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樂活共好:臺師大EMBA之學習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樂活共好:臺師大EMBA之學習歷程"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樂活共好:臺師大 EMBA 之學習歷程 Sharing Good for LOHAS: A Learning Process of EMBA in NTNU. 張永豐 Chang, Yung - Feng 指導教授:陳美燕. 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August 2020.

(2) 謝辭 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我忝能為企業擔任管理職務多年,有幸進入臺師大樂活 EMBA 研修;一年餘來的學習 過程,歷經許多彌足珍貴的體驗與幸福感,即便因職場和學業多重壓力,觸發免疫系 統損傷而罹患帶狀皰疹,然卻沒有因此讓我有退縮、放棄的想法,堅持全勤完成學 業,期能然糠照薪、力學篤行、誠正勤樸;因為我深信,所有的安排都是上帝最好的 安排。 誠摯感謝指導教授陳美燕博士在論文研究上給予我最大的包容和鼓勵,細膩又溫柔的 引導以指正撰寫邏輯的謬誤,尤其在幾次研究撞牆期的提點與專業輔導,給予我無比 的支持和信心。感謝東南科大董益吾副校長和國體大陳成業院長接受邀請擔任口試委 員,對拙作給予肯定與鼓勵,也不吝提供修訂建議,俾利論文的呈現更具深度與廣 度,進而提升研究的學術價值。 感謝 2018 級樂活產業 EMBA 的 30 位同學,一個都沒少地完成學習歷程,特別感謝接 受訪談的 8 位同學,無私且開放地將學習的心路歷程傾囊分享,為樂活 EMBA 留下最 璀璨的一頁和許多豐富的建言。與我共學的好友們蕙芬、敏如、紫雲、謹言、靜姍、 宏禹和家慧,謝謝你們在論文寫作撞牆期給予建言、鼓勵和支持,未來仍盼一起健康 樂活。 謹將這份論文獻給我的母親林阿滿女士和我的父親張天惠先生,感謝他們辛苦的培 育。此外,我要感謝我摯愛的太太靜怡和女兒恩婕,在我修業這段時間在家庭照顧的 分擔和體諒,靜怡更在論文撰寫期間不辭辛勞給予協助、陪伴和鼓勵,恩婕也努力自 持,在上帝的帶領和賜福下今年順利考取北一女中,在此祝福她在未來的學習歷程都 能平安順遂。 最後,我要將所有榮耀歸與上帝,願神賜福所有在我學習歷程中一同體驗恩典的教授 和一起圓夢的每位夥伴,主恩滿溢、以馬內利。 張永豐 謹誌 二O二O年盛夏. i.

(3) 樂活共好:臺師大 EMBA 之學習歷程 2020 年 8 月 研 究 生:張永豐 指導教授:陳美燕 摘要. 終身學習早已是現代人的習慣也是適應生活科技運用的必須,在職進修管道也因此 而更加多元。就讀 EMBA 的目標,不只幫助業績成長或拓展組織規模,而是累積創新能 量,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就讀之 EMBA 為研究場域,深 入了解以 EMBA 課程方向與教師專業知能,帶領學生專業成長之歷程。本研究透過行 動研究的螺旋性程序,包括課程、行動、觀察、評估、反思等歷程所進行研究,在行動 研究的團體歷程中,參與者本身以及所屬的社群將能得到實務上的建議。資料收集包括 課程參與、學習歷程觀察、訪談、活動影音記錄等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樂活產業高階經 理人在職專班研究生在課程學習歷程的回顧,學生對於樂活產業脈動、臺灣健康市場的 需求與發展趨勢、活躍老化觀念的紮根與推廣、平臺科技及人工智慧落實於企業管理與 經營策略、研究方法與實踐研究精神等均有具體概念與學習成效;經此學習,個人與企 業第二曲線的探索與驅動儼然成形,待將健康概念落實於企業內的員工福利、組織使命 與願景,甚或由個人致力實踐,逐步影響家庭、社區鄰里、企業組織,乃至網路社群的 推廣,將有助於國民健康能力的提升與體適能的強化,其影響不可小覷。讓樂活健康不 單只是一門科學,更將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本研究也依據結果提出實務應用與未來研 究建議。. 關鍵詞:健康、永續、行動研究、訪談、參與觀察. ii.

(4) Sharing Good for LOHAS: A Learning Process of EMBA in NTNU August, 2020 Author: Chang, Yung Feng Adviser: Chen, Mei-Yen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a habit of modern people and a necessity to get along with the use of technology. Therefore, on-the-job training channels had become more diver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EMBA course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owto lead EMBA students' professional growth.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the spiral process of action study which included courses interviewing, observations, assessments, photos, etc. In the course of action study, participants and their communities will be able to get practical suggestions.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researcher logs, and activity recor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eview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graduates of the in-service special class of LOHAS senior managers, the students' pulse of LOHAS industry, the demand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aiwan health market, the follow-up and promotion of active aging concepts, platform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lemented in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strategy,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spirit, all have specific concepts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fter this lear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driving of the second curve of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have taken shape, and the concept of health will be implemented to employees in the company Welfare, organizational mission and vision, or even personal efforts to gradually influence the promotion of families, community neighborhoods,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even the online communi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health capabiliti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physical fitness. Finally, the study also suggest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Health, Sustainability, Action study,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ii.

(5) 目 次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終身學習 .......................................................................................................... 12 第二節 商管教育 .......................................................................................................... 16 第三節 課程設計 .......................................................................................................... 26 第四節 跨界與跨世代的學習歷程 ..............................................................................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 31 第二節 觀察法 .............................................................................................................. 3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34 iv.

(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8 第六節 研究流程 .......................................................................................................... 40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1 第八節 研究者立場 ...................................................................................................... 42 第九節 研究信實度 ...................................................................................................... 4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4 第一節 幸福樂活-動機與自我實現 ............................................................................ 44 第二節 創新學習-課程與需求 .................................................................................... 60 第三節 跨界整合-特色、矛盾與衝突 ........................................................................ 83 第四節 追求卓越-社會支持與成長 ..........................................................................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2. 引用文獻 ........................................................................................................... 124. 附錄 ................................................................................................................... 128 附錄一:研究參與邀請函 ............................................................................................ 128 附錄二:訪談大綱 ........................................................................................................ 129. v.

(7) 表. 次. 表 1 各學校高階經理人管理學程比較表 ............................................................................ 21 表 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 37 表 3 編碼類別表 .................................................................................................................... 41 表 4 「幸福樂活-動機與自我實現」主題脈絡表............................................................... 45 表 5 「創新學習-課程與需求」主題脈絡表 ...................................................................... 61 表 6 「跨界整合-特色、矛盾與衝突」主題脈絡表 .......................................................... 83 表 7 「追求卓越-社會支持與成長」主題脈絡表 ............................................................ 101. vi.

(8) 圖. 次. 圖 1. 2018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賽......................................................................... 25 圖 2. 水岸臺北 2019 端午嘉年華龍舟賽................................................................ 25 圖 3. 澳門大學參訪學習.......................................................................................... 25 圖 4. 韓國釜山參訪學習.......................................................................................... 25 圖 5. 上海復旦大學參訪學習 1............................................................................... 25 圖 6. 上海復旦大學參訪學習 2............................................................................... 25 圖 7. 研究螺旋圖...................................................................................................... 32 圖 8. 研究架構圖...................................................................................................... 34 圖 9. 研究流程圖...................................................................................................... 40 圖 10. 研究歷程圖.................................................................................................... 40 圖 11. 新高學歷 ........................................................................................................ 55 圖 12. 擴展人脈........................................................................................................ 57 圖 13. 課程紀實 1..................................................................................................... 62 圖 14. 課程紀實 2..................................................................................................... 62 圖 15. 大型賽會課程................................................................................................ 63 圖 16. 餐旅管理課程................................................................................................ 63 圖 17. 健康促進課程................................................................................................ 64 圖 18. 園藝治療課程................................................................................................ 64 圖 19. 活動領導課程 1............................................................................................. 64 圖 20. 活動領導課程 2............................................................................................. 64 圖 21. 澳門參訪課程................................................................................................ 68 圖 22. 釜山參訪課程................................................................................................ 68 圖 23. 上海復旦海外管理實務研習 1..................................................................... 69 圖 24. 上海復旦海外管理實務研習 2..................................................................... 69 vii.

