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身為婦產科醫師,在醫療的大環境中,深切地感受到女性晚婚、少生、不想婚、

不敢生的困境。2000 到 2013 年台灣生育曲線急遽下降0F1,出生嬰兒減少36%。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推計1F2,2060 年台灣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比例將大於 40%,將 超過目前居於世界之冠的日本,遠高過最早高齡化的瑞典(24%)。整體社會迎向 高齡化的陡坡,15 到 64 歲工作年齡人口逐年下降,勞動力供給來源緊縮,嚴重 影響整體社經發展。『女性作為主要的照顧者、高齡貧窮人口、越來越不情願的 生育者,站到了人口難題的中心點上,成為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2F3。隨著女性 教育程度大幅提昇、產業結構往服務業轉移、社會邁向少子高齡化,婦女勞動議 題日見其重要性,婦女定位亦應重新予以思考,性別角色與認知勢必需要重新調 整。

從 1975 年聯合國第一屆婦女大會以來,世界各國莫不肯定「婦女勞動」對一 個社會邁向脫貧的重要性,婦女勞動不僅關乎女性人權,更是國家社會經濟永續 發展的重要支柱。鼓勵婦女就業,可減少因女性教育程度大幅提昇,卻未進入就 業市場所產生的人力閒置與國家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也因為更多女性勞動力的 投入,帶來國家競爭力的提昇。事實上,從國際社會經驗,一個善於運用女性人 力資源的社會,往往也是國家競爭力排名的優等生,如瑞典。

國際社會也漸意識到「性別平等」的價值,開始進行一連串性別平等發展的規 劃和行動,這意味著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逐漸被重視,女性從邊緣開始進入主流中,

1 Haub 描述為鉛錘滑落(plummeting),Haub, Carl, Tracking Trends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 An Uptick in Europe? (2008) (最後瀏覽時間 2018/07/11)https://www.prb.org/tfrtrendsept08/

2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值 103-150 年(最後瀏覽時間 2018/07/11) https://www.ndc.gov.tw/News.aspx?n=81ECE65E0F82773F&sms=ED8A185F8C0EAFC5

3 Hernes, Helga Maria, The Welfare State Citizenship of Scandinavian Women, in Welfare State and Woman Power: Essays in State Feminism. p137 (1987)

從被動轉為積極參與的角色。性別平等也隨著全球化的脈絡,深入每個國家和社 會當中。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女性就業人數增加,但回家後仍需要承擔家庭 照顧工作,反而使女性負擔更重;此外同樣職責的工作,薪水往往不如男性;且 參與政治的機會往往被剝奪。在經濟的發展中,更加重男女雙方地位的不平等。

女性如何積極的追求「性別平等」,首先應和男性獲得相同的權利,如同工同 酬;其次,對不同的貢獻享有相同的評價,如家務有給,讓女性家庭內的照顧工 作和家庭外的有酬工作具有同等價值;再來,需要跳脫傳統的性別框架,改變標 準和價值觀,才能有效的達到性別平等。歐盟在1990 之後,提出工作和家庭的 相關指令,不同的性別福利國家因應指令,針對國內政策而有所改變。本研究主 要借鑒歐盟及瑞典經驗,探討台灣就業與家庭平衡政策。

台灣在二次戰後,歷經快速的經濟成長,農業人口快速向工業及服務業轉移,

導致產業缺工的問題日漸嚴重,開發女性勞動力逐漸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 政策焦點;這樣的改變,讓女性有機會積極參與勞動力市場,得以擺脫千年以來 作為依賴者的角色,這是頗具性別意義與性別正義改變的開始。雖然我國女性勞 參率長期呈現趨增之勢,1980 年 39.25%到 2016 年 50.80%3F4;但仍落後其他先進 國家甚多。勞動力不足和少子化,就是台灣女性的雙低困境。

實證研究4F5發現生育率與女性勞參率呈現正相關之現象,係公部門就業機會、

勞動市場情勢(失業率、定期契約之就業型態)、產假給付等因素所致。根據 2016

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105 年人力資調查性別專題分析(最後瀏覽時間 2018/07/11) 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330142310FDX2C8F3.pdf

