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台灣商管教育的發展

商業管理泛指將商業交易歷程的每個環節,透過計畫、組織、協調與控制等科學管 理方法,做最妥適而有效益的管理,其內容也包括經濟管理及企業管理;也就是說,企 業在經濟活動中將所規劃的商品,介紹給研究目標的客群,透過準確且具邏輯性的行銷,

達到交易目的並獲取最大的利潤,再以科學統計銷售結果與顧客回饋,循環性的查察與 持續改善,使經濟行為最佳化、利潤最大化,除可維繫企業組織生存,更能透過複製、

創新與循環,使組織擴展至經濟規模,達到商業管理的目標。

台灣為四面環海的蕞爾小島,自給自足實不可為,自十七世紀開始台灣海峽及太平 洋地區因歐洲列強藉其船堅炮利爭搶亞洲殖民地,運送亞熱帶地區專有物產返回歐洲銷

售使海上貿易盛行,熱絡的商業活動也促使商業管理學門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成為顯學,

更成為窮人翻身、富豪晉爵的捷徑。

然,台灣正式開辦商業學程是在公元1919 年,由日本人在台北設立首間「台灣總 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二次大戰後再由台灣政府接手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商業專科學 校」,隨教育制度與法令更迭,由台灣大學法學院併入、改制成為現今的台灣大學管理學 院,歷經百年的教育改革與日新月異的全球化商務競爭,使商管教育漸成高等教育體系 重要一環,更是企業經營者趨之若鶩的學程。

台灣的商管教育除將商業專門課程透過系統性的安排與規劃,逐步的將基礎商業 理論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財務學、市場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 為學等以課堂講授方式傳達,並師法歐美國家頂尖商學院教學策略導入企業參訪、校外 實習或研習,以實際將理論技術運用在職場上;隨全球化及國際市場管理人材競爭需求,

更由大學基礎學科進階並推廣至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等級,其課程設計主要建構在 企業經營管理概念的養成與熟稔,期能藉由課程學習培養出具競爭力與執行力的卓越企 業管理者,為達此目的在教學方法上結合理論講授、個案分析與創新管理思維、全球化 競爭市場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剖析,最重要的是透過團隊討論達到腦力激盪與協調合作 能力的提升,經由互動與共識凝聚使管理理論與實務運用緊密結合,管理者的自信、處 事方針與企業競爭力相對提升(黃營杉、林清河與汪志堅,2018)。

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化,高速網路通訊設備與服務產業急遽發展,國際間的商業交流 已不再需要業務員當空中飛人到處旅行,指尖上即可完成互動及交易,企業間的競爭不 再單靠策畫力與執行力,決勝關鍵已提升到科技力的展現;科技力不單單僅是資訊、網 路通訊的硬體架構項目,也不會是軟體設計及資訊串聯,而是平台資訊科技整合、大數 據經營管理、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在物聯網的運用,與線上線下通路掌握的能力。然並非 所有的管理者都有資訊背景,且真正決定企業走向的不會是系統操作的執行階層,而是 掌握企業資源與決策的企業主或決策主管,這些主導產業發展的菁英擁有並強化科技力 已是刻不容緩的企業課題,而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不啻是反求諸己而是應該回歸校 園紮實學習,才能掌握先機、引領潮流。

各大學院校商學院長年觀察並透過學術研究發現企業經營的困境,同時在產學合 作計畫中也看到企業升級的急迫需求,因應企業高階經理人市場實戰與全球化發展所需 更寬廣的視野與格局,規劃如以國際個案研究卓越教學,促進多元價值與創新學習平台,

架構並厚實綿密的產經人際脈絡,使企業高階經理人得以在此一園地充分發揮潛能,獲 得新知並擴展事業版圖,從同儕或師資中找尋下一階段的合作夥伴,透過學程的設計成 就企業經營管理高階經理人在職專班的興起(胡海豐,2019)。

二、EMBA 緣起及發展歷程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所倡議的創新學制,其主要招收對象為現職的企業高階經 營管理人員,以提供這些經理人實務且富含學理的專業知識,並輔以經營管理個案研究,

使學員能從課程中反思自身企業可能面臨的營運危機,找出管理破口的因應策略,或市 場發展趨勢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且藉由經營經驗與訊息的交換、互動與腦力激盪,透 過產學間實務與學理的交叉檢視,讓學員有另一層思維的碰撞與深究,除此之外並能獲 得碩士學位的課程。由於隸屬商學院,故以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命定之,簡稱為EMBA(潘建華,2017)。