(9) 圖 25. 大型賽會規劃課程........................................................................................ 72 圖 26. 龍舟賽會活動參與課程................................................................................ 72 圖 27. 家族成員互動 1............................................................................................. 86 圖 28. 家族成員互動 2............................................................................................. 86 圖 29. 課程活動 1..................................................................................................... 94 圖 30. 課程活動 2..................................................................................................... 94 圖 31. 師生關係 1................................................................................................... 106 圖 32. 師生關係 2................................................................................................... 106 圖 33. EMBA 辦公室 1 .......................................................................................... 110 圖 34. EMBA 辦公室 2 .......................................................................................... 110 圖 35. 健康意識大爆發 1....................................................................................... 117 圖 36. 健康意識大爆發 2....................................................................................... 117.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節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節 是研究問題;第四節是名詞釋義;第五節則是研究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作為一名 EMBA 學生,我常問自己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能讓自己義無反顧且趨 之若鶩?在人生旅途中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究竟是名詞還是動詞?究竟是什麼能讓企業 舒適圈中的高階經理人,願意放棄假期與家人共享天倫的零碎時間,寧可將業務拋諸腦 後,甚至將高爾夫球桿束之高閣,奮勇朝向學術最高殿堂的標竿直跑? EMBA 就讀學生為執掌企業經營脈動的高階經理人,他們的入學研修的動能,不再 如未涉世的青年學子,只是為了追逐破解虛無飄渺的艱澀理論,彰顯自己無窮的潛能, 反而是渴求符合時代趨勢的個案實務探討,尋求典範案例的關鍵成功因素。參考樂活 EMBA 課程後,希望藉由學程體察自身健康體適能表現,透過分組討論尋求不同業態相 同條件的產業經理人,相互討論所碰撞出的創新思維,分享專屬於高階經理人真實體驗 領導統御的難處,相互砥礪企業生死存亡時決策的心路歷程。 我常常在想,年過半百仍執意回到校園重拾書本的原因有千百種,同儕洗鍊於學術 殿堂後書卷氣質爆發起而效尤的有之,爭取更高職位堆疊個人歷練與學歷者有之,職場 征戰多年卻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專業能力待強化者有之,企業內汲汲營營多年時有掏 空孱弱感而想開闢新戰場開拓新視野者亦有之,先機洞見開展新事業拓展新人際關係者 有之,突破現有工作困境學習新事物翻轉甚或斜槓者有之,求才若渴驀然回首找尋燈火 闌珊處的將才有之,韜光養晦準備退休卻苦無方向者亦有之,陪金主練功不得不讀的尤 其有之;輾轉反側,終隨強烈不服輸且不願被時代洪流淹沒的欲望及目標,開始找尋合 適的學習環境。 然,台灣的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市 場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各頂尖大學管理學院無不出奇制勝地在招生活動上爭 1.

(11) 奇鬥艷,除欲爭取更多產業界大老就讀,以凸顯該學院的獨特性、專業性、發展與創新 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凝聚市場新勢力,藉由學習同儕的數量與力量,打造各領域的新學 院派系,以學長學弟相互牽成的模式,讓產學間脣齒相依,從今往後學界與產業界相互 奧援與運用,產業資源支持學術發想與理論創新,學界亦期盼透過產學合作突破現有技 術桎梏、提升產品競爭力,以爭取更高的國際學術聲望與地位,產學相輔相成才能翻轉 困境再創新局。 怎麼樣的課程能吸引這些高階經理人的目光?是產、銷、人、發、財五種管理類型 專業?是分析東西方戰爭將帥的領導統御成功案例?是物聯網、互聯網合縱連橫下的全 球市場發展趨勢?是人工智慧取代傳統人力,降低營運成本增加服務效能?還是生死學 演繹出的產業發展前景與困境?都是,也都不是。 所有的經營管理技能,早已如 DNA(脫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深植高階 經理人的基因裡,無須提醒只有反應,一旦面臨須重新思考處理流程,就失去迎頭痛擊 對手的機會,迎來的會是不可承受的慘劇,任何的高階經理人絕不允許失手,學習的歷 程應也是如此。高階經理人面臨的難處絕非專業智能的提升,可能是幾經慘烈戰役後體 能的下滑,健康警訊忽明忽滅不可不慎的體適能表現,身體機能經重創後樂活觀念的推 展與實踐,年齡漸長不可輕忽的接班議題,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劃執行的均衡,環境生態 保育與在地創生的互助,政府長照政策對於企業擴張或轉型的衝擊,超高齡市場的供需 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我在 2017 年末透過網路搜尋發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樂活產業高 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正招募新生。不同於傳統管理學院,課程不單以研習企 業管理趨勢為主要授課方向的高階經理人在職專班,而是以運動、健康、餐旅、休閒為 課程主軸,匯集運動休閒與高齡樂活管理專門的校、院際教授群與產業經營大師級業師, 提供學員全方位的健康促進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程,不僅能透過學習一窺卓越管理精髓之 堂奧,更可藉由體適能觀察與團隊活動,增加學員健康觀念與遂行的動力,藉由年紀相 近的學習同儕,相互鼓舞與激勵強化對健康活動毅力的堅持,使樂活人生不再是遙不可 及的理想,而是唾手可得的生活化目標。 2.

(12) 經過一年的學習,我歷經個案研究、休閒管理、幸福心理學等專業課程的洗練,參 加強化個人心理素質的 2018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競賽,凝聚團隊向心力、體力與耐力 的考驗,不計個人成就只以團隊榮譽而戮力奪標的水岸臺北 2019 端午嘉年華龍舟賽; 再者,走訪澳門深入澳門大學嘗試自我認知與了解學習動機與目標,韓國釜山參訪虛擬 實境(Virtual Reality,VR)與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在高齡者健康促進活動上的 運用,中國上海復旦大學 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旅游管理碩士學程參訪, 學習大陸旅遊、酒店、休閒產業發展趨勢、互聯網及 AI(人工智慧,Artifical Intelligence) 之運用、銀髮旅遊市場的思考,及產業特色拔尖企業參訪,讓學員不單研究臺灣市場樂 活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更能廣泛學習亞洲國家對於樂活健康促進政策的推動與差異,作 為研究的底蘊。 檢視各校商學院設立的 EMBA 在職專班規劃課程,除再次導讀管理學院基礎學理, 無論是組織領導、經濟學、財務金融、管理學、行銷學、人力資源管理,並融入全球化 與市場經濟脈動的策略管理,輔以創新元素課程、參與式個案教學,甚或文化創意領導 學習、跨域多元學習,與藝術投資等特色課程穿插其中。而臺師大樂活產業 EMBA 在課 程設計上,因獨具運動與休閒學院的背景,得有別於商學院的課程架構,並藉由創新思 維翻轉學習主軸,以運動健康、餐旅休閒兩大課綱基調,融入管理概念與實務運用,不 絕於商學理論或管理技巧,更著重在生活產業發展的創意與樂活觀念的深化。透過人文 藝術、頂尖個案研究、運動休閒學程,產業實務與標竿企業訪視學習,除厚實研究生的 知識涵養與管理知能,擴大個人視野、領略不同思維,激盪思辯、洞見觀瞻,提升企業 經營管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透過海外管理實務研習,亦使研究生增進國際視野 與全球化思維,參與體育競賽活動,更達到強化研究生健康適能的效果,在在都彰顯了 樂活的觀念與價值,更是臺師大樂活產業 EMBA 學程特色。 同為學習的高階經理人同學,年紀差異跨越兩個世代,在學習歷程中,有年長研究 生因身體機能退化難能完成體適能各項測驗,有因不同於企業管理的課業壓力造成身體 負荷過大,有因課程內容艱澀無法輕易理解,有因身為企業主難因團體課程研討需要而 須捐棄己見以完成共同學習報告,各種因素接踵而來的刺激考慮是否退出學程的同學躊 3.