5 OECD 會員國生育率與女性勞動參與率的相關性, 1980 年代中期後由原先之負相關轉為正相 關,實證研究發現生育率與女性勞參與率呈現正相關之現象,係公部門就業機會、勞動市場情勢 (失業率、定期契約之就業型態)、產假給付等因素所致,並將相關國家分為三類:1.北歐:因公 部門女性就業者占相當大之比率,及優渥的產假給付(maternity benefit),致呈現高生育率與高女 性勞參率之現象;2.高度彈性之勞動市場的國家,如美國:該類國家生育率相當高,且因高度勞 動市場彈性,女性重返勞動市場並非難事。3.南歐:傳統上女性勞參率偏低,許多女性從事定期 契約之就業形態,女性為提升終生所得以及考量生育後不易重返勞動市場,會因此延緩生育或墮 胎,致生育率較低。Alı´cia Adsera, (2003). “Changing fertility rat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年OECD 各國女性就業、生育率統計,台灣在 33 國中敬陪末座,女性就業率約 五成,平均每位女性總生育子女數僅1.2 名,落後香港、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 家,與瑞典女性就業率逾八成、總生育率逾1.9 相較,落差極大。

台灣女性由於受教育時間較長,進入職場的時間明顯晚於其他國家,於 25 歲 達到高峰後,隨即因為婚育大量退出職場5F6,呈現一去不回的倒V 形。瑞典女性 則於20 歲達到高峰後,便處於高原期到 60 歲後才下降。在人生職場能力最高峰 的55 到 59 歲,台灣女性就業率僅剩 40%,遠低於瑞典的 80.6%6F7。當家庭的照 顧責任,未能獲得國家實質的協助及支持前,台灣女性因婚育看似「自願選擇」

退離職場的舉動,往往隱藏著「體制結構」支持不足的問題。因此結合人口政策、

家庭政策、女性就業政策、托育政策、和長照政策,提供女性一個更為友善的工 作環境,鼓勵婦女就業,進而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在思考「女性婚育後就業」這項議題時,必須思考三項前提:一、維持女性不 因婚育中斷工作,遠超過創造婚育後「再」就業的重要性。現今社會保險的設計 都有利於持續工作者,職業生涯中斷對女性職場發展及升遷是巨大的傷害。二、

釐清希望女性就業是為了婦女本身的福利?還是因為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便宜的 勞動力?女性主義者運用馬克思主義中的「產業後備軍」7F8概念,來形容資本主 義對於女性勞動力運用的本質。如果只是希望女性去補充低薪的勞動力市場,對 沒有經濟壓力的女性而言,很難願意出來就業。唯有從女性本身的福祉為思考的 出發點,才能創造出增加女性就業的公共政策。三、如何協助女性同時滿足「家

6 臺灣未婚女性勞參率(60.48%)較有配偶或同居者(49.76%)或離婚分居或喪偶者(30.29%)為高。無 子女的女性之勞參率(70.42%)較有子女的女性之勞參率(62.28%或 45.93%)為高。教育程度較高、

單身、尚無子女的女性勞參率較高。

7 OECD 統計網站,Labour Force Statistics by sex and age (最後瀏覽時間 2018/07/11)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LFS_SEXAGE_I_R

8當企業需要多餘的勞動力時便會鼓勵女性就業;而當勞動力市場不需要女性時,便會鼓勵女性 扮演傳統家庭主婦角色,退出勞動力市場,以便將職位空出給正規的勞動工作者。Beechey, V. Some Notes on Female Wage Labour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Capital and Class, 6(3), p45-66 (1977)

庭照顧」及「工作表現」的需求?從台灣的資料分析8F9發現:子女數越多,永久 離開職場的可能性就越大,生育一至兩個子女時,台灣女性就業率與其他OECD 國家相比還在水準中,但生育三個以上就明顯下降。台灣育有0-3 歲小孩女性的 就業率與OECD 其他國家相較差不多,但育有 6-14 歲小孩的女性就業率在其他 國家是提高了,但台灣則是大幅下降。這提醒了我們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小孩 小學之後母親反而要面臨工作和協助子女兩者之間更大的衝突。若是了解台灣女 性在傳統家庭照顧角色上的糾葛,便能了解台灣女性的勞動力參與模式為何不像 歐美國家呈現M 型狀態,而是離開勞動力市場後便很少再二度就業的原因。

如何讓女性從養兒托老的家務負擔中釋放出來,一方面可以參考瑞典將部分的 家務勞動公共化,仰賴國家提供平價可近的托育及長照服務,一方面創造大量的 公共照顧工作機會,讓國家幫助減女性輕家庭照顧的壓力。瑞典甚至進一步設計 了父親月,希望推動家務的性別平等。並輔以彈性的勞動法設計,讓女性在工作 表現上保有彈性,創造一個讓女性擁有「選擇權」的環境。成熟的社會要能夠支 持想工作的女性,不會因婚育而需要辭去工作;也應該支持想自己照顧子女的女 性,不會因為沒有就業就沒有經濟保障。政策的出發點必須以女性本身的福祉為 中心來思考,女性不應只以「媽媽」或「勞工」的角色出現在公共政策中,這才 是我們該努力建構的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