台灣在能源危機與經濟泡沬後,許多的高階經理人有感於國際市場快速變化、法令 調整與標準化驗證(如:ISO)的需要、管理技能的大躍進,而感到過去所學的不足與專業 管理能力待提升,加上大學自治需自籌財源,故陸續有許多的國立大學引進或與國際高 學術聲望的學院,共同辦理高階經理人專門課程或具備學位授予的碩士在職專班。自執 國內牛耳學府的臺灣大學於 1997 年首辦 EMBA 學程起,至少有 30 所公私立大學爭相 於管理學院開辦類似學程,造成台灣成人在職教育短時間內出現少見的供需失衡,且超 乎市場預料的超飽和狀態,為爭取更多的學員、增加院所的市場佔有率與提高國際能見 度,各院校無所不用其極的向知名企業招手,開辦專屬企業的特色專班,或招募跨國、

跨境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開設雙學位專案學程,亦有邀請產業界龍頭企業創辦人或高階 主管擔任產業大師,以迎合學員所需的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能力,及縱向與橫向整合的跨 產業創新思維,使學員們在學習歷程上實務與學術能力齊頭並進,開創不同於傳統管理 學院的課程設計思考,跨國際化與互聯網所需的多元競爭能力,尤以哈佛個案研究探討

模式最為各EMBA 所推崇(劉燕萍,2011)。

EMBA 課程在各主要經營環境活絡國家的競爭樣態上,可參考如美國及中國的發 展狀況。美國大學 EMBA 課程一般修業期限約以 16 至 24 個月為主流,並以 5 至 8 個 學期單位為目標規劃課程時段,再依欲招募學員的工作背景特性,安排多元化的學程以 吸睛潛在學員,必要時更可跨區、跨校甚或遠距線上或視訊教學,一如具國際聲望的西 北大學、東北的賓州大學、東南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及杜克大學、中北部的芝加哥大學等 名校,即分別開辦不同主軸的EMBA 學程(高怡雯,2003)。

美國各院校仍以通才教育的觀點設計EMBA 學程,強調學員需具備有多元、寬闊 的學習能力與知能,教育上無需太過深入特定專業,畢竟管理無單一哲理,不同的組織 文化、產業特性造就不同的管理哲學,EMBA 更是如此,才能讓學員走出課堂後不被框 架所設限。無論是國際政經情勢、市場經濟與金融動態、互聯網與全球化的交互影響,

甚或人工智慧開發與限制,都是學員必備的專業能力與視角,隨時準備並接受跨國、跨 產業不同經營模式的挑戰,藉由海外參訪、專題論壇或研討會、校際互動與教授互換講 台,也可藉由國際視訊會議的召開邀集社會賢達、政策智庫或官員,提供EMBA 學員不 同的學習體驗與思維轉變(劉燕萍,2011)。

三、EMBA 現況優點

由於全球化市場的活絡,人才不以單一市場為用,隨時都需跨國境、跨業態、跨領 域爭取商機,EMBA 學程發展即需配合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的學習意願與可配合的時間,

方能達到雙贏互惠的目標。因應國際經貿熱烈活動,跨國、跨校聯合雙學位學程蔚為風 尚,學員可穿梭於經常往返的國家間悠遊自在的經商,同時返回校園享受學生專有的自 由學習。又因國際經濟情勢的瞬息萬變,專業經理人需要更多的腦力激盪與專業提升,

受教市場大開的結果就形成校院招生規模不斷增長。

現有國內各院校EMBA 課程多取經歐美高等研究教育課程設計趨勢,將國際企業 經營個案研究、大數據與市場發展趨勢等納入課程,使學員無須藉由報章雜誌獲取片段 且無根據的分析報告了解產業走勢,反藉EMBA 課程獲得系統化、多元化、多樣且實用 化及跨業別的廣泛學習。

除此之外,透過國際趨勢或管理大師的講座,校際教授交換講台,使學員不僅能獲 得最新最權威的一手趨勢資訊與經營觀念,更可藉與大師互動獲得企業經營盲點的突破;

同時,因EMBA 學員背景的廣度與深度,形成另一股新社群勢力,創造新人際脈絡與協 同作戰能力,都使EMBA 擴張其學藝目標、邊際效應及附加價值(劉燕萍,2011)。

四、EMBA 現況缺點

學習成本與效益回饋需達到一定的平衡,才有投資的效果;更何況是像EMBA 這 類高學費的課程,相信所有投入學習的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絕不會平白無故地將辛苦 薪酬奉送給學校,只為一張不見得可以換得更高職務與薪酬的碩士學位證書。然,事實 是全球可以喚得名號、值得投資的 EMBA 商學院學費絕不低於十萬美元,更不用說是 跨境跨校的雙學位碩士學程,所費不貲乃市場經濟的產物,經營企業者自評學習意願、

學習成本與效益回饋需達到一定的平衡,才有投資的效果;更何況是像EMBA 這 類高學費的課程,相信所有投入學習的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絕不會平白無故地將辛苦 薪酬奉送給學校,只為一張不見得可以換得更高職務與薪酬的碩士學位證書。然,事實 是全球可以喚得名號、值得投資的 EMBA 商學院學費絕不低於十萬美元,更不用說是 跨境跨校的雙學位碩士學程,所費不貲乃市場經濟的產物,經營企業者自評學習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