(13) 躇不前者亦有之;也有因教授以淺顯易懂的教學讓學員茅塞頓開而興奮不已,學習意願 與意志突然大增,對於學習有不同以往的解讀與認同,在跨世代學習歷程上也有相對的 影響與衝擊。為此,身為學習團隊的一員,我非常想了解是否因課程安排特色與教學技 巧,影響學員對此一學程在目標學習與學習前後的自我實現上的達成情形,也就形成「樂 活共好 臺師大 EMBA 成長之歷程」的研究動機。.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拜網路與科技發達所賜,學習的管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正規教育,舉凡唾手可得的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穿戴裝置、廣告觸控面板,甚至是 VR/AR 裝置都能輕易透過多 元學習管道接收新知,過往課堂上正襟危坐,聽著夫子循循善誘、傳道授業解惑已不再 是廣學博聞的單一途徑;國人肯定專業技能優於學歷的價值觀儼然生成,過往以高等教 育學術成就斷定未來成就的舊思維已被翻轉,技職體系的學生出類拔萃不再是新聞,時 有代表國家爭取國際麵包、咖啡、鈑金各類競技桂冠而成為台灣之光,百花齊放下讓技 職生重返校園成為院所競相爭取的在職專班對象,終身教育的觀念已為現代人不被時代 淘汰、自我價值提升的最佳途徑,在職進修儼然成為現代學習策略的顯學。管理無遠弗 屆,只要有人就有管控的需求和理念的凝聚。在過去的一年裡,除了對於學習認知的自 我要求,與對樂活 EMBA 研究所辦公室在課程與活動安排的期待外,同學之間無論是 課堂上、課後團體功課研討、健康習慣相互激勵甚或成立社團,縱有因社經地位、個人 學習方法、背景與社會化程度不同、信仰與組織意識形態的差異,時有意見相左、執著 於理念與歷練、政策與對策的激辯,多元論點激化出不少火花,讓學習歷程更顯精彩。 EMBA 原為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的縮寫,依據擁有總統創新 獎、總統教育獎、臺灣十大慈善家、臺灣百年代表人物等殊榮的哈佛大學高階管理班沈 芯菱小姐,在臺灣大學 104 級 EMBA 畢業典禮致詞時重新拆解 EMBA 的意義,她以 Empathy、Mission、Benefit 及 Action 另類解讀成為 EMBA 一員應有的態度。Empathy 同理心或換位思考,她建議處理問題不應只考慮自己的立場,應常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 立場考量尋求雙贏。Mission 使命感,看到別人的難處想到自己能為對方多做些甚麼, 把責任轉換為使命感,以創造更大的福祉為創意的來源並保持高度的熱忱。Benefit 利 他,不以現實的威望、收益當作成功,而是隨時檢視自己能幫助別人的能力有多少,怎 樣運用自身企業的資源導入社會,讓周遭甚至整社會的氛圍更好,創造一個符合公益利 他的環境。Action 行動力,知易行難紙上談兵不如實際操作,即便初步未能達成理想, 也向理想靠進一步,想辦法排除萬難才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而我,則另將 EMBA 拆 5.

(15) 解為 Encourage、Maintain、Belief 及 Achieve,盼能讓我們這一班都成為符合 LOHAS 精 神的 EMBA 研究生。Encourage 是指激勵他人,在「愛」的前提下,凡事以愛優先的良 善動機,看到別人的難處,提醒自己比別人多獲得或多擁有的能力,激勵他人不放棄, 正念長存在企業經營與待人處事上,和平公義方能彰顯於世。Maintain 是指維繫並成為 同儕的重要他人,保持健康身心,隨時關心周遭的所有人並保持良好的互動,保持運動 習慣正向影響同儕與工作夥伴,以成為同儕重要他人為宗旨,維繫良善且健康的友誼。 Belief 信仰堅定以保護環境為己任,好的信仰能成就好的教養,好的教養能表現出好的 氣質,好的標準則是從優秀到卓越(A to A+),隨時提醒自己能為我們生存的地球多做些 甚麼,不短視近利才能廣結善緣,俗話不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Achieve 自我實現, 能夠正向激勵、維繫健康、堅定信仰的人才有自我實現的機會,期盼藉由 EMBA 的新 譯,發揚樂活 LOHAS 的觀念與精神。 本研究目的期在探討國內外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EMBA)課程設計邏輯的差 異,瞭解終身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意涵,同時以研究者所在學的臺師大第一屆樂活產業高 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為研究場域,深入了解以 EMBA 課程規劃方向帶領學生專業成 長的歷程,檢視本班同學在終身學習的動機與意圖上是否符合理論基礎,除此之外更藉 由深度訪談探究學員們的學習歷程,能否達到完成學程後之專業知能提升與自我實現的 成就。 本研究分析現有 EMBA 課程中運動、健康及餐旅、休閒課程設計及其內容,探討課 程設計能否符合被研究者所期待學習知能的需要。現今的 EMBA,無論是學習動機與目 標、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都需足以支撐並運用於所屬企業解決目前遇到的困境,鑑往知 來避免日後可能遭遇更大的管理衝擊;十倍速的大數據資訊如洪流奔向高階經理人,每 日需要吸收及理解的新潮流訊息多如牛毛、跳躍式且浮誇奔放的新世代思維未曾停歇、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解析產品發展趨勢取代驅使企業製造符合傳統的個人化需求,都需要 透過有效的系統、組織課程設計,讓學員習慣進而不畏懼營銷新模式,藉由隨經濟的第 二曲線理論,持續創新與接納世代觀念翻轉的刺激,發揮彈性以應萬變,讓後天的美好 避免被明天遭殘酷的市場經濟淘汰。 6.

(16) 再者,根據前一節論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以首屆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為研究場域,藉由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檢視及分析該班研究生在終身 學習的動機與意圖上是否符合理論基礎,課程安排能否符合學習前的成效預測與目標, 以及對本學程的未來性與可精進方向提出歸納與探討。綜上,本研究目的包括 一. 探討樂活 EMBA 研究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實現符合終身學習要旨。 二. 樂活 EMBA 課程的創新思維與研究生的實務需求。 三. 樂活 EMBA 學程在跨界整合的特色及研究生學習感受。 四. 探討樂活 EMBA 學程發展與研究生學成後的未來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探究臺師大第一屆樂活產業 EMBA 學習歷程上,自報考動機、錄取後報到與否 之評估、新生見面,以至於開始進入正式課程,同學對於運動、健康、餐旅、休閒四大 學習面向的體認,是否足堪支撐繼續學習的意願,透過自我體能的刺激與突破,組織默 契建構與團隊合作,研究精神的建立與互助支援,再再都在考驗這一群已有社經地位、 在組織能呼風喚雨做決策,卻需要重拾書本,在陌生的學習歷程中,在教授們的授課指 令下,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這樣的學習精神是在怎麼樣的歷程才能堆積出來?是被研究者終身學習的意念太 強?是 EMBA 完美的課程設計?抑或是優異的學生知能被激發、潛能被開發?以下四 個研究問題都將在此歷程研究中一一被檢視、發掘並呈現。 1. 樂活 EMBA 研究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實現內涵為何? 2. 樂活 EMBA 課程的創新思維內涵為何? 3. 樂活 EMBA 學程在跨界整合的特色內涵為何? 4. 樂活 EMBA 學程發展與研究生學成後的未來性內涵為何?. 7.

(1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基於探討國內 EMBA 課程設計差異,瞭解終身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意涵,同 時以臺師大第一屆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為研究場域,深入了解課程規劃帶 領學生專業成長的歷程。因此,在名詞定義解釋上,本研究分別定義「終身學習」 、 「EMBA 課程」以及「課程設計模式」,其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一、終身學習 綜觀終身教育的相關文獻,只要提及各國的教育發展和終身教育制度的時候,幾乎 都會用「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成人教育」 (adult education)、「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等這些名詞,為求議題之清晰,本 研究以「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來建構研究主題。 楊國賜認為終身學習強調個人從出生到死為止,沒有任何階段的教育,個人可以隨 時接受教育,同時工作,沒有小學、中學、大學的劃分。個人可以在教室內或教室外接 受教育,或利用電視、廣播、線上、或函授,或推廣教育(楊國賜,1995)。而 2002 年 6 月 26 日頒布的「終身學習法」第三條規定終身學習是指個人在生命全程,從事之各類 學習活動。 因此,本研究認為終身學習就是國人在終其一生致力於接受不同體系但持續受教的 觀念引導下,保持學以致用或學而備用的概念。這也就是每個人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採取當下最易於接納的學習方法,無論所受教育是否能獲得正式學位。一如從生長環境 學習,包括有家庭、宗教、社區、學校、企業、社團,乃至於社會所接受到的學習;就 學習的機構來看,從校園、補教界、職訓所、企業培訓,甚至是社群網路、各類媒體都 可能接收到不同資訊與教育。所以,學無止境,只要活著就能終身且終生教育。 二、EMBA 課程 EMBA 課程之首創,來自於 1943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之首創,EMBA(Ex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課 程係指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亦稱在職 MBA。EMBA 學程係為了公、民營機關組織 8.

