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文獻回顧

在此章節,筆者先從福利國家理論10F11談起,再論述具有性別觀點的福利國家理 論。最後依照「性別平等」的光譜,探討各國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政策。

第一項 性別觀點福利國家理論 第一款 福利國家理論

福利國家不再只是規範生產體制的資本關係,它也同時規範了家庭生活,也就 是「再生產」的過程。而福利國家的稅收與移轉性所得,也形塑了對性別角色的 規範。因此福利國家不僅是階級政治的議題,也是性別的議題。福利國家狹義的 定義是將福利國家視為社會改革的領域,包括所得轉移、社會服務、住宅問題等;

廣義的定義是以就業、工資、全面總體經濟作為引導等議題,國家在管理組織經 濟扮演重要角色,被稱為福利資本主義。

1965 年 Wilensky 和 Lebeaux 率先提出將福利國家分為殘補式(residual model) 與制度式(institutional model)兩種類型11F12;1990 年 Esping-Andersen 從階級政治的 權力資源觀點發展出『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保守組合主義體制

(conservative regime)12F13、社會民主主義體制(social demoaratic regime)13F14、自由主義

11 Esping-Andersen, Gøsta 著,古允文譯,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1999)。李碧涵,市場、國家 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載: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 會(2000)。

12 傅立葉,從性別觀點看台灣的國家福利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 期,p210-211(2010)。

13「保守組合主義體制」代表國家是德國,以家庭為主,國家輔助,市場則是邊際性的;去商品 化程度頗高,依賴國家和家庭。國家一方面作為福利供給者,提供公共年金或是社會保險;另一 方面賦予家庭承擔和提供福利的責任,使家庭取代國家提供各種服務。家庭無法負荷時,國家才 提供輔助性的福利與服務。以俾斯麥家長式的權威主義為其主要特色,強調社會整合與國家強力 介入,以社會政策形塑階級結構。此種家庭主義式的福利國家,婦女承擔主要的照顧責任,照顧 服務的成長有限,婦女就業率相對其他國家較低。

14「社會民主體制」代表國家是瑞典,以國家為核心,家庭和市場皆為邊際性的。經濟上注重所 得重分配以擴充國家財政,仰賴國家提供普遍式福利與服務,「去商品化」除去對市場的依賴,

同時將家庭的照顧責任轉由國家來負擔,強調「去家庭化」,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社會服務和工作 機會,在政策上減少個人對家庭的依賴,讓婦女可以選擇去工作。因此北歐國家有蓬勃的照顧服 務業,也維持一定的生育率。

體制(liberal regime)14F15,確立了早期福利國家的類型。強調勞動資本的權力平衡,

不同體制的福利國家也受到不同階級形塑,影響勞資權力關係與社會階級化發展,

並反過來影響未來的勞資權力關係與社會階層發展,主要關鍵就在於勞動力的

「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15F16

若干福利國家比較研究認為這三種模式不足以涵蓋或區分所有的福利國家類 型,還有東亞模式、地中海模式(南歐)、甚至 1999 年又加上了福利國家的第四 種體制工資賺取者福利國家(wage earners’welfare state),但基本上都是沿續著前 三種類型發展而來。但真正對福利國家類型學帶來嚴重挑戰,導致研究典範轉移,

則是伴隨女性主義研究發展而來的性別觀點的福利國家研究。

第二款 性別觀點福利國家理論

對於女性而言,生活中的壓迫和剝削不只是來自於資本家控制的勞動市場,更 重要的是性別化的勞動分工及工作與家庭領域的區分,所導致性別權力關係不平 等16F17。女性主義研究關心的是性別的不平等,批判Esping-Andersen 的三種福利 國家模式,認為他只考慮所得,卻忽略了照顧;只注意到國家與市場,卻忽略了 家庭;只注意勞資不平等,卻忽略性別不平等;只考慮男性工人為常模的階級政 治分析,忽略了女性特殊的社會處境與生命歷程17F18

15「自由體制」代表國家是英國,鼓勵市場機制,忽略國家和家庭的角色;「去商品化」極低,。

強調的是個人市場的權利(rights in market) ,靠個人在市場中得到福利與服務,藉由市場提供解 決途徑,不希望國家介入太多,社會福利政策多為「殘補式」,主要是透過有限支付移轉、資產 調查的救助、社會保險等,私人保險業因此非常的興盛。

16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需求及勞動力均已成為一種商品,個人必須靠其勞動力賺取薪資才 能購買物資滿足生活需求,生活需求能否獲得適當滿足則取決於其所使用之金錢,商品購買力與 其所得分配乃成為關鍵所在。但問題是,勞動力不同於一般商品可以視市場價格調整供需,勞工 為了生活,不得不彼此競爭接受偏低的薪資,況且勞動力這項商品還容易因個別因素如疾病或總 體因素如景氣循環而受到傷害,勞動力完全被市場經濟所掌控。在此脈絡下,福利國家採取的「去 商品化」措施,就是由國家提供給付,讓個人及其家庭之生活需求滿足,能夠從對勞動市場的依 賴關係中解放出來,不在完全受制勞動市場之參與。引自 Esping-Andersen, Gøsta 著,古允文譯,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1999)。

17 Fraser, Nancy. After the Family Wage. Gender Equity and the Welfare State. Political Theory, 22(4), 591-618 (1994),轉引自傅立葉,同註 12,p213(2010)。

