師在上案例時水準一致,而又具個人風格,每週在上課前七位老師 都召會開教學會議,分享每個人的教學心得與帶課策略。如此一來,資深的老師可以輔 導新進老師融入個案教學,使他們縮短學習曲線,每位老師也可以檢查要教的重點是否 都涵蓋了。老師可以有不同教學風格,但教學的內涵一致。這種同中求異,又在異中求 同的教學理念,使哈佛教授的個案導演技巧愈來愈純熟,也使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文化可 以傳承。

第二項修練是質問力。個案教學中必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剖析問題,並 由其中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如何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以對的問題,去問 對的人,是一門藝術。要掌握好質問的藝術,更要培養敏銳的聽力。傾聽就是把學生的 問題重新包裝,反問另外一位學生。等問題討論飽和後,再轉移到下一個議題。最困難 的是,你得問到對的人才行。例如,要討論一座旅館應如何鑑價時,老師必須要找有房 地產背景的學生來幫忙。但是,班上有這個專業的人嗎?老師在上課前要做功課。

哈佛商學院有一套系統詳細記載學生專業背景,上課前老師會收到課堂座位表,預 先知道每一個人坐在哪一個位置。所以,老師在上課前可以直呼其名,請某個專業的學 生在課堂上貢獻所長。案例教學中,老師以問題引導,將不懂的學生問到懂,再把(自 以為)懂的學生問到不懂。老師與學生互動,學生之間也要互動。在參與的過程中,老 師教學相長;在質疑中,學生也領悟到許多事不一定有標準答案。

第三項修練是表演力。在哈佛商學院,教授全場走動,充滿活力。手舞足蹈之間,

帶動學生討論個案。穿梭在 90 人的教室,一下跑到左邊問甲同學的看法,一下又跑到 右邊問乙同學的意見,然後又一下跑到中間問丙同學,對甲、乙同學的回答有沒有質疑。

90 位觀眾時而是演員,又時而是觀眾。教授的詼諧問題與幽默回答時常使全場哄堂大 笑。

教授上課時很少用投影片,只穿梭在學員與黑板之間,把學生的發言紀錄在黑板 上。看起來好像是學生們群策群力地解開個案的難題,但實際上黑板上要寫什麼,要寫 在那裡,其實全在老師幕後策劃下完成。

黑板是表演的道具,也是智慧的橋樑。老師在修練表演力時,也同時別忘了要把字 練好,因為寫黑板是表演的一部分。案例教室正面通常有六個黑板,因此老師也要預先 想好在那片黑板寫什麼,才能配合演出達到參與式學習的效果。

第四項修練是寫作力。哈佛商學院教授一年要寫四到十個案例,並不斷更新課程內 容,也持續尋找新的管理議題。把新個案中所學到的經驗有系統的紀錄下來,需要具備 良好的寫作力。這不僅是要整理出個案,還要寫出有趣的案例。教授要能妙筆生花,巧 妙安排劇情、呈現證據,使情節連貫、推理嚴謹。案例推出之後,老師上自己寫的案例 會使課堂更加生動,學生也會更敬佩老師。老師在同儕之間的聲譽提高,個案被廣為採 用,廣受好評,年終考績自然也高。

第五項修練是思辨力。這大概也是最重要而且最困難的修練。上述四項工作的背

第五項修練是思辨力。這大概也是最重要而且最困難的修練。上述四項工作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