(18) 之高階管理者及職場資歷豐富的企業經理人所設計的,亦視為在職工作者規劃的學位制 度,其在招生及甄選條件限制上要求服務年資及一定的職階,EMBA 學程是隨著高中層 管理者對補充及更新商務知識,提高經營本領的要求而產生發展的。 EMBA 學生的共同特性之一即具備「在職」與「研究生」的身份,且 EMBA 班乃 近年來新成立的高等回流教育制度,根據天下雜誌 1999 年針對 1000 大企業的負責人所 作之意見調查,指出目前企業發展遭遇到的最大瓶頸在於「人才訓練」佔 47.5%。企業 為維持其競爭優勢並累積足夠的智慧資本,最重要者,應從高階管理人才的培育著手。 其中,又以各大學管理研究所所設立之 EMBA 班,最能兼具管理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因 而吸引企業人士的參與。 三、課程設計模式 文獻上對於課程,有不同的定義以及內容。Ornstein 與 Hunkins 指出有五種最基本 的課程定義,即是將課程定義為一個行動的計畫、一個與人有關的系統、一項學習領域、 一門學科或學習者的經驗(Ornstein、Hunkins,1988)。其中,將課程定義為一個行動 的計畫是狹隘、特定的,將課程定義為學習者的經驗則是寬廣的、普遍的定義。 而 Flexer 與 Baer 指出,Berman 和 Roderick 認為課程是教育學生以取得生活品質的 成果;Armstrong 視課程為能讓學習者的行為和洞察達到改變、發展之目的,所選擇的 內容和有組織的學習經驗之一項精熟計畫(Flexer、Baer、Luft 與 Simmons,2012);Hass 和 Parkay 則認為課程廣泛地指個別學習者在一項教育方案中所獲得的一切經驗;這些 都是課程的不同觀點(Parkay、Hass,2000)。 Sowell 則引述 Tanner, D.和 Tanner, L. N.的歸納,認為課程的定義可以包括下列幾 類:(1)有組織知識的綜合、(2)一種思想模式、(3)種族的經驗、(4)引導的經驗、(5)一 個有計劃的學習情境、(6)認知與情意的內涵和過程、(7)一項教學計畫、(8)教學的成 果、(9)一個教學的體系。從上述課程的涵義可知,課程可以是相當具體可見的文件資 料,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詮釋(Sowell,2015)。 而「課程模式」(curriculum model)。黃意舒認為課程模式是依據課程發展的實際過 程的了解中,抽離而得的概念架構,它是由「要素」與「關係」組合而成的幼稚園課程 9.

(19) 發展的概念架構。它的目的在於協助學校教育理念產生課程計畫,以便在其中實施及評 價教育課程。課程模式是由對幼稚園課程發展的實際了解中,發現重要變項而建立變項 間的關係,是一種通往敘實性課程理論中的假設性理論架構,故可加修改或重新考慮。 因此,課程模式可以說是以我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教育哲學理想及學習心理的實際運 作狀況的縮影,是課程要素、課程設計的程序及其中的關係,指引未來的課程研究設計 與發展工作(黃意舒,1998)。 簡楚瑛根據伊文思(Evans)的解釋認為課程模式是教育計畫中基本哲學、行政與教 育成分之概念性的表徵。它包含了內部一致性的理論前提、行政政策和教學秩序以達到 所預期的教育成果。這種概念性的模式可以做為教育決策時的基礎。當決策轉換成行動 時,就稱為模式的應用(簡楚瑛,2016)。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認為課程模式為符合學習者的課程規劃、執行與評量,整個 課程從理論基礎以至於學習評量周延而完整,有一套計畫和評鑑學習的系統,課程模式 的建立可以提供教師以及相關人員做為教學的參考。. 10.

(20)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EMBA 課程在臺灣發展雖僅數年,但卻讓各大企業及公務機關高階經理人趨之若 鶩,除了夯極一時的產業發展個案研究、大師講座、國際交流參訪學習,更多的是大型 賽會的參與、極地馬拉松自我極限挑戰,走遍天下名山大川開闊視野,再再都讓身在金 字塔頂端的經理人能稍稍舒緩極大經營壓力,並能從同儕學習決策思維,或能有不同的 自我覺察與實現。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呈現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在職專班課程設計的 適切性,與學生知能所展現出的學習後達成目標與報考動機的趨近性,將有利於系所存 續與口碑,畢業學員能在學習歷程中覺察自己、省思健康促進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並能 保持健康觀念戮力維持身心健康,都可見證系所開辦的目標已精準達成與持續辦學的成 就。 本研究後亦能提供後續研究者持續研討課程設計的方針,以當時最急於體現的健康 觀念或意識開辦合宜課程,並持續檢視學生知能,以驗證不同屆的學生表現差異,以長 期追蹤本所畢業生對健康促進觀念的養成與延命之間的關係。. 11.

(2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範圍與變項之文獻加以彙整予以探討,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是終身學 習;第二節是商管教育;第三節是課程設計;第四節是跨界與跨世代的學習歷程。. 第一節 終身學習 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會有學術上的學習,和社會體驗上的學習,無論是哪種 學習途徑,都能讓人從中獲得適應生活,或是社會經濟制度下的生存能力;然就心理上 總會因所處環境或組織社會階層的競爭,不得不面對學習這樣的課題。 這種經歷也驗證人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必須持續追求知識、生活技能、科技帶來的 體驗與應用,以及不得不因應人際關係所衍生的態度調整,這些行為或活動以時間軸來 看就是一種終身學習。又,以知識流決定影響經濟流的今天,求職就業需要相當專業及 生活知識,知識更迭以量子化迅速蔓延,舊知識很快就被新知識取代,人們察覺到無法 熟讀一門學科後就無憂一生,終身學習的概念應運而生(蔡妍妮,2017)。 既已命定為終身,亦即從出生到生命終了為止,從學齡前牙牙學語,不僅透過家庭 成員耳濡目染學習母語及日常活動,許多的聲音、動作都是孩提人生的首次體驗;然, 礙於社會組織變遷、經濟快速成長迫使雙薪家庭成為時代趨勢,嬰孩們須走出家庭前往 第一個學習組織幼兒園報到,在此除需與親屬外的人接觸,面對不同於家中唯我獨大的 指揮體系,必須開始學會與其他嬰孩間競爭表現,以爭取奶瓶使用及抱抱優先權。隨年 齡增長,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後,填鴨式、啟發式、體驗式等不同學習方法接踵而來,為 的是將人生所需要的生存基本常識、升學考試、人際關係、組織道德倫理、社會期待等 一一載入容量不大卻被迫接受的大腦,理想地為成功人生紮根。進入社會後,庸庸碌碌 的生活著,為了五斗米折腰者不在少數,然無論資質如何平庸甚至僅優於同溫層,總期 盼有一個機會展現自己異於常人的優勢,就算是曇花一現也寄望能被鎂光燈聚焦、一生 回味。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科技的運用不再僅限於大型家電用品,更擴大到每個人的穿 12.