18 Lewis, Jane. Gender and Development of Welfare Regim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3),

女性的經濟獨立與自主是女性主義學者在修正福利國家架構時的第一個思考 方向。勞動力的「去商品化」是工人階級對抗資本控制的重要權力資源,也是福 利國家的重要目標;但對女性而言,其主要勞動力仍受限於無酬的家務勞動,且 成為女性經濟依賴與父權控制的重要基礎,因此「去商品化」的同時必須伴隨著

「去家庭化」,女性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學者紛紛從性別權力關係及社會公民 保障的觀點,同時也注意到照顧相關的議題,開始在福利國家分析架構中加入性 別觀念,因而有了性別觀點福利國家理論出現。

1992 年英國學者 Jane Lewis 認為勞動市場男性養家的概念,造成社會福利制 度設計上將女性附屬於男性,以男性家計負擔者的眷屬身分來獲得社會權的保障,

是造成女性次等公民地位與性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因而從「性別權力關係」與

「社會公民權保障觀點」出發,將福利國家重新分成三種模式:1.強烈男性養家 模式(strong male-breadwinner model),代表國家是愛爾蘭和英國;2.修正性男性 養家模式(modified male-breadwinner model),代表國家是法國;3.微弱男性養家 模式(weak male-breadwinner model),代表國家是瑞典。但這種無法反映國家因應 後工業社會結構變遷所採取的策略,以及「去家庭化」的方向。

1994 年 Fraser 著重於探討「家庭工資」與「社會公民權」,後工業時代已經很 少家庭可以依靠單一薪資維持家計,女性就業趨勢不斷升高,造成現代家庭更加 多元化,他以性別平等觀點重新建構三個福利國家模式:1.普遍養家者模式(the universal breadwinner model)18F19、2.照顧者等同模式(the caregiver parity model)19F20

p159-173 (1992).

19普遍養家者模式(the universal breadwinner model) 以西歐國家為代表,除去所有女性就業障礙,

使女性可以成為家計負擔者並享有公民權保障。相關福利國家措施包括提供幼兒和老人照顧福利 保障,禁止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等平等就業法案。但家庭照顧工作無法完全被公共服務所取代,就 業婦女仍要負擔家務,性平效果有限,且無法肯定女性從事照顧者角色和其價值。

20照顧者等同模式(the caregiver parity model) 以西歐國家為代表,支持家中非正式照顧工作,全 職照顧者可獲得薪資報酬。相關福利國家措施包含照顧者津貼與社會保險保障,但難與勞動市場 的工作報酬相比,性別平等效果有限。且在家照顧者仍以女性居多,無法參與社會,無法排除女 性社會邊緣化現象。

3.普遍照顧者模式(the universal caregiver model)20 F21。這種模式在實踐上,難以區分 養家者和照顧者。

1996 年瑞典學者 Diane Sainbury 以「女性年金資格」和「其他以個人獨立身分 取得的福利津貼」,將福利國家分為兩個模式:1.男性養家模式(male-breadwinner) 支持婚姻制度,男性在外賺錢養家,以家長身分受到國家福利的給付,女性主要 扮演家庭中的無酬照顧者,附屬於男性,才能夠獲得其公民權或是福利。以家戶 為單位合併課稅,扶養親屬有減免稅賦。2.個人模式(individual model)中,男性 或女性都有可能是賺錢者或照顧者,國家給予的福利基本上以個人為主,採個人 課稅制,且擁有平等的減稅方案。職場上工資與待遇也都是同工同酬。國家強力 介入照顧層面,照顧服務業蓬勃發展,照顧者皆為有酬。女性不需要依附男性和 婚姻,以個體身分在福利國家中獲得應有的福利。

1999 年 Esping-Andersen 提出去四個「去家庭化」指標,以彌補 1990 年提出 的三個福利資本主義世界的性別盲點,使得家庭照顧政策成為新興的議題,指標 包括:政府整體服務供給的承諾(非健康性之家庭服務佔 GDP 比例)、國家對育 有兒童之家庭的承諾(家庭津貼和稅賦減免)、公共兒童照顧服務的普及程度、對 老年人提供的照顧服務(65 歲以上老人接受居家服務的比例)21F22

2000 年 Korpi 進一步以照顧議題為主要探討核心,考慮「去家庭化」和「再家 庭化」的策略,結合「社會公民權」和「性別平等」的分析概念,試圖將性別不 平等與階級不平等分開討論,提出三種帶有性別觀點福利國家理論,並模仿 Esping-Andersen 發展出各式測量指標:1.一般家庭支持(General Family Support) 指標為普及式兒童津貼、幼兒與未就業配偶稅賦減免、三歲以上兒童公共托育服

21普遍照顧者模式(the universal caregiver model) 以瑞典為代表,強調以後工業社會女性生活型態 為常模,男女一起負擔家計和照顧家庭,打破賺錢養家和家庭照顧的區分和對立,文化上打破性 別角色的分工。將照顧工作整合到就業市場中,並提供相同單一社會保險,修改勞動條件以配合 家庭照顧需求。國家資助公民社區照顧活動,重新建構一個整合賺錢養家、家庭照顧、社會參與、

21普遍照顧者模式(the universal caregiver model) 以瑞典為代表,強調以後工業社會女性生活型態 為常模,男女一起負擔家計和照顧家庭,打破賺錢養家和家庭照顧的區分和對立,文化上打破性 別角色的分工。將照顧工作整合到就業市場中,並提供相同單一社會保險,修改勞動條件以配合 家庭照顧需求。國家資助公民社區照顧活動,重新建構一個整合賺錢養家、家庭照顧、社會參與、