(22) 戴與人際關係,沒有人可以抵擋這股洪流,除非想離群索居,否則只能被動式地嘗試新 知識、新科技,以符合時代脈動及社群聯繫溝通的必須;也因此,學習不再冷冰冰地只 能從書本上讀取,更多的是科技帶來互動式體驗,無時間、地點限制可隨時隨地隨身, 透過穿戴式裝置感受學習。學習的途徑增加後,廣度及深度也同步擴增,即能燃起學習 的動機和興趣,使學習不被制約、沒有框架和形式限制,終身學習也就能學習終生(張 丞甫,2016)。 終身學習早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在職進修管道也跟著更為多元。就讀 EMBA 的目 標,不只幫助業績成長或拓展組織規模,而是累積創新能量,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Dave 將終身學習以型態分為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的模式,終身學習可以分別由 時間軸和空間領域綜整人一生所有的受教段落,無論在時間、空間、內容和技巧都有了 彈性。耑此,自我導向的學習將有助於生活品質、社經地位、人際關係,和可支配所得 的提升,而採取的方式和策略將決定程序與目標的達成與否(Dave,1976)。 台灣在終身學習也隨世界潮流立法,以正名終身學習的重要目的,根據該法第 1 條 載明: 「為鼓勵終身學習,推動終身教育,強化社會教育,增進學習機會,提升國民素質, 特制定本法。」第 3 條第一項亦敘明: 「終身學習:指個人在生命全程,從事之各類學習 活動。」足見台灣對終身學習的認同和體認,為國人在當今知識經濟爆炸的全球化市場 中,提供學習無礙的環境,使國民素質不斷超前(邵蘭馨,201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曾發表:終身學習係指整體教育架構,不只是正規 的教育組織所提供的學習系統,也包括系統外的學習途徑及領域,以符合可及性與實用 性。終身學習也是由個人受環境影響或要求,經評估與決策為個人選擇合宜的工具與方 法,隨時間、社會化、職場競爭與退職生活,自主決定所需的學習標的與成效以達成自 我實現(黃月純,2001)。 一、成人之學習動機 醫學家曾依人體身體結構預測,人類跑完一英里至少費時四分鐘,當時的科學家也 發表相關論文支持這項評估;一名牛津大學醫學博士生 Roger Bannister 為證明此項預測 的不合理性,幾經努力在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以三分五十九秒四跑完一英里而打破極限, 13.

(23) 正是 Bannister 創造歷史的動機。學習也是一樣,為達成學習後所能獲得的成果,心之所 向所產生的歷程,也就是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習成就所產生的心理需求及引起及維持學習活動並達成目標的心理 歷程(Stipek、Feiler、Daniels 與 Milburn,1995;張春興,2000) 。另外有學者利用教育 參與量表(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EPS)研究發現參與學習活動的六種動機(Boshier, 1991) : (一) 社交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s):為強化社交能力廣結善緣。 (二) 外界期望(external expectations):為符合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 (三) 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為服務他人或組織。 (四) 逃避或刺激(escape/stimulation):為逃避現實或追求刺激。 (五) 認知興趣(cognitive interest):為滿足求知欲望或興趣。 (六) 職業進展(professional advancement):為爭取職務晉升、專業資格。 研究發現學習有內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源於學習者的好奇或興趣;外在動機則由刺 激或力量,通常以獎項或職務等報酬為其表現方式(鄒文莉,2004) 。學習動機是學習過 程促使生理或心理期待思考的內在歷程(葉炳煙,2013)。 綜上,我們可以推論就讀 EMBA 的學習動機,除驗證教育參與量表彙整的六項心 理需求,且會有累積創新能量的意圖,讓自己形塑與相同位階的高階管理人員有不一樣 的學術氣質,甚或與學習同儕互動後,產生跨業別更寬闊的學習成就。 二、成人之學習期待 進入 EMBA 研修目的多元,有的是補強學歷以符合其當下的社經地位、有為學習 管理新知,或以學術分析的經濟發展趨勢來強化自身企業競爭力、有期盼了解及借鏡同 儕經營成敗關鍵防微杜漸,甚或有為突破年少就學歷程,受社會氛圍、家庭經濟等限制 而想彌補心中的遺憾,EMBA 研究生對學習成效因目的差異產生不同的成就期待。 研究發現期待就如同過濾器,學習者透過對被學習對象的互動或活動,影響學習的 行為或歷程(劉若蘭、林大森,2011),且間接影響成就表現(Bandura,1982)。 學習期待實能幫助研究生在展開學習前自我檢視,在專業知能、領導統御、管理技 14.

(24) 巧、人際脈絡等可能缺憾、不足之處,方可在學習歷程中探究可茲學習、感受、吸納, 或體現的方法或能力,藉由教授、同儕、社團互動覺察中滿足或領略(黃囇莉、洪才舒, 2017) 。 三、成人學習之自我實現與成長 自我實現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所提出,在他所提出的完成自我實 現的 15 個特徵中,EMBA 研究生演繹出不少職場上不被外顯的特質,主要是因為高階 經理人們自律能力極高,需為組職包容非關鍵性的錯誤、人脈廣闊但深層關係者有限, 以反映在決策的果斷性、思路周延與明辨是非,但對組織紀律不容失序、回饋社會的使 命感因組織活躍而更顯積極,更有開創新局的創新思維與行動,助長組織在產業鏈中保 持領導地位或成為學習典範。 EMBA 研究生為職場經營管理能者,實能掌握權管資源,高度經濟自主下對於參與 EMBA 學程活動或團隊,目的都在追求自我實現與成長,若對應馬斯洛需求理論確屬需 求金字塔的尖端(曾美雲,2018)。 經過學習與訓練後的學員,無論在專業能力的提升、自信能力的展現、人際關係的 圓融度,甚至自我實現與成長的精神層面表現,都能有顯著提升(張秀凰,2016)。 四、成人轉化學習之歷程 轉化學習由 Mezirow 提出,主要歸納當生活上遭遇事故,或對社會框架賦予角色 變動時,需重新透過自我省思、改變習以為常的認知、探索新思維以淬鍊新思考模式、 汰除舊我建構新我、學習新知能、轉變角色後的自我認同與自信、落實新觀點達到轉化 後的成效(Mezirow,1978) 。高齡者學習參與及轉化,從個人層面可呼朋引伴並融入組 織,進而相互學習形成新組成(林曉君,2017) ;從家庭層面因角色由勞動且為家戶主要 收入供給者,變為閒賦在家或委身成為新收入者的附庸,繼之而轉變為被照顧者或看護 者,使互動模組被改變;從社會層面看到因身分轉變而成為社會服務的供應者,且因可 自由支配時間更容易與對應機構互動(謝鈐紘、李雅慧,2019)。 EMBA 學員在面對企業成長及組織發展的瓶頸,時能透過更種片段或專題式的分 析,了解學理或學術上可行的原理原則,然市場如沙場,只要有失敗的風險,專業經理 15.

(25) 人務必評估利弊得失並再三推演,才能擬定因應策略,進而形成執行方略與計畫,透過 不斷的檢視與追蹤,確保企業不錯估形勢或落入市場陷阱,以免慘遭競爭者鯨吞蠶食甚 或萬劫不復的下市深淵。進入有系統的學習計畫更有機會達成組織再造與企業轉型的契 機,無論是企業個案診斷、國際競爭與策略分析、人工智慧運用與市場開發等,都能藉 由 EMBA 課程獲得新知與市場發展趨勢,高階經理人須有前瞻思維採取即時有效措施, 而不再單打獨鬥,或以個人有限的經驗與孱弱的企業規模摸索組織發展方略,而錯失企 業躍進的機會。同樣的,就讀 EMBA 除先分析就學需求的必要性,一旦評估確能增加市 場競爭力、拓展人脈與尋覓優秀人才、習得新知調整企業體質甚或轉型,進而加入學習 行列,就已啟動轉化學習的契機。 學習 EMBA 的歷程,的確有機會再次檢視從業多年的自己,除可掏空原有的專業 決策脈絡以海綿自許重頭學起,跳脫舊有的思維框架以挑戰不同業態的思考邏輯,放下 高階主管的優越感回到課堂感受學生的平實以接地氣,才有機會透過轉化學習的歷程, 重新定位自己並給下一個階段樹立更遠大的志向與觀點,使自己與企業同享成功學習後 的成就並設定新標竿。. 第二節 商管教育 一、台灣商管教育的發展 商業管理泛指將商業交易歷程的每個環節,透過計畫、組織、協調與控制等科學管 理方法,做最妥適而有效益的管理,其內容也包括經濟管理及企業管理;也就是說,企 業在經濟活動中將所規劃的商品,介紹給研究目標的客群,透過準確且具邏輯性的行銷, 達到交易目的並獲取最大的利潤,再以科學統計銷售結果與顧客回饋,循環性的查察與 持續改善,使經濟行為最佳化、利潤最大化,除可維繫企業組織生存,更能透過複製、 創新與循環,使組織擴展至經濟規模,達到商業管理的目標。 台灣為四面環海的蕞爾小島,自給自足實不可為,自十七世紀開始台灣海峽及太平 洋地區因歐洲列強藉其船堅炮利爭搶亞洲殖民地,運送亞熱帶地區專有物產返回歐洲銷 16.

(26) 售使海上貿易盛行,熱絡的商業活動也促使商業管理學門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成為顯學, 更成為窮人翻身、富豪晉爵的捷徑。 然,台灣正式開辦商業學程是在公元 1919 年,由日本人在台北設立首間「台灣總 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二次大戰後再由台灣政府接手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商業專科學 校」 ,隨教育制度與法令更迭,由台灣大學法學院併入、改制成為現今的台灣大學管理學 院,歷經百年的教育改革與日新月異的全球化商務競爭,使商管教育漸成高等教育體系 重要一環,更是企業經營者趨之若鶩的學程。 台灣的商管教育除將商業專門課程透過系統性的安排與規劃,逐步的將基礎商業 理論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財務學、市場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 為學等以課堂講授方式傳達,並師法歐美國家頂尖商學院教學策略導入企業參訪、校外 實習或研習,以實際將理論技術運用在職場上;隨全球化及國際市場管理人材競爭需求, 更由大學基礎學科進階並推廣至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等級,其課程設計主要建構在 企業經營管理概念的養成與熟稔,期能藉由課程學習培養出具競爭力與執行力的卓越企 業管理者,為達此目的在教學方法上結合理論講授、個案分析與創新管理思維、全球化 競爭市場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剖析,最重要的是透過團隊討論達到腦力激盪與協調合作 能力的提升,經由互動與共識凝聚使管理理論與實務運用緊密結合,管理者的自信、處 事方針與企業競爭力相對提升(黃營杉、林清河與汪志堅,2018)。 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化,高速網路通訊設備與服務產業急遽發展,國際間的商業交流 已不再需要業務員當空中飛人到處旅行,指尖上即可完成互動及交易,企業間的競爭不 再單靠策畫力與執行力,決勝關鍵已提升到科技力的展現;科技力不單單僅是資訊、網 路通訊的硬體架構項目,也不會是軟體設計及資訊串聯,而是平台資訊科技整合、大數 據經營管理、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在物聯網的運用,與線上線下通路掌握的能力。然並非 所有的管理者都有資訊背景,且真正決定企業走向的不會是系統操作的執行階層,而是 掌握企業資源與決策的企業主或決策主管,這些主導產業發展的菁英擁有並強化科技力 已是刻不容緩的企業課題,而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不啻是反求諸己而是應該回歸校 園紮實學習,才能掌握先機、引領潮流。 17.

(27) 各大學院校商學院長年觀察並透過學術研究發現企業經營的困境,同時在產學合 作計畫中也看到企業升級的急迫需求,因應企業高階經理人市場實戰與全球化發展所需 更寬廣的視野與格局,規劃如以國際個案研究卓越教學,促進多元價值與創新學習平台, 架構並厚實綿密的產經人際脈絡,使企業高階經理人得以在此一園地充分發揮潛能,獲 得新知並擴展事業版圖,從同儕或師資中找尋下一階段的合作夥伴,透過學程的設計成 就企業經營管理高階經理人在職專班的興起(胡海豐,2019)。 二、EMBA 緣起及發展歷程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所倡議的創新學制,其主要招收對象為現職的企業高階經 營管理人員,以提供這些經理人實務且富含學理的專業知識,並輔以經營管理個案研究, 使學員能從課程中反思自身企業可能面臨的營運危機,找出管理破口的因應策略,或市 場發展趨勢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且藉由經營經驗與訊息的交換、互動與腦力激盪,透 過產學間實務與學理的交叉檢視,讓學員有另一層思維的碰撞與深究,除此之外並能獲 得碩士學位的課程。由於隸屬商學院,故以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命定之,簡稱為 EMBA(潘建華,2017)。 台灣在能源危機與經濟泡沬後,許多的高階經理人有感於國際市場快速變化、法令 調整與標準化驗證(如:ISO)的需要、管理技能的大躍進,而感到過去所學的不足與專業 管理能力待提升,加上大學自治需自籌財源,故陸續有許多的國立大學引進或與國際高 學術聲望的學院,共同辦理高階經理人專門課程或具備學位授予的碩士在職專班。自執 國內牛耳學府的臺灣大學於 1997 年首辦 EMBA 學程起,至少有 30 所公私立大學爭相 於管理學院開辦類似學程,造成台灣成人在職教育短時間內出現少見的供需失衡,且超 乎市場預料的超飽和狀態,為爭取更多的學員、增加院所的市場佔有率與提高國際能見 度,各院校無所不用其極的向知名企業招手,開辦專屬企業的特色專班,或招募跨國、 跨境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開設雙學位專案學程,亦有邀請產業界龍頭企業創辦人或高階 主管擔任產業大師,以迎合學員所需的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能力,及縱向與橫向整合的跨 產業創新思維,使學員們在學習歷程上實務與學術能力齊頭並進,開創不同於傳統管理 學院的課程設計思考,跨國際化與互聯網所需的多元競爭能力,尤以哈佛個案研究探討 18.

(28) 模式最為各 EMBA 所推崇(劉燕萍,2011)。 EMBA 課程在各主要經營環境活絡國家的競爭樣態上,可參考如美國及中國的發 展狀況。美國大學 EMBA 課程一般修業期限約以 16 至 24 個月為主流,並以 5 至 8 個 學期單位為目標規劃課程時段,再依欲招募學員的工作背景特性,安排多元化的學程以 吸睛潛在學員,必要時更可跨區、跨校甚或遠距線上或視訊教學,一如具國際聲望的西 北大學、東北的賓州大學、東南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及杜克大學、中北部的芝加哥大學等 名校,即分別開辦不同主軸的 EMBA 學程(高怡雯,2003)。 美國各院校仍以通才教育的觀點設計 EMBA 學程,強調學員需具備有多元、寬闊 的學習能力與知能,教育上無需太過深入特定專業,畢竟管理無單一哲理,不同的組織 文化、產業特性造就不同的管理哲學,EMBA 更是如此,才能讓學員走出課堂後不被框 架所設限。無論是國際政經情勢、市場經濟與金融動態、互聯網與全球化的交互影響, 甚或人工智慧開發與限制,都是學員必備的專業能力與視角,隨時準備並接受跨國、跨 產業不同經營模式的挑戰,藉由海外參訪、專題論壇或研討會、校際互動與教授互換講 台,也可藉由國際視訊會議的召開邀集社會賢達、政策智庫或官員,提供 EMBA 學員不 同的學習體驗與思維轉變(劉燕萍,2011)。 三、EMBA 現況優點 由於全球化市場的活絡,人才不以單一市場為用,隨時都需跨國境、跨業態、跨領 域爭取商機,EMBA 學程發展即需配合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的學習意願與可配合的時間, 方能達到雙贏互惠的目標。因應國際經貿熱烈活動,跨國、跨校聯合雙學位學程蔚為風 尚,學員可穿梭於經常往返的國家間悠遊自在的經商,同時返回校園享受學生專有的自 由學習。又因國際經濟情勢的瞬息萬變,專業經理人需要更多的腦力激盪與專業提升, 受教市場大開的結果就形成校院招生規模不斷增長。 現有國內各院校 EMBA 課程多取經歐美高等研究教育課程設計趨勢,將國際企業 經營個案研究、大數據與市場發展趨勢等納入課程,使學員無須藉由報章雜誌獲取片段 且無根據的分析報告了解產業走勢,反藉 EMBA 課程獲得系統化、多元化、多樣且實用 化及跨業別的廣泛學習。 19.

(29) 除此之外,透過國際趨勢或管理大師的講座,校際教授交換講台,使學員不僅能獲 得最新最權威的一手趨勢資訊與經營觀念,更可藉與大師互動獲得企業經營盲點的突破; 同時,因 EMBA 學員背景的廣度與深度,形成另一股新社群勢力,創造新人際脈絡與協 同作戰能力,都使 EMBA 擴張其學藝目標、邊際效應及附加價值(劉燕萍,2011)。 四、EMBA 現況缺點 學習成本與效益回饋需達到一定的平衡,才有投資的效果;更何況是像 EMBA 這 類高學費的課程,相信所有投入學習的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絕不會平白無故地將辛苦 薪酬奉送給學校,只為一張不見得可以換得更高職務與薪酬的碩士學位證書。然,事實 是全球可以喚得名號、值得投資的 EMBA 商學院學費絕不低於十萬美元,更不用說是 跨境跨校的雙學位碩士學程,所費不貲乃市場經濟的產物,經營企業者自評學習意願、 能力與邊際效應後,常會改弦易轍採國內中等評價校院的 EMBA 學程就讀。 更遑論因年幼失學或青少年時期學習意願不高,造成後續學業銜接上的困境,直到 功成名就、知所不足時,欲返回校園卻求助無門,然其在產業界的專業能力與身價,實 有成為產業大師資質與能力,盼能透過 EMBA 研習後實至名歸,惟各校在報考資格與 入學限制上的確有其門檻要求,亦為成功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望之卻步的原因之一(劉 燕萍,2011)。 五、台灣 EMBA 研究所發展狀況 搜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的統計資料,查 107 學年度全國院校開設高階經理人 EMBA 相關學程總計 60 所,研究者自行整理比較表格內容如表 1,隨高階經理人面對國際情勢 動盪衍生學習焦慮感日益擴大,雖開班量近年已顯飽和,然 EMBA 的就學人數或有縮 減趨勢,惟產業及學術界仍看好 EMBA 專班將持續蓬勃發展(潘建華,2017)。. 20.

(30) 表 1. 各學校高階經理人管理學程比較表 院校. 學雜費(新台幣). 報考資格限制. 畢業學分數. 組別系所. 42 學分 大學畢業或具備同等學歷. 管理學院 必修 12 學分. 大同 學分費 6,300 元. 資格者,且具備 1 年(含). 事業經營研 選修 30 學分. 以上之工作經驗。. 究所 (論文 4 學分). 大學各學系(不含醫學系) 學分費 6,090 元. 管理學院 39 學分. 畢業取得學士學位,或具備. 碩士在職專 必修 12 學分. 大葉 每學期學雜費 同等學歷資格者,需累計 8 12,000 元. 班高階經理 選修 27 學分. 年以上工作經驗。 學分費 10,000 元. 人組 45 學分. 管理學院. 必修 42 學分. 高階經營碩. 選修 3 學分. 士班. 學士或同等學歷資格者,且 中山 每學期學雜費 具 7 年以上實際工作年資。 20,000 元 學分費 120,250 45 學分. 元。(總額制/每. 管理學院 期,共 4 期). 學士或具備同等學歷,須具 必修 18 學分. 中央. 高階主管企 每學期學雜費. 8 年以上實際工作年資者。 選修 24 學分 管碩士班. 12,000 元(每年繳. (論文 3 學分). 2 次) 48 學分. 管理學院. 必修 36 學分. 高階主管管. 選修 12 學分. 理碩士在職. (論文 6 學分). 專班. 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者, 中正 學分費 9,000 元. 服務年資累計滿 5 年以上 之現職人員。. 學分費 12,000 元. 大學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44 學分. 國際商學碩. 每學期學雜費. 資格者,碩士學位,博士. 必修 29 學分. 士學位學程. 中原. 21.

(31) 46,060 元. 學位,均須在職並工作滿. 選修 15 學分. 6 年(含)以上。. (不含論文 6 學 分). 學分費 15,000 元.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社會科學暨 38 學分. 中興 每學期學雜費. 資格者,具有 10 年(含). 管理學院高 (含論文 6 學分). 10,935 元. 以上工作經驗。. 階經理人班.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學分費 2,500 元. 36 學分. 管理研究所. 必修 12 學分. 碩士在職專. 選修 24 學分. 班. 42 學分. 管理學院. 資格者,碩士學位、博士 元智 每學期學雜費 學位,均累積工作 1 年 59,160 元 (含)以上者。 每學期學雜費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168,000 元,至 資格者,且具有 10 年以上 必修 33 學分. 台灣. 碩士在職專. 少繳足 6 學期全 選修 9 學分. 工作經驗。. 班 EMBA. 額學雜費 學分費 8,200 元 每學期 6 學分. 大學、二專、五專均有畢. 每年 3 學期,每. 業年限,並具備 6 年以上. 學期學雜費. 工作經驗. 台灣. 管理研究所 45 學分 EMBA. 科技 61,500 元 學分費 10,000 元. 大學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42 學分. 管理學院. 資格者,7 年工作年資. 必修 30 學分. 高階主管管. 14,000 元. 者。. 選修 12 學分. 理碩士學程. 學分費 8,000 元. 大學畢業或具備同等學歷. 45 學分. 管理學院. 交通 每學期學雜費. 成功 每學期學雜費 12,000 元. 資格者,須具有 7 年以上 必修 30 學分. 高階管理碩. 選修 15 學分. 士在職專班. 工作經驗。. 22.

(32) 42 學分 管理學院 學分費 5,500 元. 必修 15 學分 須在公民營機構服務 6 年. 高階經營管 選修 27 學分. 東華 每學期學雜費 以上之現職人員。 17,980 元. 理碩士在職 (不含論文 6 學 專班 分). 學分費 11,000 元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40 學分. 經營管理碩. 資格者,且 10-12 年以上. 必修 26 學分. 士學程高階. 工作經驗者。. 選修 14 學分. 經營班. 學雜費每學期 政治 142,600 元 (6 學期) 45 學分 學分費 1,3000 元.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高階經營管 必修 24 學分. 高雄 每學期學雜費. 資格者,須有 3 年工作年. 理碩士在職 選修 21 學分. 20,000 元. 資經驗。. 專班 (含論文 6 學分) 科技管理學. 學分費 11,000 元. 院 學士學位或具備同等學歷 45 學分. 學雜費每學期. 高階經營管 資格者,且具 7 年工作經驗 (不含論文 4 學. 清華 168,000 元. 理碩士在職 者。. 分). (4 學期). 專班 (EMBA). 學分費 6,500 元. 大學院校畢業後或具備同 48 學分. 嘉義 每 學 期 學 雜 費 等學歷資格者,工作年資累 必修 33 學分 10,000 元. 計滿 3 年以上之現職人員。 選修 15 學分. 學分費 4,000 元. 管理學院 碩士在職專 班 EMBA. 40 學分. 管理學院. 必修 18 學分. 經營管理碩. 選修 22 學分. 士在職專班. 學士學位以上者,或同等學 暨南 每 學 期 學 雜 費 歷者。 12,800 元. 23.

(33) 學雜費 9,000 元. 管理學院. 臺灣 學分費前 5 學期 學士學位以上者,或同等學 36 學分. 高階經理人. 師範 70,000 元第 6 學 力者。. 企業管理碩. (不含論文). 期 10,000 元. 士在職專班. 資料來源:經參酌開辦高階經理人管理學程院校,彙整部分資料(本研究整理)。. 六、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 EMBA 2017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創設全亞洲第一所「樂活產業高階經理 人 EMBA」,有別於傳統 EMBA 都在管理學院,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 EMBA 以 翻轉「運動健康」+「餐旅休閒」為兩大學習主軸,並融入「管理」課程學習為其底蘊。 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 EMBA 的學習目標即為跨界、跨域及跨世代的學習需求趨 勢。該所整合運動、健康、餐旅、休閒,及樂活產業經營管理專業,以差異化的特色課 程提供運動健康管理、醫療照護、觀光事業、旅運服務、政策執行等,樂活產業相關企 業主及高階經理人在職進修的新選擇。 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 EMBA 課程規劃翻轉管理優先、實務輔助的傳統商學 院思維,探究樂活產業經營脈動與發展,深化運動休閒學院特色的管理底蘊,尤其該校 是臺灣最重要的運動選手培育搖籃,近年來更見長於運動生理與競技研究,使臺師大運 動與休閒學院具備強大的專業底蘊,加上廣邀臺大教育系統跨校際專業教授,及網羅企 業經營管理有成的樂活產業跨域大師級經理人,分享市場實戰經驗與趨勢脈動,藉以個 案深度學習並瞭解問題解決的癥結,增加研究生的視野與企業經營實務的管理技能。. 24.

(34) 圖 1. 2018 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賽. 圖 2. 水岸臺北 2019 端午嘉年華龍舟賽. 圖 3. 澳門大學參訪學習. 圖 4. 韓國釜山參訪學習. 圖 5. 上海復旦大學參訪學習 1. 圖 6. 上海復旦大學參訪學習 2. 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 EMBA 企業管理在職專班的開設,除能提供產業高階 經理人另一種學習模式外,亦能掌握產業脈動並發揮市場行銷專長,展現對臺灣高齡 社會長期照護與樂齡活動規畫發展的影響力;透過學術與產業合作,研發更多符合國 人需要的樂活平台與產品,以落實運動健康觀念,達到延緩老化、樂活人生的目標。. 25.

(35) 第三節 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 完美的作品始於精密而妥善的規劃設計,一堂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必也是教授苦心積 慮的擘畫,流暢的將每個環節有邏輯的串聯,加上師者口譯傳達才能讓學者有感,然最 終仍需藉由學員的反饋的學習測驗,以展現課程設計符合原規劃的目標。Tyler 發展出四 Q 理論建議(Kliebard,1970) ,透過以下四個問題反覆思索後設計課程,(1)設定怎樣的 教學目標、(2)如何設計課程藉由學習經驗達成教學目標、(3)如何有效設計以組織可預期 的學習經驗,及(4)評估分析是否達成教育目標。根據四個問題的反思及研討,設定課程 完成後應達成的教學目標,再依目標設計學習活動。 要滿足學員對課程的興趣及學習意願的迫切性,課程設計需先選擇課程的組成要素、 思考架構以組織課程方法過程,以設定課程學習的目標,選擇並排定教學所需要的活動, 並透過科技來執行評鑑教學成果(黃光雄,1991) ,師者在設計課程時須明確地考量三個 問題,才能有效設計出適合學員學習的課程內容,(1)什麼是學員應該要學習到最重要的 資訊、須記得的事實或其他教學核心的知識、(2)什麼是學員完成修業後,應該熟悉或瞭 解最重要的概念、(3)什麼是學員在這門課學習後,應該展現的重要技能,例如問題解決 的能力、創造力、寫作或實驗室的技能(Geiger,2004)。 課 程 設 計 從 課 程 規 劃 (course planning) 開 始 , 循 序 漸 進 地 傳 授 課 程 內 容 (lesson delivery),經過合宜的學生評量了解學習成效與吸收程度,最終則須辦理課程評鑑和教 學修正以為課程的總結,整個過程必須是持續且有完整紀錄,當然也可以從任何一個階 段作為啟始並循環運用(Sampson、Grooms 與 Walker,2011)。 是故,完整的課程設計流程應包括:課程規劃、課程傳授、學生評量、課程評鑑與 修正等步驟,且是不斷循環的過程。依據前述課程設計流程,課程設計的工作可細分為 六個部分:(1)普查並蒐集學校文化、教師、課程內容期望,和學生及其需求等相關資料; (2)決定課程欲達成的目標和特定學生的學習目標;(3)選擇與目標有關之內容、學習活動、 教學方法、教材與媒體,讓學生發展並達學習成就最大化;(4)發展學生評量方法,以反 26.

(36) 映學習目標;(5)實施課程規劃,以創造學習文化建立學習者的社群;(6)評鑑學習活動、 媒體、教學表現的效能,作為提升與改善課程設計的參考依據(McKeachie、Svinicki, 2013) 。 二、學生知能 (一)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貴在融會貫通後展現出的智慧,有明確的目標學習才能判斷學員學習成 果並製作發展指標;衡量成效的目的在使學員瞭解自身的學習狀況,除可做為教師改進 教學方法,同時也是學員改善學習習慣的重要參考(Guay、Ratelle 與 Chanal,2008)。 學習成效可評量學員參與學習活動後,在一些特定學習反饋指標的表現,或某種行 為的轉變(Guay 等人,2008)。Donald Kirkpatrick 與 Jim Kirkpatrick 提出總結式評鑑成 效評估的四層次模式(four-level training evaluations model),四個層次依序為反應、學習、 行為及成果(Kirkpatrick、Kirkpatrick,2006)。反應(reaction)即指學員對課程的喜愛程 度,以評量學員對於訓練課程各種面向的感受,包括課程主題、講演者、課程安排等滿 意程度;學習(learning)係指學員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程度,如原理、事實、技能、態度 等;行為(behavior)是學員經過學習後表現出行為的變化;成果(results)則衡量學員應用所 學內容的表現。 成果評量的呈現上並不容易,主要是單一課程活動所產生組織效能改變上不易量 測,若要有系統產出成果報告有實質操作上的困難。 (二)學習自我評估 學然後知不足,不足正是學習動力與需求之所在。學習過程雖能廣泛刺激思維,達 到觸類旁通的成效,然仍需要透過自省來回顧並檢視學習歷程的效果,及是否繼續、深 入或擴大學習範疇。 學員自我評估就在讓學員尋找「何種(what)」學習表現;學員藉由自我反省及評 估,將個人學習目標與實際學習表現分析比較,了解自我學習狀態,以調整學習行為 (Schunk,1989)。 學員可依外顯的行為表現差異,進一步評估自己學習的成效,所改善的學習行為模 27.

(37) 式,反覆省察使學習的自主性油然而生。. 第四節 跨界與跨世代的學習歷程 一、跨界學習 社會化發展快速變遷,現代人已無法離群索居,置身於社會之外,無論是居家生活、 人際關係或是參與學習,都會在各類型的網絡連結下獲取所需;此種連結就像是將不同 領域的事物,以一種看不到的線串接,形成一種跨界、跨域的新社群。不同事務、不同 領域的都有其物理性或物質性的分別,也就是為滿足分界的意義而分群,而跨界 Crossover 一詞原意是轉型或轉向,也有超出、越過、勝於的意思,在自然界本就會有疆 域的概念,惟因人類為謀己利而污染及破壞大自然的原始循環,各種生物被迫打破疆域 的藩籬積極求生,才有不致遭自然淘汰或人類侵襲的機會。 Frans Johansson 在其著作「梅迪奇效應 (The Medici Effect) 跨界思考的技術,改變 世界的力量」一書闡述「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的概念,也就是說生物不再只是依循族 群耆老、先知前輩的傳統智慧,在一種不可預測的時機或意外下,碰撞或發掘新事物或 新產品,雖與過往經驗、文化或法則相悖,卻能產生突破疆域的概念新發現,然這些新 思維漸漸改變了生物的習性或慣性,並藉此讓疆域不再受限,形成一種跨界與跨域的整 合性創新,這種在不同領域之間產生的新效果就是 Johansson 歸納的梅迪奇效應 (Johansson,2017)。 他藉由文藝復興義大利銀行家梅迪奇家族為鞏固及擴展家族勢力,架構專屬平台以 提供各種不同產品間的交流,意外形成一種風尚及促進創意的爆發,也成就該家族在歐 洲的權勢。現今的產業發展也有相同的趨勢。任一企業組織無不在本業穩定成長下,嘗 試開發或與異業結盟,爭取跨族群及跨界、跨域消費市場,員工不再能以校園所學回應 企業期待,斜槓人生絕不會只是業外才能達成的夢想,若能在業內展現不同的專業能力, 成為跨領域的 π 型人才,在梅迪奇效應下必能有一番新局面;更何況現代人因醫學與 科技長足發展下,延年益壽非夢事,工作生命逐年延伸,透過經驗累積、人工智慧與生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